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影片第1部 | 「幻象,自我的迷失」

2021-03-03 智慧聞道堂

三摩地,是一個古老的梵語詞彙,現在沒有與之含義相同的詞了。

要製作一部關於三摩地的影片,會遇到一個重大的挑戰。

三摩地,指的是某種在思維層面無法表達的東西,

這部影片,只是我自己心路歷程的展示,目的不是要向你傳授三摩地,也不是要給你洗腦,而是要啟發你去直面你的本性。

現在,三摩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僅忘記了三摩地,而且已經忘記了,我們曾忘記了什麼。

這種忘記是一種幻象,是自我的迷失!

身為人類,我們大多數人,都淹沒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想過: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來到這裡?我們要去往哪裡?

我們大多數人都未曾體悟真我、靈魂,或是佛陀所說的了知。

它超越了各種名相、超越了思維,於是,我們就把自我局限於我們的身體,

有意或無意的,我們會害怕我們這個這個肉身,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那個我,會死亡。

在當今世界,很多人進行宗教或精神的練習,借用瑜伽、祈禱、冥想、誦咒或其他儀式,

這些人,絕大多數是在進行某種局限性的技能練習。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在構建自我。

探尋和練習並不是問題所在,認為自己已經在這些外在形式上找到了答案才是問題所在。

大部分的精神追求,在形式上與隨處可見的病態想法並無二致,這是內心深處的一種焦慮。

不只要生而為人,更要像人一樣活著。

自我在建構時,想要更多金錢,更多權力,更多的愛,更多的一切!

那些走在所謂精神追求道路上的人,也想要更精神化、更清醒、更淡然、更平和、更覺醒!

你觀看此影片的危險之處,就是你在思維上也想要得到三摩地。更危險的是,你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三摩地。

每當你想要得到什麼東西的時候,就可以確定這是自我建構在起作用。

三摩地不是要幫你得到或增加什麼。

要體悟到三摩地,就要在你死亡之前先學會死亡。

生和死如同陰和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連續體持續的進行,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當我們拒絕死亡,也就拒絕了生存。

當你直接體驗到你到底是誰,也就不會再害怕生或死。

我們的社會和文化,告訴我們自己是誰。

同時,我們也在內心深處無意識中,成了那些生理性的渴望或厭惡的奴隸,它控制著我們如何選擇。

自我構建只不過是一種不斷重複的衝動,也就是一種趨勢。

我們的精神一旦選擇了一條路,就不斷去重複那條路,無論它對我們的肌體是有利還是有害。

我們的記憶或意識有無數層級,盤旋再盤旋。

當你的知覺認同了這種意識或自我建構,他就讓你陷入了社會制約,或者說是一個矩陣。

我們可以意識到自我的某些方面,但實際上卻是那些無意識的、古老的路線,那些原始的生存恐懼在驅動著整個矩陣運轉。

人們無休止的追求快樂和躲避痛苦的生存模式,演變為病態的行為。

我們的工作、我們的關係、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的整個生存方式,就像牛一樣。

大多數人都在被動的奴役中生存和死亡,把他們的生命局限在矩陣之中。

我們生活在狹隘的模式中,生活經常充斥著巨大的痛苦。

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其實我們可以變得自由,其實我們可以放棄從過去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轉而嘗試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那種生活。

我們降生於這個世界!雖然擁有生理的身體結構,但卻沒有自我覺知!

當你看著小孩的眼睛,裡面沒有自我的痕跡,只有清澈的空靈。

長大後的人變成了一個戴在自我意識上的面具。莎士比亞說,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是演員而已。

在一個覺醒的個體中,覺醒的光芒會穿越人性,穿過面具。

當你一旦覺醒,就不會再認同自己的角色,你不再相信你只是自己所帶的面具,但你也不會放棄扮演你的角色。

當我們認同了我們的角色和個性時,這就是幻象,自我的迷失。

三摩地!就是從生活這場戲的角色之夢中覺醒!

