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歲女紅軍劉文治逝世:長徵路用一塊鹽救了整個排

2021-01-09 廈門網

  劉文治(左一)。(資料圖)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陳靜見習記者劉柯辰

  2020年7月23日,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病房裡,記者見到了參加過長徵的川籍女紅軍劉文治及其子女。老人膝下有四個兒女,分別是老大謝家彬、老二謝家銀、老三謝家喜、老四謝家榮。家族四世同堂,加起來有24人。21歲那年,劉文治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從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在她家人的講述中,那段盪氣迴腸的崢嶸歲月浮現在我們眼前。

  離家參軍

  從童養媳到女紅軍

  劉文治,又名劉文芝、劉文智,1912年10月出生在四川省通江縣洪口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全家兄弟姐妹5個,她是老大。家庭的艱辛讓劉文治從小挑起生活的重擔,十幾歲的時候就去給人當童養媳,天天幹苦活累活。由於經常要上山幹活,劉文治沒有纏過小腳。直到20歲,她還是一個只會種地打豬草的農家女孩。

  1932年,一群穿著軍裝的陌生人來到劉文治的家鄉。「媽媽說,當時村裡的人都很害怕,紛紛外出躲避,後來大家才發現,這些軍人很友善,不打人罵人,說話很和氣。有人告訴她,這群人是紅軍,是來為窮人說話的。」劉文治的三女兒謝家喜說。

  1933年8月,劉文治加入了紅軍。「當時家裡窮,媽媽聽說紅軍是來幫助窮人的,就瞞著家人悄悄跑到鎮裡參軍。走之前,母親把衣服、鞋子和剪下的頭髮留在家裡,沒有帶走。」謝家喜說。

  長徵路上

  用一塊鹽救下女兵排

  1935年1月,劉文治所在的紅四方面軍執行中央命令,發動了陝南戰役,引敵人北移,隨即回師川北。當年3月底成功強渡嘉陵江並乘勝向西進攻,解放了涪江與嘉陵江之間的大片土地。隨後,紅四軍踏上了艱苦曲折的長徵路。

  當時,擔任婦女排排長的劉文治也離開了家鄉,跟隨紅四方面軍第4軍西行。隨她一起的,還有一個年僅13歲的隔房弟弟。「媽媽的這個弟弟叫劉文學,我們喊小舅舅,後來轉業到成都鐵路局。小舅舅跟著媽媽走完了長徵。就算路上已經走得非常累了,媽媽還是會去生火、扯野草,做飯給小舅舅吃,一路上都在照顧他。小舅舅後來說,如果沒有媽媽,他走不完長徵。」謝家喜說。

  一路上,劉文治除了要照顧弟弟,還要想辦法帶領戰友克服種種艱苦環境。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懋功會師後,開始北上。劉文治帶領的婦女排開始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雪山上氣候變幻莫測,戰士們凍得直打哆嗦。在離山頂不足3裡時,劉文治的老鄉、比她小7歲的紅軍女戰士張文(原名張熙澤)怎麼也走不動了。排長劉文治急忙把她背的東西搶過去,全部壓在自己的肩上,接著又叫來管理科長,兩人用胳膊架著張文繼續往上爬,終於爬上了山頂。

  對劉文治所在的紅四方面軍來說,長徵中最艱難的歷程要數過草地。1935年8月至1936年8月,由於張國燾的錯誤領導,一年時間內,紅四方面軍三次通過草地。

  草地自然環境惡劣,缺乏食物,很多紅軍在過草地途中犧牲。但劉文治憑藉一大塊鹽,成功讓排中大部分女戰士倖存。

  在進草地前,劉文治路過一座鹽山,她挖了一大坨鹽背在身上。草地上食物奇缺,戰士們餓了就扯點野草,放進隨身背的臉盆裡煮來吃。劉文治深知鹽分的重要性,擔負起了分鹽的重任。「媽媽不敢把鹽塊分給每個人攜帶,怕大家控制不住分量很快就把鹽吃完。每次吃飯時,哪怕沒有野草野菜吃,她都會用小刀往每個人碗裡刮點鹽,這樣大家吃了才有力氣走路。」謝家喜說。

