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慘案後,于謙為何堅持朱祁鈺登基?皇太后監國不是更好?

2020-12-27 騰訊網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當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慘案」爆發,大明二十萬大軍(實際數目)全軍覆沒,滿朝文武重臣盡沒於戰陣,「御駕親徵」瓦剌的明英宗淪為戰俘。「靖康之恥」眼看就要百分百複製時,臨危受命擔起保衛北京大任的大英雄于謙,做出的一個震驚天下的決定,就是力挺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即位,遙尊身陷敵營的明英宗為「太上皇」。

這個決定,也為最終力挽狂瀾的于謙,埋下了被明英宗清算的殺身之禍。而許多的「事後諸葛」,也發出個嘖嘖嘆息:人家明英宗「御駕親徵」前,就立了兩歲兒子朱見浚(未來的明憲宗朱見深)為太子,順手「扶正」不是更方便?兩歲小孩不能理政?那不還有皇太后嘛,皇太后監國不是更好?「于謙死心眼」的說法,也因此一度極有市場。

但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倘若明王朝真的這樣做了,那麼大明王朝最有可能的結局,就是丟掉半壁江山,提前變成「南明」。

首先一個原因是,當時明英宗的皇帝身份,是當時面臨危機的大明王朝,一條十分麻煩的枷鎖。

封建時代皇權專制,帝王的名分大如天,特別是對於邊關將士來說,哪怕這帝王已經做了俘虜,說出來的話依然是聖旨。而帝王的一句話,哪怕十分坑爹,放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也足以捆住前線將士的手腳。

放在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朝的各路城關要塞,都在瓦剌的眼皮底下,外加有個「皇上」捆在手裡,挾持著「天子」在邊關前溜達一圈,叫天子喊幾句話,明軍將士們是聽還是不聽?不聽是抗旨,聽了就坑國。

比如明英宗被俘的第二天,瓦剌大軍就押著明英宗來到宣府城下,明英宗也十分「配合」,乖乖朝著宣府喊話,命令守將們「開關來迎」。八天後又被押到了大同,照樣命令守軍開門,「積極」的明英宗還在城外發飆,明英宗的親信「以頭觸城門」大呼,場面十分熱鬧。

可這兩城的守將呢?卻是齊齊躲了貓貓。這事兒怎麼「奉旨」?一旦「奉旨」了,這兩座生命線一般的雄關,就會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落到瓦剌手裡。長驅直入的瓦剌大軍接下來會幹什麼?簡直細思極恐!靠著躲貓貓,這次算是叫瓦剌人無功而返,可他們要再來呢?只要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在,邊關將士們打都不敢打,怎麼保家衛國?

而且,當時的瓦剌人,也不是完全「無功」,單是俘虜明英宗後的半個月裡,他們就在大明邊關一路轉悠,敲詐了大筆金銀綢緞。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也是瓦剌人打著「送明英宗回京」的旗號,打算帶著這「肉票」一路敲到北京去。所以,擔起保衛北京重任的于謙,也是一下抓住了問題的癥結:要想痛擊瓦剌保衛國家,就先要換皇帝!拿掉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叫這張「肉票」在瓦剌手裡,徹底貶值!

那麼,就非要換成朱祁鈺嗎?難道不能換個小皇帝,由皇太后監國嗎?這就是第二個原因:想要打贏北京保衛戰,大明朝,必須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

在當時的情況下,太子朱見浚即位,法統上固然沒錯,但如果「皇太后監國」,最合適的人選,就是明英宗的母親孫太后以及妻子錢皇后,可是這二位,都不是能扛重擔的女強人。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剛傳來,這「兩宮太后」就哭哭啼啼,派人送了八駝金銀去瓦剌贖人。結果錢沒了,人也沒贖來,白白辦了樁蠢事。這麼個辦事水平,怎能把朝廷擰成一股繩?怎麼保衛北京?

