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選擇在適合自己的平臺上去努力,那樣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徐向前希望通過當一名教師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改變家庭貧困的現狀。他先後在山西省陽曲縣太原第四小學和河邊村川至中學附屬小學教書兩年多,因為給學生講解巴黎和會、辛亥革命等內容被校方辭退。父母希望再拖關係該他找工作繼續當老師,他則跑到太原去謀生尋找新的出路。在太原,閻錫山的地盤,對於一個貧寒子弟要想某得一份工作那是舉步維艱。如果徐向前堅持做一名教師,在那樣的時代,可能不僅實現不了自己的人生夢想,還可能庸碌一生。
還好,他遇到了國民師範的一個同學,同學告訴他廣州國民軍官學校在上海招生。適逢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受委託要在全國各地選拔優秀青年去報考陸軍軍官學校,當時徐向前的哥哥在太原軍隊中工作,就讓部隊中一個姓郭的軍官予以推薦徐向前去考試。就這樣徐向前和幾個同學一起踏上了大上海,去謀求更大的出路。當時對大家來說,能去上海逛一圈,已是萬幸。到了上海後發現報考的學校是孫中山先生辦的學校,中山先生一生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校,「文」就是中山大學,「武」就是黃埔軍校。
到了上海才知道考什麼,還好他順利地過了筆試。
到了上海後他才看到黃埔軍校招生的具體簡章,規定了許多的條件。比如政治、思想、學歷、身體等,要求都很嚴。考試分為筆試和口試,筆試要考作文、政治、數學,還要觀察對於三民主義了解的程度,考察性格、志趣、品格、能力等,以及將來有沒有發展希望。考試前他對自己並沒有十分的把握。政治方面看了些報紙和書,認為準備得還比較充分,作文也不怕。只有數理化,覺得比較為難。最終,初試通過。考試後的第三天徐向前和同學十幾個人都接到了錄取通知書,然後他們就去廣州參加複試。
徐向前數學幾乎考了「0」分,黃埔軍校還是錄取了他,黃埔軍校為共和國培養了一個軍事家。
徐向前在《回顧黃埔軍校》一文中寫道「我和十幾個同學從上海乘火輪船去廣州的。大家在三等艙裡,又高興又擔心。不知等待我們的前途是什麼?有人說,聽說廣州賣豬仔(就是出國當勞力),我們要是複試不上,就藉此機會到海外去。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心中有一番抱負,有一股求知救國的熱情,思想都比較單純。經過了五六天的海上行船,我們來到了廣州這個著名的大城市,在興湖旅館住下了。此時的五羊城,和北方、上海都大不一樣,革命氣氛很好。《廣州國民報》天天公開登載革命者活動的消息,孫中山大元帥的名聲很大。有一天,我們聽說孫中山在一個學校演說,就自動跑去聽,接連聽了三次,因為是頭一次看到這麼偉大的人物,只顧看人,他講的話又多是廣東話,聽不大懂。印象深的是講民主主義,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要以俄為師。我們在太原國民師範讀書時聽過俄國革命,知道列寧和勞農政府,孫中山這時提出這些主張,使我們對這位革命領袖很欽佩,更加堅定了考黃埔的決心。」
「複試是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進行的。政治試題不難,考得還可以。數學、三角、代數,因為沒有基礎,幾乎交了白卷。複試下來,大家心裡都涼了。每天蹲在小旅館裡,不知命運如何?每天心神不定地等著。有一天,突然來了通知,想不到我們山西的十幾個同學全被錄取了,大家十分高興。」儘管徐向前的數學考得不好,幾乎是0分,黃埔軍校還是錄取了他,由此可見,黃埔軍校的確是不拘一格招攬人才。
「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
黃埔第一期招收學員470人,共邊四個大隊。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來到了黃埔在,在大禮堂做了演講。孫中山要求黃埔的同學:「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他教導同學們要「立志做革命軍」「要有高深學問做根本」。而且特別強調,一個革命軍人要有捨身精神,「我敢說革命黨的精神沒有別的秘訣,秘訣就在不怕死。1924年5月,徐向前成為黃埔一期的學員。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徐向前也曾加入過國民黨。
