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意識覺醒,怒放的荊棘玫瑰,《蒙娜麗莎的微笑》凱薩琳

2021-01-18 影視小說大魔王

其實最初接觸這部電影,是因為看了一位up主在b站上的剪輯視頻。電影中炸裂的場面,女主角絕望又無奈的飽含淚水的雙眼,一句「我選擇放棄」的力不從心與憤憤不平,讓我有了想要看這部電影的欲望。

女主角凱薩琳從大學畢業,滿懷期望地成為了一位藝術史教師,但是她來到新的環境中,卻發現一切都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在衛斯理女子學院裡,學院的宗旨是培養出一位位優秀的妻子,能得以輔佐丈夫的事業。這裡有教授女子行為得體的課程,還有一些比賽號稱第一名會成為嫁得好的學生,於是許多學生為這個虛無的稱號甚至是幻想爭破頭。

凱薩琳就是處在這樣一個教學環境中,她試圖改變這一切,並為此抗爭,和思想根深蒂固的女同學們或是教育,或是勸說。

但其實一步一步走來,凱薩琳遇到了許許多多的挫折,比如自己的室友,在學校裡發放保險套的校醫因為違反了「學校的教育理念」而被開除,自己一力勸說的能夠選擇牛津大學讀法律專業的女同學還是選擇了結婚,因為家庭或是成為一個「合格」的妻子而放棄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還有就是專門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控訴這個「不守婦道,鼓吹學生違背成為妻子和母親」的教師的即將結婚的女學生貝蒂。

「我們有責任,不,是有義務,來重新擔當起我們在家庭中生兒育女延續傳統的角色人們必須思考為什麼,藝術史系的講師凱薩琳·沃森小姐,決定對神聖的婚姻宣戰,她顛覆傳統的教學內容鼓勵著衛斯理學院的學生們摒棄生來註定擔當的角色。」

好一個生來註定擔當的角色!作為一個人而言,也許你成為父母親的孩子,祖父母的孫子孫女,在這些一生下來就已經成型的家庭關係裡,我們不太可能去改變什麼,但是,成為一個妻子和母親,這絕對可以由你的自由意志所決定,絕不會是全體人類公認的生來註定!

凱薩琳小姐終於覺得無法忍受下去了,她一直盡力為女孩們傳輸新時代女性的思想,教她們不要被婚姻所束縛,卻被貝蒂發表的一紙文章直擊到崩潰。她好似認清了現實,那就是,女孩們竟然從心底裡覺得自己生來就是要結婚,為家庭傳宗接代的。凱薩琳小姐強忍著淚水,為女孩們上了最後一節課,那是一節與藝術無關的課。她喃喃著連說了三次「我放棄」,隨後走出了教室。這一幕觀眾對於凱薩琳小姐的共情絕對到達頂峰。

可悲的衛斯理學院女孩,還沉浸在學校和家庭鼓吹的好妻子好母親角色中,和好姐妹們做著被人求婚,擁有冰箱和洗衣機等電器,和姐妹及各自丈夫一起去遊玩的美夢中。

貝蒂到最後發現自己的丈夫出軌,她從聽從母親的建議「不要離婚,不要給家族蒙羞,去找你的丈夫談談,說點話讓他開心。」到了丈夫出軌,丈夫有罪的時刻,母親想的居然是讓貝蒂先低頭討巧。貝蒂終於意識到不對,自己一直信奉的居然是如此愚蠢,如此羞辱女性。她勇敢地提出了離婚,在那個離婚會被人類爭議的年代。

其實直到現在,在中國女性也會飽受這樣那樣的困擾,受害的也不只是女性。就我來說,我也曾經認為自己上了大學之後要談戀愛,不談戀愛的大學是不完整的。但是,最近我真的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我到了30歲還沒找到那個Ta,我是否要將就;如果我一生都因為不將就而無法結婚,沒有孩子,那死後誰還將記住我的名字?但是,我想,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這讓我想起一部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電視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女士》,麥瑟爾女士出生優渥,和家庭背景相當的男士結婚,她相夫教子,盡職盡責,但是丈夫的出軌撕碎了她的美夢,她開始獨立,開始大膽追求以前從未想過的夢······這部劇中每個人的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對離婚的非議等等,都和《蒙娜麗莎的微笑》有同樣的意味。但是無可置疑的是,從這些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窺見,歐美的五六十年代,都是女權覺醒的時代。