在柏拉圖完成理想國2400年之後,人類仍在嘗試走出柏拉圖的洞穴。

但事實上,我們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痴迷於幻象。

柏拉圖曾讓蘇格拉底描述了一群人,他們一生都被鎖在洞穴裡,面向一面空牆,

他們看到的只有他們背後的火光所照射的物品投射在牆上的影子,這木偶一般的影像就是他們的全部世界。

據蘇格拉底所說,這些影子就是囚徒們所看到的現實。

即使告訴他們外面世界的樣子,他們仍然繼續相信那些影子,就是全部世界。

雖然他們也會懷疑外面還有更多的東西,但仍不願意離開他們所熟悉的世界。

今天的人類,就像洞穴裡那些只能看到牆上投影的人,那些投影就像是我們的思想。

思想的世界,就是我們所唯一了解的世界。但是,還有另一個世界,超越了思想,超越了二元思維。

你願意走出洞穴,擯棄所有已知,去發現你到底是誰嗎?

要體驗三摩地的狀態,就需要將注意力從那些影子上移開,從思想上移開,去面向光明。

當一個人已經習慣了黑暗,那麼,他們必須逐漸的去適應光明。

就像適應任何新的模式一樣,這需要時間和努力,需要心甘情願的去探索新世界,擺脫舊世界。

思維,可以被比作意識的陷阱、迷宮或監獄!並不是說你在監獄裡,而是你自己就是監獄!

監獄是一種幻象,如果你認同迷失的自我,那麼你就是在沉睡。

一旦你意識到了這個監獄,而試圖逃離這種幻象,那麼你還是將幻象當作了真實。

你仍然在沉睡,只是現在夢幻變成了一場噩夢,你就會永遠追逐或逃離那些影子。

三摩地正是從分離的自我或自我建構的夢幻中覺醒。

三摩地正是從對監獄的認同中覺醒,這個監獄就是我,你永遠不可能真正自由,因為無論你去哪裡,你的監獄都如影隨形。

覺醒,並不意味著擺脫思維或矩陣,恰恰相反,當你不認同他時,你才能更充分地體驗人生這齣戲,享受這場表演,無欲無懼。

在古代教義中,這被稱為利拉的神聖遊戲,二元世界中的遊戲。

人類的意識是一個連續體:在一端,人類認同這個物質性的我;在另一端,就是三摩地,自我的終結。

在這個連續體中,我們朝三摩地的方向所邁出的每一步,都會為我們減少一些痛苦。減少痛苦,並不是說生命沒有痛苦了。

三摩地超越了苦與樂的二元對立。也就是說減少了思維,減少了自我臆造對各種遭遇的抗拒。正是這種抗拒導致了痛苦。

即使是短暫的體會三摩地,也能讓你看到連續體的另一端有什麼。看到除了這個物質世界和自我利益之外,還有另外的東西。

當在三摩地中確實終結了自我的架構時,就不再有自我思維、自我概念和二元對立。

但還有本我、了知或無我,在這種空性當中,就會呈現般若或智慧之光,體悟到本我遠遠超越二元世界,超越整個連續體。

這個本我是永恆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覺醒就是生命的原始螺旋,不斷變化的外在世界,或承載時間的蓮花與永衡本我的融合。

當你不再認同自我,你內在的能量,就如持續綻放的花朵一樣生長,並成為時間維度與無時間維度之間的生命橋梁!

體悟到本我,只是走上覺醒之路的開始。

在成功的將三摩地融入生活的其他方面之前,大部分人將會在冥想中,無數次的體驗與失去三摩地。

有一種情況並不罕見,在冥想或自我探尋中洞察到自我本性,然後發現自己又再次落入舊的模式,忘記了自己到底是誰。

要在生命中每一個方面和自我的每一個方面,都體悟到寂靜或空性,就要讓內心變得空寂,隨萬物舞動。

寂靜並不是與運動相分離的某種事物,也不是運動的對立面。

在三摩地中,寂靜與運動是統一的,形象與空性是統一的,這對思維而言是不可理解的,因為思維的世界是二元的。

西方哲學之父勒內笛卡爾有句著名的格言:「我思故我在」。

這句話,最清楚不過的概括了文明的衰落以及對洞穴牆壁上投影的絕對認同。

笛卡爾的錯誤,就像幾乎所有人的錯誤一樣,將思想與存在畫上等號。

笛卡爾在他最著名論文的開篇,寫道: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懷疑。可以懷疑感官,也可以懷疑思想。

