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點點的夜裡,人們將學會傾聽。」
我們在推薦《尋夢環遊記》的時候說過,它可能是明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種子選手。
但它還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那就是正在大陸上映的《至愛梵谷·星空之謎》。
電影參加了今年上影節的展映活動,參與搶票的小十君很負責地跟你說,真的是一秒沒。
電影院門口黃牛大叔非常嘚瑟地問我「梵谷還要啊」的場景,也仿佛就在昨天。
看過的朋友留下的評價也是驚人地一致:非常厲害,非常牛逼,不看後悔一年。
@尋滅:搶到(上影節)這張票可能是今年最幸運的事了。
《至愛梵谷》確實很厲害,光是製作它的過程,在我看來就宛如一場行為藝術。
本片全部採用梵谷繪畫風格的手繪油畫製作而成,是全球第一部手繪油畫長片。
▲工作間莫名有種蒙德裡安作品的感覺啊(不知道蒙德裡安是誰?自己百度吧)
導演是多洛塔·科別拉和她的丈夫休·韋爾什曼。
▲圖為今年上海電影節,《至愛梵谷》獲得金爵獎·最佳動畫片獎
多洛塔·科別拉大家不太熟悉,休·韋爾什曼就比較厲害了,他為《玫瑰人生》做過視覺特效,監製的動畫短片《彼得與狼》獲得了第8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由於2015年是梵谷誕辰125周年,多洛塔·科別拉為了紀念梵谷,決定製作一部有關梵谷的電影。(為什麼沒在2015年上映,我也不知道)
他們從2012年開始著手準備,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到125位畫師(是因為紀念125周年嗎,笑),研究了梵谷生前留下的800封書信,繪製了65000幅油畫,才換來了這95分鐘的電影。
這麼大費周章,值得嗎?
在小十君看來,只要你不是梵谷的仇人,只要你不是美術白痴,去電影院看《至愛梵谷》絕對會成為人生中難忘的95分鐘。
本片將梵谷生前接觸過的人串聯起來,再現了梵谷自殺前的點點滴滴。
故事的展開,從一封信開始。
在梵谷自殺兩年後,他的前房東發現了一封沒有送出去的、寫給他弟弟提奧的信。
前房東將信件交給了當地的老郵差,老郵差讓自己的兒子帶上這封信,去巴黎送給提奧。
影片男主角,老郵差的兒子▼
郵差兒子此時對梵谷還是一肚子怨氣,在他眼裡,梵谷就是個懦弱、無能、又神經質的人。
在回憶殺中,還再現了梵谷割掉耳朵將其送給妓女,自己回家躺在床上呻吟的畫面。
在他送信的過程中發現,提奧在梵谷去世半年後,就離開了人世。
為了不讓這封信失傳,也為了弄清楚梵谷自殺的真相,郵差兒子決定去尋找梵谷的主治醫生,加歇。
在這趟未知的旅程中,郵差兒子遇到了很多與梵谷相識的人,聽到了各種各樣的故事。
加歇醫生的管家▼
在她眼裡,梵谷「是個惡魔,是個折磨人的瘋子」。
梵谷生前居住旅店老闆的女兒▼
在她眼裡,梵谷住在旅店時是很開心的,是一個博學的人,有條理的人。
「他喜歡我們,我們也喜歡他」,姑娘這樣說道。
她甚至認為,是加歇醫生的不作為和放棄治療,導致了梵谷的死亡。
與梵谷熟識的船夫▼
在他眼裡,梵谷是一個敏感、健談,「孤獨到極致」的人。
加歇醫生的女兒▼
在她眼裡,梵谷只是她父親的一個病人,一個普通的朋友。
她拒絕了「兩人相熟,甚至有親密關係」的說法,她說自己對梵谷毫無了解。
不光是我,連主角老郵差的兒子自己都困惑了:為什麼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
▲「我決定帶著梵谷的信,重走他走過的路,因為我得到的信息,無法自圓其說。」
看到這裡我不由得笑出聲來,沒錯的,因為這就是梵谷。
活著的時候窮困潦倒、死後立刻被奉為神明的梵谷,在每一個看客的眼裡,又何嘗不是一千種模樣呢?
本片中郵差的兒子為了解真正的梵谷,不懈探索著,行走著。
那製作本片的導演呢?畫出65000幅油畫的畫師呢?為電影提供動作和面部表情的演員呢?買票進入電影院觀看電影的觀眾呢?
