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笛導言
1975年的今天,陝西省臨潼縣出土了震驚世界的秦始皇兵馬俑。
人們驚奇地發現,嬴·家裡真有礦·地下第一IP·政,早在2000多年前就擁有了各種「人偶手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令廣大宅·手辦收藏er實名「嫉妒」!
別「嫉妒」了,小編今天就八一八人偶收藏那些事兒……
▲圖源於網絡
穩住別暈:手辦?人偶?娃娃?
手辦(フィギュア),原來是指「未塗裝樹脂模件套件」。也就是說,手辦原是某些半成品的模型套件,得玩家自個兒動手打磨拼裝上色。後來這詞傳著傳著,大家乾脆把已經完成「後期」的人形模型,都叫作手辦了,它成了「所有收藏性人物模型」的泛稱——是不是感覺很學術?
嗐,對不懂手辦各種門道的人來說,只能粗暴地管這些都叫作——「娃娃」,或者「人偶玩具」。
各位資深手辦er別激動,因為「手辦」和「人偶」、「娃娃」……的人形長相、娛樂功能、材質(瓷、塑料、金屬等)都較為相似,所以容易混淆,這不咱們也把秦始皇的陪葬俑統統戲稱為「手辦」了嘛!
在小編看來,手辦收藏基本也可以算作人偶收藏的一個品類。比起兵馬俑這種「等身人偶」,一般大家都玩兒「縮小版的娃娃」(更常見),而且直到19世紀末,兒童形象的「真娃娃」才大規模流行開來,所以古董收藏的語境裡,「娃娃」有時並不單指兒童玩偶,人偶收藏也有可能泛指「娃娃」收藏……
有沒有被各種概念繞暈?反正小編是暈了。暈歸暈,但小編也由此發現了一個秘密——
人偶收藏,真是個巨型大坑(門類)啊!
▲圖源於網絡
沒辦法,因為人偶出現的時間實在……太早了!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歐洲史前也有懷孕女性形象的「人偶」。這些人偶也可以算作是人類文化最初的標誌之一吧。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這些人偶衍生的功效、場合、種類都相當繁多,意義也並不單純。
比如,含有宗教或禮儀意義的「娃娃」們,就不單是個玩具。
有的「娃娃」成了約定俗成的民俗指代,比如日本的女兒節玩偶、《胡桃夾子》裡的錫制小兵,俄羅斯套娃什麼的,都是難得的民族集體記憶。
▲胡桃夾子周邊還挺好玩丨圖源於網絡
▲對日本的女孩子來說,傳統的女兒節玩偶可能意味著是份大禮物丨圖源於網絡
還有些,也已成為歷史的見證:比如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墓出土的絹娃,當然還有秦始皇的大型手辦等等……
▲說實在的80年代國人家裡誰還沒有個不倒翁娃娃,可能也是80後特殊的歷史記憶吧?丨圖源於網絡
當然有更厲害的,從玩具上升為文化符號——比如芭比娃娃、BJD娃娃、blythe娃娃……就算你不喜歡也不得不知道,保不齊自家熊孩子就經常指著貨架上的「醜娃娃」表示不買就打滾兒呢……
▲大眼睛blythe娃娃讓不知多少人體驗過「真香」定律丨圖源於網絡
有的「娃娃」靠魅力值爆表,已然走入藝術品行列。比如梅森瓷偶、賽弗爾瓷偶、陶瓷藝術家的造型娃娃。
總之,無論材質、風格、地域、場合,人偶(或者娃娃)實在花樣百出、種類豐富,哪怕只收藏其中一小部分,也算是徵服了星辰大海啊!
星辰大海的徵途:你打算做哪些收藏準備?