如同佛陀在《迦羅摩經》中所說,為了探究真相,人們必須懷疑所有的傳統、經典、教義,以及思維和感官中的所有內容。

這兩個人都是以極大的懷疑論開始探索。但不同的是,笛卡爾在思想層面即停止探究;而佛陀,卻更深入。他的探究穿越了思維的最深層級。

或許,如果當時笛卡爾超越了他的思維層面,他也許就能體悟到真實本性。

那麼當今的西方意識,也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但事實是笛卡爾描述了一個邪惡的魔鬼,它使我們困在幻象的面紗之下。笛卡爾並沒有認識到這個邪惡的魔鬼是什麼。

如同黑客帝國這部電影所描述的,我們全都被連接至某種精心製作的程序中,從而只看到一個虛幻的世界。

在這部電影裡,人類生活在矩陣之中,在另一個層面上,他們只是電池,把自己的生命之能輸送給機器人,機器則用人類的能量維持自己的運轉。

人們,總是想把世界的狀況或自己的不悅歸咎於自身之外的事物,或許是某個人或某個團體、某個國家、某種宗教或某個掌控者。

比如笛卡爾的惡魔或黑客帝國中的智慧機器人。諷刺的是,笛卡爾正是用他所設想出來的惡魔來定義他自己的。

當你體悟到三摩地,你就會明白,的確有一個掌控者,的確有一臺機器和一個惡魔在日復一日的過濾你的生活。

這臺機器就是你。

你的自我結構是有許多微小的制約性子程序或小心魔組成的。

一個小心魔渴望食物;另一個渴望金錢,還有的渴望身份、地位、權力、性、親暱;還有一個小心魔,想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重視。

欲望是無止境的,永遠不會滿足。我們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粉飾我們的監獄,屈服於外界壓力而改善我們的面具,滿足這這些小心魔,使他們越來越壯大。

像吸毒者一樣,我們越是想要滿足這些小心魔,我們的心魔也越來越多。

解脫之道,不是自我提升,也不是滿足自己的各種心魔,而是完全放下自己的所有心魔!

有些人擔心,喚醒自己的真實本性,將意味著失去自己的獨特個性,以及對生活的享受。

其實恰恰相反,只有自我的束縛被解除時,靈魂的獨特個性才能顯露出來!

因為我們還在矩陣中沉睡,所以我們大部分人從來都不知道,靈魂真正想表達什麼?

通往三摩地之路需要冥想。

既要觀察這個變化無常的,被束縛的自我;又要體悟你恆常不變的真實本性。

當你達到寂靜的狀態,也就是你存在的本源時,就安靜的等待進一步的指示,而不必要求外在世界必須改變,不是自我的意志,而是更高的意志會自動執行。

如果你的思維只是試著,改變外在世界來符合你所認為的探尋之路應有的樣子。這像為了改變鏡中的樣子,卻去調整影像。

為了讓鏡中的影像微笑,你顯然不能去操縱影像,你必須意識到你自己才是影像的真正來源。

一旦你體悟到真我並不意味著外界的事物必須改變,改變的是自覺的、靈性的、內在的能量或生命力。他們從各種制約模式中解脫,從而可以由靈魂來指引一切。

只有當你看到被制約的自我以及他無止盡的欲求,然後放下這一切時,才能覺知靈魂的目的。

在希臘神話中,據說諸神判處西西弗斯重複一個毫無意義又永無盡頭的任務。

他的任務是不停地把一塊巨石推到一座山上,然後再讓它滾下來。

法國存在主義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阿爾貝·加繆,將西西弗斯的處境視為人類的隱喻。

他問了一個問題:「我們怎麼能在這種荒謬的存在中找到意義?」

身為人類,我們無休止的終日辛勞,為永無盡頭的明天而努力工作,然後我們死去。

當我們真正認識到這個真相時,我們要麼會因認同自我假象而發瘋,要麼就會覺醒,然後變得自由。

我們永遠不可能在外在的掙扎中成功,因為,那只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倒影。

當自我想通過這些徒勞的追求而覺醒,但卻徹底失敗時,就會出現這個超級玩笑,及這種荒謬的情形。

禪宗有一句話,開悟前,砍柴、挑水;開悟後,砍柴、挑水。

開悟前人必須把巨石推到山上,開悟後人還是把巨石推到山上。

那變的是什麼?是內在的抗拒消失了。

掙扎已被放下,或者說已經體悟到這個掙扎的自我,只是一種幻象。個人意志或個人思維與神聖意志或更高思維達成一致。

三摩地,即是從根本上放下所有內在的抗拒,無論發生什麼,無一例外,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體會到內在平和的人,已經體悟到真正的三摩地。

