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海軍新聞網站報導,美國海軍近期通過了一項動議,準備正式將其提交給參議院國防預算委員會,使其成為下一財年美國國防預算授權法案的一部分。預算中提出,美國海軍將劃撥一部分資金,用於給現役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整合「三軍高超音速打擊器」也就是之前剛提過的C-HGB(Common-Hypersonic Glide Body)的海軍版本CPS。這可謂是美國海軍今年以來,終於決定批產FFGX之後,海軍軍備建設上做出的最新決策。
「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
(圖源:新浪軍事)
要讓大伊萬怎麼評價美國海軍這一最新做出的「戰略決策」,其實就六個字:總算想明白了。畢竟從DDG-1000「朱姆沃爾特」項目開始到現在,整個項目雖然不能說是一個巨大的杯具,但距離杯具也不遠了。
DDG-1000的武器配備
咱們都知道,美國海軍之所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海軍戰略、海軍裝備建設上祭出了DDG-1000(前身是DD-21),是基於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海軍的作戰戰略從「強化遠洋勤務、打贏艦隊決戰」向「前沿存在」和「向陸攻擊」轉變的基本想定。
DDG-1000「朱姆沃爾特」
其基礎性的戰略設想是:美國海軍在當前和未來很長一段內,所有假想敵的海軍實力在美國海軍面前全都不堪一擊,既沒有完善的水面戰體系,航空制海體系也非常孱弱,甚至沒有較強的遠洋行動能力,故而所有假想敵的海軍想通過有效的海上戰役、航空制海作戰同美國海軍奪取制海權都是不可能的。基於此,美國海軍在同這些國家作戰時,要做的只是把海軍艦船給開到對方的海岸,然後開始使用巡航飛彈甚至艦炮(完全想的是怎麼省錢)向假想敵的縱深地域傾瀉火力,就足以贏得戰爭的勝利了。
原定的戰略設想是美國海軍堵在敵方海岸線上瘋狂輸出
為此,美國海軍當時設計出來的四種「新型艦艇」,所做的任務設計都是根據前沿存在、對陸攻擊而進行的分解,分別承擔前沿反導(CGX/CG-21)、縱深攻擊(初步想定中的「武庫艦」)、近岸與戰役縱深攻擊(DDG-1000)、瀕海作戰與掃清威脅(LCS)等。
CGX-21「武庫艦」
有了戰略想定,到了具體的裝備層次上,為了做到儘可能低成本、高效率的近岸與戰役縱深進攻,美軍一開始給DDG-1000準備的武器裝備,就是非常特化、非常便宜的東西:主要的對陸投送火器是兩門全新設計的AGS型155毫米先進艦炮。
AGS型155毫米先進艦炮
一開始準備上的是電磁軌道炮,後來技術不過關退而求其次地搞了常規火炮,但該型火炮射速快、威力強,據說單炮的壓制能力相當於陸軍的兩個155炮兵連,配套的彈藥也是專門研製的LRLAP型遠程精確制導炮彈,據稱打擊精度在180公裡的彈道終點可以達到CEP10米級別,其精度數據可謂相當亮眼。同時,美國海軍也給DDG-1000配備了80單元最新研發的MK-57型垂直發射系統,但主要攜帶的是「戰斧」式巡航飛彈,用於承擔輔助對岸攻擊任務,並非承擔防空任務。
DDG-1000的可搭配武器
至於DDG-1000的艦隊防空能力,美軍一開始也想搞「貪大求全」,給DDG-1000配套的是全新研發的DBR雙波段雷達(AN/SPY6的前身),但後來伴隨著DDG-1000的研發時間越拖越長,項目預算越來越超,美國海軍的耐心也給磨沒了,所以最後給DDG-1000配套的雷達也就縮水成了性能比較先進、但是任務能力有所縮水的AN/SPY-3型多用途雷達,號稱一部雷達可以兼顧艦隊防空、水面戰甚至反潛戰。
DDG-1000實際配套的雷達性能縮水了
故而,直到現在DDG-1000都沒有完成和RIM-174「標-6Block1」的整合,只在其中八個MK-57發射器裝備了32枚RIM-162「增程海麻雀ESSM」,算是有了基本的拓展點防空能力。
DDG-1000武器配備的歪路
不過,雖然美軍為了讓DDG-1000「幹好本職工作」已經很努力了,可是DDG-1000到了最後,「本職工作」還是基本上成了一個杯具。
問題主要就出在那兩門AGS型155毫米先進艦炮上:美軍一開始想的挺美,認為按照以往搞「大艦巨炮」對陸支援的經驗,靠火炮實施對岸支援和縱深打擊應該非常便宜,沒想到的是LRLAP先進位導炮彈最後愣是被「豆腐攪成肉價錢」,一發炮彈(其實類似於飛彈)賣到了八十萬美元,跟一枚「戰斧」式巡航飛彈的價格也差不多了,所謂的用火炮搞對陸支援自然也就成了瞎掰。
AGS型155毫米先進艦炮試射
同時,這個AGS先進艦炮自身,性能也只能說不盡如人意,配套的LRLAP制導炮彈彈重大約118千克,但其彈丸裝藥量只有10.8千克,相比我軍WA021型155毫米自走炮彈丸8.2千克的裝藥量優勢都不明顯。簡而言之就是DDG-1000最大的設計亮點最後成了最大的雞肋。
