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個颱風「莫蘭蒂」繞香港而過,給福建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颱風登陸福建那天,圈妹家在福建的小夥伴恰好要回家,結果在動車上被困了7個小時。那次剛聽說颱風要來的時候,圈妹還在希望快點掛八號風球,這樣就不用上班了.
結果那幾天的香港豔陽高照,天氣不要太好!
豔陽高照的香港
這才隔了幾天呀,又有一個颱風要來了,叫做「鯰魚」,9月27日下午2時在臺灣花蓮登陸,臺灣將它命名為「梅姬「,到現在為止,這場颱風造成了臺灣4死167傷,逾298萬戶停電。
受災嚴重的臺灣
圈妹先給大家解釋一下,兩種譯名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原來今次逼近臺灣的颱風,國際命名為「MEGI」,是由韓國提供的颱風名稱,「MEGI 」是「鯰魚」的意思,根據香港天文臺網頁資料解釋,「鯰魚」屬於鯰魚類,是一種在河流或湖泊裡常見的魚,魚身大,嘴旁長有長鬚,它的出現令人有快要下雨的聯想。
而臺灣稱之為「梅姫」,相信是臺灣以英文譯音直譯名稱有關。
今天「鯰魚」登陸福建,相信不少小夥伴都在關心會對香港造成多大的影響?
颱風「鯰魚」
早前天文臺預測周三(也就是今天),「鯰魚」將在香港以東400公裡左右的汕頭至廈門一帶再登陸,強度可能只有強烈熱帶風暴。周四會在本港以北220公裡左右掠過,但由於屆時深入內陸,強度或減弱至熱帶低氣壓,亦即中心風力只有強風程度,看來不用上班的美夢又要破碎了……
香港本周中期的天氣將受「鯰魚」和東北季候風的相互作用所影響。
奇葩的事來了!雖然這次的颱風不會給香港帶來特別大的風雨,但卻帶來了「霧霾」。在香港還能看見霧霾,讓圈妹覺得太意外了!
小夥伴們可能也發現了,香港這幾天都給人一種霧沉沉的感覺。受「鯰魚」外圍下沉氣流影響,26日下午3時,香港所有一般監測站的空氣健康質素指數(AQHI)錄得了7至10(高至甚高)的健康風險,除了東區、深水埗、葵湧、將軍澳和塔門,其他監測站均達8至10的甚高水平,屯門為10;元朗、東湧和大埔均達9。
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子惠稱,據世衛標準,懸浮粒子的年均水平每立方米不能逾10微克,歐洲、香港等地則達每立方米30微克或以下,超標2倍,仍要逐步減排。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指,本港空氣汙染嚴重,平日路邊監測站亦達5至6的中等水平,認為政府應對新發展區預先就交通作減排規劃。
原來平常情況下,香港都算汙染嚴重了,相比較生活在北京的人們,香港同胞還真是「不知足」啊!
能為「人民服霧」,小夥伴們是不是覺得很光榮?……
今次環保署表示,與「鯰魚」相關的下沉氣流為廣東帶來酷熱的天氣,香港大致天晴及酷熱,但有煙霞,吹輕微至和緩北至西北風,自今晨起錄得比正常值高的二氧化氮及懸浮粒子水平。
微風不利汙染物擴散,加上充沛的陽光有利光化煙霧現象,令臭氧在區內迅速形成,使區域背景汙染水平上升。特別在巿區部分地區及路邊,較高的臭氧水平亦加速了二氧化氮的形成。
香港最近的空氣汙染這麼嚴重,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表示,空氣汙染嚴重時,肺部容易受刺激,呼吸道疾病患者或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及氣促等徵狀,他忠告長期病患者和呼吸道疾病患者應避免外出,包括暫停戶外運動:例如跑步,並留意身體狀況,有需要時可使用氧氣舒緩呼吸困難。
小夥伴們,這幾天沒事就別出門了,當然了,工還是要返的~
昨天下午香港大部分地區的最高氣溫都接近或超過35攝氏度,是近53年來最熱的9月。
值得一提的是,二、三十年前的天文臺,如果預報員預測第二天氣溫33度已經算是個「大新聞」了,可能臺長都要千叮萬囑要認真研判,但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現在預測翌日35度完全不是什麼大事了。
珠三角地區高度工業化之後的新時代,秋天炎熱的氣候多了一個汙煙瘴氣的特質,在豔陽高照之下,瀰漫空氣中的人為化學成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臭氧,成為侵害人類健康的兇手。
昨天香港境內最高臭氧濃度大概是在下午二時左右錄得,範圍大致在150至250微克/立方米之內(香港的空氣質素指標對臭氧的規定是160微克/立方米),即是所謂的「爆表」了。
上圖是昨天各個測量站的最高臭氧數字標記在下午二時的風向風速圖,讓大家自己看看風和臭氧分布的關係。不難推斷香港東西兩邊的上遊有很大的分別,西邊上遊汙染比較嚴重,順遊而下的汙染被大嶼山的山脈阻擋之後,轉向東面傳播,進入維多利亞港,將軍澳超過200的高值都讓人想不到解釋了,相關部門也許可以研究一下是否有地區特殊因素。
今天早上8點40分,香港天文臺掛出了一號風球,在過去數小時中,鯰魚繼續向西移動,橫過福建內陸並接近廣東,其環流初時仍會影響香港,並且一號風球會在今天維持一段時間,預料鯰魚將會在內陸進一步減弱。
不過從今天起,天氣漸轉多雲有驟雨,周四最高氣溫更跌至28度,十月一日國慶仍是大致多雲,有幾陣驟雨,下周才會見太陽。
天氣終於涼快下來了,降雨也會使空氣汙染指數降低,雖然對出行造成了一定影響,但也不失一件好事。香港國慶假期就放一天假,而今年又恰好是周六,所以wuli就老實在家裡待著吧……
圖片及資料來源於網絡,本文為港漂圈(ID:gangpiaoquan)原創,轉載請聯絡港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