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改造」到「分擔」,升級的《做家務的男人2》有了它的變與不變:變的是更多元的中國家庭樣本正在帶來更多名場面與經典語錄,不變的是對多元家庭關係中男人「做家務」這件事的極致探討。
文 | 黎河
整個暑期檔,各平臺都使出渾身解數拿出S級項目吸引觀眾。在一眾「姐姐」「樂隊」和「說唱」的轟炸中,一檔小而美的節目正在用「家務」撬開最普通人的心門。
《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回歸,節目以做家務為獨特視角來洞悉親密關係,三組不同成員向觀眾展示真實的家庭生活,觀察員們圍繞此展開更深層次的社會討論。截止8月20日,節目豆瓣開分8.0,收穫全網熱搜超過80個,連續兩期位於愛奇藝綜藝飆升榜Top1,連續3天登錄貓眼全網熱度榜Top1。憑什麼從競爭激烈的夾縫中脫穎而出?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獨家專訪節目總導演馮軍,一起聊聊「分擔」背後的故事。
嘉賓換血讓樣本更豐富
三組關係裡藏有成長階段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在《做家務的男人2》的第一集開頭,李誕、朱丹和傅首爾的笑聲一下把觀眾拉入了熟悉的家常氛圍中。
主持人沒變,節目的三組核心關係也沒變,但做家務男人的改變帶來了全新的火花。這一季的前半部分由夫妻組王祖藍李亞男夫婦、家庭組張繼科及父母、室友組郭麒麟範丞丞擔任固定嘉賓,後半部分又將迎來吳中天楊子姍夫婦、楊迪家庭等。在馮軍看來,這三組關係其實映照的是男人成長的三個階段,作為兒子、職場新人、丈夫的他們應找到不同角色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
表面上他們各自為營,但放在一起卻有了比較的意義。比如我們想看到原生家庭對兒子是否幹家務的影響,魏大勳家庭和張繼科家庭就是經典的案例;我們想看到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是如何處理家務的,郭麒麟和範丞丞又極好地承擔了被觀察者的角色。
「所以我們希望更包容一些,只有更大的一個觀察容量,才能更好地傳達我們想要的信息。」馮軍說。
室友初相識,郭麒麟和範丞丞就決定先不點外賣,自己做飯吃。但二人搭檔起來,往鍋裡面放了太多的油,爐灶的火一下就竄起來,鍋也被燒了。雖然後來換了個鍋重新做飯,不過飯菜的味道也對得起他們「廚房小白」的名號。「96年的郭麒麟和00年的範丞丞組合在一起,更加符合我們設想的年輕男孩子剛剛走入社會的樣子。」馮軍說。
戲劇性早已藏在了故事發生前。「我們沒辦法製造『火燒廚房』這樣的名場面,但我們提前調研知道他們沒有家務能力,是可預期會有有趣情節發生的。」再加上每組嘉賓二三十個機位、一天十幾個小時幾乎無死角的拍攝,最終呈現在節目中不到半個小時的內容,一定是精華中的精華。
節目的後半段的嘉賓大換血,從片花中能看到楊迪家庭、吳中天楊子姍夫妻又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家庭景象和話題討論,連魏大勳加入室友組成為新的「勳丞則麟」組合也會帶來全新碰撞。馮軍認為這種調整能夠保證內容的飽和度更高,「讓觀眾看到更多家庭的關係,展現他們對家務的不同處理。」
是「主動分擔」,不是「被迫改造」
愛家可以有幾種樣子?