你放下抗拒,並非因為你容忍了某件事,而是因為你內在的自由並不依賴於外在。

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坦然接受現實的時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停止對這個世界採取行動;或者說我們要成為只會冥想的和平主義者。

事實上情況可能恰恰相反,當我們不被無意識的動機所驅使而自由行動時,那麼,我們就有可能調動全部的內在能量,讓所有行為都與道相符。

許多人會爭辯說,為了改變世界與實現和平,我們需要與我們所認為的敵人努力鬥爭,為了和平而戰。

就像是為了要安靜而呼喊,他只會創造更多你不想要的東西。

當今世界總是以戰爭對抗所有的一切,打擊恐怖主義的戰爭、抗擊疾病的戰爭、反對飢餓的戰爭。

每場戰爭其實都是在對抗我們自己。

戰爭是集體錯覺的一部分,我們說我們想要和平,但我們卻繼續選出好戰的領袖;

我們欺騙自己說我們是維護人權的,卻還在繼續購買血汗工廠製造的產品;我們說我們想要乾淨的空氣,但卻在繼續汙染環境;

我們希望科學能治療癌症,但卻不願意改變容易導致我們生病的摧殘性的生活習慣;

我們欺騙自己說,我們正在營造美好的生活,卻不願意正視那些隱藏著的縱容痛苦和死亡的力量。

我們相信我們可以贏得對抗癌症、飢餓、恐怖主義或任何由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創造出來的敵人的戰爭。

事實上,這只是讓我們繼續自欺欺人的認為,我們無需改變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生存方式。

改變,必須首先從內在世界開始,只有當我們能夠直接感受到內在的生命螺旋時,外在的世界才會與道一致。

在那之前,我們所做的任何事,只會加重由思維創造出來的混亂局面。

在永恆的舞動中,戰爭與和平同時升起,它們是一個統一體,二者共存,缺一不可。

就像沒有黑暗,光明便不存在,沒有上也就沒有下。

這個世界似乎只想要光明而不要黑暗,要盈滿而不要空乏,要幸福而不要悲傷。

思維介入越多,世界就越支離破碎。

自我思維所提出的每一個解決方案,其實,都是被「這裡有問題」的想法所驅動的,而解決方案,往往變成了比想要解決的問題更為棘手的問題。你越抗拒它越存在。

人類用聰明才智創造出新的抗生素,但結果卻是大自然也越來越狡猾,細菌也越來越強大。

儘管我們盡最大努力不斷抗爭,癌症的發生率卻還在持續上升,世界飢餓人口的數量也持續的增長,全球恐怖襲擊事件也愈演愈烈。

我們的方式到底錯在哪裡?就像歌德詩歌中巫師的學徒一樣,我們雖擁有強大的能量,卻沒有智慧去運用它。

問題在於我們並不了解我們正在使用的工具,我們不了解人類的思維及其恰當的角色與目的。

危機來自於我們被制約的局限性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我們感受和體驗生活的方式。

我們的理性主義,剝奪了我們認識和體驗古代文化中諸多智慧的能力!

