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南,聽說昨天在潤良報告廳舉行了一場與大師對話活動,你關注了嗎?
曉東,你問對人了!我當時就在現場呢!感覺受益良多!
曉南,昨天究竟有哪些大師呀?現場跟東大學子說了啥?
11月24日下午,經濟學家、東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華生,歷史學家、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院長王學勤,社會學家、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院長周曉虹,經濟學家、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徐康寧,倫理學家、東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樊和平等五位同窗校友齊聚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潤良報告廳,與現場近500名同學展開了一場關於青春的對話。
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2020級文科試驗班全體同學、歷屆文科試驗班學生代表以及各學院師生代表參加了活動。
活動在全體師生齊唱東南大學校歌聲中拉開帷幕。
作為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1978級馬列師資班的同學,華生、王學勤、周曉虹、徐康寧、樊和平和他們同學中的許多人一樣,已然成為各自領域的中流砥柱,但回憶起他們四十多年前在四牌樓校區同窗數載的青春歲月,依舊激情澎湃。
1977、1978級馬列師資班是1952年院系調整25年後首招文科生。當時馬列師資班的學生,前兩年不分專業進行學習,兩年後根據個人選擇和專業計劃,分流至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自然辯證法四個專業。
在對話活動中,華生、王學勤、周曉虹、徐康寧、樊和平回憶了上世紀70年代末共同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馬列師資班學習的青春歲月,帶領同學們探尋了以馬列師資班為起點的新東大文科的脈絡,他們表示,當年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包容的校園氛圍和濃厚的學習環境,為他們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樊和平表示,那時學校請來了非常優秀的老師來給大家上課。大家要學習很多基礎課,如數學、統計學、歷史等,課程很多,學習時也比較艱苦,光是數學作業就做了10本。但回過頭來發現,現在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就得益於當時打下的寬厚基礎。他說,學習就像是跳舞,寬厚的基礎就如同廣闊的舞臺,可以任你自由舞動。
華生則表示自己很早就明確了研究方向,工作一段時間後來到大學,很快就發表了經濟學方面的論文。在鑽研經濟管理的同時,他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研讀大量馬列著作,並因此積累下紮實的理論和語言功底。他憶起自己當時聽世界史、文學的課程如痴如醉,認為加寬基礎,不代表不深入,大學生應該多讀經典原著,學深學透,把基礎打紮實。
王學勤回憶起自己在東大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他認為寬厚的培養口徑,讓自己有機會去探索和追求愛好和理想。當時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大潮下,學校給予了寬鬆的環境,他在這樣的環境下深受薰陶、得以立志。那時大量原著文集的閱讀,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和價值取向。他表示,自己工作多年,最留戀的崗位還是教師崗位,最想念的生活還是讀書生活。
徐康寧談到在文科寬口徑的培養中,學習工科數學、工科英語對學生邏輯能力建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儘管當時在師資班,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專業訓練,但是這些多學科學習打造的寬厚基礎給了大家很大的施展空間。他認為,同學們未來的發展應有無限的可能,強調「從前的我不會是現在的我」,所以不用早早設計自己,而應更加注重打牢知識的基礎。
周曉虹談到,師資班的寬口徑培養是一種潛移默化,他分享了自己「棄醫從文」和報考研究生的經歷,正是多學科的培養經歷,讓他比別人更能適應不同的學習要求。他說,年輕的時候不必要把興趣太固定,要廣泛地汲取知識,所學的所有都會在未來幫助到自己。
在那個對知識如饑似渴的年代,學習和奮鬥成了他們青春歲月中最深刻的烙印。
無論他們後來走向政界、商界還是學界,以學安身、以學立命的學者本色始終是他們身上最閃耀的東大印記。
提到在大學的學習,大家都感嘆「學在東大」的確早有傳統。尤其在他們那個對知識的渴求已經到了極致的時代,學習和思考是所有同學的追求。
王學勤回憶,當時整個校園的氛圍就是學習,教室的座位可以說是「一位難求」。他每天一早就背著書包去教室搶座位學習,去晚了就搶不到,有時候中午稍微離開一下,座位就被別人搶佔了。
樊和平和徐康寧都提起,華生一入學就在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了論文,這給大家樹立了一個榜樣和追趕的目標。當時同學們寫了論文,還經常去請教華生。
提及舍友華生「逃課」的趣事,樊和平提到,華生學習非常有重點,他給大家最深的印象,就是成天看原著、學數學。有時候為了學習數學,他還會「逃課」。樊和平笑稱,因為華生「逃課」,所以現在自己上課時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究。萬一逃課「逃」出了華生那樣的著名經濟學家呢?
對此,華生談到,在當時如饑似渴學習的環境下,大家競爭也非常激烈。在東大時期養成的學習習慣,讓自己受益終生。而作為一個不太循規蹈矩的學生,他也十分感念當時學校寬鬆和包容的氛圍,給他充分的學習自由,也孕育了創新思維。他也希望,現在的大學也能夠為不同的人才成長提供不同的土壤,鼓勵和包容與眾不同,勇於挑戰自我。
可能很多人沒想到,學霸們也有不太「光彩」的歷史。華生高考時文科數學只考了46分,徐康寧高考英語僅得了6分。而他們後來一個在考中國社科院研究生時,數學得了滿分;另一個則成了研究世界經濟的專家,還開設全英文課程逾12年。這些都來自他們多年刻苦的學習。正如徐康寧所說,點點滴滴都絕非偶然,良好學習習性的養成,是終身受用的。
在講述到他們深厚的同窗情誼時,周曉虹提到,工作後,他和徐康寧、樊和平依舊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和合作,他們都被評為江蘇省社科名家,作為從東大走出的一個班的同學,也算成就了一段佳話。
在聆聽完大師們樸實親切、真情流露的講述後,同學們早就按捺不住,爭相提問。五位老師針對同學們的提問做出了詳盡的解答。
對話結束後,張廣軍向五位老師頒發了聘書,正式聘請他們為秉文書院「秉文導師」。
張廣軍與秉文導師握手致意、合影留念,並指出,五位導師豐富的人生歷程充分彰顯了中國知識分子和一代代東大人在時代變遷中為黨為國的奮鬥精神和使命擔當,是激勵新時代青年學子肩負重任、接續奮鬥的楷模和榜樣,也希望青年學子傳承並發展東大精神和榜樣力量,努力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擔當引領未來和造福人類的領軍人才。
最後,東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珏老師發言總結了本次活動。
本次「恰同學少年——我們在東大的青春歲月」是秉文書院大師對話系列活動之一。2017年,在人文學院大類培養的基礎上,東南大學文科實行新的改革試點,成立了文科試驗班(郭秉文班),2019年在學校的大力促成下,又成立了秉文書院,旨在營造博雅環境,統籌課內外資源,為開展通識教育提供有力支撐,打造與專業教育同頻共振的現代教育新模式。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相信每一位東大人
都有著激情澎湃的青春歲月
都留下獨一無二的人生印記
那你的青春歲月
又是什麼樣子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哦~
配圖攝影 | 武天縱 嚴宇騰 王宇豪 韓倩
通訊員 | 高珺 冀文琦
編輯 | 石幽悠 張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