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聊城5月11日訊(記者 李長振 王新)為做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提升紀念館的宣傳教育水平,聊城市孔繁森同志紀念館近期啟動了"重走繁森路"項目,訪談組先後到拉薩、阿里、日喀則等地,走訪了孔繁森同志援藏期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收穫頗豐,其中有一封在崗巴縣發現的孔繁森寫給藏族老阿媽的親筆信,信中所包含的質樸感情至今讀來仍令人動容。
孔繁森同志28年前寫的親筆信。
孔繁森在信中說:"格熱書記並阿家啦(拉吉):不知你們二位身體如何,我一直想讓你們來拉薩住幾天,二來看看病。你們這幾年對革命、對部隊是有貢獻的,應該來玩玩。我這裡有吃有住的地方,而且保證讓你們有酥油茶喝,我等著你們的到來。
說實在的,我對崗巴有感情,對昌龍更有感情。我忘不了昌龍公社的老老少少。當然我一生中也忘不了你們老兩口,所以我願意叫你們來拉薩住幾天。昌龍的老鄉不管誰來,我都十分願意接待,請你們轉告鄉親。
格熱書記,中秋節到啦,正好郭書記明天回崗巴,我讓他給你們帶了點月餅。本想給阿家啦帶點藥,但天已晚來不及啦,只好帶兩瓶小藥,並捎來一個人參讓你補補身體吧。還有什麼要辦的事可給我來個信,讓別人寫藏文也可以。我樓上住著就是藏族書記。請代問昌龍鄉老大爺老大娘好,全村群眾好。
祝你倆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扎西德勒!"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館長高杉說告訴大眾網記者,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兼任縣檢察院檢察長。在崗巴工作短短3年時間,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格熱書記是崗巴縣的昌龍鄉一位德高望重的村支書。孔繁森在昌龍鄉發放過冬救助款和落實牧區定居村落時,曾借宿在格熱書記家。格熱書記家住得並不寬裕,為了讓孔繁森睡好,他把自己的孩子打發到羊圈裡去睡,格熱家的一夜,使孔繁森刻骨銘心。在多次交往過程中,孔繁森與格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孔繁森第二次進藏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專程寫信邀請她們老兩口到拉薩做客,這封信就是寫於那個時候。訪談組這次去崗巴發現了一封親筆信,並把信帶回了孔繁森紀念館。
孔繁森同志的藏語翻譯阿旺曲尼在昌珠水庫邊向訪談組講孔繁森的往事。
孔繁森帶領崗巴群眾修建的昌珠水庫。
高杉說,在這次訪談中有太多這樣令人感動的細節。在崗巴縣訪談組找到了曾給孔繁森同志作藏語翻譯的阿旺曲尼。阿旺曲尼出生在拉薩市堆龍德慶縣一個貧農家庭,8歲從寺廟還俗,是共產黨給他家分了土地,讓他有了飯吃,有了上大學的機會,成為一名國家幹部,他從內心感恩共產黨、感激社會主義制度。
在做藏語翻譯期間,他從孔繁森身上看到了其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品質。受此影響,他紮根艱苦環境,發出"生在拉薩,死在崗巴"的誓言,多次放棄調動工作的機會,在基層工作三十餘年,直至退休,至今還擔任著《崗巴縣誌》的編審。
在昌珠水庫大壩上,阿旺曲尼向訪談組介紹了當年孔繁森帶領群眾一起背石頭修水庫的場景。當時,孔繁森把烙餅讓給群眾吃,自己吃群眾帶的糌粑。他和鄉親們一起勞動,摽著勁幹,背部都被磨破了。
楚成平措活佛將他寫給孔繁森同志的題詞遞到高杉手中。
在孔繁森曾經工作過的阿里地區,訪談組走訪了阿里地區唯一完整的"雍仲本教"(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寺廟古入江寺。在這裡,孔繁森曾多次拜訪並和當時的住持丹增旺扎活佛結為摯友。丹增旺扎活佛圓寂後,他的弟子楚成平措主持僧務並繼承其衣缽。
楚成平措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活佛與孔書記的交往過程,現在他把活佛與孔書記的合影供奉在寺內。當訪談組人員誠邀楚成平措為孔繁森題詞時,他鄭重地回到誦經處,用藏文書寫了一首頌詩,並把這首詩用金色的哈達包裹著送給了訪談組,詩文如下:
他為貧民百姓謀利益
那慈母般的善良之心
時刻關注著群眾
而我們卻難以做到
孔書記是阿里人民的驕傲
高杉告訴大眾網記者,訪談組此次進藏由於時間匆忙,並沒有對發現的所有細節進行更為詳細的了解,下一步,該館的《口述孔繁森》項目組將再次進藏,對這次的發現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並對發現的各種遺物進行展出,用豐富、更立體化的細節彰顯孔繁森同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人民服務群眾的無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