我們的自我思考,剝奪了我們感受生命的深刻與神聖,體會生命之光以及體悟完全不同層次的覺知的能力。這些能力現在幾乎都消失了。

在古埃及傳統文化中,尼澤斯是人的原始形態,他們的特徵會體現在那些肉體和精神得到淨化的人身上,並使他們能夠承載更高級的意識。

原始的泥澤斯或智慧的神聖根源,被稱為「託特神」或「特胡提」,他經常被描繪成一位抄書人,他的頭像是鳥或朱鷺,他代表所有知識和智慧的起源,

託特神有時被描述為思想或想法的宇宙根源,託特神賜予我們語言、概念、寫作、數學以及所有的藝術和思維的表現形式,

只有那些受過特殊訓練的人,才能被允許接觸託特神的神聖知識。

託特之書不是一本實體書,而是阿卡西界或以太界的智慧。根據傳說,託特神的知識深藏在每個人體內的秘密之處,並受到金蛇的保護。

有關守護寶藏的蛇或龍的原始神話出現在許多文化之中,他被稱為生命力、氣、聖靈或內在能量。

金蛇就是受到內在能量束縛的自我建構。在他被掌握和徵服之前,靈魂無法得到真正的智慧。

據說託特之書只會為讀過他的人帶來痛苦,即使他們會發現諸神的秘密以及隱藏在星星之內的一切。

必須指出的是,這本書會為任何閱讀它的人、任何企圖要控制它的自我帶來痛苦。

在埃及傳統文化中,覺醒意識的代表是奧西裡斯,沒有這種覺醒的意識,有限的自我所獲得的任何知識或理解都將是危險的,無法與更高的智慧連結。

荷魯斯之眼必須開啟,我們在這裡發現的深奧意義,與人們熟悉的伊甸園裡的墮落故事很相似。

託特之書、與善惡知識的書相類似。亞當夏娃受誘惑而吃下水果。

人類當然已經偷食了禁果,已經打開了託特之書,已經被逐出伊甸園。

蛇,是由微觀世界擴展到宏觀世界的初始生命螺旋的象徵!今天,蛇與你同在,他就是自我思維外在世界的根源。

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可以獲得如此多的知識,我們深入物質世界,甚至找到了所謂的上帝粒子。

但我們卻從未如此受限,如此愚昧,不知道自己是誰,該如何生活,更不明白痛苦產生的機制。

我們的思想創造了現在的世界。

每當我們把某樣東西標記為好或壞,或者在我們心中有所偏好時,就是自我架構或利己之心在起作用。

解決之道不是去為和平而戰;也不是去徵服自然;而是需要認識真相。

正是自我架構的存在,導致了二元性:即自我與他人;我的和你的;人類與自然;內在和外在的割裂。

自我是一種暴力。他需要一條分界線,需要定義自我與他人的界限來保持存在。

沒有自我,就不會因抗爭而起戰爭;沒有傲慢,就不會因利益而破壞自然。

世上的這些外在危機反映了嚴重的內在危機,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們非常認同自己的角色身份,我們被恐懼所摧殘,並與我們的真實本性完全割裂。

種族、宗教、國家、政治派別,我們所屬的任何群體都強化了我們的自我認同。

今天地球上的幾乎每一個群體都想宣稱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就像我們在個人層面上所做的一樣。

這些團體通過宣稱自己是真理而存在著,就像自我通過定義與他人的界限而存在。

現在,有著比以往更多元的世界觀和更分化的信仰系統在地球上共存著。

對於同一個外在現象,不同的人可能會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和情緒反應。

同樣輪迴和涅槃,或天堂和地獄這兩種不同的維度共存於同一世界。

同樣一個事件,對某個人而言可能是世界末日;而對另一個人可能是天降奇福。

所以情況就明了了。無論你的外在環境發生了什麼,你的內心世界都可以不受其擾。

要體悟三摩地就要成為一個自我驅動的轉輪,成為一個自主自覺的宇宙。

你的生命體驗並不取決於千變萬化的外界現象,這可以用梅塔特隆的立方體來做比擬。

在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許多古代典籍中,都提到了梅塔特隆,它與埃及的託特神以及希臘的伶俐之神類似,梅塔特隆與四面體密切相關。

四面體是最基本的幾何圖案,是物理世界的模板或起源,被稱為上帝之語或圖騰。

現在我們看到一個代表二維的圖形,但如果你換個方式去看,就會看到一個三維立方體。

當你看到立方體時,圖形本身並沒有任何改變。但你的思維已經為你的視覺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這個維度或人的視角,只不過是一種用新的方式感知世界的習慣。

在體悟到三摩地之後,我們從某種視角中解脫或自由的創造新的視角,因為不再有自我介入或執著於某種特定的視角。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維,往往指向超越自我架構局限性的思想層次。

愛因斯坦說:衡量一個人的真正標準,主要取決於他從自我中獲得解脫的程度。

這並不表示思想和自我是不好的。當思維能被心所掌控時,思想即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吠檀多經》中說,思維是一個很好的僕人,但卻是一個糟糕的主人。

自我不斷的通過語言和標籤來過濾現實,並不斷的進行評判,喜歡這個討厭那個。

等思維和感官成為你的主人時,他們將會創造無止境的痛苦,無止盡的渴望和厭惡。把我們牢牢的鎖在思維的矩陣中。

如果你想體悟三摩地,就不要評判你的想法是好是壞,而是要在想法和感覺出現之前,先發現自己是誰。

當所有標籤都被放下時,就有可能看到事物真正的樣子。

你告訴一個孩子:什麼是鳥時,如果他們相信了,那麼他們就再也看不到鳥了,他們只看到了自己的想法。

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覺醒的。

如果你相信自己已經覺醒了,那為什麼還要繼續艱苦的探索,來找尋你已確信擁有的東西?

