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劇 | 這一次,Netflix把法國大革命拍成了殭屍劇

2021-02-09 影藝獨舌

拍殭屍劇一時爽,一直拍一直爽。熱衷於怪力亂神的Netflix,心中想必藏著個「屍行天下」的夢。將「殭屍戰車」開向全世界,應是他們的最終願望。

於是,繼韓國的《王國》、印度的《起屍鬼》之後,法國的殭屍們也來了。10月16日,《法國大革命之謎》上線。

看劇名就知道,這是一部描摹法國大革命的劇集。這場伴隨著啟蒙運動興起的社會革命,在劇中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依舊是反抗貴族的起義,依舊是平民為了生存的奮爭,依舊圍繞著法國大革命展開,但對立關係卻從人民運動變成了「滅屍行動」——貴族殭屍化了。

這或多或少給人一種新鮮感。雖然將殭屍元素融入歷史劇,已成為了Netflix的常見手法。但相比起《王國》《起屍鬼》等前作,《法國大革命之謎》中殭屍現世的原因更高級。

韓劇裡是權臣為了控制王權,在去世國王的身上使用了「生死草」,使之可以維持假生;印劇是資本家為了修建公路,打開了廢棄多年的隧道,也解放了被封多年的起屍鬼詛咒;到了這部法劇,則成了神權與王權的鬥爭——國王希望反抗上帝和死亡,哪怕會變成殭屍。


仔細一想,這走的是秦皇求仙問藥的路子,歸根結底是為了長生不老。國王不敢以身試毒,就將病毒注射在麾下貴族體內的設定,也像極了電視劇《神話》裡嬴政將長生不老藥賜給蒙毅的情節。乍一瞧,橋段有點俗。但全集追下來,這部劇還是有值得一看的地方。相信絕大多數人來看這部劇,是被《法國大革命之謎》這個劇名吸引過來的。作為歐洲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革命之一,「法國大革命」這個選題本身就具備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一則,基於它的先進性。它如同一個分界線,將人類的文明價值一分為二。它之前,人類總在期待上帝的救贖與拯救;它之後,現代世界的思想觀念才真正走入人間。

二來,它的命題也是複雜的。這場1789年爆發的革命,究竟該如何定義,直到如今也有人為此爭論不休。這種複雜性,也延伸到了相應的影視作品之中,拍好比較難。

為了講清這件事,1990年上映的電影《法國大革命》用了整整六個小時。它也是目前為止少有的描摹此事的口碑之作,雖然將鏡頭對準這一時期的影視作品總體也沒幾部。

所以,Netflix選擇這一事件來拍,讓人捏了把汗。好在,這把汗沒捏太久。正如上文所說,《法國大革命之謎》並不是一部高潮不斷的歷史劇。萬眾期待的攻佔巴士底獄沒有出現,路易十六更沒有被綁上斷頭臺。甚至,它就沒拍到1789年。這是一部前傳。

但前傳也有前傳的精彩。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革命也絕不可能一時興起。歷史上,早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境內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全國性騷亂。隨著災年的到來,糧食歉收造成糧價數次上漲,平民與貴族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明顯。可以說,喪鐘已然敲響了。

《法國大革命之謎》補齊的就是喪鐘敲響後的細節。它不是宏觀的高屋建瓴,而是局部的衝突叛亂。不過,真實歷史上出現過的政治要素,幾乎在劇中都有所涉及。

比如,由於利益的瓜分不均,貴族們往往會分成不同團體,更注重長期效應的統治階級則被平民們視為了英雄。

有時候,我甚至聽到了劇中人的畫外音,相比起要人命的某某某,奉行什一稅的「老爺們」就是菩薩。這總讓人有種「比起007,996也是福報」的感覺。

為了展現貴族平民的對立性,Netflix將故事背景設在了蒙塔爾紀伯爵的領地之中。

這是國王路易十六手下的十二個重臣之一,被凡爾賽宮的主人注射了病毒,成為了心臟不再跳動的「藍血人」。當然,這個藍血人和衛斯理沒什麼關係,編劇給殭屍這一命名,大抵是為了對應歐洲歷史上所謂的「藍血貴族」——那些「血統純正」的剝削者們。

