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華人華僑「五大幫」,閩南人最多,1082萬人

2020-12-22 圭海四記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早在幾千年前便開始向域外輸出人口,且未曾中斷,只是,輸入地仍保持中國傳統並認可自己華人身份的移民,卻只出現在最近的五百年,其高潮,便是清末與「闖關東」、「過西口」幾於同時的「下南洋」。

僑鄉新垵村

南洋,即今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在海外分布最多、佔當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隨著改革開放後新移民的大量出現,南洋華人華僑佔全世界華人華僑的比例由改革開放以前的80%降低至2007年的73.5%,未來,該比例仍將繼續走低。儘管如此,南洋華人華僑的人口基數仍是不可忽視的,按莊國土、李瑞晴所著《華僑華人分布狀況和發展趨勢》的數據,截止2007年,全球華人華僑總數為4543萬人,其中南洋地區3348.6萬人,新移民僅佔250餘萬人。

自古以來,中國移民的大方向一直是由北及南。直到唐高宗時期,中國南部沿海的全部陸域才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也是從那時起,中國人才開始有計劃、成規模地渡海向南。基於地利和海洋傳統,閩粵兩省是南洋華人華僑的主要祖籍地,按方言籍貫的差異,可分成五大幫:講閩南話的福建人(後通稱閩南),講客家話的客家人,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後亦稱潮汕),講廣東話的廣府人(亦稱廣肇人),講海南話的海南人。除福建人為福建省籍外,後四者在當時均屬廣東省籍。

五大幫人口總約三千萬,佔南洋華人華僑總數達87%,本文擬在前人發表的資料基礎上,匯總分類,還原五大幫在南洋的人口分布和數量。以下統計及估計數據,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華僑華人分布狀況和發展趨勢》。

一、五大幫人數考

截止2007年,在不考慮新移民的影響,南洋華人華僑按方言籍貫分,數量第一為閩南人,1082萬人;第二,潮汕人,748萬人;第三,客家人,499萬人;第四,廣府人,449萬人;第五,海南人,134萬人。

以上位序的成型,始自1920年以後,按莊國土所著《華僑華人與中國關係》的說法,20世紀20年代南洋華人華僑估約510萬人,其中潮汕人180萬,閩南人120萬,廣府人80萬,客家人70萬,海南人40萬,五幫合計490萬,總佔比高達96%。按所在區域分,以泰國250萬人為最高,次及馬來半島117萬人,印尼群島81萬人。潮汕人三分之二集中在泰國,雖多以混血為主,但其華人認同尚在,故而在統計上潮汕人數量最高。反之,早在明代便大量移民菲律賓的閩南人,因歷經數代及受當地歷史上排華的影響,大量華人後代已同化於當地,以至於統計到的菲律賓華人華僑數僅13萬。介於泰國和菲律賓之間者,當屬印尼,該地與中國交往時間最早,華人數量極大,但也受排華影響,部分土著化,81萬的數據仍過於保守。惟馬來半島的馬來亞和新加坡,因華人的身份和地位受到保障,其數量當是最貼近實際的。

1920年以後,隨著國內局勢的持續惡化,閩粵兩省向南洋的移民達到歷史最高峰,緬甸、馬來亞、新加坡、爪哇、婆羅洲等局勢穩定、土地平坦、資源豐富的地區成為新華僑的目的地,南洋華人華僑的數量也因此發生較大的變化。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南洋華人華僑至少達700萬,到1990年自然增長至2000萬,2007年則為3348.6萬。

