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唱歌跑調的朋友嗎?如果TA常為此苦惱或失意,請把這篇文章推薦給TA,這裡有一個唱歌跑調的人,跑成了天后……
電影《跑調天后》,講了上世紀初,一個不諳世事的傻白甜富太太,名叫佛羅倫斯·佛斯特·珍金絲(Florence Foster Jenkins),因為太愛音樂,到處去資助音樂家。
她以前彈鋼琴,但因為手疾只能放棄,轉而開始學習唱歌,花重金請了專業的聲樂老師,聘請了鋼琴伴奏。不過,她有一個天生的問題,就是音準很差,節奏不準,唱歌跑調。但在周圍人的呵護和欺騙下,她竟然一路從私人俱樂部唱到卡內基音樂廳。
配合演這齣戲的,是寵愛她的丈夫。
為了不打擊她的積極性,出席演出的聽眾都是她的丈夫事先選好的託兒,以致於場場爆滿、零差評。不知真相的佛羅倫斯卻因此逐漸自信起來,甚至跑去錄唱片,還寄給電臺,讓自己的聲音傳遍大街小巷……
真人事實改編的傳奇故事
電影由梅麗爾·斯特裡普和休·格蘭特兩位名角兒出演,吸引他們參演的原因,在於這是一個根據歷史上的真人事實改編的傳奇故事。
飾演女主角佛羅倫斯的梅麗爾·斯特裡普說,她還在耶魯讀書的時候就知道佛羅倫斯·佛斯特·珍金絲這個人,學校曾經流傳過一份她唱歌的唱片,學生們在派對上放,笑成一團。對於了解奮力打拼和偶爾失敗的藝術家們來說,佛羅倫斯的經歷很有意思,也很動人。
這位富太太佛羅倫斯·佛斯特·珍金絲的一生頗富傳奇色彩,1868 年她出生於美國一個富有的家庭裡,從小就熱愛音樂。
因為父親對她音樂夢想的反對,倔強的佛羅倫斯 17 歲就跟第一任丈夫私奔了。這段婚姻顯然沒有多幸福,風流成性的丈夫還讓她感染上了梅毒,因此折磨了她一生,最後她也死於梅毒併發症。
父親去世後,給她留下的一大筆遺產。她也因此開始了慷慨友好的贊助生涯,同時,也開始了她傳奇的一生。
在此期間,她認識了與她惺惺相惜,在此後的日子裡,寵愛了她一生的第二任丈夫聖克萊爾·貝菲爾德(St. Clair Bayfield)。
你知道,一個人太熱愛一件事情,往往最後會忍不住要自己上手試試。她不僅贊助各個音樂俱樂部,自己還投資開設了一個俱樂部讓熱愛表演的丈夫打理。然後呢又不滿足於此,她又開始想要開始自己登臺演出,於是重金聘請了一位專屬鋼琴師,負責每天陪她練唱以及表演伴奏。
滑稽與華麗是她的舞台風格
佛羅倫斯喜愛的劇目,大多是莫扎特、威爾第和施特勞斯等名家的作品,但這些曲目都是她駕馭不了的,尤其是那些超出了她極限的華麗高音,她需要嘶吼著才能唱完,以致於最終都都被她唱出了十分滑稽的效果。
演出時,梅麗爾·斯特裡普說,自己從小就學習專業演唱,因此知道一首歌應該怎麼唱,還需要故意跑調,還是挺難的。
機智的丈夫當然明白佛羅倫斯的歌聲有多糟糕,他一早就提前安排好了一切——每位受邀來聽佛羅倫斯演唱的嘉賓都經過精心挑選,不但不需要掏錢買票,甚至還給每個人都準備好了「車馬費」。
因為如此,佛羅倫斯本人也是越來越自信。不僅對歌聲充滿信心,還親自設計自己的舞臺服裝,製作頭飾。她大膽採用了多種材料來嘗試製作風格迥異的頭飾,從珠寶到金屬網,從羽毛到鮮花都被她採用過,反正有錢就可以任性,怎麼華麗怎麼來。
佛羅倫斯在紐約舉辦了許多場個人音樂會,當有人懟她說她其實根本不會演唱時,她就非常嚴肅地指責對方「不懂藝術」,或者「一定是競爭對手因為嫉妒她的才華而派來搗亂的人」。