如果你想挑戰收藏人偶,小編還是建議你從收藏「娃娃」開始,畢竟就算你有始皇帝的氣魄,在家裡擺一溜兒等身人偶……咳……(也挺嚇人)。
再說了,「娃娃」多可愛,更主要的是,它很常見,也容易入手。
收「娃娃」之前,咱們得先分得清楚娃娃們的時代:古董娃娃、復古娃娃和現代娃娃。
一般來說,古董Antique的歷史在百年以上,復古Vintage的歷史則不超過一百年(娃圈通常的「復古」指的是1925-1979年這一段)。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對只有61年歷史的芭比娃娃來說,1959-1972年的芭比叫做古董芭比,1972至今的叫現代芭比(給娃圈的嚴謹點讚……)
▲珍藏版芭比們丨圖源於網絡
你還可以按照材料線索入門,把娃娃按照素瓷、木頭、蠟、複合型材料等進行分類。材質,可是判斷娃娃「出生」年代的重要依據之一啊。
古老的娃娃,通常用木頭製作,有些「木偶」們甚至可以追溯到16世紀。
不過,相傳18世紀,木製的「娃娃」逐漸開始讓位給了蠟制的「娃娃」,據說,大部分蠟制「娃娃」都是真正的古董娃。
當然。18世紀的歐洲瘋狂追逐瓷器,各種瓷偶也霸佔了大人和孩子們的心。這股「瓷器之風」一直持續到19世紀70年代,賽璐珞(celluloid)被發明了之後,新型材質的「娃娃」才終於取代了容易破損的陶瓷娃。
20世紀90年代,最被國內「觀眾」熟悉的塑料娃娃粉墨登場……
越到現代,複合型材料越多。每一種材質都有自個兒的韻味。所以並不是越古老的娃價值就越高(心疼老娃娃3秒鐘)。
當然,按照主題收藏是個好主意。例如明星娃娃、電影周邊娃娃、遊戲周邊娃娃、流行娃娃系列等等,會更有「以小入大」的優勢。
20世紀曾經頗流行了一陣子秀蘭·鄧波兒娃娃、芭比娃娃、會說話的Chatty Cathy、椰菜娃娃(CPK)。從一個小不點開始,到收藏整個系列,一個娃娃的造型就代表當時的流行文化,想想若都收齊了,也挺有成就感!
▲長得像娃娃的秀蘭鄧波兒(左)和秀蘭鄧波兒娃娃(右)丨圖源於網絡
▲會說話的Chatty Cathy可能堪稱米國人民的一代記憶……丨圖源於網絡
掰則為,主題收藏當然不能忘記各種主題的「手辦娃娃」……那簡直就是無可比擬的個性宣言(也是豪宣言)。
也有人按照娃娃的類型,梳理出自個兒的收藏線。比如什麼嬰兒娃娃、時尚娃娃、BJD球型關節可動的人形娃娃等等。
可別小看每一個類型,單BJD娃娃就內有成年BJD(身高70cm以上的大女體或叔體)、青少年BJD(身高58cm-60cm的三分娃娃)、少年BJD(身高40cm-45cm的四分娃娃)、兒童BJD(身高30cm以下的六分娃娃)……等等等等細分系列,想收齊……哼哼……
▲美到「令人髮指」的BJD娃娃丨圖源於網絡
補充一個小知識昂,很多人傻傻分不清BJD和SD娃娃,小編來科普一下:BJD全稱是Ball Joint Doll (球關節娃娃),而SD娃娃只是指日本Volks公司生產的BJD娃娃,就是BJD的其中一個品牌而已。
以此類推,至於啥DD、DOD、LUTS這些容易混淆的名字,你只需要知道它們也只是BJD娃娃的不同品牌就夠了。
不由得佩服人類的分類癖,就連「娃收藏界」也不簡單,每一大類下面又有小分類再有小小分類,收藏人偶的徵途果然是星辰大海……
哪些古董「小手辦」最值錢?