相關焦點

  • 《蒙娜麗莎的微笑》:突破羈絆,實現自我的解放
    影片《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邁克•內威爾導演的一部劇情愛情片,通過聖神的音樂,古典英倫風格,鮮明對比的油畫色彩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新舊觀念對抗的女性獨立人格崛起的故事,為我們帶來一場關於在凱薩琳影響下學生們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視聽盛宴。
  •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女性追求自我意識與價值的優秀影片
    蒙娜麗莎的微笑 Mona Lisa Smile (2003)導演: 邁克·內威爾編劇: Lawrence Konner / Mark Rosenthal
  • 【光影圖書館】蒙娜麗莎的微笑
    在電影中,雖女性運動的成果非凡,但許多現代女性主義者仍然認為尚有許多與男權社會打不完的丈,比如《蒙娜麗莎的微笑》。     故事發生在1953年,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逐漸興起。然而,以美國威斯利女子學院為代表的教育機構依然執著地履行著男權社會賦予的使命:培養「德才兼備」的家庭主婦。
  • 學生習作:《蒙娜麗莎的微笑》影評
    女權主義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影片的問題其實在於女權主義的表達方式。電影《異形》系列和《末路狂花》之所以優秀,其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的出發點:一個是怪物,另個是社會的不公。女權就不應該說是純粹的女權,更多的是人權。電影《夢娜麗莎的微笑》的野心其實是非常大的,一方面它需要展示一個女性奮起反抗追求自我的母題,一方面它又要克制,保證自己不劍走偏鋒成為被人口誅筆伐的極端的女權主義。
  •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去追求女性獨立和解放的故事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以 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為背景, 故事發生在 1953-1954 年期間的衛斯理女子學院。影片講述了一位畢業於加州伯克利大學的藝術史女教師凱薩琳和女學生們,在衛斯理女子學院如何通過擺脫男性強加在她們身上的身份「天使和魔鬼」, 去追求女性獨立和解放的故事。
  • 電影 | 蒙娜麗莎的微笑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外國文學作品選讀的李紅老師推薦看的,課堂上展示的片段吸引我繼續了解之後的故事。這部同名電影所探討的是女性解放的問題。1953年的美國,正處於風雲巨變之際,許多女性接受了新思想的薰陶,也有不少人被傳統所束縛,在家庭、學業中盡全力優雅地做到遊刃有餘。
  • 今日電影推薦:《蒙娜麗莎的微笑》
    今天要推薦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也是一群即將畢業的學生,不過和我們不一樣的是,她們的身份已經定好,她們的名字不是瓊或者貝蒂,而是某人的妻子,就算現在不結婚,未來的一兩個月也會結婚,換句話說,不是在結婚,就是在等著有人求婚
  • 2017寒假重溫教育經典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
    本文通過教育經典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2015年4月,上外附中的高三女生沈赫赫同時被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8所美國排名前40的高等學府錄取,一時之間成為坊間熱聞。那時候,我租住的房子離學校不遠,每天上班經常能見到擠公交車或者坐在電瓶車後座上趕著上學的學生,當手機推送裡出現「上外附中」幾個字時,便順手點進去看。
  • 看電影談教育|寒假重溫教育經典影片《蒙娜麗莎的微笑》
    女孩告訴沈赫赫,廣東有一些信息相對閉塞的地方,不少女孩勉強完成義務教育後就選擇草草嫁人、生孩子,這一個女性群體主動」退學」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經濟,而是缺乏學習動機。教育資源和學習動機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深入的實證研究讓沈赫赫從」中國大智匯」的300多個競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這段簡短的報導已經足以讓我理解,為什麼哈佛、耶魯等名校會在眾多優秀的中國申請者中選擇了沈赫赫。「教育資源與學習動機之間的關係」這樣的課題,對於一個未滿十八歲的學生而言,沒法不讓人覺得驚喜。
