他是韓愈大弟子,中唐樂府詩巔峰之作,張籍這十首詩真唯美

2020-12-21 刺蝟讀書

張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大弟子,善於樂府詩,現存詩歌近500首,歷史地位顯著,至今仍然放射耀眼光芒。他與另一位唐朝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唐代傑出現實主義詩人張籍的樂府詩。

雖然現存張籍的詩不少,但流傳度並不高。不過,文人眼中的張籍,尤其是樂府詩,地位還是比較高的。比如,宋代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說:「唐人作樂府者甚多,當以張文昌為第一。」

上述的張文昌就是張籍,他出生於現在的安徽省,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善於交友,王建、孟郊、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他們相互切磋,互相影響。在孟郊的引薦下,張籍結識韓愈,並拜其門下,成為韓門弟子中的大師兄。

在韓愈的力薦下,張籍考取進士,開始走上仕途之路。做太祝十年的時候,張籍患上眼疾,險些失明,被人戲稱「窮瞎張太祝」。眼疾治癒後,又受到韓愈的推薦,成為國子博士,可見韓愈對張籍的器重。

張籍的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40歲之前,第二個階段是40-50歲之間,正是在這一階段,創作出眾多優秀的樂府詩。第三個階段則是50歲之後至晚年時期。張籍的樂府詩絕大多數反映當時社會現實,表現對人民的同情。

張籍又是新樂府詩的推動者,善於概括實務對立面,還善於用素描手法,細緻生動的刻畫出各色人物,對晚唐詩歌影響巨大。

據說,在張籍身上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張籍不僅崇拜韓愈,還迷戀杜甫的詩歌。他將杜甫的詩全部焚燒,把紙灰收集起來,每天早上用三匙紙灰攪拌蜂蜜吃了。有一次朋友看到此景,問他這是何意。張籍戲稱:吃了杜甫的詩,就能寫出與杜甫同樣出色的詩。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張籍的詩,感受唐代中期樂府詩巔峰之作的丰采。

寄和州劉使君

張籍[唐]

別離已久猶為郡,閒向春風倒酒瓶。

送客特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後山光滿郭青。

到此詩情應更遠,醉中高詠有誰聽。

玉仙館·長溪新雨色如泥

張籍[唐]

長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陰雲盡向西。

楚客天南行漸遠,山山樹裡鷓鴣啼。

尋仙·溪頭一逕入青崖

張籍[唐]

溪頭一逕入青崖,處處仙居隔杏花。

更見峰西幽客說,雲中猶有兩三家。

涼州詞三首其一

張籍[唐]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過賈島野居

張籍[唐]

青門坊外住,行坐見南山。

此地去人遠,知君終日閒。

蛙聲籬落下,草色戶庭間。

好是經過處,唯愁暮獨還。

牧童詞

張籍[唐]

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飢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壠頭。

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群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

徵婦怨

張籍[唐]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

萬裡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

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秋夜長·秋天如水夜未央

張籍[唐]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漢東西月色光。

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蟲唧唧繞我傍。

荒城為村無更聲,起看北鬥天未明。

白露滿田風嫋嫋,千聲萬聲鶡鳥鳴。

關山月·秋月朗朗關山上

張籍[唐]

秋月朗朗關山上,山中行人馬蹄響。

關山秋來雨雪多,行人見月唱邊歌。

海邊茫茫天氣白,胡兒夜度黃龍磧。

軍中探騎暮出城,伏兵暗處低旌戟。

溪水連天霜草平,野駝尋水磧中鳴。

隴頭風急雁不下,沙場苦戰多流星。

可憐萬國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

送遠曲

張籍[唐]