這類事情,前朝不是沒有教訓,比如北宋靖康之變前,大宋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可宋徽宗甩鍋做了太上皇,宋欽宗遇事猶豫不決,大臣們拉幫結派,一人一個主意,然後就是一頓胡亂操作,賠光了大宋的精兵,還鬧出了「郭京神兵下凡」的荒唐操作,活活把汴京城送了人。參考後來北京保衛戰爆發後,那京城外近乎慘烈的血戰,一旦高層指揮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在大戰來臨前,大明王朝必須有令行禁止的指揮體系,要實現這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國有長君」。時年二十一歲的朱祁鈺,才是最好的人選。而這時的皇位,更不是什麼香餑餑,相反是天大的責任。所以當時的朱祁鈺,一開始嚇得連連拒絕,甚至躲進王府不出來。直到于謙一句擲地有聲的「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這才幡然悔悟,坦然扛起重任。然後君臣密切配合,打贏這一場大明國運之戰!

值得一說的的是,于謙本人,也深知自己可能會付出的代價,對於帝王的心思,這位一代良臣也心知肚明。但是當北京保衛戰勝利,群臣疾呼救回明英宗,卻遭景泰帝朱祁鈺怒懟時,又是于謙關鍵時刻一聲「今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這才打消了朱祁鈺心中的顧慮,啟動了「營救明英宗」的行動。沒有于謙這句話,明英宗別說後來「復闢奪位」,恐怕就要在西北草原上放牧終老了。

