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願、何梅娣、鄧建欣、鄧敏賢
單位: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院
近日,有一位年輕的婦女在檢驗科體液檢查窗口前大聲嚷嚷:「我小孩明明拉出了蟲子,為什麼大便常規沒事!」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就像是認定了我們檢驗人員的粗心大意,漏掉了她所見到的蟲子!
接到同事的求助報告之後,我來到窗口主動跟她點頭打招呼,在默默聽完她一通連環炮的抱怨之後,我也弄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後果:這位婦女的小孩子前段時間大便時拉出了蟲子,作為母親的她很擔心,所以帶她女兒來到我們醫院檢查大便,沒想到結果完全正常,她覺得難以置信,接受不了這樣的檢驗結果,一時情緒激動,這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這一幕。
當聽到她訴說拉出的蟲子是白色的、長1釐米左右線頭樣的小蟲,而且最近小孩子喜歡用手在肛門搔癢,我心裡便有底了。我從抽屜玻片盒裡取出兩張玻片交給她,叮囑她回家後先將家用透明膠紙剪成長約6cm、寬約2cm的長條,等孩子晚上熟睡時或早晨排便前用準備好的透明膠紙膠面粘貼肛門周圍皮膚,取下後平貼在玻片上,再將玻片交回我們重新檢驗。這位婦女將信將疑,但還是很聽話地將玻片小心翼翼地收藏好帶走。
第二天一大早,同事就告訴我昨天那位婦女將玻片帶回來了。我取出一張玻片(透明膠紙粘貼區域)在顯微鏡下仔細尋找,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了一個蟲卵,蟲卵呈長橢圓形,兩側不對稱,一側扁平,另一側稍凸,形似柿核,卵殼較厚,還在另外一張玻片找到了一條蟲子,如圖1、圖2。根據蟲卵和蟲體的形態特點,考慮為蟯蟲蟲卵和蟲體。
大便常規檢查結果:
蟯蟲,學名蠕形住腸線蟲,是蛔目尖尾科住腸線蟲屬下的動物,又叫屁股蟲、線蟲,分布於世界各地,主要寄生於人體小腸末端、盲腸和結腸,引起蟯蟲病,是兒童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常在家庭和幼兒園、小學等兒童集居的群體中傳播。
蟯蟲成蟲細小,乳白色,呈線頭樣,恰似一條白線,長度大約2釐米(約半寸),寄居在兒童的大腸內,有時隨兒童的糞便排出,在糞便中可見無數白色小蟲蠕動,這便是蟯蟲。蟯蟲成蟲寄生於人體的回盲部,以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及迴腸下段多見。當人睡眠後,肛門括約肌鬆弛時,部分雌蟲爬出肛門,在附近皮膚產卵。產卵後,雌蟲多因乾枯死亡,少數雌蟲可由肛門蠕動移行返迴腸腔。若進入陰道、子宮、輸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導致異位寄生。
因為蟯蟲不在腸道內產卵,故糞便檢查難有所獲,有文獻報導糞便中蟲卵檢出的陽性率為5%以下。本例患者的家屬明明看見小孩拉出了白色的蟲子,但大便常規卻正常,其原因就是因為糞便中蟯蟲卵陽性率極低。現常用肛門外蟲卵檢查法提高蟯蟲的檢出率,主要有以下3種方法:
1、擦拭法
將棉拭子先置於消毒生理鹽水中,用時擰乾,擦拭肛門周圍,在滴有50%甘油溶液的載玻片上混勻後進行鏡檢。也可應用牙籤的扁頭插入有50%甘油或1%氫氧化鈉溶液中浸潤,然後用其刮拭肛門周圍皺褶,將刮拭物用蓋玻片刮下,塗在載玻片上滴50%甘油或1%氫氧化鉀1滴鏡檢。2、漂浮法
用棉拭子置於生理鹽水中,擠幹,擦拭肛門周圍,然後將棉試子放入有飽和鹽水的試管中,充分振蕩使蟲卵洗入鹽水內,再漂浮集卵進行鏡檢。3、透明膠紙粘拭法
早晨排便前用透明膠紙粘拭肛門周圍皮膚,在顯微鏡低倍鏡下檢查,連續3次,陽性率可達79.4%。該法簡單,適合普查時應用。
蟯蟲病是兒童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國流行廣泛,2006~2013年國家監測數據顯示蟯蟲感染率為6.78%,為感染率最高的土源性線蟲,也是今後重點防控的一種寄生蟲病[1]。
造成蟯蟲感染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是蟯蟲寄生於人體盲腸、闌尾、結腸等處,其卵產於肛門周圍,在外界有較強的抵抗力,可在皮膚和甲縫中存活10天,室內存活3周左右[2]。
其次是感染途徑主要為肛-手-口自體感染和交叉異體感染,還可通過粉塵吸入或經肛門逆行入腸而感染,它特有的生物學特性成為蟯蟲在集體生活兒童中極易反覆感染的基礎,常可通過玩具、被褥、桌椅等公共用品接觸途徑造成反覆感染和交叉感染,而兒童的個人行為(如不良衛生習慣)在蟯蟲病的傳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致使本病存在「易治難防」的現象,防治效果難以鞏固,感染人數居高不下。
蟯蟲成蟲寄生於腸道可造成腸黏膜損傷。輕度感染無明顯症狀,重度感染可引起營養不良和代謝紊亂。雌蟲偶爾穿入腸壁深層寄生,造成出血、潰瘍,甚至小膿腫,易誤診為腸壁膿腫。雌蟲在肛管、肛周、會陰處移行、產卵,剌激局部皮膚,引起肛門瘙癢,皮膚搔破可繼發炎症。患者常表現為煩躁不安、失眠、食慾減退、夜間磨牙、消瘦,長期反覆感染,會影響兒童身心健康,嚴重者生長發育滯後,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由於蟯蟲的感染受衛生條件和衛生習慣的很大影響,因此兒童感染率顯著高於成人,同時,蟯蟲生活史簡單、蟲卵發育和傳播速度快,導致了在集體生活區易於傳播。有關調查結果表明,蟯蟲感染與吃東西前不洗手,便後不洗手,不經常洗澡,不經常清洗肛周,不常剪指甲,喝生水、與家人混用衛生潔具等不良衛生習慣有明顯的相關性。
因此,衛生宣傳教育必須從幼兒抓起,教育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時根據蟯蟲病傳播和流行的特點,採取綜合性防治措施,以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重複感染。在託兒所、幼兒園和家庭應搞好環境衛生及衣被、玩具、食具的消毒。對家庭和集體機構中的患者應同時接受治療,以免相互感染。對蟯蟲病流行的地區,應有計劃地對兒童集居地成員進行普查普治,以徹底消滅傳染源。同時應注意幼兒的身體狀況,如出現夜間睡眠不安,抓屁股等現象,應及時就診,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有效控制蟯蟲病的流行傳播,保障兒童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陳穎丹,臧煒.我國土源性線蟲病監測現狀及今後監測工作重點[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誌,2015,27(2):111-114.
[2]徐秉錕.人體寄生蟲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69-170.
來源:檢驗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