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峰個人工作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把骨幹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楷模。」在湖北三江航天紅林探控有限公司鄒峰創新工作室,醒目的位置立著一塊標語牌。
10月19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以鄒峰名字命名的這間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現場攻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數十年「磨刀」,將「刀海戰術」變精準施刀
在創新工作室,陳列著鄒峰及工作室成員的各項創新展品及科研成果,大大小小106項。
其中一項便是鎳基高溫合金非標刀具的設計及使用,主要運用在液態火箭發動機的連接閥製作上。
「指揮員摁下發射按鈕後,將通過連接閥進行信號分發制動。」鄒峰介紹,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產品偏差要控制在0.0005釐米內以確保飛行精度。
連接閥由鎳基高溫合金製成,耐高溫、難以切削,以往通過「刀海戰術」,製作一個長7釐米、寬4.2釐米的部件,至少需要5把刀。
如何在如此精細的零部件上「盲雕繡花」,降低成本、確保準確率,鄒峰一直在思考。
設置切削參數、改變刀具結構設計,經過半個多月的摸索調試,鄒峰最終設計出符合切削要求的非標刀具,實現精準施刀。這項創新,使得產品加工效率提高了60%,產品合格率提升了30%,一年節約成本370多萬元。
這背後,是不懂英語的鄒峰啃下各類全英文的《操作手冊》《說明書》等,也是他日積月累記下2萬餘種刀具的性能、特點的苦功。
數十年「磨刀」,鄒峰自行設計刀具、優化工藝方案、修改數控程序、自製深刀……採用「三把接力法」,將深孔加工的難題拿了下來,所有精度公差均達到0.0001釐米,相當於是在薄如蟬翼的金屬壁「盲雕」。
憑藉出色的成績,他先後獲得了中華技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荊楚工匠、湖北省首席技師等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要有幹一行愛一行,更要愛一行鑽一行,吃透弄懂實踐了,才能為大國重器打造最強『心臟』。」鄒峰說。
技師「論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整合資源,帶動全產業鏈創新
2012年,公司成立鄒峰創新工作室。
幾年來,工作室已成為公司深化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班組建設、勞模工作的有效載體和典型品牌。
工作室先後被命名為「湖北省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示範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等。
去年8月,鄒峰創新工作室進行整合。將鄒峰所在的機械加工領域擴展到機械加工、特種處理、產品裝配、總裝總調等公司生產全領域,人數也從30餘人增加到60人。
「暢通技術流動,在公司營造了全產業鏈創新的氛圍。」鄒峰介紹,工作室每月開展撰寫創新成果課、技師大講堂課、成果分享課,每年初舉行創新成果發布會。
整合後,裝配車間電裝工班組長劉森成為創新工作室的一員。在一次業務交流中,劉森將探索很久未見成效的難題向鄒峰請教:如何安全、快速安裝防護工裝?
當即,鄒峰召集工作室不同車間的成員,共同商討,決定通過機械加工製作一「V」型槽將產品固定,最終解決了問題。
「每件安裝從15分鐘降到1分鐘以內,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工作效率,一年降低了約12萬元成本。」劉森說。
整合後,在創新工作室的帶動下,總裝總調車間實現9項創新申報公司創新成果,裝配車間去年累計創新63個項目。如今,各生產車間還有9項創新合作項目正在進行,預計實現創收500萬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