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8 16:32:14 來源:金臺資訊
「蝦米沒有結束,只是以另一種方式留在了大家的記憶裡……」停服的最後一刻,蝦米音樂依然不忘再文藝一把,在APP上發出一份「自傳最終章」來跟網友們道別。
音樂有多傷感,現實就有多殘酷。誕生於2008年的蝦米音樂,是國內最早探索在線音樂模式的平臺之一,2013年被阿里收購時一度風光無限。但在爭奪版權與流量的大戰中,蝦米音樂連連錯失良機,最終走向被資本拋棄的結局。
背靠大樹終被阿里放棄
「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一個時代要結束了嗎?」早在去年11月,備註為「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的相徵在微博上爆料了蝦米音樂將關閉的消息。
如今傳聞坐實——5日上午,蝦米音樂發出「告別信」稱,因業務發展上的調整,將在2021年2月5日停止服務,並從1月5日開始停止帳號註冊、會員充值、專輯購買等服務,開啟用戶個人資料與資產處理通道。
蝦米關停的消息公布後,不少用戶在社交網絡上宣洩著惋惜之情:
「真的好難過好崩潰,用了12年,我的所有秘密都在裡面。」「連續籤到3595天,你讓我如何說再見。」「蝦米和科比的意義一樣,都是青春啊。」……
對於曾經在蝦米上留下諸多回憶和記錄的老用戶,蝦米音樂官方給出了個人資料和資產處理建議,用戶可以將在蝦米音樂創建的歌單/收藏的歌單導出至其他音樂平臺繼續使用。收藏的歌曲、最近收聽的歌曲、專輯也可以通過創建歌單的方式導出。
2006年萌芽,2008年正式運營的蝦米音樂,因文藝且有質感的頁面設計、語言表達、音樂推薦模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用戶。蝦米有過一段文縐縐的自我介紹:「2006年的第一場雪,一群愛音樂的人在杭州的一家小咖啡屋開始了他們的追夢旅程。從一開始,他們就知道,這條路並不平坦,但是他們卻為之血脈僨張。」
這段追夢之旅的轉折點出現在2013年蝦米被阿里收購之際。當時人們以為蝦米音樂將一路光芒萬丈。但沒過幾個月,阿里很快又把天天動聽收入囊中,並在2015年將二者合併升級為阿里音樂。2019年9月,阿里巴巴又作為領投方參與了網易雲音樂7億美元的融資。當時業界就揣測,阿里可能戰略性放棄蝦米。
在版權爭戰中敗下陣來
為什麼阿里選擇了網易,而非蝦米?
「騰訊音樂現在一家獨大,網易雲音樂是唯一能夠挑戰騰訊音樂的。」Fastdata極數數據分析負責人郭亮分析,阿里在做內容上是短板,阿里文娛在音樂上的戰略比較搖擺,如果阿里想在這個賽道上有存在感,就必須去綁定第二名。
來自Fastdata極數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0月,中國在線音樂月活用戶達到6.2億,預計2020年在線音樂的產值會超過140億元。但寡頭市場依然形成,穩居第一位的騰訊音樂,成為中國最大的音樂平臺,旗下擁有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等,對第二名的網易雲音樂形成了碾壓態勢。
相比之下,蝦米音樂近幾年的用戶體驗愈發不佳。「連周杰倫的歌都聽不了,還怎麼跟別人競爭?」一位蝦米用戶一語道出版權問題在後期給蝦米帶來的體驗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行業,各平臺都在搶著買版權,從而築起更高的競爭壁壘。」郭亮說。
蝦米音樂錯過了購買版權的最佳時機。而上市後的騰訊音樂版權擴張能力急劇增強,在國內已是無人能敵,還交叉持股橫向結盟全球音樂流媒體巨頭Spotify、入股全球音樂版權巨頭環球音樂、交叉持股華納及索尼,實現與產業鏈上遊的版權方結盟。
藝恩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6年,QQ音樂的曲庫規模達到1500萬首,而蝦米音樂只有400萬首;艾瑞諮詢報告也顯示,2016年,騰訊音樂三大在線音樂平臺的版權覆蓋率已達90%,阿里音樂則只有20%。
據悉,蝦米音樂並未徹底放棄音樂服務,將依託全新的音螺平臺進行音樂內容分發合作,音樂場景覆蓋線上視聽、線下空間、車載系統、智能終端等。
短視頻「吸」走音樂應用時長
在線音樂平臺的慘烈爭奪中,蝦米音樂不是第一個倒下的,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Fastdata極數披露,2020年10月,中國在線音樂付費用戶已經超過700萬,付費聽歌已經被用戶普遍接納,尤其是年輕用戶更具付費意願,付費收入也成為了這些平臺的重要收入來源。不過,用戶周均使用時長為105.8分鐘,這是在線音樂使用時長首次出現下滑。
「短視頻『時間黑洞』特徵明顯,不斷搶佔音樂應用的用戶時間。」郭亮說,在線音樂APP使用時長大幅下降的用戶,抖音、快手等其它文娛APP的使用時長卻是在增加的。
「聽者和歌者,為什麼巨大的市場需求卻無法很好養活一個為我們帶來生命升華的創作群體?」蝦米音樂官網的自我介紹中留著這樣一個疑問。如今,蝦米用自己的「絕響」再度拋出這個困惑。
蝦米音樂關停之後,在線音樂賽道的頭部企業暫時只剩下騰訊音樂集團和網易雲音樂。但中娛智庫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高東旭認為,未來的音樂賽道肯定不是一到兩家獨大,雖然追趕的難度越來越大,但仍然會出現新的音樂平臺爭奪終端消費者。(記者 曹政 孫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