甚至,在景泰帝駕崩,明英宗「奪門之變」復闢,慘遭清算的于謙含冤入獄時,他也只是坦然笑道「辯也死,不辯也死。」他早就明白自己的悲劇結局,但為江山社稷,他不悔。

看懂這背後的一切,或許,才能真正看懂,一個慷慨擔當,值得國人數百年景仰的大英雄于謙!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事變後,登上皇位的為何是朱祁鈺?副部級的于謙為何說了算
    土木堡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瓦剌部企圖拿明英宗當提款機,不斷訛詐大明,脅迫邊關將士開關迎盜。在這種狀況下,大明被迫決定重新立一位皇帝,把朱祁鎮升級為中看不中用的太上皇。當時的候選人,除了朱祁鈺和朱見深叔侄二人外,其實還有一位「第三者」。于謙的資歷其實很淺,他也不是擁立朱祁鈺的首議人。
  • 明英宗在土木之變被俘後,于謙為什麼選擇了朱祁鈺?
    關鍵時刻,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高聲說道:「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誰不知宋朝南渡的禍患,請立刻調動四方勤王兵,誓死守衛京師。」于謙像,清,顧見龍。于謙沉冤昭雪後 ,贈太傅 ,諡肅愍 ,又改諡忠肅。土木之變後,于謙多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挽救危局于謙的意見博得了朝堂上一批正直大臣如胡濙、王直、陳循、商輅、王竑等的稱讚。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大明朝當時唯一的選擇嗎
    哪知朱祁鎮衰到家了,竟然真的不測了,監國這份保單,瞬間升值。 朱祁鈺相對其他候選人有幾個優勢:其一他是皇帝的親弟弟,先帝僅有的兩個兒子之一;其二他如今的身份是監國;其三他已成年。 朱祁鈺最大的劣勢,就是孫太后不喜歡他,不願意他即位。 2.太子朱見深
  • 朱祁鎮被俘之後,于謙為什麼不擁立太子朱見深,卻擁立朱祁鈺?
    拋開朱見深會不會突然夭折這個不確定因素不說,只說2歲的朱見深登基了之後,朝政應該怎麼處理。一個2歲的孩子當皇帝,那就是典型的主少國疑了。這時候的朱見深肯定掌不了明朝這艘大船的舵,那是讓于謙這個大臣來掌,還是讓朱祁鈺來掌?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朱祁鎮即位之初,太皇太后張氏執掌大權。正統八年,朱祁鎮開始親政,因為他寵信王振,導致宦官禍亂朝政。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鎮御駕親徵,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京師保衛戰勝利。在此之後,明朝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於南宮。
  • 孫太后能將郕王扶上帝王,為何不讓朱祁鈺還政於歸來的朱祁鎮?
    為何一片死寂,不是因為睡得太踏實,而是宮內有孫太后壓陣,參與奪門之變的人群有有孫太后的兩個弟弟和一眾家丁,這些人事後全部雞犬升天。孫氏是山東鄒平人,與朱棣的親家、朱高熾的丈母娘、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是同鄉,過從甚密,頗有些交情,孫氏的美貌在家鄉極負盛名。
  •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當皇帝是不是唯一選擇,于謙為什麼擁立他?
    土木堡之變以後,朱祁鈺當然不是大明唯一的選擇,但一定是最佳的那個選擇。朱祁鎮親徵是在1449年,而在1447年他的兒子朱見深已經出生。也就是說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俘之後,他其實也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而朱祁鈺已經二十一歲,他已經具備了一個能夠依靠自己的判斷而做出決策的成年人。只有讓朱祁鈺當了皇帝,他才能在那三種爭論不休的聲音之中選擇其一,然後讓朝野上下為之執行。哪怕當時朱祁鈺已經被孫太后任命為監國,但他仍然沒有擁有完整的皇權。
  • 奪門之變當晚,于謙知道嗎?如果知道,那又為何沒有阻止他們呢?
    在朱祁鎮兵敗被俘後,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堅決反對南遷,並說出了南遷的劣勢。因而,當時還在監國的郕(chéng)王朱祁鈺便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並由他統籌全局以抵擋瓦剌部的攻城。于謙在升任兵部尚書後不負重託,最終成功防守了瓦剌部的進攻。因為于謙對郕王朱祁鈺有大功,所以朱祁鈺在繼位登基(明代宗)後,便將于謙引為股肱之臣,對於他的恩賜和愛戴也是千古罕見。
  • 為何朱由校和朱由檢兄友弟恭,朱祁鎮和朱祁鈺卻兄弟反目?
    不過,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玉兄弟倆的關係,實際上在土木之變發生之前,其實也不壞。朱祁鎮在正統十四年聽信了王振的讒言,不顧一切地親徵,而在親徵之前,他又親自命令朱祁鈺「居守」。何為居守?說白了就是朱祁鎮親徵在外,無法顧及朝中政事,皇太子朱見深還穿開襠褲,所以就讓朱祁鈺留守京師。也就是讓朱祁鈺代為處理朝中事務,雖然朱祁鎮並沒有明確敕封他為監國,但他就是實際上的監國。雖無監國之名,所作所為皆監國之實。