《法國大革命之謎》圍繞著四個主要人物展開:其一是復活歸來的藍血人阿爾伯,他是平民反叛軍的領導者;其二是阿爾伯的弟弟約瑟夫,一名研究了整季病毒的醫生;其三是蒙塔爾紀伯爵的女兒女伯爵,一心想要「革自家的命」,實現貴族和平民的平等;其四是蒙塔爾紀伯爵的侄子,伯爵死後他搶奪了堂姐的爵位,成了封地的最高統治者。

現實中的藍血人頂多是「苛政猛於虎」,但劇中的貴族們可是真的要「吃人」。這是本片的核心設定,也是總讓人出戲的地方之一。

感染了病毒的貴族,會產生難以控制的咬人慾望,總想著對準別人的脖子來一口。他們也的確是這麼做的。只咬一口,從不多咬。

這就是我覺得頗為可樂的地方。雖然殭屍的確是會咬人的,但不論是《生化危機》還是《王國》,逮準了就啃一下的設定還是頭一回。

畢竟,不論是為了吃肉還是為了喝血,咬一口就丟的習慣真得很浪費。我所知道的物種裡,只有鯊魚才幹這種事,但它們是因為蠢。

更滑稽的是,同為藍血人的阿爾伯就從不咬人。劇中給出的解釋是他的信念堅定,能控制自己;偶爾還有個伏都教的黑人巫師用巫術為他減輕痛苦。貴族果然是不適應「996」的。

大抵是由於貴族們的牙口太好,領地裡的平民被咬者太多,「貴族老爺上街吃人啦」的傳言愈演愈烈。於是,不想流血的老百姓們開始奮起反抗。沒有飯吃挨餓不要緊,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麼能隨隨便便被你咬掉一塊肉呢?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就此開始。

或是由於法劇本身的慢節奏,《法國大革命之謎》並不具備《王國》的爽感。再加之,法國人對廟堂權謀的認知明顯弱於亞洲人,劇本明顯做得有些薄弱了。最重要的是,大結局的混戰,可能是由於疫情期間群演太少,一下子演變成了幾十人的巷戰。問題多了些。

不過,問題並不能掩蓋這部劇的閃光之處。比如,油畫般的畫面質感。雖然選劇本的能力不行,但導演的審美素養仍然值得一誇。不論是濃濃的夜色還是鄉下的城堡,這部劇的光影構圖都可以算上乘。順帶再誇一下演員的扮相,雖然盔甲又錯了,但哥特風給足了。

又如,血腥暴力鏡頭的層出不窮。劇集開篇,導演就給觀眾玩了一手「斬首示眾」。一刀揮過去,腦袋飛上天,鮮血竄到地上的樣子也頗具美感。試問,誰不喜歡看砍頭呢?