「很多家庭通過做家務讓男人明白,其實家務也是愛家的一種表現。」主持人朱丹在節目開場前講到,在第一季播出後,改變的男人越來越多,尤其疫情期間的「全民宅家」,讓男人有了更多機會直接接觸家務,也更加深度地思考家庭內部的關係。
上一季魏大勳和爸爸在家裡的葛優躺讓節目成功出圈,也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對男人應該怎樣參加家務的激烈討論。本以為這一季會延續這種衝突性的場景,但節目「峰迴路轉」,張繼科帶著父母來了,他們完全不一樣,張爸張媽的相處方式重新點燃觀眾的羨慕之情,張媽媽被寵得像個孩子,可以任性,可以撒嬌。吃完飯,在討論刷碗的時候,張爸也是直接和張繼科說,咱倆誰刷,直接把張媽媽排除在外,最後他們決定石頭剪刀布的方式決定。如果說第一季中的魏大勳家庭,有了一個讓魏爸從「不做家務」到「做家務」的成長,那麼這一季中的張繼科家庭則呈現了另一個主動溝通的親密關係。
「很多觀察其實都是讓嘉賓們去做自己,通過長時間的記錄、觀察去尋找出有意思的場景、對話來。」在馮軍看來,節目中呈現出這些「男人們」性格的一部分,其實都是他們真實人物的某個側面。
深夜的家中廚房,王祖藍發現角落多處黴變,擔心家人身體健康的他立馬下手整理水槽。妻子李亞男喋喋不休地細數黴菌危害的丈夫,一邊說著「幸好你發現了」,一邊也擼起袖子和他一起解決黴菌。原來,節目的立意從一個人的單向改造,變成了雙向分擔,這段有些緊張的深夜「小插曲」,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成為了生活的「協奏曲」。
這一季的主題是「美好生活,分擔有我」,馮軍認為之所以強調「分擔」這個概念在於,男人做家務不是在幫女人做,而是一個共同的責任,「我們希望在意識上能夠更加往前一步,能促使男人更主動的分擔,而不是被迫的改變。」
鄒市明、冉瑩穎夫婦到王祖藍、李亞男夫婦家中拜訪,兩個男人在一起做了很多菜,而冉瑩穎覺得鄒市明哪裡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就會默默上手,不讓鄒市明發覺,她也表示,「這是自己第一次吃鄒市明做的飯。」而上一期拜訪的鄭愷也逐漸發現「做菜是一件挺有趣的事,回去也要給老婆做菜嘗一嘗」。
更可貴的是,大家吃飯時,鄒市明接到了媽媽打來的視頻電話,他表示說想要讓父母也嘗嘗他做的菜。「以前都說媽媽的味道,現在不僅有男人的味道,更有孩子的味道。」在馮軍看來,做家務只是自己對家庭關係發自內心轉變的一個切口,從每個人這種細小的改變開始,肯定就會有意義。
能夠看到,《做家務的男人2》試圖解析同一屋簷下不同成員間的相處之道,以「家務」為出口輸出和諧的價值觀,引領幸福、健康、積極的家庭關係。
勾勒「美好生活」新理解
平凡相處模樣最動人
今年春節的疫情期間,護士趙英明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並隨廣元市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馳援武漢紅十字會醫院,丈夫蔣昊峻在告別現場哭了:「趙英明,聽到沒有,你平安回來,一年的家務我包做了!」這段有關「家務」的告白刷屏了各大主流媒體和社交平臺,馮軍當時看到也暗自決定「一定要把他請到節目中來」。
來到節目中的蔣昊峻在主動做了半年的家務後也坦言道:「從開始覺得幫老婆做家務,現在覺得自己必須要去做家務。做家務帶來的生活變化是,一家人的關係比以前更好了。」
這樣的擴展表面上看只是增加了素人的視角,但其實卻連接起更多普通家庭與家務的關係。馮軍想要在更多中國家庭樣本的呈現中觸發更多共鳴,「在普通家庭確實男人女人都必須要工作,又有一個家務的分擔問題,所以我們希望這次引入素人家庭,能夠讓更多普通觀眾看到自己生活的一種積極狀態。」
儘管節目播出才到第四期,但馮軍已經為後半部分的精彩埋下了伏筆:「第二組夫妻家庭中的吳中天和楊子姍,補充了很多人對於婚姻生活的一種嚮往,所以它既是現實的,又是浪漫的。」
在《做家務的男人》第一季播出之後,節目組收到了許多觀眾的反饋說「家裡的男人正在改變」,「優秀畢業生」魏爸也來到節目中分享自己的心得,馮軍自己也表示,「我其實之前也是不做家務的,但拍了這個節目,我確實也有改變。按照我老婆的說法,現在眼裡開始有家務、有活了。」
真實的觀察讓我們看到做家務的男人的一些狼狽,也看到他們努力和愛人、家人、同伴分擔時的高光。《做家務的男人2》不僅實現了立意升級,更是在還原真實樣貌的同時顯露出對男人身份、家庭生活的再探討,喚起觀眾共情、觸發社會思索。對於接下來的內容,馮軍賣了個關子:「我們不斷地讓一些新內容、新關係加入到原有的家庭中去,後面會更加名場面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