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治(左一)。(資料圖)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陳靜見習記者劉柯辰
2020年7月23日,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病房裡,記者見到了參加過長徵的川籍女紅軍劉文治及其子女。老人膝下有四個兒女,分別是老大謝家彬、老二謝家銀、老三謝家喜、老四謝家榮。家族四世同堂,加起來有24人。21歲那年,劉文治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從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在她家人的講述中,那段盪氣迴腸的崢嶸歲月浮現在我們眼前。
離家參軍
從童養媳到女紅軍
劉文治,又名劉文芝、劉文智,1912年10月出生在四川省通江縣洪口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全家兄弟姐妹5個,她是老大。家庭的艱辛讓劉文治從小挑起生活的重擔,十幾歲的時候就去給人當童養媳,天天幹苦活累活。由於經常要上山幹活,劉文治沒有纏過小腳。直到20歲,她還是一個只會種地打豬草的農家女孩。
1932年,一群穿著軍裝的陌生人來到劉文治的家鄉。「媽媽說,當時村裡的人都很害怕,紛紛外出躲避,後來大家才發現,這些軍人很友善,不打人罵人,說話很和氣。有人告訴她,這群人是紅軍,是來為窮人說話的。」劉文治的三女兒謝家喜說。
1933年8月,劉文治加入了紅軍。「當時家裡窮,媽媽聽說紅軍是來幫助窮人的,就瞞著家人悄悄跑到鎮裡參軍。走之前,母親把衣服、鞋子和剪下的頭髮留在家裡,沒有帶走。」謝家喜說。
長徵路上
用一塊鹽救下女兵排
1935年1月,劉文治所在的紅四方面軍執行中央命令,發動了陝南戰役,引敵人北移,隨即回師川北。當年3月底成功強渡嘉陵江並乘勝向西進攻,解放了涪江與嘉陵江之間的大片土地。隨後,紅四軍踏上了艱苦曲折的長徵路。
當時,擔任婦女排排長的劉文治也離開了家鄉,跟隨紅四方面軍第4軍西行。隨她一起的,還有一個年僅13歲的隔房弟弟。「媽媽的這個弟弟叫劉文學,我們喊小舅舅,後來轉業到成都鐵路局。小舅舅跟著媽媽走完了長徵。就算路上已經走得非常累了,媽媽還是會去生火、扯野草,做飯給小舅舅吃,一路上都在照顧他。小舅舅後來說,如果沒有媽媽,他走不完長徵。」謝家喜說。
一路上,劉文治除了要照顧弟弟,還要想辦法帶領戰友克服種種艱苦環境。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懋功會師後,開始北上。劉文治帶領的婦女排開始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雪山上氣候變幻莫測,戰士們凍得直打哆嗦。在離山頂不足3裡時,劉文治的老鄉、比她小7歲的紅軍女戰士張文(原名張熙澤)怎麼也走不動了。排長劉文治急忙把她背的東西搶過去,全部壓在自己的肩上,接著又叫來管理科長,兩人用胳膊架著張文繼續往上爬,終於爬上了山頂。
對劉文治所在的紅四方面軍來說,長徵中最艱難的歷程要數過草地。1935年8月至1936年8月,由於張國燾的錯誤領導,一年時間內,紅四方面軍三次通過草地。
草地自然環境惡劣,缺乏食物,很多紅軍在過草地途中犧牲。但劉文治憑藉一大塊鹽,成功讓排中大部分女戰士倖存。
在進草地前,劉文治路過一座鹽山,她挖了一大坨鹽背在身上。草地上食物奇缺,戰士們餓了就扯點野草,放進隨身背的臉盆裡煮來吃。劉文治深知鹽分的重要性,擔負起了分鹽的重任。「媽媽不敢把鹽塊分給每個人攜帶,怕大家控制不住分量很快就把鹽吃完。每次吃飯時,哪怕沒有野草野菜吃,她都會用小刀往每個人碗裡刮點鹽,這樣大家吃了才有力氣走路。」謝家喜說。
這塊不起眼的鹽塊,保住了女戰士們的命。劉文治所率領的女兵排,直到長徵結束只有兩人犧牲。
革命伉儷
與戰友「不打不相識」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劉文治隨軍在甘肅駐紮,繼續為軍隊做軍衣、綁腿、炸藥包等軍需用品。在甘肅工作期間,她找到了人生伴侶——和她一起走過長徵的戰友謝遠長,兩人於1937年在甘肅結婚。
提到父母相識的過程,謝家喜說,還有那麼點「不打不相識」的味道。「爸爸當時是被服廠的領導,有警衛員,媽媽是排長。他們同時看中了一個草房子。爸爸的警衛員就和媽媽她們婦女排互不相讓。找到領導評理,最後房子還是讓給婦女排住了。」
「至於爸爸媽媽是怎麼在一起然後結婚的,他們沒怎麼講過。」1952年,劉文治和謝遠長轉業到了重慶西南紡織局611廠(後來叫重棉四廠)工作,直至離休。1989年,謝遠長病逝。
心願實現
百歲之際她重返延安
1945年,劉文治隨部隊到達延安,在此停留了三年。不同尋常的三年,讓劉文治對這裡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2012年,劉文治滿百歲時,許下一個心願:「想去延安看看。」原來,丈夫謝遠長還在世時,兩人就一直想著重回延安,但一直沒能實現。
得知老人的心願後,子孫們便開始籌劃,劉文治的長孫謝添提議:「大家都請個假,陪婆婆一起去延安,了婆婆一個願。」在孫輩們的籌劃下,全家老小20多個人自駕陪劉文治去了延安。
得知要回延安之後,老人非常激動,幾天幾夜沒睡好覺,去延安的路上也興奮得不行。「我們本來還準備了一輛保姆車,方便老人家累了可以躺下休息。結果她一路上根本就沒有躺,也不暈車,還說要坐在後座看風景。」謝家喜笑著說。
走到寶塔山,劉文治說,自己無論如何都要上山看看黃河。在家人的幫助下,老人到達山頂。看著山下奔湧的黃河水,老人感嘆道:「以前河兩邊的鵝卵石沒有了,河道也變窄了。」
在延安,劉文治看著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很是激動。謝家喜回憶:「當時媽媽就像檢閱部隊一樣到處指來指去,特別興奮,像個小孩子。」
長壽秘訣
一生淡泊名利心態平和
採訪中,聽劉文治兒女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老人的善良、耿直、好心態。「媽媽對人一直很好,平時都想著能幫人一下就幫,也不會去為難別人,從來不在背後做小動作。以前在重棉四廠工作時,大家都很喜歡她。」
轉業到重棉四廠後,劉文治從一個普通的管理員做起,一級一級做到幹部。「後來因為要按級別定工資,媽媽的實際工資跟之前相比有一定下降。她沒有絲毫的怨言,說跟著國家政策走,該定什麼級就什麼級,該降就降。」「可能因為經歷了太多生死,她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很開,不會因為瑣事生氣。好心態大概就是媽媽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謝家喜說。
老兵檔案
劉文治,女,1912年10月生,四川通江縣人。1933年8月加入紅軍。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徵,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婦女排排長。1952年,劉文治轉業至重慶西南紡織局611廠(重棉四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