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初接觸這部電影,是因為看了一位up主在b站上的剪輯視頻。電影中炸裂的場面,女主角絕望又無奈的飽含淚水的雙眼,一句「我選擇放棄」的力不從心與憤憤不平,讓我有了想要看這部電影的欲望。
女主角凱薩琳從大學畢業,滿懷期望地成為了一位藝術史教師,但是她來到新的環境中,卻發現一切都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在衛斯理女子學院裡,學院的宗旨是培養出一位位優秀的妻子,能得以輔佐丈夫的事業。這裡有教授女子行為得體的課程,還有一些比賽號稱第一名會成為嫁得好的學生,於是許多學生為這個虛無的稱號甚至是幻想爭破頭。
凱薩琳就是處在這樣一個教學環境中,她試圖改變這一切,並為此抗爭,和思想根深蒂固的女同學們或是教育,或是勸說。
但其實一步一步走來,凱薩琳遇到了許許多多的挫折,比如自己的室友,在學校裡發放保險套的校醫因為違反了「學校的教育理念」而被開除,自己一力勸說的能夠選擇牛津大學讀法律專業的女同學還是選擇了結婚,因為家庭或是成為一個「合格」的妻子而放棄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還有就是專門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控訴這個「不守婦道,鼓吹學生違背成為妻子和母親」的教師的即將結婚的女學生貝蒂。
「我們有責任,不,是有義務,來重新擔當起我們在家庭中生兒育女延續傳統的角色人們必須思考為什麼,藝術史系的講師凱薩琳·沃森小姐,決定對神聖的婚姻宣戰,她顛覆傳統的教學內容鼓勵著衛斯理學院的學生們摒棄生來註定擔當的角色。」
好一個生來註定擔當的角色!作為一個人而言,也許你成為父母親的孩子,祖父母的孫子孫女,在這些一生下來就已經成型的家庭關係裡,我們不太可能去改變什麼,但是,成為一個妻子和母親,這絕對可以由你的自由意志所決定,絕不會是全體人類公認的生來註定!
凱薩琳小姐終於覺得無法忍受下去了,她一直盡力為女孩們傳輸新時代女性的思想,教她們不要被婚姻所束縛,卻被貝蒂發表的一紙文章直擊到崩潰。她好似認清了現實,那就是,女孩們竟然從心底裡覺得自己生來就是要結婚,為家庭傳宗接代的。凱薩琳小姐強忍著淚水,為女孩們上了最後一節課,那是一節與藝術無關的課。她喃喃著連說了三次「我放棄」,隨後走出了教室。這一幕觀眾對於凱薩琳小姐的共情絕對到達頂峰。
可悲的衛斯理學院女孩,還沉浸在學校和家庭鼓吹的好妻子好母親角色中,和好姐妹們做著被人求婚,擁有冰箱和洗衣機等電器,和姐妹及各自丈夫一起去遊玩的美夢中。
貝蒂到最後發現自己的丈夫出軌,她從聽從母親的建議「不要離婚,不要給家族蒙羞,去找你的丈夫談談,說點話讓他開心。」到了丈夫出軌,丈夫有罪的時刻,母親想的居然是讓貝蒂先低頭討巧。貝蒂終於意識到不對,自己一直信奉的居然是如此愚蠢,如此羞辱女性。她勇敢地提出了離婚,在那個離婚會被人類爭議的年代。
其實直到現在,在中國女性也會飽受這樣那樣的困擾,受害的也不只是女性。就我來說,我也曾經認為自己上了大學之後要談戀愛,不談戀愛的大學是不完整的。但是,最近我真的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我到了30歲還沒找到那個Ta,我是否要將就;如果我一生都因為不將就而無法結婚,沒有孩子,那死後誰還將記住我的名字?但是,我想,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這讓我想起一部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電視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女士》,麥瑟爾女士出生優渥,和家庭背景相當的男士結婚,她相夫教子,盡職盡責,但是丈夫的出軌撕碎了她的美夢,她開始獨立,開始大膽追求以前從未想過的夢······這部劇中每個人的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對離婚的非議等等,都和《蒙娜麗莎的微笑》有同樣的意味。但是無可置疑的是,從這些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窺見,歐美的五六十年代,都是女權覺醒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