【文/馮壹】

↓↓

相關焦點

  • 薦劇|這一次,Netflix把法國大革命拍成了殭屍劇
    拍殭屍劇一時爽,一直拍一直爽。熱衷於怪力亂神的Netflix,心中想必藏著個「屍行天下」的夢。將「殭屍戰車」開向全世界,應是他們的最終願望。於是,繼韓國的《王國》、印度的《起屍鬼》之後,法國的殭屍們也來了。10月16日,《法國大革命之謎》上線。
  • 「法國大革命」竟源於殭屍傳染病毒? 法國網友:我們怕不是吸血鬼的傳人……
    說起法國大革命, 你的腦海是不是就會自動浮現這張圖:圖源:marxist.com這場象徵著自由民主與團結的戰鬥,可以說是法國人民心目中最神聖的歷史事件之一了。但就在上上個月,Netflix推出了一部關於法國大革命的電視劇 La Révolution(《法國大革命之謎》)在法國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這是為什麼呢?
  • 這一次,Netflix把「殭屍戰車"開到了法國
    將「殭屍戰車」開向全世界,應是他們的最終願望。 於是,繼韓國的《王國》、印度的《起屍鬼》之後,法國的殭屍們也來了。10月16日,《法國大革命之謎》上線。 依舊是反抗貴族的起義,依舊是平民為了生存的奮爭,依舊圍繞著法國大革命展開,但對立關係卻從人民運動變成了「滅屍行動」——貴族殭屍化了。 這或多或少給人一種新鮮感。雖然將殭屍元素融入歷史劇,已成為了Netflix的常見手法。但相比起《王國》《起屍鬼》等前作,《法國大革命之謎》中殭屍現世的原因更高級。
  • 法國大革命之謎其實是藍血殭屍大戰兄弟會?這謎是真的很迷
    《法國大革命之謎》(《La Révolution》)1780年代法蘭西王國的曲折歷史、被鮮血染紅的斷頭臺、巴黎人民歷史久遠的「黃馬甲運動」,這裡面不管是哪個點,現在拉出來看還是都會讓法國人民心動不已。可沒這麼簡單,在上面那些內容之外,《La Révolution》在這段歷史中加入了另一個神秘元素 ——「藍血殭屍貴族」,使因不堪稅賦重負而反抗的人民革命變成了因為什麼都不做就會被貴族吃掉而不得不反抗的「法國版《王國》」。
  • Netflix《法國大革命之謎》中的貴族都是「藍血人」?
    Netflix 影集《法國大革命之謎》,是一部以法國大革命事件為基底的架空歷史劇,故事闡述法國歷史上著名的醫生,也是共濟會成員的約瑟夫伊尼亞斯吉約丹,正負責調查一件神秘的謀殺案,結果卻讓約瑟夫發現「藍色血液」的存在,使得整個故事就此展開。
  • 《法國大革命之謎》吸血鬼題材的起源故事
    1,這片就是個序章。法國大革命時1789年,第一集片頭給出的年份是1787年。第一季故事結尾大革命都還沒開始。  2,然而你說它不是大革命吧,這還真是大革命,或者準確的說這部劇實際上是拍的「大恐慌」時期。
  • 《法國大革命之謎》:別被片名騙,這劇怎麼可能一集棄
    還加了一個貌似不能錯過的片名——法國大革命之謎別以為它真是妥妥歷史正劇。一個「之謎」的背後,還是奈飛出品,屬於玩轉歷史的殭屍劇。打個比方,法國版《李屍朝鮮》。但你懂的,比起《李屍朝鮮》裡壬辰倭亂那點彈丸之地的小歷史。
  •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摘自《自由與毀滅:法國大革命,1789-1799》)
    法國大革命的意義」,略有刪改。法國再一次回到君主制,首先是1814—1830年的波旁復闢王朝,然後是1830—1848年波旁王朝支系、自由化的路易·菲利普的統治,也稱七月王朝。但是國王的權力和面貌都發生了永久性改變。
  • 《法國大革命之謎》是《王國》的翻拍?
    都有一個不斷逼近真相的醫生,和一個對人民抱有同情的貴族;都有宏大的歷史背景,一個背景設置在壬辰倭亂,一個背景設定在法國大革命;都有超自然的連續殺人事件。然而本劇節奏比《王國》慢多了,《王國》第一集結尾就出現了殭屍大戰。本劇節奏沒有那麼快,但是貴族的精緻生活和平民的悲慘世界還原度都很高,畢竟是髪國範,凡爾賽本凡!
  • 謠言、恐慌與法國大革命
    這是一部經典之作,至少在兩個方面都有開創之功。 首先,是把法國大革命前的農民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如此重視社會底層的農民,分析農民與法國大革命的關係,前所未有。此前提起法國大革命,人們想到的就是巴黎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第三等級」,法國農民不說被忽視,也是被嚴重輕視。此書出版後,法國革命中的底層、鄉村和農民作用漸為史學界重視,成果甚豐。
  • 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小革命
    否則這場革命僅僅是一批人戰勝了另一批人,是一次戰爭的勝利,不是政治革命的勝利。  至於法國革命,對它的起沒有多大爭議,就是1789年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它的止,史學界有多種劃分。最短的一種是把它截斷到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雅各賓派被推翻,羅伯斯庇爾上斷頭臺。也有往後延伸的,把拿破崙徹底失敗看作法國革命結束。恩格斯就把拿破崙時代稱作法國革命的最後階段。