  •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她在微笑,她快樂嗎?最重要的是別告訴別人,她看起來很快樂,所以有什麼關係呢?」這是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裡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也是我認為的最能揭示這部電影主旨的一段話。1953年,坐落在美國麻薩諸塞州、被譽為「沒有男子的常青藤」的衛斯理女子學院,新來了位藝術史老師,名叫凱薩琳·沃森,她是個美麗成熟的女人,剛剛從UCLA大學畢業,在大學裡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為一名傑出的教授。
  • 蒙娜麗莎的微笑劇情介紹 這部美女如雲的電影成年人必看!
    看海報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但內中的深意,遠遠不僅局限於女性,更像是每個人都必經的心理歷程。在凱薩琳的帶動下,這些學生開始接受一些課堂外的知識。也開始對她倡導的女權思想有所思考。雖然時代一直在變,但以上情節和現如今的「逼婚」簡直如出一轍。年齡到了,對方條件還可以,周圍人都在催,那麼,就結了吧?
  • 蒙娜麗莎的微笑劇情介紹 這部美女如雲的電影成年人必看!(2)
    看海報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但內中的深意,遠遠不僅局限於女性,更像是每個人都必經的心理歷程。在凱薩琳的帶動下,這些學生開始接受一些課堂外的知識。也開始對她倡導的女權思想有所思考。雖然時代一直在變,但以上情節和現如今的「逼婚」簡直如出一轍。年齡到了,對方條件還可以,周圍人都在催,那麼,就結了吧?
  • 女性獨立,永遠的話題--蒙娜麗莎的微笑
    #情感帶貨二期訓練營#《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美國革命電影工作室於2003年出品的一部劇情電影,可是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凱薩琳,卻大膽地向陳腐的教學制度發起挑戰的故事。圖片來自網絡看著這張看似幸福的照片,讓我不由的想起了電影的名字《蒙娜麗莎的微筆》,
  •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裡的韋爾斯利
    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介紹韋爾斯利最有溫度的公眾號描寫五十年代韋爾斯利女生的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一部值得每個女人觀看的電影
  •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女性」這個詞被重視的開始
    《蒙娜麗莎的微笑女性獨立與平等之路是那麼的漫長與艱難,是歷經了無數的陣痛,才換來了今天的相對平等的社會,蒙娜麗莎是經過了多少的艱難險阻,才能展露她那一點點不易覺察的微笑,那裡面又有多少的辛酸、多少的疲憊、多少的憂傷,才能讓世人看到這個微笑,接受這個微笑,欣賞這個微笑。
  •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女性」這個詞被重視的開始
    《蒙娜麗莎的微笑》 | 2003年 | 美國 | 劇情///女性,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存在的,你為你的優秀而付出的努力,也都是為了找到一個好郎君,所以,你學琴棋書畫,你學四書五經,你知書達理,你大家閨秀,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取悅別人。最最最可悲的事,是竟然所有的女人都認為這樣是正確的,哪怕丈夫出軌,另結他歡,你也只能接受。
  • 最好的自己是成為你自己 - 百部治癒系電影之蒙娜麗莎的微笑
    凱薩琳的到來挑戰了學校的一系列做法與規矩,鼓勵學生發掘自己的興趣,大膽實踐自己的想法,因而也被學校視為異類。最終她以率真熱情的作風和風趣的授課風格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被女學生們稱為「蒙娜麗莎」。但是沒有一部能像《蒙娜麗莎的微笑》這樣撥動心弦。這部當年看了大概不下10遍的電影,閉上眼睛依然能回憶起當初那份熱淚盈眶的感動。2003年影片上映後,曾引起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 思媽: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講述1953年的美國,時代正處於轉變之中,畢業於風氣開放的伯克利大學的凱薩琳前往衛斯理女子學校教授藝術史
  • 絢爛的紫色—女權意識覺醒
    19世紀末,黑人女性的反抗男權意識逐漸覺醒,女同也是抱團取暖的一種方式。在這部電影中,秀格和西莉之間的愛情其實算是女權覺醒的一個標誌。在極端父權主義的公公出現時,因為公公她偷偷地在水杯中吐了口水並拿給了公公。那一刻的西莉調皮一笑,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秀格教會西莉自信和自重,也教會西莉性的美好。
  • 蒙娜麗莎的微笑|電影
    影片有個很美的名字:《蒙娜麗莎的微笑》。該片反映了女性追求意識的覺醒。1953年,一位藝術史女教師Katherine watson來到美國著名的衛斯理女子學校任教,她在教學過程中富於創新,不僅把加州開放的思想通過藝術傳播給學生,並教會她的學生獨立思考,追求自我。最終,她因不願向衛斯理學校妥協改變自己的教學風格而辭職,但這一年來,她的學生早就在她的影響下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