  • 如何評價明代宗朱祁鈺的功績得失?
    當朱祁鎮御駕親徵之後,朱祁鈺代理攝政,為何朱祁鎮這麼放心,把監國的權力交給朱祁鈺,一方面兄弟二人感情真的不錯,另一方面,朱祁鈺真的沒有什麼威脅。土木堡之變,明軍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為了保證帝國的延續,眾人擁護朱祁鈺登基為帝。
  • 明代宗朱祁鈺:怯於改變人生的命運,何須驚嘆世事的無情
    引子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1428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鎮的弟弟。明代奉行嫡長子繼承制,所以朱祁鎮登基之後,他被封為郕王。不出意外的話,朱祁鈺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到頭:無非是就藩之後,在自己的藩地娶妻、生子,默默地度過餘生。
  • 明代宗朱祁鈺在政治和經濟上有所成就,為何落了一個身敗名裂?
    朱祁鈺是明朝宣宗的次子,他的哥哥是明朝英宗朱祁鎮。朱祁鈺年輕時就登基了。在太后和孫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鈺被封為英王。按理說,皇位不可能落在朱祁鈺身上。朱祁鈺只是一個遊手好閒的藩王,頂多留在京城。然而,朱祁鈺的哥哥只好出去徵戰,給明朝留了一壺。正統十四年後,他沒有心理準備就得到了一切。
  • 土木堡之役朱祁鎮被俘虜,大明風雲湧動,朱祁鈺為何能當上皇帝?
    于謙可不敢輕易做這個主,廢立皇帝不是一個臣子可以做的,而是權臣所為,擁立新帝後會有從龍之功。于謙一心為公,卻也不想落下把柄,讓人覺得他想當權臣。所以,于謙找到了當時的孫太后,商討此事。因為皇帝人選,朝中群臣和後宮掀起了一番鬥爭,各派勢力粉墨登場。
  • 朱祁鎮奪門復闢之時,朱祁鈺登基已有八年,為何身邊無人救駕?
    明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鈺在病榻前徘徊,忽然外面傳來一陣響徹雲霄的鐘鼓聲,他連忙驚坐起來,疑惑地問宮女:「是于謙嗎?此時一位小內監神色慌張地跑了進來,對朱祁鈺說,太上皇奪門復闢。朱祁鈺從嗓子裡硬擠了出來:「好,好,」兩聲,便不再作聲。一月後,宮中傳出朱祁鈺逝世的消息。
  • 比起《大明風華》,歷史上孫太后與朱祁鈺的宮鬥和反擊要更加精彩
    一個想盡辦法的母親孫氏,作為大明的皇太后,她同時也是一位母親,一位與常人並無二致的母親,在兒子被俘虜之後,她首先想到的並不是國家安危,而是想盡辦法趕緊把兒子給弄回來,畢竟兒子只有一個,而且後面還有人盼著當皇帝呢。
  • 勵精圖治,才能勝兄的朱祁鈺,為何在奪門之變中一夜倒臺?
    由於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朱祁鎮身在敵營時,明朝內部為防瓦剌進犯,穩定人心,在于謙等大臣的建議下,將手握監國大權的郕王,朱祁鎮的異母弟朱祁鈺推上了皇位,即是景泰帝,明代宗。 朱祁鈺繼位後,改年號為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並於同時展開一系列行動。對內,朱祁鈺任賢除奸,將英宗時把權專政,禍壞朝綱的宦官王振一黨盡數剪除,使得朝政清明;對外,朱祁鈺主戰,積極整肅內部,安定人心,將于謙升擢為兵部尚書,全權託以防衛重任。
  • 朱祁鎮扯了朱祁鈺所有榮譽,為何他兒子朱見深要恢復?為父親贖罪
    大明王朝不可一日無君,在于謙和孫太后的協助下,朱祁鈺被推上了皇位,成為了大明天子。可以說,朱祁鈺登基是迫不得已。因為朱祁鈺從來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登基稱帝,哥哥朱祁鎮還活著,所以他登基,勢必就會造成兄弟之間的感情破裂。事後朱祁鎮重新奪回皇位後,廢掉了朱祁鈺的所有稱為,甚至不承認他做過大明7年天子。
  • 于謙明知道英宗復闢後自己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不阻止呢?
    明英宗「土木之變」後,力排南遷之議,堅持固守北京。升任兵部尚書後,主持北京保衛戰,從各地徵調援軍。率軍二十二萬,在北京城外抵禦瓦剌。 景泰帝朱祁鈺繼位後,于謙全力整軍備戰,粉碎也先依靠朱祁鎮勒索明朝財物的企圖。在德勝門、彰義門擊敗也先的瓦剌大軍,不久各地援軍陸續趕到,也先被迫撤軍。
  • 朱祁鎮: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慘敗為何還能得廟號為「英宗」?
    1、土木堡之變使明朝損失慘重朱祁鎮幼年登基,軍國大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三楊來操持。正統八年朱祁鎮親政後,寵信宦官王振,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王振向朱祁鎮進獻了一系列錯誤的建議全部被英宗採納,導致在土木堡明軍大敗。
  • 朱祁鈺死後,所有嬪妃被逼殉葬,皇后汪氏,為何被朱祁鎮免死
    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朱祁鈺繼承皇位,也導致了朱祁鎮的復闢和殺戮。朱祁鎮和朱棣奪取帝位後都是怎麼處置前朝後宮嬪妃呢?朱棣奪位後,誅殺朱允炆後宮所有嬪妃,而朱祁鎮復闢後也是誅殺紅宮嬪妃,但是不一樣的是,朱祁鎮卻放過了朱祁鈺的皇后汪氏,並且還優待她,最後讓她活了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