  這塊不起眼的鹽塊,保住了女戰士們的命。劉文治所率領的女兵排,直到長徵結束只有兩人犧牲。

  革命伉儷

  與戰友「不打不相識」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劉文治隨軍在甘肅駐紮,繼續為軍隊做軍衣、綁腿、炸藥包等軍需用品。在甘肅工作期間,她找到了人生伴侶——和她一起走過長徵的戰友謝遠長,兩人於1937年在甘肅結婚。

  提到父母相識的過程,謝家喜說,還有那麼點「不打不相識」的味道。「爸爸當時是被服廠的領導,有警衛員,媽媽是排長。他們同時看中了一個草房子。爸爸的警衛員就和媽媽她們婦女排互不相讓。找到領導評理,最後房子還是讓給婦女排住了。」

  「至於爸爸媽媽是怎麼在一起然後結婚的,他們沒怎麼講過。」1952年,劉文治和謝遠長轉業到了重慶西南紡織局611廠(後來叫重棉四廠)工作,直至離休。1989年,謝遠長病逝。

  心願實現

  百歲之際她重返延安

  1945年,劉文治隨部隊到達延安,在此停留了三年。不同尋常的三年,讓劉文治對這裡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2012年,劉文治滿百歲時,許下一個心願:「想去延安看看。」原來,丈夫謝遠長還在世時,兩人就一直想著重回延安,但一直沒能實現。

  得知老人的心願後,子孫們便開始籌劃,劉文治的長孫謝添提議:「大家都請個假,陪婆婆一起去延安,了婆婆一個願。」在孫輩們的籌劃下,全家老小20多個人自駕陪劉文治去了延安。

  得知要回延安之後,老人非常激動,幾天幾夜沒睡好覺,去延安的路上也興奮得不行。「我們本來還準備了一輛保姆車,方便老人家累了可以躺下休息。結果她一路上根本就沒有躺,也不暈車,還說要坐在後座看風景。」謝家喜笑著說。

  走到寶塔山,劉文治說,自己無論如何都要上山看看黃河。在家人的幫助下,老人到達山頂。看著山下奔湧的黃河水,老人感嘆道:「以前河兩邊的鵝卵石沒有了,河道也變窄了。」

  在延安,劉文治看著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很是激動。謝家喜回憶:「當時媽媽就像檢閱部隊一樣到處指來指去,特別興奮,像個小孩子。」

  長壽秘訣

  一生淡泊名利心態平和

  採訪中,聽劉文治兒女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老人的善良、耿直、好心態。「媽媽對人一直很好,平時都想著能幫人一下就幫,也不會去為難別人,從來不在背後做小動作。以前在重棉四廠工作時,大家都很喜歡她。」

  轉業到重棉四廠後,劉文治從一個普通的管理員做起,一級一級做到幹部。「後來因為要按級別定工資,媽媽的實際工資跟之前相比有一定下降。她沒有絲毫的怨言,說跟著國家政策走,該定什麼級就什麼級,該降就降。」「可能因為經歷了太多生死,她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很開,不會因為瑣事生氣。好心態大概就是媽媽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謝家喜說。

  老兵檔案

  劉文治,女,1912年10月生,四川通江縣人。1933年8月加入紅軍。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徵,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婦女排排長。1952年,劉文治轉業至重慶西南紡織局611廠(重棉四廠)工作。