戲馬臺南山簇簇,山邊飲酒歌別曲。

行人醉後起登車,席上回尊勸童僕。

青天漫漫覆長路,遠遊無家安得住。

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

相關焦點

  • 韓愈門下弟子,擅寫現實主義作品,中唐詩人張籍
    學有所成之後,張籍開始了遊歷生活,他的足跡遍布北方和西北各地,然後打算回家鄉看看是否能夠遇到故人。這次家鄉之行讓張籍很失望,物是人非,人間冷暖,他都經歷到了。這時的張籍才20出頭的年紀,這些經歷對於別人來講也許就是苦難挫折,對於一個文學青年而言這些都是創作上的財富。張籍在《南歸》中寫到了這段經歷,「豈知東與西,憔悴竟無成」。
  • 白居易張籍都不陪自己玩,韓愈給二人各寫首調皮詩,都成千古名作
    少年時,總覺得它的魅力在於或盪氣迴腸、或婉約唯美的字句;長大後才明白,唐詩的魅力遠不只這些。在一首首咱們耳熟能詳的詩句背後,藏著的是詩人們的喜怒哀樂,而這些才是讓唐詩變得有溫度的原因。不信,看看以下兩首詩。公元823年,56歲的韓愈任吏部侍郎,年近花甲的他一時興起,打算約老友白居易和徒弟張籍陪自己賞春。
  • 一首《題鄰居》看出啥樣人品,讓韓愈大弟子離也傷情,別也哭泣?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三百首》中都是唐宋詩詞名家的經典之作,讀完受益匪淺。可是有一個人並不出名,但是他的詩卻能與這些唐宋名家譬美,那就是《題鄰居》。二,於鵠的人品和詩詞讓韓愈大弟子張籍跟他友善,感情深重,所以離也傷情,別也哭泣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於他的介紹那是長篇大論,引經據典,我不想多說,大家都知道。關於他的大弟子張籍,介紹自然也不少,可能是沾了師傅的光吧?
  • 一代詩豪:劉禹錫的經典詩詞名篇 | 一封朝奏九重天,韓愈詩詞十首比夢間!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此詩作於元和十年(815),當時作者韓愈在朝任史館修撰,知制誥。對北方人來說,新年無芳華是正常的,但到過嶺南的韓愈卻覺得北方春來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長出來,作者便借鑑岑參《白雪歌》之意,創作了此詩。
  • 韓愈水平很高的一首詩,高超的表現手法令人拍案叫絕,寫得很唯美
    那麼韓愈除了文章寫得好之後,他的詩歌同樣也是膾炙人口,以這首《晚春》來說,那也是一首經典名篇,通篇表現手法高超,獨具風採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從而成為了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 韓愈夜裡在宮中值班,寫下一首很唯美的詩,短短幾句美得令人驚豔
    譬如中唐時期的大文豪韓愈,無論是他的散文,還是詩歌那都是別具一格,寫得極為優美,也很是有趣。特別是這首《題百葉桃花》,整首詩看似很普通,可是同樣寫得很唯美。韓愈寫這首詩時正是在宮中值班,由於有些無聊,正好看到了窗外的桃花,於是有感而發,匆匆寫下了這麼一首生動有趣的作品,通篇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寫得唯美,讀來也是朗朗上口。
  • 韓愈為引逗好友出門遊玩,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卻是最美春光
    詩題中的「張十八員外」是他的好友,唐朝另一個大詩人張籍。張籍在家族中排行十八,又曾經擔任過員外郎,故而韓愈稱之為「張十八員外」。「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便是他的代表作。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幾首關於春天的詩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韓愈的詩歌,成就和影響遠不及他的散文,他的詩,無論數量和質量,都不能和他的散文相比。
  • 唐人張籍寫下一首詩,被情僧化用,最後七個字成男女分手金句
    他曾經三次剃度為僧,又三次還俗,欲投身佛門,又放不下人間情愛。據說他曾為自己鍾愛的歌伎百助楓子,寫下《本事詩》十首,其中一首寫道:有情的淚,只能作無情解,恨只恨我們的相逢來得太遲,說盡了世間不得相守痴兒女的無奈與悲戚。「恨不相逢未剃時」這一句,其實正是化用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裡的「恨不相逢未嫁時」,全詩如下: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 從側面了解韓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與韓門弟子
    韓愈家族——從「武功顯赫」到「文吏之興」 韓愈自稱昌黎,出身自北方士族,祖籍在河南河陽。《舊唐書》中說韓愈是昌黎人,但《新唐書》卻明明白白地記載他是鄧州南陽人,韓愈又常在文章中自稱「昌黎韓愈」,其弟子李翱也在《韓公行狀》中稱他《昌黎某人》,究竟系出何故?