  • 法國大革命
    何況聽說中文本《舊制度與大革命》幾度脫銷。國家大事找書找資料,總比「你解放軍不跟我,我去找紅軍」(挽袖拔拳,凶相畢露),要好得多。美國不早已有國會圖書館?只是,此書系「論」而非「史」,託克維爾開卷就聲明。治史當以史帶論,根據史實導出理論。一般人讀史頭疼,而這段歷久,曲折、反覆均屬罕見,最好看完電影再看書。
  • 新版| 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
    將近兩百年後,歷史學家弗朗索瓦·傅勒在他的一本書裡襲用了這句名言,用來清算法國學院派史學中的馬克思主義「通俗版本」革命史。正如拿破崙那句名言給歷史留下的疑問(「拿破崙拯救了革命,還是絞殺了革命?」),傅勒1978 年發表的《思考法國大革命》一書也未能避免這種疑問的籠罩,當然是在另一個層面上:修正主義史學的幽靈闖進了大革命的故鄉。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面臨著一個難題:試圖對當時的社會團體或階層,或某些特定社會成員因何躁動起來進行解釋,卻全都無功而返。一位專家對這個難題的表述恰如其分:真相是,對於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究竟是什麼,我們還沒有達成理論上的共識——而且將來也不會有。」這方面存在空白絕不是因為我們缺少對大革命背景和起源的研究。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虎嗅網
    不過,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今天則是不同的了。從很多方面來說,大革命已經融入了法國生活,這和19世紀甚至20世紀初不可同日而語。沒有人希望復闢君主制了……法國的右派不那麼反動了,法國的左派不那麼革命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分歧都已經被抹平了,而是說出現了新的元素,比如環保主義,女性主義,它們讓一部分政治界限變模糊了。
  • 法國大革命有40萬人被判決行刑,為啥法國的貴族這麼招人恨?
    前段時間看了《舊制度與大革命》,它的作者叫託克維爾,是生活在200年前的一個法國人,他一生中還寫了另外一本名著叫《論美國的民主》,這兩本書書名您看都充滿了敏感詞。那今天就聊聊這個影響了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要知道在17、18世紀的時候,法國牛啊,那是歐洲第一強國。
  • 法劇《法國大革命之謎》新片段 恐怖藍血疾病引發革命
    以18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Netflix法劇《法國大革命之謎》(又名:藍血大革命)公布了新片段,片段中一名年輕的革命者追殺法國貴族,最後一刀將其斬首,沒想到他體內竟然流淌著藍色的血液。
  • 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資產階級興起史
    很多人會想到「資產階級革命」,特別是法國大革命,畢竟「資產階級」或者「布爾喬亞」(Bourgeoisie)這個詞語就來自法語。我們很熟悉這樣一個教科書式的定義:「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由法國資產階級領導,意味著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這些定位源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敘事①。
  • 楊靖︱法國大革命的「厭女症」
    法國歷史學家埃馬紐埃爾·德·瓦雷基耶爾的近著《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在很大程度上可謂填補了這一空白。對王后之死,革命者無不拍手稱快,而一班文人雅士卻為之痛心疾首。英國著名作家霍拉斯·沃爾波爾盛讚王后「亭亭玉立時,她是美的塑像;翩翩起舞時,她是優雅的化身」。言下之意,不勝唏噓。
  • 《拜拜笨蛋》、《最後的話》、《法國大革命之謎...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 線上流媒體|連續劇 1 《法國大革命之謎》:大革命魔幻版本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法國大革命,但Netflix的《La Révolution》提供給了我們另一個革命版本:1787年,當貴族正在日日笙歌時,平民們正在饑寒交迫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