相關焦點

  • 108歲川籍女紅軍劉文治去世,曾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徵
    封面新聞9月29日消息,9月29日早上,封面新聞獲悉,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徵的四川籍女紅軍劉文治於2020年9月28日下午16點08分,在重慶去世,享年108歲。封面新聞記者(右)採訪劉文治(2020年7月23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採訪組之前於7月23日前往重慶,看望並採訪劉文治女紅軍,由於身體原因,當時劉文治已在醫院住院,劉文治女紅軍和她的兒女接受了採訪
  • 108歲川籍女紅軍劉文治在重慶逝世 家鄉人敬獻花圈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陳靜9月29日早上,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獲悉,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徵的川籍女紅軍劉文治於2020年9月28日下午4點08分在重慶逝世,享年108歲。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也成為全國最後一家採訪女紅軍劉文治的新聞媒體,留下了劉老生前珍貴的影視和文字資料。哀悼家鄉人敬獻花圈劉文治的靈堂,設在重慶市石橋鋪殯儀館。
  • 謝覺哉夫人、最年長女紅軍王定國逝世 享年108歲
    謝覺哉與王定國之子、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謝飛6月9日通過微博(@導演謝飛)發布消息,108歲老紅軍王定國因病在北京逝世。,在德國從事醫學工作  五子謝亞旭,供職於國務院事務管理局  年齡最大的女紅軍  公開資料顯示,出生於1913的王定國此前是健在的年齡最大的女紅軍。
  • 健在最年長女紅軍王定國逝世 享年108歲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延安五老」之一謝覺哉同志夫人、老紅軍王定國因病於2020年6月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8歲。
  • 最年長女紅軍王定國北京病逝:長徵是她一生的自豪
    謝覺哉與王定國之子、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謝飛6月9日通過微博(@導演謝飛)發布消息,108歲老紅軍王定國因病在北京逝世。微博說:今日(6月9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同志夫人、老紅軍王定國因病於2020年6月9日上午11點0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108歲。
  • 108歲女紅軍王定國的傳奇人生
    2020年6月9日上午11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8歲。往事依稀,歷歷在目,我與革命前輩王定國媽媽先後有過六次相見。2009年,我和張掖市黨史研究室的同志拜訪了老媽媽,她給我們講了許多她經歷的故事。長徵中的女戰士雕像 王定國曾對我講:長徵都是靠雙腳走出來的。在激流不息的進軍中,指導員要求每天都要演奏、唱歌、朗誦,還要在牆上貼標語,畫上喜笑顏開的紅軍頭像、或幾朵怒放的山花、或是紅軍登上山頂的畫,以鼓勵指戰員不斷前進。文化宣傳工作是紅軍長徵路上的一大精神支柱。
  • 漫漫長徵路,紅軍吃什麼?
    當然了,電影和電視劇裡總說,紅軍長徵時吃草根、樹皮和皮帶,這些確實是事實,但謝覺哉在他發表的《謝覺哉文集》裡已經解釋了,並非整個過程都是如此艱苦,不必談長徵就色變。就拿行至遵義的日子舉例。這是紅軍長徵以來吃得最豐盛的一頓飯。當時,大家還有幸嘗了一種叫雞蛋糕的特產,毛澤東同志誇它香甜酥軟。朱總司令在長徵中親自下過廚。
  • 一塊門板一雙草鞋再現紅軍長徵 「十送紅軍」唱出離別情
    說起長徵,老俵們常掛嘴邊的,是陸定一的一首詩: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徵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談笑間,話題從夜渡於都跳躍到了勝利會師,仿佛二萬五千裡長徵真的是「萬水千山只等閒」。但在當年,整個中國的革命事業卻命懸一線,危在旦夕。是長徵拯救了革命,是歷史選擇了於都。
  • 101歲紅軍老戰士韓彬逝世,長徵路上多次與死神擦肩
    瀋陽網12月28日凌晨發布消息:韓彬同志於2020年12月15日12時1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瀋陽逝世,享年101歲。公開資料顯示,韓彬,男,1919年12月出生,四川省蒼溪縣人,1934年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5月離休。
  • 紅軍後代憶長徵往事 延續先輩初心 走好新長徵路
    回首長徵風雨路,十幾位紅軍後代共話長徵談初心。而如今,時代與過去不同,現在的年輕人更應該繼承紅軍長徵的精神,走好新的長徵路。 「這份信仰讓他付出了一切」,賀捷生僅用一句話評價自己父親的一生。她回憶說:「1935年11月19日,我提前降生,由於當時作戰環境艱苦,當時我媽媽索性自己把臍帶咬斷,用衣服把我包裹住。」那時正在作戰的賀龍收到女兒降生的電報後,非常的高興,同時又打了勝仗。「捷報同傳,就叫捷生吧!」賀龍一拍桌子就敲定了女兒的名字,這同時也為了祝賀紅二方面軍在作戰中取得的勝利。
