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蝦米音樂官方宣布,將於2月5日零點停止服務,只保留網頁端音螺平臺音樂人業務。
蝦米的離場,正式進入了倒計時,曾經情懷滿滿的「小蝦米」,終於被時代的洶湧浪潮所鯨吞。
「沒有什麼永垂不朽,71782首歌28萬多分鐘」一位蝦米老用戶的留言,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蝦米音樂2007年在杭州成立,是國內最早的數位音樂平臺之一,14年來吸引了4萬多原創音樂人入駐,累計創作了3000多萬首歌曲。
曾經的蝦米,憑藉硬核的歌曲分類、讀心術般的歌單推薦,帶給用戶許多美好的回憶,也為推動國內獨立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難怪,蝦米宣布關停後,「爺青結」式的心靈雞湯,至今還在網絡上層層發酵。
蝦米的起步,背後是南瓜和朱七等杭州獨立音樂人「堂吉訶德」式的夢想。正是這份小而美的獨立狀態,吸引了很多80後、90後入駐,繼而成為死忠用戶。
蝦米的存在,更多是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原創音樂人乃至普通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心情、成長記錄下來,譜成歌或輯成歌單上傳,和更多的人分享、交流,找到同類,獲得認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又像是一個音樂的BBS,文藝青年的精神家園。
蝦米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時候告別?
有說版權大戰太殘酷,有說阿里的「放養」搞砸了一切,也有人感嘆,蝦米「太在乎」算法,最終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沒有足夠的版權,也沒有足夠的活躍用戶,「小而美」的特質無法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縱然是在阿里的大魚塘裡,蝦米也終究成了被捨棄的那一個。
其實,算法對我們的影響,又豈止於音樂?當生活越來越依託算法的指揮棒時,從某種程度上它其實已經失去了自身應有的價值。
就連前CEO王皓都在之前的採訪中承認,自己搬到普吉島之後,再也沒用蝦米聽過歌。儘管Spotify(國外流媒體音樂服務平臺)給他推薦全球TOP100流行樂的時候,他還是會有些想念蝦米的推薦機制。
不是誰的錯,也不是誰不在乎,只是事已至此,故事結束。
這一次,我們試圖透過創始人、原創音樂人和普通用戶的故事,來梳理、講述蝦米這14年。當然,也包括中國華語原創音樂最高光的時刻。
(原標題《蝦米啟示錄 在理想音樂生活與現實之間 隔著一個草莓蛋糕的距離》,編輯 何雙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