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上一次買偶像的實體專輯是什麼時候嗎?你還記得點開光碟機,小心翼翼地分辨光碟的正反面的感覺嗎?走在街頭巷尾,還能找到一家專門的唱片行嗎?
如今,數字專輯、線上演唱會、網絡打榜已成為音樂產業的常態。除了少數收藏愛好者,絕大多數音樂受眾早已將目光投向了更為「永久」的數位音樂。在磁帶、黑膠、CD等實體音樂載體已集體式微的今天,數位音樂能否迎來火熱的夏天?
壹
高歌猛進,流量為王
半個月來,一批80、90後的青春被數位音樂「喚醒」了。
6月12日零點,周杰倫新歌《Mojito》如約而至,讓常年順暢的QQ音樂一度陷入「宕機」狀態,評論數在歌曲上線一分鐘內迅速飆升至「999+」。截至12日下午2點,該數字單曲銷量已達272萬,穩居暢銷榜周榜第一。
6月9日晚,出道20周年的孫燕姿在微博無預警直播,與歌迷閒聊,還開放歌迷留言點歌,隨性清唱,觀看人數累計突破7千萬人次,唱哭了整個朋友圈。
5月31日,五月天舉辦「突然好想見到你」線上演唱會,彈幕裡網友們齊刷刷地回憶起自己月五月天的初次相遇,令人淚目。
根據3月底出爐的由你音樂榜《2019華語數位音樂年度報告》的數據顯示, 2019年應是當之無愧的華語數位音樂「井噴之年」:
新發歌曲數量超過2018年近一倍,新發歌藝人數超過2017—2018年的總和,規模上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與此同時,付費數字專輯也迎來了「高光時刻」,全年數字專輯總銷售額同比增長154%,實現歷史最佳成績。「原聲音樂」成為用戶聽歌類型裡的重要分支,OST類發行歌曲量三年翻番,90後則以32.43%的絕對佔比成為聽新歌用戶裡的主力軍。
國風歌曲「出圈」、網絡神曲紛至沓來、老歌翻唱……不同於傳統唱片時代對精良的詞曲創作、精心的企劃主題、精緻的音樂製作的極致追求,數位音樂時代「流量為王」,銷量就是一切,有些數字專輯銷量甚至一度成為了現象級新聞,讓不少音樂人和音樂廠牌看到了國內數位音樂付費的希望。
張藝興最新的《蓮》的銷售額至今已達4000萬,蔡徐坤的《YOUNG》總銷售額則超過6700萬元,肖戰《光點》已破億。
除了數字專輯的爆發式崛起,數位音樂的邊界也在進一步拓寬,K歌、編曲、彈奏等一系列曾經「小眾」的音樂產業門類也正逐漸走向「大眾」,為數位音樂「添磚加瓦」。聽、唱、玩,也成為了數位音樂領域的最主要三種消費形式。
一個月前,阿里巴巴旗下音樂創新產品唱鴨宣布推出「音效鍵盤」,該功能上線後,用戶可以在彈唱中賦予短音樂更豐富的聲音元素和情景表達。近百種音效及23種個性旋律將進一步降低普通用戶「玩音樂」的門檻,同時提升創作及互動上的樂趣。
上線兩年的全民K歌,憑藉微信的優勢、QQ的用戶導流,已實現了3億用戶的註冊。
貳
多、快、好、省,數位音樂的「多點開花」之道
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首次將「音樂產業發展」列入到「重大文化產業工程」。同年,中國音樂產業投融資事件數量再創新高,其中有6起投資事件金額在億量級以上。
政策傾斜、資本湧入,足以見得音樂產業的巨大潛力。
有別於傳統的實體音樂載體,數位音樂易製作、易傳播、易儲存,在提升了傳播效率的同時更插上了網絡想像力的「翅膀」。
顯然,過去儲存能力有限的磁帶、CD、MP3並不足以支撐受眾的音樂需求,但受制於技術之困,只得通過頻繁地購買、下載歌曲,來更新歌單。而依託網際網路而生的數位音樂,繼承了網際網路海量、迅捷的特性,做到了「只要有網,就能聽歌」,不再受時間、地點、設備的約束。
不僅如此,數位音樂讓聽眾的人均成本更低。過去動輒近百元的實體專輯,如今可以在音樂平臺購買數十張虛擬專輯,而收穫的卻是更有質感的音效與更方便的使用感。
對於音樂人來說,數位音樂的蓬勃生長,讓曾經傳統音樂製作的門檻「消失」了,音樂成為了大眾化、平民化的娛樂方式。
陳雪凝的《綠色》一度在由你音樂榜上一騎絕塵;寶石老舅的《野狼Disco》伴隨著魔性的「畫龍舞」從手機屏幕跳到了央視春晚……過去,一個團隊、一個錄音棚、一把好嗓子,缺一不可。