閩南人在新移民潮中後來居上超越潮汕,其主力軍主要來自泉州。按林曉英在《福建省海外僑情淺析》所列福建省僑情普查的資料,2005年泉州華人華僑總數為832萬,漳州為91萬,廈門為40萬。與臺灣省福建籍中泉州與漳州後裔比例9:7,福建省內泉州與漳州人口比例8:5相比,泉漳兩地海外華人華僑數如此巨大的反差實屬反常。究其原因,其一,1920年以前漳泉移民在南洋的人口比例應當與臺灣相近,甚至因明代月港的影響,漳州移民在數量級上可能更有優勢,只是距今年代久遠,往往以「社」為籍貫記憶的漳州後裔已經同祖地失聯,大量融入了當地;其二,北伐戰爭前夕,粵軍北上福建,在漳州和廈門推行現代化新政,使得兩地生存條件有所改善,百姓安居樂業,無需重蹈父輩下南洋徵程,反之,泉州則因匪亂和軍閥割據民不聊生,且該時期東向臺灣之路已經被阻斷,百姓除了南向遷居漳州外,只能下南洋,這也是南洋各地泉州籍人士取代漳州籍掌控福建會館的原因之一。

二、五大幫分國數據統計

(一)馬來西亞

按林水檺、駱靜山合編的《馬來西亞華人史》資料,馬來西亞華人華僑人口數據依馬來半島、砂朥越、沙巴三地分開描述。依1980年大馬半島華族方言別人口統計資料,半島閩南人佔比36.7%,客家人21.8%,廣府人19.1%,潮汕人12.3%,海南人3.9%;按1970年人口普查報告書資料,砂朥越客家人佔比31.2%,閩南人12.4%,潮汕人9.3%,廣府人7.0%,海南人2.4%,此外,福州人排第二位,佔比30.8%;按1970年人口普查報告書資料,沙巴客家人佔比57.0%,廣府人14.9%,閩南人12.5%,潮汕人5.5%,海南人4.6%。

按馬來西亞華人華僑總數645萬,其中半島約530萬,砂朥越約68萬,沙巴約47萬計算,則馬來西亞閩南人計209萬,客家人163萬,廣府人113萬,潮汕人74萬,海南人24萬。

新垵文山堂,新垵華僑多分布於馬來西亞

(二)泰國

按史金納1955年的調查結果,泰國華人華僑以潮汕人為主,佔比56%,繼之為客家人16%,海南人12%,廣府人7%,閩南人7%。

按泰國華人華僑總數700萬估計,則潮汕人392萬,客家人112萬,海南人84萬,廣府人49萬,閩南人49萬。

備註:受泰化影響,潮汕人有低估。

(三)印度尼西亞

按1930年荷印統計局資料,印尼華人華僑以閩南人為主,佔比46.6%,客家人16.9%,廣府人11.4%,潮汕人7.4%,海南人暫無數據。

按印尼華人華僑總數1000萬估計,則閩南人466萬,客家人169萬,廣府人114萬,潮汕人74萬。

備註:受印尼化影響,五大幫均有低估。

慈濟東宮康熙年間碑記,大量印尼華僑捐

(四)新加坡

按1996年6月新加坡政府統計資料,新加坡華人華僑以閩南人為主,佔比約40%,潮汕人約20%,廣府人約20%,客家人約10%,海南人暫無數據。

按新加坡華人總數360萬計算,則閩南人144萬,潮汕人72萬,廣府人72萬,客家人36萬。

(五)緬甸

按1931年人口調查資料,緬甸華人華僑以雲南人和閩南人為主,雲南人佔比35.0%,閩南人25.8%,廣東人17.6%。同樣源自該1931年的基礎數據,不同的引用者所計算的結果均不同,本文採用《華僑華人分布狀況和發展趨勢》的結果,但對於除閩南以外的四大幫數據卻是空白的,本文採用均分的方式,即廣府、潮汕、客家、海南均佔4.4%。

按緬甸華人總數250萬計算,則閩南人64.5萬,廣府、潮汕、客家、海南均為11萬人。

備註:受統計範圍影響,21.6%的其他人中,閩南人有低估。

(六)菲律賓

按1939年美國殖民當局的人口調查資料,菲律賓華人華僑以閩南人為主,佔比90%,尤以泉州晉江人為多,其他主要為廣東人,佔10%。廣東人同樣按四大幫均分,各為2.5%。

