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廣東省博物館端硯系列2——硯銘(附拓片)

2021-01-10 觀印山房

廣東省博物館,應該是端硯藏品數量最多,藏品質量最好的博物館了。為了觀摩這些端硯我跑了幾次博物館。網上關於廣東省博物館端硯介紹太少,估計很多人和我一樣被這個困擾多時。 純粹是為了和大家分享這些精美的端硯,我冒著被百度機器人扣分的風險(扣分的原因,文末有講到),將這些發出來。

以下是我記錄的廣東省博物館的端硯中,帶硯銘的部分,因為本身拓制的質量不高,我拍的也有些不清楚,多少會影響大家閱讀,但是有心人還是可以從裡面看到很多。

不管對端硯感興趣、還是想創作硯銘,還是想學習書法,相信都會有所幫助!

1、坑仔巖 蕉白硯

右側硯銘:恭則壽,德基福,以此寫心,而無幹祿。 楙園

印:天趣橫生

2、坑仔巖 梅雀硯

硯背銘文:眾芳搖落獨鮮妍,佔斷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

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海昌陳屺堂玩。

3、坑仔巖 「壺」字硯

硯背銘文:維 心之靈,維神之清,內徹外瑩,一落墨而神採英英

4、宋坑 長方硯

硯背銘文:

一片端溪石,千秋此不磨,徵凹客妙墨,餘沈亦恩波,香潰凝松麝,煙痕瀉黛螺。四圍涵曉露,半掬暈春渦。鴝眼雙圓淄,龍賓再拜過。玉堂人舊賞,金鼎凍曾呵。知自平生重,垂青哲匠摩,文章麟閣在,得力硯田多。古築平陽黃春濤題並攜。

5、老坑 隨形硯

硯背銘文:老坑端硯,冥國十三年,姚海珊制自端州

6、坑仔巖 淌池硯

硯背銘文:維此石田,吾業此三十年,豈必取禾三百之釐。 道光壬辰中秋月,竹林居士銘並書。門人崔元英敬鐫

印:竹林

坑仔頂

7、坑仔巖 長方硯

清嘉慶(1796—1820年)

左側銘文:清溪大兄雅玩,弟馮敏昌贈;

右側銘文:昔賢投贈,盟心貞石,得之勗哉,守黑知白民國十三年五月得之於合浦李氏。防城黃惺吾。

8、宋坑 靈芝池硯

清中期 硯背銘文:石古泉寒,質堅性潤,扣之其聲稷稷,如聞嶺澗松風雅韻。癸亥清和月。

銘於興安餐霞煮石之山房。林揚祖。

印:揚祖

多張圖片都是斜的,懶得轉,各位包涵

9、坑仔巖 雲海旭日硯

硯背銘文:傍龍沼,揮鳳翰,華日卿雲光糾縵。鹿原。 滄海日兮巫峽雲,廣陵潮也洞庭月。合將宇宙大奇觀,壯我臨池詩思勃。古梅道承。

印:謝,又紹

10、宋坑 雲邊硯

硯左側銘文:嘉慶癸酉四月墨痕精舍珍藏

11、麻子坑 隨形硯

硯背銘文:自有天然硯,山林景可嘉。詩題桐葉茂,筆點石闌斜。亞字非無用,端溪不必誇。鼠須滋雨露,麟角染泥沙。力定千軍掃,毫成五色華。管城殊落紙,手腕直生花。屈曲雲煙綴,迴環翰墨加。杜公佳句在,珍重碧籠紗。 嘉慶七年涼秋月,阮元。

印:阮元印

12、白線巖 靈芝如意硯

硯背銘文:紅暈燕脂,綠凝鴝眼。書蕉葉以成文,染桂香而灑翰。金殿論思,玉堂纂撰,擬片玉於崑山,價倍瓊瑤萬萬。癸巳秋日滌芬居士撰

13、老坑石 隨形硯

硯背銘文:雲漢昭回,倬彼星漢,麗於高旻,作作有芒,繚以祥雲,水精之字,賁我人文。星槎二兄正名。 遐齡。

14、古塔巖 荷葉硯

硯背銘文:葉田田,滴露研,含毫命素塵不沾。 梅翁作畫硯,老鼎銘。

15、坑仔巖 硯板(用米芾的墨跡換的硯臺,佩服佩服)

硯左側銘文:雲間董氏藏有先代鴝鵒眼石硯一枚,予蒞斯邑,見而寶之,遂以家藏米元章墨跡

易焉。恐後世子孫莫知寶也,故識之。師遊。

硯右側銘文:水晶碧玉費平章,爭及端溪石一方。鵒眼盈盈曾見否,鳳池綈几几滄桑。 民國九年十月從軍惠陽三多。祝得此,喜而賦之。防城黃惺吾。

16、梅花坑 抄手硯

硯側銘文:噫嘻,寧為圭方,不為珠員 嘉靖庚子焦山繼盛題

16、坑仔巖 雲紋硯(多漂亮的盒子)