  • 古詩賞析第二十首: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他提出「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寫作理論,打破了東漢以後駢文在文壇上的統治地位,重新確立了散文為主的古文標準,史稱「文起八代之衰」。韓愈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又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愈又是中唐時期的代表詩人,他的創作風格及其影響的一批作家被稱為「韓孟詩派」,代表作家有孟郊、李賀等。有《韓昌黎集》。
  •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不受藩鎮拉攏的中唐詩人張籍
    貞元十四年(798年),張籍離家北遊,路過汴州時,在孟郊的介紹下認識了韓愈。韓愈的政治見解和文學主張,都對張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人們稱張籍為韓門大弟子。韓愈擔任汴州的進士考官,積極推薦張籍。貞元十五年(799年),張籍在長安考中看進士。
  • 韓愈與鱷魚之戰
    表面看這是一首完整而動人的閨意詩,然而朱慶餘的本意是以新婦自比,以公婆比進士主考官,以新郎比張籍來徵求他的意見:我的作品符合今年的流行趨勢嗎?所以,這首詩的另一個名字叫作《近試上張水部》。朱慶餘雖然名聲不甚響亮,但此詩一箭雙鵰的技巧令人驚嘆,在唐詩名家之中也無出其右者。他擔心自己是否趕得上時尚,隨便寫首詩問問他人意見,結果一不小心就寫成了千古經典。
  • 張籍看上他人茶花,主人不願割愛,他竟拿愛姬去換,被譏稱花淫!
    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就是它的細節非常感人:給家人寫信時,想說的話太多,想訴的情太濃,但是,由於害怕有所遺漏,思鄉之情沒表達完整,所以,「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中的「行人」指的是送信的人,「開封」就是把封好的信又拆開。「信差剛要上路,卻又被我叫住。打開信封再仔細查看,是否還有遺漏。」這是何等的忐忑啊!
  • 張籍:恨不相逢未嫁時?從一而終,才是最好的愛情
    一個聲音穿越歷史從遙遠的唐朝傳來,詩人張籍用一首《節婦吟》給了我們一個肯定的回答——她一定是個好姑娘。張籍,祖籍和州烏江,今天的安徽烏江鎮人。生於唐朝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活躍於唐代中後期,著名詩人。張籍有多牛呢?提一下他的老師你就知道了。他的老師是被譽為「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韓昌黎先生,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而張籍是韓愈坐下第一大弟子。
  • 唐詩裡最經典的一首愛情詩,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不過有一類型的唐詩,卻是最受大家的喜愛,那便是唐詩裡的愛情 詩,這一類作品,由於與我們的情感上有著很強烈的共鳴,從而引起了我們精神上的嚮往。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一首張籍的愛情詩,可以說是寫得纏綿悱惻,讀了令人感慨萬千,那便是他的《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可能有的朋友對於這位詩人並不熟悉,對於這首詩也是同樣的不熟悉。
  • 韓愈:我曾經六次落榜……
    孟郊向韓愈一吐心中的不快,而韓愈,就為他作了這樣一篇文章: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於天者以解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 1300年前的唐朝,有一個名為張籍的粉絲和一個名為杜甫的愛豆
    在1300年前的唐朝,有一個名為名為張籍的粉絲和一個名為杜甫的愛豆。張籍,就是那個寫了「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杜甫,就是個「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中的杜甫。張籍是韓愈的學生。雖然自己的老師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但張籍的愛豆卻不是韓愈。現在的人們,喜歡的是愛豆好看的皮囊,張籍則鍾情於杜甫有趣的靈魂。
  • 談談「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及其代表作「馬說」
    他極其推崇李白、杜甫,為「光芒萬丈長」,大半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和柳宗元最早發起古文運動,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老家為河南河陽(今孟州)。無意中看到孟州臺發起《走近韓愈》,韓愈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精彩的一部分,不由感慨良多。本來是抱著學學看,畢竟老玩也沒什麼意思,卻不想中華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自認為有點水準的我,卻是逐漸瞠目結舌,暗自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