按菲律賓華人華僑總數150萬計算,則閩南人135萬,廣府、潮汕、客家、海南均為3.75萬人。

(七)越南

按1989年越南人口普查數據,越南華人華僑以廣府人為主,佔比56.5%,潮汕人34.0%,福建人6.0%,海南人2.0%,客家人暫無數據。

按越南華人華僑總數140萬計算,則廣府人79.1萬,潮汕人47.6萬,福建人8.4萬,海南人2.8萬。

(八)柬埔寨

按1968年柬埔寨的統計資料,柬埔寨華人華僑以潮汕人為主,佔比77%,廣府人10%,海南人8%,福建人2%,客家人暫無數據。

按柬埔寨華人華僑總數70萬計算,則潮汕人53.9萬,廣府人7萬,海南人5.6萬,福建人1.4萬。

(九)寮國

按臺灣蔡天則《寮國華僑概況》1970年的統計資料,寮國華人華僑以潮汕人為主,佔比70%,其次的客家人、海南人和雲南人為給出比例數據,本文暫以15%、10%、5%作預估。

按寮國華人華僑總數28萬計算,則潮汕人19.6萬,客家人4.2萬,海南人2.8萬,其他不計。

(十)汶萊

按1989年的統計數據,汶萊華人華僑以閩南人為主,且基本為金門人,佔比80%,按華人華僑總數5.6萬算,則閩南人為4.48萬,其他不計。

三、南洋華人華僑概論

從五大幫華人華僑的人口數據看,中南半島以潮汕人為最多,馬六甲海峽沿海則主要為閩南人,客家人在蘭芳共和國存在的婆羅洲分布最廣,廣府人則沿南海分布。整體上看,閩南人多延續海洋貿易的傳統,以海上交通樞紐為跳板,通過經商遍布整個南洋;而潮汕人和客家人則以鄉族幫帶的形式在局部地區大量聚集,體現了群體的協作力;廣府人和海南人則主要依靠地利,兼有前三幫的特性,各處相對均衡地分布。

從人口總量看,閩南和潮汕兩幫體量最大,在同一時期,他們除了下南洋之外,也有過臺灣的選擇,這與二者強烈的海洋外向型性格有關,出外謀生是解決家鄉土地矛盾和光耀門楣的重要方式。而廣府人和客家人,除了南洋外,還廣泛分布於南、北美洲,按全球華人華僑總量看,該四大幫人數當是相當的,只是後者的出洋,存在些許被動的因素,如抓豬仔、淘金工人等,這與他們地處中外交流的窗口有關。至於海南人,因其原鄉體量較小,在規模上較難與前四幫相提並論,但能有如此數量,已經十分難得。

最後,按民系歸類,除客家人為山區民系外,其他四幫均位於沿海,其中閩南、潮汕和海南均屬閩南語系,可見,華人華僑的形成,並非單純因為原鄉資源競爭壓力的作用,其海洋性格所體現的主動性甚至是關鍵因素。

除去改革開放以後自費出國留學的新移民,絕大多數海外華人華僑的經歷都是辛酸血淚的集合,從明代海禁,到清初遷界、清末饑荒,再到民國混戰,中國人背井離鄉渡海創業、謀生,以其艱苦卓絕的奮鬥,為家鄉親人、祖國人民的溫飽及革命事業付出大量錢財和生命,這是新時代的我們所不能忘卻的恩情。

不管是落地生根還是落葉歸根,華人華僑都以其個人實際行動表達不一樣的愛國情思,而執牛耳者,當屬南洋。民國以前的華人華僑,傳衍至今已歷數代,他們有些人已經忘記了祖籍信息,也無從找尋祖輩為國、為家奮鬥的事跡,但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相信有更多的華人華僑將重拾尋根的路,我們所要做的便是為他們留一盞明燈,留下一個深刻的鄉愁記憶。