在你覺醒之前必須要先接受,你還在沉睡,還住在矩陣中。

誠實的檢視自己的生活,不要自欺欺人。

你是否能夠隨時停止自己機械的重複性的生活方式?你能不在尋求快樂和躲避痛苦嗎?你還在痴迷於某些食物、活動或消遣方式嗎?

你是否還在不斷的評判、指責、批評自己和他人?你是否還在持續的尋求刺激?還是你完全滿足於靜靜的呆著?

別人對你的看法會影響你嗎?你是否在尋求別人的認可和積極的肯定?你是否曾蓄意破壞周圍的環境?

大多數的人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甚至10年如一日的以相同的方式過著他們的生活。

當你開始觀察自己機器人般的天性時,就會變得更加覺醒。你開始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你是完完全全的在沉睡,迷失在夢境裡,就像住在柏拉圖洞穴裡的人一樣。

大多數人在聽到這個真相時,都不願意或無法改變他們的生活。因為他們執著於自己熟悉的模式。

我們不遺餘力的為我們的模式辯解,把頭埋進沙子裡,而不去面對真相。我們想要得到救贖,卻不願意主動站到十字架上。

你願意付出什麼代價來獲得解脫?

要知道,若是你改變內在世界,也就必須要準備好改變外在的生活。必須讓你舊有的自我架構和身份成為滋養新生命的土壤!

覺醒的第一步,是先意識到我們在認同人類思維的矩陣;在認同面具。我們的內心必須看到這個真相,並從沉睡中覺醒。

你內心某種永恆的東西一直都明了真相。

思維的矩陣,幹擾我們,愚弄我們,讓我們在形勢千變萬化的渴望和厭惡的循環中,不斷的工作、消耗、獲取,導致我們遠離意識的覺醒,遠離與生俱來的權利,即三摩地。

病態思維,就在日常生活中傳播著,你神聖的本性已淪為奴隸,認同於局限的自我架構。

偉大的智慧和本我的真相都深埋於你的內心。

克裡希那穆提說,在一個病入膏肓的社會,是無法衡量人的健康的。

如果說,認同於自我思維是疾病,三摩地即是良方。

歷史上的聖人、智者和覺悟者,都擁有讓自我臣服的智慧。

如何才能夠體悟真實的我?

當你穿透幻象的面紗,放下虛幻的自我時,剩下的是什麼?