對藏家來說,這不是個好問題。因為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收藏也並非為升值而來。
可是,對某一個國家來說,這事就變得有意思了。
在歐洲瘋狂追逐瓷器的18-19世紀,小小的瓷偶不單是貴族們的炫富型收藏,甚至某些時段還幾乎可以被視作一國重要的經濟命脈。
▲風笛收藏的美麗瓷偶丨圖源於風笛藝術電商平臺
18世紀前半段,德國的梅森瓷器(風笛讀者的老朋友了)因為率先掌握了高嶺土技術,橫掃歐洲一時風光無兩。最早的歐洲瓷器雕像也是梅森製造的。
甚至可以說,歐洲早期的瓷娃娃,主要都是1840年-1880年在德國製造的(來自維基百科的調查)。
▲梅森瓷偶丨圖源於網絡
▲梅森瓷偶丨圖源於網絡
作為德國的「老牌歡喜冤家」的法國當然坐不住了。1745年起,為照顧蓬巴杜夫人的喜好,路易十五請來最好的畫師和描金師打造皇室專屬軟瓷,還在1759年,給賽弗爾(Sevres)瓷器授予雙"L"皇家標記。
然鵝,細思極恐,這僅僅是為了討情婦歡心嗎?非也非也!
賽弗爾崛起的時間,剛好是1756-1763年歐洲7年戰爭的時間。在歐羅巴混戰中,德國梅森漸漸的不景氣了,而法國的賽弗爾則開始佔領梅森的市場(心機!)。
而且,為了加強國瓷的競爭力,法國王室時不時在凡爾賽宮來場瓷器發布會,外交場合一有機會就種草給歐洲各國的王公大臣們……英國的喬治四世從還是王子時期,就不停地買買買(法國的賽弗爾)。
這還不夠。18世紀中期,文森·賽弗爾又率先創建了biscuit porcelain素瓷,做了不少寫實人物的雕塑擺件。
▲賽弗爾素瓷人偶美得猶如藝術品丨圖源於網絡
▲賽弗爾還在鐘錶上突顯這門技藝丨圖源於網絡
法國與德國的瓷偶果然開始分庭抗禮了。大約1860年至1890年之間,歐洲市場上的瓷娃娃大多來自法國公司Jumeau、Bru、Gaultier、Rohmer、Simone和Huret,不過——娃娃們的頭,則通常在德國製造。
▲據說,德國圖林根地區Armand Marseille公司在生產高峰時,每天生產超過1000個娃娃頭丨圖源於網絡
「娃娃大戰」的事兒還沒完。
19世紀末,法國的玩具製造商研發的「兒童娃娃」騰空出世了(在此之前大多「娃娃」其實是成年女性形象);而德國的玩具製造商幹了什麼呢?他們在1890年打低價戰,用便宜的玩偶佔領市場;
於是,作為反擊,法國的玩偶製造商開始以聯盟的名義(法國的貝貝和裘皮製造商協會SFBJ)生產玩偶。
▲1860年代後期,幾家法國玩偶公司創造了第一個無釉瓷玩偶(濃湯娃娃)丨圖源於網絡
▲多數濃湯玩偶都始於法國,1880-1890年代轉移到德國圖林根地區。20世紀初期,生產大部分轉移到米國,20世紀末轉移到了中國丨圖源於網絡
看客們肯定覺得,說這些無關痛癢的瓷偶娃娃發展史有什麼意思?
這麼說吧,把這裡的梅森換成某卓,賽弗爾換成某果……這回你明白競爭如此白熱的門道了吧?
看似人畜無害、可愛婀娜的「娃娃」背後,儘是沒有硝煙的國家級商戰咧。
風笛說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也沒有一件古董是孤島。
我們可以戲稱秦始皇的兵馬俑是「手辦」,但不能忽視每一個陶俑所傳遞出的歷史信息。這八成也是人偶收藏愛好者們的心聲——
每一個「娃娃」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它們攜帶的信息如此豐富,怎能不令人著迷?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文:閱閱 | 編輯:富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