相關焦點

  • 「走進泰國」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與中華文化傳承的關係與貢獻(上)
    泰國是東南亞國家中華僑華人人數眾多的國家,也是華人社團活躍的地區。泰國華僑華人社團歷史悠久,為數眾多。據記載,泰國最早的華僑華人社團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是由旅泰僑胞李家仁創建的集賢館。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華僑歸化入籍人數的增加和華人經濟的發展,華僑華人社團數迅速增加。
  • 新書揭秘華僑華人反法西斯歷史 作出多樣貢獻
    當天,由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編寫的《豐碑:華僑華人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出版發行。該書以「華僑華人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整體歷史視角,闡述了華僑華人在1931年到1945年期間發揮的特殊歷史作用。參與14年抗戰20世紀上半葉,人類社會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巨大破壞和災難。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掠奪戰爭。
  • 16萬人口的紐約唐人街,如今華人數量不斷減少?原因令人深思
    大家都知道,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如今總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14億,據估計,如今的海外的華僑、華人數量大約在5000萬左右,並且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如今在美國的50個州之中分布著大約有21座唐人街,其中紐約唐人街是世界上華人最多的唐人街。
  • 暨大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華僑試驗區有全球「大格局」
    :華僑試驗區要有全球「大格局」  ■特區啟示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作為一位從事華僑華人史、僑務工作研究近40年的資深學者,他對家鄉的發展有著深入的觀察和思考。  「華僑試驗區是聚集海內外華僑華人資源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推動汕頭實現新一輪發展的主引擎之一。」張應龍認為,建設華僑試驗區一定要有「大僑務」的理念,把全球華僑華人群體納入合作、服務的對象,絕不能囿於本地的「小格局」。
  • 海外福建閩南商幫和海外廣東潮汕商幫,哪個實力更強?
    閩南地區和和潮汕地區是我國二大華僑之鄉,海外華僑眾多,兩地華僑人數都在1000萬左右,人數相當,這些海外華僑也繼承了閩南人和和潮汕人經商才能,一步步發展至今,在東南亞國家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閩南商人和潮汕商人。
  • 葉與根:如何理解李光耀和東南亞華人
    印尼兩億人口,約一千萬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約六百萬華人;泰國六千五百萬人,約九百萬華人;新加坡三百萬多人,華人佔90%;菲律賓九千萬人,華人大約一百萬,不到 1%,但有華人血統的要佔大約20%。東南亞華人,給全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們的經濟實力,比如,在馬來西亞,70%的中小企業被華人擁有,其中包括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
  • 神緣、地緣與血緣的交織:馬來西亞西海岸華人移民社會的形塑
    講座伊始,宋燕鵬從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行政區劃的歷史演變及檳榔島嶼的形勢圖出發,回顧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歷史。宋燕鵬指出,馬來西亞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統治方式,各州因英殖民統治的體制不同,各自的發展路徑也有很大差別。檳榔嶼的華人社群結構,是東南亞華僑華人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 「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揭曉 南洋華僑機工獲特别致敬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馬秀秀)「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8日在北京舉行。陳永栽、方李邦琴、貝聿銘、谷建芬、丘成桐等獲「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稱號,南洋華僑機工獲特别致敬。中新社記者 翟璐 攝2019年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8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的號召下,3200多名華僑青年自願放棄了優越平靜的國外生活,從東南亞各國趕赴前線,為中華民族抵抗侵略作出貢獻。鑑於此,南洋華僑機工獲「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特别致敬。