相關焦點

  • 你內在的自由,不依賴於外在的條件|覺醒電影《三摩地》
    》1&2 《三摩地》 第一部 自我的幻象 三摩地是古代梵文的詞彙,現代詞彙無一可等同於其意涵。
  • 電影 ——《 三摩地》,啟發你直接去發覺你自己的真實本質
    影片字幕部分摘錄:三摩地是古代梵文的詞彙,現代詞彙無一可等同於其意涵。要拍一部關於三摩地的電影,基本上就是極大的挑戰。這部影片僅只是我個人內在靈性之旅的外在顯化。它並非是要教導你何謂三摩地? 或者是為你的心智提供關於三摩地的訊息,而是要啟發你直接去發覺你自己的真實本質。如今三摩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重要。我們正處在這樣的歷史時刻,不但忘了三摩地,甚至還忘記了自己忘了甚麼。這樣的遺忘,就是瑪雅MAYA--自我的幻象。
  • 覺醒電影《三摩地》(國語一、二部)
    一部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覺醒影片是古代梵文的詞彙,現代詞彙無一可等同於其意涵。要拍一部關於三摩地的電影,基本土就是極大的挑戰。它並非是要教導你何謂三摩地,或者是為你的心智提供關於三摩地的訊息,而是要啟發你直接去發覺你自己的真實本質。
  • 葉羅麗:思思被幻象迷失自我,孔雀不做出選擇,思思將會永遠消失
    但是思思進入的鏡空間可不是單純的被囚禁,進入鏡空間的思思已經進入了幻象世界。在裡面所有的人都沒有了經歷葉羅麗魔法這一切的記憶,只有自己一個人經歷了葉羅麗魔法。因為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黑孔雀的魔法製造出來的,所以如果孔雀不及時出手,思思一直在這種思維混亂的情況下,真的很容易迷失自我的。
  • 21世紀最受推崇的現代覺醒電影《三摩地》
    文章:冥想生活藝術匯三摩地 1(自我幻相)2017三摩地 2(非你所想)2018,對自我探索感到好奇,讓你開始觀察你的心識思維,開始觀察你生活中的習慣模式。謝謝你們看我的電影,我希望你有一個沉靜平和的自我內在心靈之旅。」--------- 丹尼爾.施密特20年前,一個叫做丹尼爾的外國青年,他被疾病纏身,不得不停下了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人一樣,面對生活的壓力和身體的不適。
  • 「三摩地」
    文|元音老人《心經抉隱》「三摩地」此乃聲聞乘人入道之初,小乘三賢之第一。小乘聖人在修四念處之前,先要修五停心觀,這是能使五種過失停止於心的觀法,能停止行人的亂心,叫做「三摩地」,即止、定的意思。三摩地註解三摩地又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麼地、三昧地等,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心一境性,佛教術語,意指專注於所緣境
  • 【賞析】21世紀最受推崇的現代覺醒電影《三摩地》
    溫馨提示:本文250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三摩地 1(自我幻相)2017三摩地 2(非你所想)2018三摩地 3(無路之路)2020導演:丹尼爾.施密特 (Daniel謝謝你們看我的電影,我希望你有一個沉靜平和的自我內在心靈之旅。」---- 丹尼爾.施密特
  • 《當代電影》|《你好,李煥英》:在幻象中告別,在告別中和解
    在「釋夢之道」中求得「析心之術」,影片最終與現實和解的方式亦不是通過理性和主體控制,而是製造了一個更深的幻象——「現實神話」,為的是繼續維持一種實現了欲望而想像出來的場景:在幻象中和母親深情告別,在告別中得償所願,在「彼此和解」的幻象中與現實、與自我和解。
  • 三摩地「拍了拍」你|來三摩地吃新菜了
    三摩地 十三年SAMADHI Thirteen years三摩地素食餐廳十三年來,秉持精緻素食宗旨、健康飲食理念,結合國際地方風味,不斷研發開創蔬食料理三摩地新菜式【咕嚕猴頭菇】選材味甘肉嫩的精選猴頭菇,搭配金黃香甜、細嫩多汁的鳳梨和燈籠椒,經三摩地大廚多次研究嘗試,最終調製出經典的味道,裡嫩外酥、酸甜色香
  • 《霸王別姬》:程蝶衣的自我迷失與覺醒,及其現實意義
    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影片中的程蝶衣作為故事裡的一個重要的人物,我們分析與探究其人性自我迷失原因、與覺醒後的結局,具有一定現實意義。本文就嘗試通過探究程蝶衣自我迷失的成因與覺醒,來使讀者更清楚地認識到他從小豆子到程蝶衣的性別認知謬誤,以及小豆子在程蝶衣隕滅後破繭重生的現實意義。一、性別改寫的悲劇:程蝶衣自我迷失的歸因性別改寫是程蝶衣最為顯著的一大特徵,也是造成其人生悲劇的直接原因。
  • "前007"布魯斯南談《幽靈黨》: 不喜歡這部電影 邦德已迷失自我
    原標題:"前007"布魯斯南談《幽靈黨》: 不喜歡這部電影 邦德已迷失自我 前任007布爾斯·布魯斯南評論《007:幽靈黨》,稱不太喜歡,影片中的邦德已迷失自我,變得不倫不類。兩代007 皮爾斯·布爾斯南VS丹尼爾·克雷格時光網訊 第24部007電影《007:幽靈黨》在全球上映以來,收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
  • 真實與幻象
