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生活如酒,親自品嘗才知人生芬芳,但是我覺得生活似湯,閱歷狂悲歡喜才知苦辣酸甜。
我們處於一個安逸的時代,許多年輕人都在安逸中漸漸麻木,時不時地覺得人生有些空幽、無趣。
我們喜歡把那些電視劇、電影、相聲等娛樂方式層次分明地定義出喜劇、悲劇,讓娛樂成為了藝術。
喜劇有萬般表現形式,但是上升到藝術層面,大家都會這樣說: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的衍生。"
今天我們講的故事就是一個喜劇演員的悲劇結尾。
趙本山老師是觀眾們公認的北方小品之王,他曾經小品中說過這樣一段觀人相面的包袱
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而是夥夫。
單單這明顯的外貌特徵就讓大家深刻地記住了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牛振華。
他曾是食堂大廚,後來榮登春晚舞臺,卻因醉駕一命嗚呼。
1956年的勞動節,牛振華在遼寧省錦州出生了,在那個窮苦潦倒的年代家中誕下一個白白淨淨的大胖小子,簡直就是每個父母的夢想,所以牛振華家中孩子眾多,父母也對這個看著就很有福相的孩子很有些偏愛。
男孩又是老么,父母姐妹們省吃儉用把所有的好東西、好吃的都留給了牛振華,他也是不出大家所望,變成一個憨態可掬的"大肥牛"。
牛振華從小就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在小學讀書的時候就一直是班中的文藝委員,唱歌、演講毫不怯場,豪邁動聽的歌聲、娓娓煽情的話語總是能博得師生的滿堂彩。
但是牛振華的學習並不是特別好,初中時也因為一些時代因素導致他不得不輟學,開始在一個偏遠小縣城開始下鄉知青的生活。
無師立,不行規。無父母,恣放縱。
正值青春的牛振華在鄉下過著無拘無束的日子,成為了一個只抽菸喝酒、打架偷摸的不良少年。
只顧眼前是非、重視蠅頭小利、沒有長遠規劃,這樣的青春就像在浪費生命。
給予少年當頭棒喝的永遠都是教訓和恩人。
一次,牛振華因為打架鬥毆被當時維護秩序的民兵隊抓到了小黑屋中進行反省,那時候縣裡文化館的館長叫做杜湘,通過雙方的交談,杜湘發現牛振華其實是一個有才華、有思想的年輕人,處於愛惜人才的目的就把牛振華送到了宣傳隊。
相聲、小品、快板、二胡。牛振華像一個久旱逢甘霖的稻苗一樣,在文藝的稻田中盡情地享受著藝術的滋潤,既是蛻變又是升華。
但是身處鄉下,他能接觸到的文藝知識並不充足,為了更高的藝術追求,為了更好的生活際遇,牛振華還是決定要去首都闖蕩一番。
一次偶然的機會,北京郵電機關對外招聘炊事員,牛振華趕緊參加招聘,並且成功被聘用,開始自己的夥夫生活。
炊事員是生活,藝術才是夢想,為夢想而活那才是不落俗套。
掂著大勺的牛振華還真沒有多少煙火氣,仍在業餘時光積極地研究著相聲小品等藝術。
別小瞧牛振華炊事員這份職業,這也算體制內的人員,穩定不說還有著諸多福利,可以和公務員沒有任何分別。
心中有夢的人就是這樣,不希翼平坦的人生,卻熱忱跌宕的夢旅。
牛振華放棄了生活四年的炊事員生活,義不容辭地來到了北京青年曲藝團並順利成為了回婉華老師的得意門生。
大江南北、巡迴演出。相聲不再是夢想而成為了牛振華的生活,他不畏艱難且樂此不疲,相聲水平、表演能力也在磨練中漸至臻境。
1981年,小有名氣的牛振華受到賞識,被領導安排到了空政文工團成為一名文藝兵。
十年的軍旅生活讓牛振華領略了更多的人生哲理和自然風光,情寄軍,文予藝,在此期間,牛振華在充沛情感的促使下創作了無數優秀的相聲作品,不僅受到了表彰還榮獲了多項文藝大獎。
同為喜劇相聲小品演員,牛振華也結識了馮鞏、蔡明、李雙江等優秀的演員,他們合作的小品還登上了春晚的舞臺,牛振華徹底名聲大燥。
雖然名氣不小,但是到手的物質收入並不是很豐厚,那時已處而立之年的牛振華已經早已成立了美滿的家庭,為人夫,為人父,他需要扛起肩膀上的責任,給她們一個甜美溫暖的生活。
於是牛振華不舍地脫下了軍裝,進入了中央廣播電視臺當起了一名兒童頻道的主持人,還在周末的時候做起了老本行,給一個美食節目做助演嘉賓。
日子好了,休息時間也多了,牛振華也開始有時間和朋友們在一起談談心,說說地。
有一次牛振華去老朋友馮鞏家做客,正好碰見黃建新導演正在和馮鞏談劇本,《站直囉,別趴下》,是一個以馮鞏為男主的喜劇電影。
剛好缺了一個電影角色的扮演者,熱情的馮鞏就向黃導演推薦了牛振華,看著胖胖且自帶喜感的牛振華,黃導演感覺很滿意,就讓牛振華試著飾演這個角色。
牛振華飾演的角色是男二號,一個改革開放後意識比較先進、商業頭腦比較發達的個體戶。
這在當時是一個挑戰難度很高的角色,但是卻讓牛振華飾演的活靈活現,這讓黃導演對牛振華刮目相看。
隨後牛振華成為了黃導的重點培養對象,《背靠背,臉對臉》就是牛振華首次出演男一號的電影。
位居高位,陰陽謀略並有,各種害人手段層出不窮,牛振華把文化館長的野心勃勃的嘴臉刻畫得惟妙惟肖。
極高的收視率和好評率讓牛振華成為了相聲演員中的第一位影帝。
此後,牛振華片約不斷,演藝事業更是節節開花,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個糊塗舉動就能葬送他整個人生。
2004年的某一天,牛振華拍完戲後,由朋友的熱情邀約去飯店喝酒,酒酣興濃,不知不覺間牛振華竟然喝了一斤的白酒,偏偏那天司機有事情沒有來,於是酒駕的牛振華發生嚴重的車禍,與世長辭。
對於人而已,酒只是一個情感發洩的工具而已,推杯換盞皆有度,一舉一動皆有型,這才是飲酒的鐵則。
馮鞏等圈中好友面帶悲痛地參加了牛振華的追悼會,而當時勸酒的"好友"卻沒有出現。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