現在,即便你是用手機自帶麥清唱的一段歌曲,只要夠抓耳、夠獨特,網際網路會以火箭般的速度讓歌曲躥紅,取得全民性影響力。
與此同時,數位音樂幾何式增長的背後還是更具粘性的粉絲生態,粉絲經濟成就了數位音樂市場的商業化。在傳統的音樂產業鏈中,歌手、創作者和消費者之間還夾雜著唱片公司、演出經紀公司、線下音樂售賣方等等。但當音樂產業整體數位化了之後,沒有中間商再來賺差價,創作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鏈條正在被進一步縮短。
音樂,變得觸手可及。
而在網際網路的伴隨下成長的「Z世代」,也是目前數位音樂領域最瘋狂的一批擁躉,他們對於音樂的需求也不再是「你有我有大家有」,而是「我有你沒有」的個性化選擇。數位音樂恰恰能藉助社交屬性,搭建起獨一無二的音樂社區,讓再小眾的聽眾找到歸屬。
在這方面,網易雲音樂抓住了「情感共鳴」的獨特賣點——打造網易雲村,一個因為音樂而形成的社區,用音樂、情感、故事牢牢建立起自己的產品壁壘,形成優勢。
叄
破除隱憂,版權市場亟待規範
饒是數位音樂產業蓬勃發展,卻並不代表這個領域一片向陽。
數位音樂領域無形中有受粉絲經濟左右跡象。4 月25日凌晨,肖戰推出個人主打歌曲《光點》,4 月 28 日 21 點 35 分《光點》銷售額成功破億。從一些粉絲的發文來看,粉絲群呼籲學生黨買300張保底,工作黨1000張起步。更有甚者, 把購買數量和肖戰粉絲的身份直接掛鈎,如果達不到購買量,連肖戰的粉籍都要遭受質疑。
令人費解的是,音樂僅需消費一次,購買多張僅僅是為了證明偶像的「實力」。這就導致在某種程度上,專輯銷售數量並非反映音樂質量,而僅僅代表粉絲熱情。
不過,最令許多原創音樂人頭疼的還是侵權盜版屢禁不絕,蠶食正版市場空間。
中國傳媒大學發布的《2019音樂人生存狀況報告》顯示,37.4%的音樂人遭遇過不同形式的侵權行為,其中「作品被抄襲」佔侵權案例比的43.2%;「被改變」的情況佔比32.5%;「未經著作權人授權在影視中使用、在網絡或傳統媒體中傳播」也是較常見的侵權行為,佔比26.9%;「未授權被公共場合播放」佔比19.8%。
中央民族法學院教授熊文聰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社會尊重版權的意識不夠、侵權成本低、判賠額低和著作權法律法規存在缺漏等。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建議,完善線上音樂付費機制,提高網絡音樂付費率。他認為,如能有效提升付費用戶比率,不僅能推動數位音樂產業穩步發展,更能強化人們對於版權價值的認可。
據了解,全球最大的流媒體平臺Spotify,在非會員用戶中的歌曲切換之間進行個性化語音推介插播,實現超過45%的付費轉化率。在此之外,Spotify的會員還能獲得很多非會員所沒有的服務功能,包括高音質音樂、無限制切歌、可下載離線音樂等。
令人欣慰的是,社會多方已試圖探索共治侵權盜版的路徑。
2019年,中國音樂家版權保護與服務平臺正式發布,將加強對音樂作品特別是數位音樂作品的版權保護。阿里巴巴將自主研發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DRM技術應用於數位音樂、影視等保護。騰訊則早在2013年就聯合7家唱片公司組建了「數位音樂維權聯盟」,每年都會開展推動正版化工作。
撰文:可愛多、丫丫
素材來源:中國文化報、中國日報網等
圖片:視覺中國等
編輯:丫丫
值班主編:花生米
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扛起「江蘇擔當」
「湖州會議」,為長三角一體化摁下快進鍵
長三角為何會有3個「蘇州工業園」?
江蘇23條穩外資舉措第二批操作指引來了!
這個廳局再次一天之內與兩市籤合作協議!
很多人會為了買這件衣服,逛遍蘇州城
為何網賣螃蟹缺斤少兩成行業潛規則?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