  • 《紅軍不怕遠徵難》開播 石涼重走長徵路
    石涼老師  搜狐娛樂訊 獻禮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型系列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徵難》10月17日登陸北京衛視黃金強檔首播。該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攝製。著名演員、主持人石涼老師以「講述人」身份,化身長徵途中多個歷史角色,如通訊員、炊事員、紅軍連長、普通百姓,為觀眾帶來真實體驗,帶觀眾走近那群懷揣革命理想與青春熱血的年輕人。  80年前,參加長徵的中央紅軍平均年齡不到25歲,他們是最年輕的革命理想捍衛者和最青春的紅色政權建設者。80年後,石涼老師帶著一批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沿著他們當年走過的路,開始了另一次長徵。
  • 漫漫長徵路 29萬字講述紅軍在綿陽的故事
    原標題:《紅軍長徵在綿陽資源分布與開發研究》出版—— 漫漫長徵路 29萬字講述紅軍在綿陽的故事 紅軍長徵在綿陽期間,很好地傳播了革命的種子,激發了綿陽人民的革命意志,為綿陽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發展資源。近日,由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市社會主義學院)編寫的《紅軍長徵在綿陽資源分布與開發研究》一書出版,29萬字將85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詳細鋪展開來。
  • 百歲紅軍的囑託|張力雄:長徵精神是無價之寶
    107歲的張力雄的囑託:長徵精神是無價之寶,年輕人就是要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撰文/中國軍網記者 楊帆攝影/中國軍網記者 伍行健視頻/中國軍網記者 於愷舟 範逸婕2019年9月10日,106歲的張力雄在南京寓所領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 走好新的長徵路 靖州縣委宣傳部舉行紅軍長徵知識搶答賽
    懷化新聞網訊 12月26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一行二十幾人,來到紅軍長徵「通道轉兵」地杜鵑草堂,開展「紅星在我心」主題黨日活動,舉行紅軍長徵知識搶答賽。
  • 【方志四川•特稿】三過草地的長徵女英雄王定國
    王定國從此決定,要用自己的餘生重走長徵路,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這一走,就走到了100歲。在102歲之前,王定國每年都要走出北京,走進長徵沿線的老區群眾家裡調研,把自己的見聞寫成報告,為老區發展奔走呼籲。對她而言,只要走得動,長徵就依然在路上。2013年,王定國與長子謝飄在家中(圖片來源:人民畫報)王定國一生的信念就是為黨和人民多作貢獻。
  • 記者再走長徵路丨紅軍贈送的棉褲,成了傳家寶
    紅軍橋。 6月26日,2019年「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湖南邵陽城步站,就從南山牧場東南面的老山界開始。這裡也是1934年紅軍長徵途中從廣西資源縣進入湖南城步境內所攻克的第一道險關。一天半的採訪,從老山界到高山紅哨,從南山牧場到長安營鎮的紅軍橋,城步人的長徵故事說了一路,從戰火年代說到了現在。紅軍過城步至今的85年,也是長徵精神不斷傳承的85年。
  • 【歷史:紅軍長徵過楚雄】中央紅軍、紅軍二、六軍團長徵過楚雄
    深夜,由三排在南岸掩護,一、二排分乘兩條船渡江。在船工張朝滿等人的幫助下,分兩路渡過金沙江,出其不意地消滅了江北岸守敵1個連,奪取了敵人稅卡——釐金局,順利地佔領了渡口,紅軍無一傷亡。第二天拂曉,先遣營陸續渡過金沙江。在船工幫助下,紅軍在北岸和上遊的魯車渡又找到了敵人未來得及燒毀的4條船隻,為紅軍從皎平渡渡江提供了保證。
  • 紅色之美丨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
    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紅軍長徵勝利景園位於會寧縣城東南的桃花山上,是一處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瞻仰憑弔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紅色旅遊勝地,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和紅色旅遊文化價值。
  • 紅軍長徵遺址:婁山關、四渡赤水遊記
    摩託車司機說,自從旁邊修了一條高速公路,就沒有車走這條路了。後來,我還是看到有一輛掛著遵義到婁山關牌子的客車走這條路。心想,為什麼接電話的景區服務員不介紹我們坐這種車呢?這事直到最後也沒弄明白。摩託車司機可能為了省油,把我們帶到一塊豎立著的婁山關石碑前就不再開了,結果我們從那裡要蹬好高一段石級,才到達山頂的展覽館參觀,好累啊!
  • 紅軍長徵過隆回
    ……即賀龍總指揮、任弼時政委、王震政委、關向應副政委、蕭克軍團長率領的紅二、六方面軍紅軍長徵西徵途中,從1935年12月13日到20日,紅軍長徵過程中,賀龍元帥等領導率領的部隊從漵浦過隆回,並在五羅村成立了鴨田戰鬥指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