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愛的自己》這部戲裡女1號劉詩詩飾演的思雨才華橫溢,出類拔萃,能力超群,總是能戰勝各種困難,打敗對手,成為職場贏家。
女2號闞清子飾演的張芝芝,她的情況就窘迫得多。不僅僅是事業上有壓力,在家庭上也是壓力山大 ,都來自於張芝芝「討好」型性格。
1
為了女兒,張芝芝踮起腳尖,強行拔高自己。希望可以進去太太圈,其實自己家庭關係也絲毫和太太圈掛不上鉤,而且家庭環境也迥然不同,差距太大。
張芝芝為了彌補差距,討好精英群的太太們,大半夜不睡覺,又開始做餅乾,準備明天給每個小朋友都送一份。
她還打聽到苗苗姥姥和劉洋一樣是交大畢業的,便讓劉洋明天和自己一起去,順便拉拉交大的關係,劉洋卻覺得他們和苗苗媽他們明顯不是一個圈子的,主動往上貼太累了,但張芝芝認為只要雨薇能在最好的環境裡成長,就算再累她也願意。
雨薇班上的同學豆豆十分調皮,幾乎把班上所有同學都欺負了,老師也拿豆豆沒辦法,苗苗媽對此很不滿意,覺得豆豆有多動症,還呼籲其他家長和她一起寫聯名信要把豆豆趕走。
張芝芝覺得有些不好,回去以後問了雨薇,知道豆豆雖然調皮愛招惹人,但是從不打人,其他同學和豆豆的矛盾也只是小朋友之間正常的小衝突。
苗苗媽在家長群裡發了消息,組織家長們明晚一起開會,商量給學校寫聯名信的事情,張芝芝明晚本來有事,但為了維繫和精英媽媽們的關係,她還是同意了去參加會議,並且違心在聯名信上簽字。
晚上劉洋回來以後知道這事,說張芝芝胡鬧,張芝芝卻一心覺得自己做的這些都是為了雨薇好,劉洋沒法理解張芝芝,他覺得自己和張芝芝都不是精英,沒有必要去擠精英圈,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
張芝芝去幼兒園接雨薇放學時,有個小朋友把同學給推倒了,被推倒的小朋友的奶奶立刻衝上來扶起孫子,那個推人小孩的家長也趕緊道歉,說等她另一個孩子出來,就送他們去醫院檢查一下。
老太太卻不依不饒,要家長現在就帶著自己的孫子去醫院,兩人正在鬧著,張芝芝上前想要勸架,卻被老太太給打了,張芝芝被打懵了,老太太還說她該打。
張芝芝火氣上來,要和老太太爭辯時,苗苗媽幾個人卻把張芝芝拉了回來,還說那老太太是隔壁國際小學的校長媽媽,如果惹了她,這個幼兒園的孩子想上那所國際小學就懸了。
幾人對張芝芝的遭遇並不放在心上,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等孩子放學後,接了自己的孩子就走了,也沒再管張芝芝。
張芝芝這才醒悟,自己所有付出和辛
苦都是一心情願,自己掏心掏肺地給予,未必能換來真心實意的在乎,好心好意的幫襯,未必能得到別人的感動和尊重。
2.
張芝芝和老公劉洋認識半年就結婚了,沒有鮮花,沒有戒指,張芝芝就同意了,想想那個女人不喜歡浪漫,這些她都忍了,化成了一口嘆氣,默默地接受。
放學接孩子雨薇回家後,芝芝馬上挽起袖子,急急忙忙洗菜做飯,做完飯又匆匆忙忙趕去參加精英群家長聚會,聚會結束,為了省打的回家錢,一個人默默走回家,一個處處為別人著想,對自己特別摳門的人。
有一次劉洋送給她張芝芝一個200多元的杯子她居然拿去退掉了。
一個討好型性格的人,自己都對自己不夠好,劉洋怎麼可能把她放到心上,怎麼可能重視她。
思雨也曾勸過張芝芝要有自己的事業,可是她沒有聽思雨的勸告。
最後,得到的結果是受婆婆欺負,丈夫出軌。
女性不要因終日與柴米油鹽,家庭瑣事打交道而變得庸俗,而且將自己的人生與家庭深度綁定,下意識犧牲自己去滿足家庭,孩子的需求,被迫放棄了實現自己價值的可能,從而失去了內在的光彩,失去了自己的幸福權力。
3
不會拒絕,能自己做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小心翼翼擔心被討厭……這不只是好脾氣,而且是討好型人格.
蔣方舟,7歲開始寫作,9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19歲被清華破格錄取,這樣別人眼中的天之驕女,曾在奇葩說分享過自己被「討好型人格」綁架的經歷:因為希望獲得所有人的喜歡,所以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不敢反抗任何事。
生活中肯定經歷過,總被評價為「這人不錯」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一旦說出來就感覺被孤立,擔心不被接納。
害怕對峙,害怕衝突,希望主動道歉,結束衝突,主動迎合他人。
對別人的觀點經常說你說的對,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厲害,而且不懂得拒絕別人。
總是想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減少內心的內疚,而且有負罪感,無形之中擔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感覺很累。
有時看似樂於助人,但並非是出自於自願,察言觀色,怕被人否定即使做不到,也假裝能做到。
怎樣才能做到不討好別人?
1.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相信通過自己的勞動,一切會變好的。
2.學會拒絕別人勇敢說不,不答應別人所有的需求,對自己未來有所打算,充實自己,熱愛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實現自我價值。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為人活著要充實快樂陽光,不要辜負生命中的每一場宴席,自己對自己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