黃埔軍校第一次上課,每個人都發一張表。要求集體加入國民黨。徐向前和其他同學一樣,清一色的都成了國民黨員。徐向前還保留著喜歡讀書的好習慣。當學徒工時,常常讀書到深夜,當老師時也是如此,對書手不釋卷。當時讀了很多的書。大多是一些古文詩詞之類,到了黃埔軍校以後才有機會讀到《三民主義》《蘇聯研究》一些比較先進的書。在這一時期徐向前的思想得到了升華。對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俄國十月革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徐向前對軍事課更是興致頗濃。他認真地進行聽講、細緻地完成作業。在這個時期,也奠定了他的一個良好的軍事素養。
性格內向的徐向前並沒有進入蔣校長的法眼。
徐向前常常一個人讀書、思考,喜歡安靜,學生眼中他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年輕人。校長蔣介石每個月都要找學生談話進行考察測試。有一天,他就把徐向前叫到辦公室。就問道,你叫什麼名字?他回答,徐象謙。你是什麼地方人?回答,山西人。你在家幹過什麼?回答,當過教員。當時的一問一答在蔣介石校長眼裡看來,實在看不出這個學生將來會有什麼出息,所以談話也沒有什麼興致可言。沒有談幾句,徐向前就走了出來。沒有想到幾年以後,徐向前成為中國的著名軍事將領,成為三大主力紅軍之一的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成為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的苦主,成為新中國的元帥。我們常說,智者多思。不說話並不代表一個人沒有水平。能說話並不代表一個人就能辦事兒,所以徐向前是一個性格內斂的人,他是心中有乾坤。
蔣先雲是徐向前的摯友,在他的影響下,徐向前加入了青年軍人聯合會。
黃埔軍校的進步學生在周恩來的組織領導下,成立了青年軍人聯合會。徐向前在蔣先雲的影響下也加入了這個聯合會。蔣先雲是湖南新田縣人,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和李立三等人一起領導了安源工人大罷工。徐向前和蔣先雲住在同一個宿舍,兩人經常聊天兒,是徐向前的良師益友。他十分欽佩蔣先雲的才幹,雖然這個同志很家境很窮,但是他讀書刻苦,作戰勇敢,是軍人的榜樣。蔣先雲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革命軍的頭銜不是贈品」,他以自己的行為為革命軍做出了楷模。「我們希望革命旗幟下的軍人,不要做假革命軍」。在北伐戰爭時,蔣先雲是團長負了傷,坐著擔架指揮戰爭,犧牲時年僅28歲。徐向前在回顧黃埔軍校一文中寫道,「我們懷念初期的黃埔軍校,同時懷念蔣先云為首的青年軍人聯合會」。
第一次上戰場初露鋒芒,第二次作戰徐向前已是副排長。
徐向前第一次參加作戰是在廣州商團叛亂。當時孫中山命令警衛軍、黃埔軍校的學生、教導團趕回廣州戡亂。徐向前所在的黃埔軍校的一隊,從韶關回師廣州投入戰鬥,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戰爭,他的沉著和勇敢贏得了革命軍人的榮耀。
1925年2月,徐向前參加第一次東徵。東徵的主力軍以黃埔軍校學生軍和軍校兩個教導團為骨幹,徐向前當時已經在第一期黃埔軍校畢業。他留軍校第三期入伍生第一營任副排長,東徵的路上升為排長。徵戰的路上,士兵們熱愛徐向前這個排長。徐向前體驗到革命軍要有革命軍的本色,革命軍要有革命軍的風格。在東師回廣州的路上,徐向前和同學得到一個不幸消息。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當時徐向前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淚流滿面。但是,他永遠記著中山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