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是大多數動物身上都有的一個器官,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雖然用嘴巴可以呼吸,但是鼻子也是我們主要的呼吸器官,尤其是在人處於安靜狀態下時,大都是用鼻子來呼吸的。除了呼吸以外,鼻子還是我們的嗅覺器官,它可以幫助我們分辨不同的氣味。
那麼,鼻子對於生活在水裡的魚有什麼作用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存在即有用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都是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才走到今天的,凡是現在還沒有滅絕的,就證明它們的進化是正確的,都能很好地適應當下的環境。我們以馬的進化為例,早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馬最早的祖先始祖馬還是一種跟狗差不多大的動物,而且它們的馬蹄上一共有14個腳趾,兩條前肢分別有4個,兩條後肢分別有三個。那時的始祖馬還是生活在北美森林中以樹葉為食的食草動物。之後,從始祖馬一直到現代馬,中間一共經歷了6次進化,而每一次進化出了體型逐漸增大之外,最明顯的就是腳趾的進化,到了現在馬的四肢均只有一個腳趾,這是由中間的腳趾慢慢的變大,其他腳趾慢慢的萎縮,最後才有的。
而魚也是一樣,從距今約5億多年前,早期的無頜魚類就已經出現在了地球上,它們從出現就是有鼻孔的,到了現在,魚類依然保留著這一器官,足以證明鼻子對於魚有著關乎生存的作用。
鼻子對於魚的作用
在現存的魚類中,魚大都有四個鼻孔,它們位於魚頭的前端兩側,呈對稱形。雖然魚的鼻孔很多,但是,嚴格來說,它也只有兩個「鼻子」,兩側的兩個鼻孔互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器官。當然,魚是用鰓呼吸的,其腮絲內的血管是氣體交換的場所,這一點有點像我們的嘴巴和鼻子的功能。有了兩個大大的腮進行氣體交換,魚的鼻孔就失去了進行氣體交換的能力,所以,魚的鼻孔不是用來呼吸的。
實際上,魚的鼻子只有一個能力,那就是嗅覺能力。當魚在水裡遊動時,水會通過它前端兩側的鼻孔進入,然後從後端的兩個鼻孔排出。有時候水流比較急時,為了減輕水流對鼻腔的衝擊,魚類在鼻腔內部,也就是兩孔之間的位置進化出了一個瓣膜,這個瓣膜就起到了減輕水流衝擊的作用。所以,魚類不會像我們人類下水時那樣嗆水。
在魚的鼻腔內瓣膜的位置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嗅覺感官系統,它就是一個管狀的盲囊,盲囊內有上千個感受細胞,當水流經盲囊時,一些信息就會被感受細胞捕捉到,比如水質的變化,食物的位置等等。
所以,魚類的鼻子對於它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嗅覺器官,正是有這個器官的存在,魚類能夠及時的發現危險、躲避天敵以及尋找食物。
魚的鼻子如此靈敏,為什麼不能躲避釣魚的人?
既然魚的鼻子可以感知到周圍水質的變化,那麼,按理說,一種不常出現在它們生存環境的食物(魚餌)出現時,它們應該能夠警惕到。那為什麼我們還能釣到魚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魚對於水域以外的危險是一無所知的,而且它們對水中魚餌的辨別,也僅僅停留在是否可以食用上。比如魚類的盲囊對胺基酸的分辨能力非常的靈敏,當我們把一條富含蛋白質的蚯蚓掛在魚鉤上扔下去時,蛋白質內的胺基酸成分會迅速的被魚捕捉到,而且顯然約靠近蚯蚓的位置,胺基酸的濃度越高,所以它們能夠很快的找到蚯蚓的位置。雖然蚯蚓生活在陸地上,魚兒沒有見過它,但是僅僅是富含胺基酸就足以讓魚把蚯蚓判定為食物了。
因此,魚的鼻子僅能分析出是否有自然天敵、食物,對人投放的魚餌是沒有太大的警覺的。
總結
魚的鼻子並不是擺設,雖然它不是氣體交換的場所,但是卻是魚類獲取外界信息的最大途徑,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在渾濁的水域中依然能夠釣到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