這位唱歌五音不全的「歌唱家」開始在紐約越來越出名,來看她演出的人也越來越多。除了她的朋友,她贊助過的音樂家,很多人抱著娛樂的心態來聽她唱歌,這種獵奇心理反而讓她走紅,到後來,她舉辦個人音樂會已經不再需要丈夫幫她偷塞「車馬費」,反倒真的有很多人願意花錢買票來聽她唱歌。
自信爆棚的佛羅倫斯甚至還出了唱片,送給朋友,寄去電臺。而她的唱片在電臺播放之後,引起了一些士兵的強烈反響,她立馬掏錢在卡內基音樂廳預訂了一場正式的公開演出。除了她免費送給士兵的 1000 多張門票,餘下的 2000 張門票快速售罄。彼時正值二戰,來參與的人們都希望得到一場大笑,讓自己抽離殘酷的現實生活。
那個時代裡,笑中帶淚的故事
很多人覺得她很可愛,對音樂抱有一腔熱枕。連梅麗爾·斯特裡普都說:「在自己做的事情中尋找樂趣,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
她從來不求在自己的音樂會上要得到什麼回報,只希望來參加的人,都是有激情的人,對音樂極其熱愛的人。儘管不具備任何能當好歌手的素質,但佛羅倫斯還是用她可觀的遺產資助著音樂事業。
她的音樂家朋友們,因為有了富太太慷慨的資助過得更好,藝術生涯得以有保障。演出時,看似是一群虛偽的藝術家,看在錢的份兒上言不由衷地讚美她,但他們雖然到現場聽她演唱後笑得前仰後合,卻而面對記者和反對者卻評價說:天哪!這姐妹兒超有種的好嗎?!所以我們都愛她!
一輩子寵她的丈夫,是一個來美國求發展的失意英國演員,顯然到美國後,他也沒有多大前途。佛羅倫斯死後,他還是一直在繼續著對音樂家們的資助,將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歷史記載中。
給佛羅倫斯伴奏的鋼琴家科斯梅·麥克姆恩(Cosme Mcmoon),在此之前,據說只是一位酒吧鋼琴師。剛開始震驚於佛羅倫斯糟糕的歌聲,最後被她的樂觀自信打動,跟她一起登臺卡內基音樂廳。下臺後,覺得自己作為一名鋼琴師,能在卡內基演出,自己的音樂人生好似完美了。在這之後,他的音樂生涯也並沒有繼續輝煌下去。最後轉行做了健身教練,反而在這行做出了一些成績。
這部電影很短,相當多背景其實也沒有交代得很清楚。
佛羅倫斯的一生,和她身邊的人,都是熱愛藝術,卻因為才華或者運氣的原因,沒有辦法真正在這個行業出頭的人。因為她的慷慨資助,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得以能讓在藝術中找到自我,做出成績。
放在幾十年前,佛羅倫斯的丈夫還能通過把整幾條街的報紙買來銷毀掉的方式,刻意去隱瞞媒體對她的公正評價。要是放在今天的網絡時代,這位滑稽的老姑婆恐怕是會被噴死吧。也正是恰好在那個時代,造就了這個笑中帶淚的故事。
歷史上的佛羅倫斯·佛斯特·珍金絲(Florence Foster Jenkins),她的傳奇人生吸引了眾多作家、導演以及音樂家的注意,以她的生活為原型的作品還有:
在百老匯演出的美國戲劇《紀念品 》(Precious Few and Souvenir)、愛丁堡邊緣藝術節(the Edinburgh Fringe)演出的《Viva La Diva》、南非劇作家查爾斯·J·傅立葉(Charles J Fourie)創作的《女神之歌》(Goddess of Song)、皮特·奎爾特(Peter Quilter)創作的《榮耀》(Glor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