    當然,你也不可能真的以最直接的方式和這個世界互動,而是必須通過你的身體來實現,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 這個世界本身是幻象。這就像是你們進入電影院中觀看電影一樣,它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架放映機,一塊尺寸足夠大的電影幕布,以及影片膠捲。播放的電影畫面只是一個投影,它必須藉助於電影設備的功能才能呈現出最終的運動畫面。
  • 【電影】死神來了 第1-5部
    死神來了第1-5部網盤高清資源 劇情介紹第一部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死神的詭異故事:高中生亞歷克斯與同學準備乘坐飛機前往巴黎,起飛前他突然有不祥的預感,他似乎看到飛機在空中爆炸。故事發生在「180號航班墜機事件」的1年後。所有被趕下機的倖存者幾乎已經死光了,在人們的記憶開始慢慢淡忘的時候,歷史再次重演。這部電影首周票房達到了16,017,141美元的不俗成績,在同期電影裡排名第二位。它的續集是《死神來了3》,在2006年推出。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第1屆-第25屆
    1943年,影片獲得第15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第15屆奧斯卡獎最佳攝影等獎項。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商人裡克手持寶貴的通行證,反納粹人士維克多和妻子伊爾莎的到來使得裡克與伊爾莎的舊情復燃,兩人面對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難以抉擇的故事。1944年該片在第16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三項獎項   。2007年,美國好萊塢編劇協會評選了史上「101部最偉大的電影劇本」,該片排名第一位。
  • 《千與千尋》不要迷失自我,守住那個純真的自我!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執導、編劇的動畫電影,小夥伴們還記得影片講了什麼嗎?我們一起回顧回顧。《千與千尋》講述的是10歲的少女千尋與父母一起從都市搬家到了鄉下。湯婆婆要求千尋改名字,讓她忘掉自己原來的名字,把自己的名字忘掉了,就意味著把自我也忘掉了,也就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回家的路,永遠的回不到原來的樣子了。
  • 個人解讀《西部世界》——威廉(上),找尋自我or迷失自我
    老男神威廉我們可以看到整部劇講威廉找尋到了自我但我感覺威廉更像是在西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心疼我滴老威廉終於,最後一根稻草壓倒了他,善良,真摯是如此的不堪一擊,他選擇戴上了黑帽,成為了黑衣人愛得太滿,適得其反其實威廉也是西部世界的可憐人,自以為尋找到了真正的愛情,最後卻為之痴狂究竟是尋找到了自我
  • 千與千尋:尋找迷失的自我
    千尋的父母抄近道導致一家迷失,千尋之前已經有種不祥的預感,嚷著「我不去」,但還是和父母一起去了迷失世界。而父母一進去看到無人的飯店,就開始吃起來,千尋則沒有吃,同時還一直勸阻父母。但是父母不聽勸,變成了貪吃的豬。這裡就是批判了超前消費,信貸泛濫。我個人也是很不贊同超前消費。
  • 《怪·化貓》:自我、壓抑與自由
    原來,動畫開頭交代的「佐佐木藩士滅門慘案」,只是無面為阿蝶展現的幻象;他無數次在幻象中交給阿蝶鋒利的菜刀,讓阿蝶在幻象中殺死丈夫全家,在幻象中入獄,再在幻象中被他解救出來,最後,無面再把她放回到那個一切如常的現實的家中。一切都是為欺騙阿蝶而向阿蝶展示的鬧劇。阿蝶並沒有真的殺死丈夫的全家。  但這一次,由於除妖師賣藥者的幹預,阿蝶對無面起了疑心,對「再次回到現實」產生了牴觸情緒。
  • 演員入戲太深,真會迷失自我?
    一直以來,這場關於演員們是否在角色中真的迷失自己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猜測而已。但今年發表的兩篇心理學論文為此提供了確實的證據。研究結果表明,演員們的自我意識會深刻地被他們扮演的角色所改變。— 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飾演的小丑角色扮演尤其與大腦的前部和中線處最嚴重的失活有關,而這兩個區域則與自我認知有關。「這可能意味著表演作為一種神經認知現象,是對自我認知過程的抑制。」研究員們說道。另一個結果是,表演與被稱為楔前葉的腦區失活減少現象有關。這個腦區靠近大腦的後部。通常,其活性會在集中注意力(比如沉思)時降低。
  • 電影《霸王別姬》: 戲如人生——從程蝶衣看人性的迷失
    男伶程蝶衣一生迷失自我,把自己誤認為是京劇霸 王別姬中的虞姬, 把與他同演此戲的師兄段小樓幻想成楚霸王項羽 , 一生痴纏於對段小樓的愛戀之中 , 並與段小樓的妻子菊仙在情愛場裡廝殺了數十載。 這個迷失自我角色的故事註定了結局逃不過一聲嘆息, 也給我們以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