硯銘:上洞神品

17、宋坑 蒼龍橫沼硯

硯右側銘文:宣德內府寶藏。蒼龍橫沼。

硯左側刻銘文:端溪菁英,紫翠晶瑩。蒼龍橫沼,象葉文明。玉皇香案,供奉曾經。望沉海角,此獨護靈。何緣歸我,座發古馨,熟與不朽,鳴盛和聲。蒼梧野人銘。

印:班甫

18、剩下的就不一一介紹了

答應了媳婦,不要熬夜。現在已經是12點了,我就到此結束。

剩下的直接奉上照片,各位直接查看即可。都是高清圖片應該能看的清楚

本來這個端硯系列是要寫四個完整的文章介紹的,但是因為幾個方面我可能寫完這篇就不再寫了,請大家諒解。

①我的自媒體領域定位是文化-書法這個垂直方向的,寫端硯更偏向於工藝,對我的自媒體專注度評分有影響;

②為了讓大家不受到我個人喜好左右,文章中我儘量不摻雜個人因素,這樣百度會判定「文章中個人觀點少」而扣分,嚴重影響我現在正在申請的「優質原創」;

③因為部分「硯銘」「石品」「坑口」的介紹,都會合部分已經公開在網上的關於粵博端硯的內容重複,容易被判定為抄襲。(雖然我是手打,但是也扛不住這樣罰)。

最後,因為太晚了,我答應媳婦早點睡覺,最後十方硯臺就只有圖片,這個再次說聲抱歉!