▲左為加歇醫生女兒的扮演者西爾莎·羅南,右為男主扮演者道格拉斯·布斯
是的,我們也在尋找梵谷。
與其說是在尋找真正的梵谷,不如說,是為了印證、紀念和復刻自己心中的那個梵谷。
不論是製作這部電影,還是觀看這部電影,都有了一絲行為藝術的意味啊。
▲重現了《羅納河上的星夜》
那真正的梵谷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恐怕仍然無人知曉。
扒開手指數數,講述與梵谷有關的影視作品其實有很多。
1956年的《梵谷傳》,著眼於梵谷和高更之間的愛恨情仇。
這一版的梵谷,可以說是相當驚豔了▼
飾演高更的安東尼·奎恩,憑藉此片獲得了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
1990年的《梵谷與提奧》,講述了文森特兩兄弟之間的愛恨情仇。
梵谷的扮演者,是蒂姆·羅斯。
2005年的影片《梵谷之眼》,塑造了一個相對狂野的梵谷。
▲左邊的紅髮人是梵谷
2010年BBC製作了一部藝術紀錄片《梵谷:畫語人生》。
本片將梵谷的死因處理得更具戲劇化衝突感,梵谷的扮演者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同樣在2010年,英劇《神秘博士》第五季第十集中,設定梵谷穿越回現代。
梵谷在博物館看著自己的作品被展出,獲得讚譽,聽著現代觀眾對他作品的評價,潸然淚下。
是啊,且不說他自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但梵谷近乎抑鬱的心態、瘋狂的舉動和亢奮的創作節奏,都是因為他的作品得不到當時人們的肯定。
因此,《神秘博士》第五季裡梵谷的「穿越」,雖然有一絲一廂情願,但也代表了大部分喜愛梵谷的觀眾的心情:多麼想讓梵谷知道,他的作品不是垃圾。
本片的製作,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紀念方式呢?
▲重現了《馬車和遠處的火車》
用梵谷作畫的方式,為他製作一部電影,是對梵谷最大的尊重。
電影中隨處可見的油畫筆觸,仿佛能感受到畫師塗抹的力度,手腕的姿勢,仿佛能聽到落下完美一筆之後的嘆息。
用力去生活,用力去熱愛,是這部電影給我的最大的感觸,而這也是長久以來被人們遺忘的那個梵谷。
他曾「滿懷激情地在繪畫,就像一個馬賽人喝著濃味魚肉湯那樣」。
他曾感慨「儘管天氣如此寒冷,杏枝還是開花了」。
他曾寫下「我一定要畫出一幅在多星夜晚中的絲柏樹」。
▲《星月夜》。不瞞你們說,我搜出大概一萬張不同色調、不同明暗度的「原畫」
是的,他用馬賽人喝著濃味魚湯的激情,畫出寒冷空氣中綻放的白色杏花,畫出了宛如在燃燒的絲柏樹。
▲《杏花盛開》。據說是送給弟弟提奧兒子的受洗禮物,是唯一一幅讓他感到開心的作品
我們只知道他瘋了,割了耳朵,孤苦死去,卻忘了他用力活到了人生最後一刻。
就像影片中加歇醫生的女兒說的那樣,「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對他來說都不是渺小,他是用全身心在熱愛生活」。
我們還是不夠了解他,還是讀不懂他,哪怕將幾百封寫給「親愛的提奧」的書信爛熟於胸,梵谷的形象還是模糊的,旋轉的。
▲影片中哭泣的提奧,看完心都碎了
而觀看這部電影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看一部電影」那麼簡單。
因為這是第一次,我們有機會以旁觀者的角度,走過梵谷走過的路,看一遍梵谷看過的風景。
不過,《至愛梵谷》並不是一部友好的作品。
▲重現了《阿尼埃爾塞納河大橋》
它沒有什麼波瀾起伏的劇情,畫風對於密恐患者來說可能會有不適和眩暈感,也不排除有觀眾會在觀影時睡一個好覺。
在我看來,你喜不喜歡這部電影都沒關係,也不必奢望看完這部電影就能完全了解梵谷。
但如果你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去看看梵谷畫過的麥田,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綜合以往經驗,《至愛梵谷》的國內排片應該不會太多,而網上也已經流傳出資源。
說心裡話,這種片子的好,只有去電影院看才知道。資源的字幕有很多錯誤,上半部分還被截掉了,百分之八十的場景裡,人物只有半個頭呢。
這張頂上少了一行字▼
順便吐槽一下本片國內的宣發吧。
片名叫《至愛梵谷·星空之謎》,而國內最初宣傳用的海報,是一張畫著《有烏鴉的麥田》的海報。
終於快到上映的時候,才搞出一張像素和畫質都很奇怪、勉強跟「星空」有點關係的海報。
而且往海報上堆這麼多字兒,也不知道是哪個老師教出來的。
還有,本片的英文名字 Loving Vincent,靈感和字體設計來自梵谷給弟弟書信的落款,直譯就是「愛你的文森特/梵谷」。
一句重複了幾百遍的、盪氣迴腸的問候語,中文翻譯成「至愛梵谷」,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1890年7月27日,梵谷在給提奧最後的一封信中寫下,「衷心握住你的手」。然後在一片麥田裡,一顆子彈打入他的身體。
1890年7月29日,梵谷去世。
Loving Vincent,在生命的最後一天裡,文森特·威廉·梵谷,也是用力愛著這個世界的。
這就是《至愛梵谷》存在的意義。
最後想說的是,拜託大家去看電影的時候管住自己的小手,觀影過程中不要攝屏,不要攝屏,不要攝屏。
推薦閱讀
尋夢環遊記:差點哭死在電影院
嘉年華:就要捧這種勇敢的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