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佚名,《三元得祿」圖扇頁》
為慶祝中國農曆猴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古代中國展廳特別策劃了小型展覽「猴子的把戲——猴年特別展」(Monkey Business: Celebrating the Year of the Monkey),於2016年1月8日開幕。展覽展出了中國古代不同媒介創作的猴子的形象,包括繪畫、陶器、金銀器、玉雕等等。
清乾隆,青玉雕十二生肖
中國傳統農曆採用幹支紀年,以十二生肖指代地支並聯繫人的生年。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古往今來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徵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早在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每一種動物都蘊含了獨特的性格,並表現在當年出生的中國人身上。猴子好動,自古被視為聰明伶俐的形象。在民間故事中,猴大多被塑造成巧用智慧的形象,《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便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猴子形象,因此猴年出生的大多被認為是聰明、精力充沛和富有幽默感。
唐,陶塑十二生肖俑
在過去兩千年的中國歷史中,猴子聰明活潑的形象一直流行於東亞藝術中。繪畫領域,歷代記載或所見畫猴的畫家和作品數量雖不龐大,但涉及領域卻相當寬泛——宗教繪畫、宮廷繪畫、民俗繪畫中,都有猿猴的身影。從早期洞窟壁畫中出現的獼猴形象,到宋代猿猴成為花鳥畜獸畫中專門的題材,再到清代民間年畫中妙趣橫生的猴子形象,形態各異的猴承載了古人的希冀,也成就了古代繪畫作品中不同的寓意。最普遍的,「猴」音同「侯」,意味著升官封侯,飛黃騰達;「猿」又音同「元」,象徵狀元——功成與名就,涵蓋了當時人們的兩大終極願望,因此,古代不少諧音的吉祥話裡都少不了它。在一張12世紀晚期的扇面上,描繪了三隻長臂猿襲擊一隻白鷺的窩巢,畫意「三猿得鷺」實乃「三元得祿」的寓意。另外一件重要展品,清代青花「爵祿封侯」瓷盤,盤上繪製猴子、蜜蜂、鹿和喜鵲,也是取的「鵲鹿蜂猴」的諧音「爵祿封侯」。這些均是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帶有猴子元素的中國古代藝術品,門類眾多,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唐代陶塑十二生肖俑、唐代褐釉猴柄杯、清乾隆時期青玉雕十二生肖、清代水晶雕雙猴紋鼻煙壺和清中期玉雕雙猴戲桃等等。
清中期,玉雕雙猴戲桃
中國的農曆紀年以及與之相關的圖像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以及經由東南亞傳播至華人社區。然而,中國的十二生肖的傳統在東亞地區仍具獨特性,猴子聰明、充滿活力又自由淘氣的特徵十分具有吸引力,出現在全世界眾多其他文化的裝飾藝術中。
清,青花「爵祿封侯」瓷盤
唐,褐釉猴柄杯
清,水晶雕雙猴紋鼻煙壺
據悉,展覽將展至2016年7月24日。
(圖文編譯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編譯:王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