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伊始,科技與醫學的進步,讓原本難以存活的早產兒,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活中,產婦與正常嬰兒死亡率降低是好事,但還是要儘量避免早產現象的發生。
早產兒指的是在孕媽胎中滿28周但小於38周之前,尚未成熟時便分娩而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新生兒。而小於37周的早產兒,又被稱為未成熟兒。
由於早產兒胎齡小,體重也就愈小,身長就愈短,照顧起來難度要大很多。
可能很多孕媽會問,為什麼今天各方面的條件都比以前好了,早產兒的機率反而增加了呢?甚至中國早產兒數量排名全球第二?
這也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脫不開關係,除了醫療手段提高存活率之外,也源自於現在的孕媽參與的社會活動增加,工作量與日俱增,生活節奏更快,身體勞累過度。
因此,到了孕晚期,千萬要注意地方早產。尤其是合理安排勞逸時間,隨時注意腹中動靜,一旦感覺不對,需儘快就醫。
胎寶早產,四種表現是前兆:
1、子宮出現不正常收縮
如果離預產期還有很遠,且不是多胞胎等特殊情況,子宮出現不正常收縮,且稍加休息認為有所改善,就必須趕到醫院及時就醫。
2、下腹硬或緊,下墜感明顯
突然發覺肚子又硬又緊,下腹墜感明顯,腸運動加速,這也許就是早產的信號,最好立刻去醫院檢查確認,以免發生意外情況。
3、突然出血
下體突然見紅,但比月經時出血少且無規律可循,那麼這很可能就是早產的信號。
更可怕的是,這有胎盤早剝或胎血前置的可能,會促使嬰兒早產,不及時診治還可能給孕媽帶來生命危險。
4、羊膜提前破裂、羊水流出
這就不用多說了,羊立破裂是極其嚴重的事,甚至會危及胎寶生命,必須緊急就醫。
且送醫途中要在臀部下方放個小枕頭墊高,防止羊水突然大量流出,否則胎兒暴露在外界環境裡風險很高。
一旦出現早產症狀,孕媽要會應對:
首先不要慌,換成左側臥休息,補充水分或其他液體,及時致電醫生或就醫。
其次,一旦落紅或破水,必須緊急就醫,別耽誤。
最後,如果以上症狀半小時後還是沒有改善,一定要及時轉院或到加護病房。
什麼樣的孕媽更容易早產?
年紀偏小或偏大的孕媽
曾有過流產或早產史的孕媽
患有高血壓、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或其他妊娠綜合症的孕媽
宮內感染
懷雙胞胎或多胞胎的孕媽
孕晚期還要勞累不注重休息的孕媽
營養不均衡的孕媽
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吸菸的孕媽
另有百分之三十的早產兒原因不明
不過,相較早產兒而言,早產一般不會給孕媽帶來太大危害。
早產兒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死亡率,主要由窒息、顱內出血或畸形等原因造成。而倖存的早產兒,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
體溫過高或過低、呼吸窘迫、吞咽能力弱、有出血傾向、生理性黃疸持續時間長、容易缺鐵、維生素A、D等、甚至低血糖還會引起休克,蛋白質合成功能差,易水腫、酸鹼平衡失調。
既然早產兒危險這麼多,那麼,若不想提前「卸貨」,孕媽要懂得預防。
預防早產要遵守以下原則:
勞逸結合,切不可過於勞累,注意安全
注意外來刺激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狀態
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多關注,及時調整心態情緒
感覺異樣及時就醫
羊水不要過多,遵醫囑及時採取措施
懷孕三十二周後,不要有性生活
注意腸胃健康,防止便秘
保證營養全面均衡、多喝牛奶、吃動物肝臟等,注意及時補鐵、鈣等元素
避免激烈運動,避開彎腰和增加腹中壓力動作
喝蜂蜜水、增加膳食纖維食物防便秘
睡眠時採取左側臥位,可以提高子宮胎盤血流量,降低子宮敏感性,使子宮股鬆弛從而減少自發性宮縮
調整心態、按時產檢
不吃辛辣刺激的重口味食物、生冷寒涼食品、易致敏食物,如蝦蟹等海鮮、芒果等。
如何通過孕周判斷自己是否早產?
1、臨床推算
了解自己的月經周期,早孕反應開始出現的時間及最早感覺胎動時間,根據子宮大小與停經月份來判斷是否符合。
2、超聲波檢查
胎兒頭徑、頭圍、腹圍、股骨長度及胎齡、體重等數據,可估量孕周和胎寶大小。
3、做B超
對胎寶纖維連結蛋白進行檢測,也可以預測胎寶是否會早產。YD檢查也不可或缺,可了解子宮的擴張情況。
早產對胎兒和寶媽都不利,日常一定要注意護理,多觀察身體狀態。出現早產徵兆也別慌亂,冷靜處理、及時就醫才是最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