LRLAP先進位導炮彈試射
更不必說,美軍在海軍戰略上,現在已經基本把「前沿存在」這種不切實際的想定給放棄了,根據美軍2018年初重新制定的軍事戰略方針,已經把「大國競爭」、打贏全面常規戰爭作為軍力建設的第一要務,連LCS瀕海戰鬥艦都求生欲滿滿地裝上了NSM遠程反艦飛彈。
裝上了NSM遠程反艦飛彈的LCS瀕海戰鬥艦
相比之下,DDG-1000的現有定位就更加尷尬了:幾乎沒有什麼艦隊防空能力,也沒什麼像樣的制海能力,搞對岸攻擊的話,又不比「提康」級或者「伯克」級好到哪去,唯一的優勢也許就是那兩門貴价炮在對付南海島礁的時候能有點用了。最可氣的是,這三艘「朱姆沃爾特」,也就是DDG-1000「朱姆沃爾特」、DDG-1001「麥克蒙蘇爾」和DDG-1002「林登詹森」,三艘船每艘造價都超過了40億美元,項目總花費已經超過了200億美元,分攤之後這就是一艘價值60多億美元的「超級戰艦」,這性價比雖然不說完全杯具,但距離杯具也不遠了。
DDG-1000單艘價格約60億美元,(換算後約420億人民幣)
故而,要大伊萬認為,美國海軍的這三艘「天價驅逐艦」,早該實施技術改進了,要不實施技術改進,那才真的沒天理。
DDG-1000武器配備的新方向
那麼,既然明確「要改進」,而且已經明確改進的方向是加裝高超音速打擊器、變身「制海艦」或「對陸投送艦」,接下來美國海軍要做的無非是搞清楚「怎麼改」了。目前美國海軍的訴求其實也比較明確:上CPS(海軍版的高超音速打擊器型號),裝中程彈道飛彈,把這艘「淺水重炮艦」改裝成「準戰略武庫艦」,不過即使如此,面臨的問題依然不少。
「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
(圖源:新浪軍事)
首先是其任務定位依然比較模糊,且和海軍的774「維吉尼亞BlockV」級攻擊型核潛艇重合。咱們之前說過,美軍目前推進的C-HGB項目,是基於AHW項目和KEI項目成果復用的「三軍通用高超音速打擊器」產品,空基項目目前不清楚,陸基項目LRHW是打算用HEMTT高機動發射車攜帶的,海基項目則一開始就打算用「維吉尼亞Block V」艇體舯部的VPM垂直發射模塊攜帶的。
維吉尼亞Block V」艇體舯部的VPM垂直發射模塊
從飛彈性能上看,該型飛彈初期型號要求達到1500英裡以上的射程,後期型號要求達到3000英裡以上的射程,攜帶一枚雙錐體高超音速打擊器且可以攜帶核彈頭,說白了這就是一種用於打擊對手戰略縱深的戰略飛彈,那麼,既然目前「朱姆沃爾特」也開始攜帶海基的CPS,到底是打算把它當做升級版本的「對陸攻擊艦」還是「制海艦」,就有待於商榷了。
雙錐體高超音速打擊器
同時,相比攜帶CPS的「維吉尼亞V」級核潛艇可以具備更高的隱蔽性,甚至可以部署到北冰洋甚至印度洋的發射陣位實施發射,「朱姆沃爾特」這種水面艦艇相對容易被天基、空基對岸監視系統發現與標定,相比攻擊型核潛艇,在隱蔽性上天生差那麼一截。
「朱姆沃爾特」隱蔽性偏弱
其次,從技術層次上看,「朱姆沃爾特」想成功整合CPS,恐怕也沒那麼容易。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CPS/LRHW採用的固體火箭推進器,是復用了美軍KEI陸基攔截彈的34英寸推進器,換算後直徑大約86釐米,助推器長度也非常長,大概在10米左右。換言之,這是一種尺寸非常大的飛彈,估計彈體直徑在0.9米,全彈長度在12米上下,這種長度的武器連我軍最大的「850大坑」都塞不下,而MK57型垂髮的單個發射井最大深度7.19米,邊長0.71米,那麼問題來了,請問:「朱姆沃爾特」打算怎麼把CPS給塞到發射器裡去啊?
試射的LRHW彈道飛彈
當然美軍也不是沒有折中方案,一是把兩門雞肋嚴重的AGS艦炮拆了重新安排,但是要重新校核穩性與恢復係數,二是乾脆就不上CPS了,只改為安裝由「標-6」飛彈改造的高超音速打擊器。但是,不管美軍怎麼接著折騰這仨「朱姆沃爾特」,咱們還是那句話:這折騰的也夠受的,一通搞下來,可謂誰最難受誰知道了。
把兩門主炮拆了,DDG-1000大有可為
雖然美軍現在在DDG-1000的改進計劃上就在搖擺不定、自相矛盾中邁出了第一步,搞得也確實有點一言難盡,但從中折射出來的美國海軍在最近三十年的建軍中走了巨大的彎路、付出的巨大代價到現在都無法完全糾正,這更應該讓我們警醒。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到美國海軍當前已經在走出去的轉型步伐:DDG-1000再多麼不合時宜,人家的艦體設計裕度足夠,隱身設計也是頂級水平,雖然現在搞得囧得很,但美軍真要是基於DDG-1000的艦體,上AN/SPY-6甚至雙波段雷達,把MK57增加到128單元,配上標準-6甚至艦射高超音速反艦飛彈,這不就是新一代的大型防空、制海驅逐艦嘛,真的出現了威脅這麼大的對手,我們可就真笑不出來了。
DDG-1000艦體設計的升級空間很大
總之,中美兩國之間的海軍競賽,還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