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50年代起,不少富裕的上海人來到香港,漸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小社區。正因為這樣,不少富有上海特色的小店陸續在香港出現,如上海理髮店、上海館子和上海雜貨店。本文作者也是來自上海的新香港人,他筆下的香港上海老味道,頗有意思。
現代化都市留下的歷史記憶是最令人尋味的。香港作為海派城市,匯聚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味道。作為來自上海的新香港人,我關心的是在香港的上海老味道。
尋找上海的老味道就從理髮開始。香港最懷舊的理髮店是「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在北角生存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走進分為男女賓客兩層的理髮店,感覺就像置身在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裡一樣,猶如時光倒流回到小時候的上海。除了整潔、乾淨,其他似乎和童年時光沒有兩樣。
老師傅客氣地招呼上座,推、剪、修,一招一式沒有一個動作是多餘的。剪完頭,師傅平躺座椅刮鬍子,上肥皂水、熱毛巾捂,程序一道不少。拿起刮鬍刀,手起刀落後皮光肉滑。小時候在弄堂口剃頭店剃頭,就想放平椅子躺一下,可是那年代嘴上沒毛,不能多此一舉。
老師傅來自江蘇鹽城,做剃頭這一行六十多年,年紀一把,已過八十。「上海僑冠理髮公司"的理髮師傅,年紀最大的已經八十四歲了,是他們一直不離不棄這一行,才把老上海的剃頭記憶留在了香港。現在年輕人都是西式理髮,師傅感嘆後繼無人,不知如何才能把老上海的這份記憶傳承下去。
修理完腦袋,跳上有軌電車往銅鑼灣去。記得有軌電車曾是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後來逐步被取消,近年又重新在偏遠處新建。但香港卻一直保留著有軌電車這最便宜的公共運輸工具,主要分布在港島從東到西的幾條幹線。
銅鑼灣有家「香港上海面家」,地道的粢飯、鹹漿、鱔糊面,堂吃外賣都可。老闆是一對上海夫婦,以上海小點心起家。周未,可以去那裡尋找香港的上海老味道,也是一種記憶中的文化享受。
被稱為美食世界的香港,雖然雲集眾多的西方元素,但始終還是以中式餐飲為主旋律。在香港,吃上海菜,品嘗滬江風味是一種時尚。行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不管是身處金融中心的中環,還是商業繁忙的銅鑼灣;不管是走進鬧市區紅磡,還是遊客熙來攘往的尖沙咀,你都可以隨意找到品味上海菜的餐廳;就是在偏遠的屯門、新界,依然飄散著上海菜的香味。上海菜在香港,不僅是香港這個多元社會的一道美味佳餚,也是一種時尚,一種身份。
在香港六百多萬人口中,上海人及與上海有些緣份的,包括父母雙方有一方是上海人的子女,大約有八十萬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消費市場,因為飲食習慣養成後是不大會改變的,就像川湘人喜歡吃辣一樣,即便遠離家鄉,吃辣還是永恆的口味。
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為來到香港的上海人大多很有錢,上海酒家也開始遷移過來。當時的上海菜,是上流社會的象徵,有的以會所形式經營,成為在港上海人招待親朋好友的場所。
這樣的場所傳承至今,目前在中環的蘇浙同鄉會、寧波同鄉會、上海總會等都與之有些淵緣。灣仔南洋酒店因為上海實業的背景,自成立以來餐廳就與時俱進配以上海菜餚,如今駐店餐廳就是馳名的上海鷺鷺酒家。
大量上海人南下香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很多居住在北角,因此北角曾經被稱為小上海。上海人帶來了一些江南飲食文化,為了吸引更多的香港本地客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有人開設了中下級的上海飯店,以「本幫」為特色的冷盤、麵食及客飯作為大眾化的飲食,有點類似廣東的茶養廳,而且連鎖經營,知名的如「一品香」、「三六九」等。
不過,在香港,更受歡迎的上海菜還是中高檔餐廳,比如「滬江」、「雪園」和「老飯店」。
要吃上正宗的上海菜,全靠遍布香港的上海鋪子。他們專營各式上海食品菜餚原料,從上海直接進料到香港。
上海雜貨店開得成行成市,超過二百多間。其中有一間出名的「老三陽」以產地直銷形式,將上海的火腿、時鮮蔬菜甚至大閘蟹送到香港。端午節有上海肉粽,中秋節有鮮肉月餅,時鮮的草頭、小波菜應季節而上,上海特色的綠豆糕、青團等小食讓香港時時洋溢著上海味道。
香港和上海分隔兩千多公裡,在交通不便的昔日來說,理應沒什麼聯繫。可是自戰後,中國的政局改變讓不少上海人來到香港,而由於上海屬於富裕地區,當這些富裕的上海人來到香港之後,便漸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小社區。因為這樣,富有上海特色的小店便陸續在香港出現,如上海理髮店、上海館子和上海雜貨店。
香港不少知名人士如前特首董建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立法會主席範徐麗泰等都是上海人,自然是香港捧場上海菜的主客。香港著名電影人吳思遠也是上海人,他心中藏著一個宿願:拍一個地道的上海故事。一如上海菜:濃油赤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