相關焦點

  • 硯 名硯 硯銘 硯田 蘇軾與硯 陸遊和文天祥的硯銘
    到宋代時,作為磨墨工具,它已經很成熟了:大小合理、實用,硯堂、硯池、硯邊等有了明確的界定和分工。"四大名硯"的說法在宋代開始流傳。它們是端硯、歙(shè)硯、洮(táo)硯和澄泥硯。     (木硯)  蘇軾愛硯是出了名的。
  • 一文讓你徹底了解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
    產於廣東省肇慶市(古稱端州)而得名,名列眾群硯之首。 歙硯 米芾趁機捧著端硯,跪著對宋徽宗請求說:「皇上,這硯您已經賜給臣用過了,現在不能夠忍受再進御還給皇上吧……」宋徽宗聽後,哈哈大笑,隨後便將這塊珍貴的端硯作為獎賞賜給了米芾。米芾捧著端硯,高興萬分,手舞足蹈,「餘墨沾漬袍袖」也在所不惜。 乾隆皇帝與端硯
  • 高1.2米端硯現身!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佛山開展
    佛山日報訊 記者黎紅玲攝影報導:12月15日,「匠心抱樸 紫雲追夢——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在佛山市文化館開展,展出55方現代精品端硯和28方仿古硯,其中包括高1.2米、寬1.03米的大型精品端硯。展覽將展至12月19日。
  • 從硯銘看硯文化
    明代顧從義摹刻石鼓文淄硯清吳昌碩銘文硯清高鳳翰玉帶池端硯淄硯作為傳統文化瑰寶,我們有責任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讓淄硯文化為文旅融合發展賦能,讓人們深刻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認知中華文化的優秀品格。
  • 直播:陳大中銘硯
    如果一方硯臺有銘文、拓片、題跋等文字記錄傳世,更是能增添人文意趣與藝術價值。▲陳大中(本名陳建中),1962年5月出生,無錫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西泠印社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陳大中老師選了13方硯石,親自做了設計並刻制硯銘。
  • 十年刻一硯創世界紀錄,國家級端硯大師柳新祥:已不忍回顧那艱難歷程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周安娜 張俊學 汪鵬翀柳新祥端硯藝術館坐落於廣東省肇慶市的中國硯村。走進大廳,抬頭看到是一尊直徑210釐米、高95釐米的宋坑石鼓形端硯,只見蛟龍遊走鼓身,獅首銜環兩側,氣勢磅礴,令人心生敬畏。
  • 硯中極品——端硯
    硯文化源遠流長,大約始於商朝初期,那時候,人們用瓦片、陶、玉等各種材料製作硯臺。後來,人們發現用石頭製作的硯臺質量最佳。唐朝時,人們就用廣東端州之石造出了端硯。端州之石具有石質幼嫩、純淨、細膩、堅實、嚴密等特點,製成的端硯具有呵氣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因此,端硯被視為硯中極品。初唐時,端硯製作得比較粗陋簡樸,上面沒有圖案。
  • 2021廣東省博物館元旦有什麼展覽?
    >廣東省博物館  票價:免費不免票  本展覽尤具特色的是從序廳開始便以耳目一新的系列方形掛片作為裝飾元素貫穿展覽始終。長期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三夾層畫廊  票價:免費不免票  廣東是端硯的故鄉。端硯又稱端溪硯,因產於古端州(今廣東肇慶市)而得名,其色紫質潤,素有紫石、紫雲、紫英之美稱,因賞用兼優,被譽為「四大名硯」(端硯、歙硯、紅絲硯、澄泥硯)之首,又與湖筆、徽墨、宣紙並稱「文房四寶」,美譽眾多,聞名遐邇。  廣東省博物館藏有端硯1000餘方,時代上啟唐宋,下至當世,為館藏優勢項目。
  • 廣東這個山明水秀的「中國硯都」,了不起!
    從幼年在白石村的其他制硯世家"偷師"學藝,講到夢中靈光乍現設計出的硯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現年48歲的程振良雖不善言辭,但每每提到自己的創作過程,他常提高音量,眼裡閃著光。回憶12歲時起就開始跟家中長輩學習制硯基本功時,程振良擼起右手的袖子,拳頭一握,手臂上肌肉畢現。"
  • 一雙巧手顧二娘琢硯名四方 | 崇正2020春拍
    硯銘左側:「扶輿旁礴之氣,得其剛者謂剛健文明,得其柔者謂柔順潤澤。柔,巽像也。凡日照月臨,泳浴乎其外,遂凝結於其中,詩有之『膚如凝脂』,斷章取義,庶足以比擬雲。康熙己亥年十月五日,鹿原。」鈐印「林」、「佶」。右側:「古在骨,秀溢出,資著述。」鈐印:「若良王氏珍藏」。
  • 研山草堂|陝州澄泥古硯輯錄
    陝州澄泥漢瓦洗文圓硯 研山草堂澄泥硯博物館藏 古代流傳至今,有著著名的四大硯種:澄泥硯,端硯,歙硯與洮河硯王玉瑞(1864—1940)清代同治三年生人馬寨村人,能融民間木板年畫剪紙紋飾,鐘鼎瓦當金石文字于澄泥硯之造型,制硯頗有巧思。其作品金蟾硯曾被同時代硯臺收藏大家徐世章所收藏,後入藏天津市博物館。他的澄泥硯作品《故宮博物院藏品目錄》記載有三方之多。三門峽市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都有收藏。 當今國內外藏硯家的收藏著述中,多有陝州澄硯出現。
  • 煙雲供養—硯墨專場(上篇)
    硯盒拓片 清  陶齋款雲濤端硯(拓片)清  張廷濟銘井田臥牛端硯(拓片)清  汪啟淑銘海水仙鶴紋端溪硯拓片清  王文治銘斷碑硯拓片
  • 研田2015——22方名硯,狂拍幾百萬
    清 龍紋太極端硯規格:22.6×15.2×2.6cm成交價:138000 人民幣賞析:太極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範疇,《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此硯以宋坑仔石而為,因材施藝,層葉相裹,正面瓜為硯堂,藤蔓巧做墨池。製作線條豪放,剛柔並濟,此種技藝唐、宋有之,盛於明清。硯石肌理呈蕉葉白、胭脂暈,質細潤,黃臘附於葉表。瓜瓞綿綿為傳統吉祥題材,語出《詩經·大雅·綿》一詩首句「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中,有祈願子孫昌盛,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 江蘇愛濤攜手藝狐在線|古名硯北京特別拍賣會同步直播競買
    估價: 180,000-200,000人民幣Lot 62 明時期 澄泥鱔魚黃 雪堂銘太平有象硯縱13.5cm;寬9.5cm;高4cm【著錄參閱】《觀硯錄》北島雙耳著第179頁原配芝蘭紋銘文硯匣硯作長方敞池樣,硯面周遭精雕回形紋覆手高浮雕太平有象,神態恬靜生動,鱔魚黃澄泥質地,色澤悅目,紋飾古雅,氣息厚重文靜,原配硬木三友硯蓋,諸多名家留銘其上。
  • 江西省上饒市博物館館藏曆代名硯精品展在酒泉市博物館舉行
    加強藏品交流 共享優秀文化江西省上饒市博物館館藏曆代名硯精品展開展每日甘肅網12月25日訊據酒泉日報報導(記者謝沛宏)12月24日,由江西省上饒市委宣傳部、上饒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酒泉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酒泉市文物局主辦的「硯海擷珍——江西省上饒市博物館館藏曆代名硯精品展」在酒泉市博物館開展。
  • 文化賦能•產業振興」 金山硯系列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召開
    12月25日,我市舉辦「文化賦能•產業振興」金山硯系列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暨捐贈地方儀式。
  • 話說端硯 | 坑仔
    原文於2012年發布一鑑齋新浪博客,今修改增補古硯部分。
  • 硯界第一人陳國源談如何收藏好硯
    端硯雕刻藝人一般都把它完整地保留在硯堂之中。屬於端硯名貴石品之一,為端硯石品中最高貴的一種。冰紋也是老坑獨有的一種石品花紋。「人惟至靈,乃生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端硯有眼,一眼值千金。最後才是雕工,雕工如同人穿的服飾,華麗炫彩,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比如《蘭亭古韻硯》,這是2002年6月初,我有幸作為肇慶市人民政府的特邀嘉賓,參加該市舉辦的端硯文化節時發現的一方好硯。
  • 歷史故事—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硯臺雖在末,但是紙易灰、筆易損、墨易碎唯硯堅固而流傳千載唐庚《古硯銘序》言:硯與筆墨出處相近,獨壽天不相近也。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記,硯之壽以世計。>歷史發展硯在我國歷史悠久,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