  • 報告:2019年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國人數總量有所增長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馬秀秀)日前由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編撰的《世界僑情報告(2020)》藍皮書(下稱「報告」)指出,2019年包括新移民在內的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國的人數總量依然有所增長。通過梳理2019年世界各國官方公布的數據和相關研究機構統計研究結果,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華僑華人人數進行呈現。
  • 「廈語片」曾風靡港臺及東南亞
    「廈語片」孕育於廈門,發展於香港、臺灣,傳播於閩南華僑眾多的東南亞各國,歷經30餘年,孕育出了400餘部佳作。今天,晨報記者就帶您一起了解她的「芳華」。「廈語片」誕生有良好土壤「廈語片」即「廈門話電影」。
  • 愛拼的閩南人,後臺比誰都硬核
    由這麼多傳說拼湊起來的閩南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愛拼出狠人1988年,臺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歌星葉啟田推出了一首歌。誰都沒想到,這首歌不但火遍了臺北,還飄出了寶島臺灣,隨著太平洋的風吹到了對岸的福建,也吹進了東南亞閩南人的耳朵裡。
  • 韓國華僑華人紀念抗戰70周年活動今天在首爾拉開序幕——中國僑園、遼寧僑網
    (中國僑園雜誌、遼寧僑網記者柴歌8月30日首爾現場報導) 距離北京9月3日閱兵還有5天時間的今天,韓國華僑華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在韓國首爾的獎忠體育館拉開序幕。
  • 每年最多人常犯的五大錯誤,你也一定要小心!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中新社·華輿訊據澳洲網報導 距離本財年結束只剩20來天了,許多澳大利亞人都想知道,由於新冠肺炎限制措施,他們的報稅將會有什麼變化? 自3月份以來,許多澳人的首要工作場所就是餐桌,而其他人則依靠政府援助度過難關。
  • 這個地區是閩南文化核心地帶,寶島臺灣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來自這裡
    廈門市同安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地區,是閩南地區金三角中心地帶,東邊連接泉州市南安市,西接漳州市長泰縣,西南與廈門市集美區接壤,北面緊鄰著泉州市安溪縣,東南則與臺灣省金門縣隔海相望。到了秦朝,同安縣被編入行政,屬閩中郡管轄,到了西漢,左翔將軍許濙(yíng)被漢武大帝派往同安,成為閩南地區開疆第一人。到了西晉太康年間,司馬炎設置同安縣,從此同安正式成為縣級單位。公元803年,唐德宗李适將南安縣西南四個鄉規劃到同安,基本形成了現在同安的組成,一直到清朝末年,同安的管轄範圍包括了現在的廈門市區以及大小金門島以及附近的所有島嶼。
  • 東南亞華人社團橋梁作用的趨勢發展
    摘要:華人社團在祖籍國與所在國之間常起著溝通橋梁作用。隨著時代政策、科技等因素的發展,華人社團橋梁作用在不同領域有所消長。在東南亞,中國與東南亞地區政治、經濟關係等的合作蒸蒸日上,東南亞華人社團的作用有所調整,呈現出特色專門化趨勢。
  • 江門話竟是廣東五大最難懂方言之一!開平還出了一本厚厚的赤坎江南音字典!
    接下來,小編再帶大家看看廣東其他四大難懂方言↓↓潮州話亦稱為潮汕話、潮語,分布於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潮州、揭陽、汕頭)及海外以東南亞為主的潮人聚集地。潮汕方言是閩南話的一個支系,使用人數約1000萬人左右,加上華僑和港澳同胞,目前全球使用潮語人數約2500萬人以上。
  • 華僑、高華和留學生
    有些人聽從了建議,有些人則以影響學業和沒有疫情等理由忽視了建議,沒聽的人後來打爆了機構電話,還有人寫聯名信要求國家包機接學生回國,這些家長至今還在朋友圈裡呼籲國家出面接管小留學生。在整個期間,義大利華僑和外籍華人帶病回國的消息更是不停地在新聞上輪番播出。當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其它國家一個接著一個爆發。
  • 印尼華人又有怎樣的歷史?
    有的人第一反應可能是萬島之國。的確如此,這個位於東南亞南部的國家,擁有大約17,508個島嶼,是名副其實的萬島之國,而且,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 然而,阿拉伯國家雖然也是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但是,他們卻並不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這個位於東南亞南部、距離中東萬裡之遙、橫跨大洋洲和亞洲的群島國家,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
  • 《通海夷道》紀錄片開播 華僑華人講述創業故事
    儘管剛開始起步艱難,如今馮秋宏和他的歐樂手機,足跡遍布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月均出貨量150萬臺,甚至在衣索比亞也設立了自己的工廠。像馮秋宏一樣的人還有許多,他們背井離鄉,到熱帶沙漠城市謀發展,靠勤勞與智慧闖出一片天地。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源地,廣東具有通道與地緣優勢,向海而生的廣東人逐潮而居,遍布世界各地。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
    和煦的冬日暖陽中,迎著東北季風,22日,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宣傳活動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舉行。  據悉,同安是「送王船」舉辦次數最多(152屆)、規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區域。而同安呂厝一直是廈門「送王船」活動的最主要的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