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如今不到20年時間,諾獎目標已完成一半(這還是按獎項來算,如果按人數算,已完成一大半了)。
但是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在發達國家中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少的,在60年代日本嘗試提案立法推動科學發展但失敗。70年代日本主要靠歐美技術入口加以改良,本身缺乏科學基礎研究,被西方譏日本為「抄襲者」。
所以在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的時候,就連日本人民自己都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這20年內,日本卻一直保持著19年不間斷每年獲一獎的紀錄,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日本的國民教育,重視自然教育
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這個樓房才能搭的又高又牢固,所以想要提升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率,那麼教育這件事情就一定要「從娃娃抓起」。
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2019年日本摘得的又是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桂冠。
在1996年,日本文部省(教育部)的研究會就提出了題為「關於充實青少年的野外教育」的報告,其中將自然體驗活動定義為:「在自然中,充分利用自然所開展的各種活動,具體來說,如野營、徒步、滑雪、獨木舟等野外活動,觀察動植物和星空的自然、環境學習活動,使用自然物的手工以及在自然中舉辦音樂會等文化、藝術活動等各種活動的總稱。」
在這樣國民教育的基礎下,日本初等教育入學率為100%,中等教育入學率為99.5%,均居世界第一。
而且早在1911年,6年義務教育的就學率便達到98%;1947年,日本又將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不得不說,為了孩子的教育,日本人真的是太拼了。
日本專門設計的給孩子看的紀錄片
一提起紀錄片,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動物、人文、天體,語調平緩,適合催眠。就連大人,其實喜歡看的也只是在佔一小部分。
要知道,孩子的思維可比大人要跳脫的多了,覺得枯燥無聊的時候大人還忍一忍看完,而孩子基本上拔腿就跑了。
但是日本卻專門設計了好幾檔紀錄片讓孩子進行觀看。
日本兒童教育節目《啊!設計》在豆瓣評分高達9.4分;科學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豆瓣評分9.3;還有《大科學實驗》、《獻給未來的科學家》等實驗類紀錄片都是好評如潮,受到廣大家長好評。
《啊!設計》的畫風是這樣的:
點擊播放 GIF 1.8M
點擊播放 GIF 2.1M
詼諧有趣,將靜態的物品拍攝出了擬人的效果。
《像烏鴉一樣思考》的畫風則是這樣的:
點擊播放 GIF 0.7M
點擊播放 GIF 2.3M
好笑、風趣、好玩,其實都是讓孩子愛上這些部紀錄片的一個「甜蜜誘惑」,當孩子開始被這些萌趣的紀錄片吸引了之後,從中獲得的思考方式、探索精神才是孩子通過這些部紀錄片真正要掌握的。
通過紀錄片,讓孩子燃起一顆勇於嘗試、探索的心,這正是日本教育給孩子最好的一個禮物。
點擊播放 GIF 0.8M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和醫學獎獲得者大隅良典也曾經回憶自己兒時的探索經歷說:
「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採竹子、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
點擊播放 GIF 0.5M
我們該如何借鑑這種教育模式?
1、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不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其實培養孩子探索精神這件事情,不僅僅只有日本,德國、芬蘭等發達國家也都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記者周軼君就跟隨芬蘭的老師一起感受芬蘭「課堂」的氛圍。這是一節自然課,在上課途中,周軼君看到了一棵斜倒在地的樹幹邊,於是問老師,如果你問孩子「這是一棵什麼樹,你會希望孩子如何作答?」
老師說:「不要求孩子們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可以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來回答,任何答案都行。」
其實,家長們不難發現,孩子總是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並且有無窮無盡的好奇心,那麼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積極回應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
那麼霍思燕的教育方式就是很值得各位家長借鑑的。霍思燕會在給嗯哼讀很多的科普書,嗯哼才4歲,還沒有上幼兒園,但是卻知道了很同齡小朋友都不知道的知識。
例如知道蕨菜在恐龍時期就有了;太陽不是紅色的而是是黃色,因為黃色的才能發光;知道飛機可以在天上飛,是因為它有噴射引擎,用力旋轉就可以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