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30個諾獎?日本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太拼了,家長可借鑑

2020-11-17 騰訊網

日本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如今不到20年時間,諾獎目標已完成一半(這還是按獎項來算,如果按人數算,已完成一大半了)。

但是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在發達國家中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少的,在60年代日本嘗試提案立法推動科學發展但失敗。70年代日本主要靠歐美技術入口加以改良,本身缺乏科學基礎研究,被西方譏日本為「抄襲者」。

所以在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的時候,就連日本人民自己都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這20年內,日本卻一直保持著19年不間斷每年獲一獎的紀錄,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日本的國民教育,重視自然教育

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這個樓房才能搭的又高又牢固,所以想要提升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率,那麼教育這件事情就一定要「從娃娃抓起」。

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2019年日本摘得的又是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桂冠。

在1996年,日本文部省(教育部)的研究會就提出了題為「關於充實青少年的野外教育」的報告,其中將自然體驗活動定義為:「在自然中,充分利用自然所開展的各種活動,具體來說,如野營、徒步、滑雪、獨木舟等野外活動,觀察動植物和星空的自然、環境學習活動,使用自然物的手工以及在自然中舉辦音樂會等文化、藝術活動等各種活動的總稱。」

在這樣國民教育的基礎下,日本初等教育入學率為100%,中等教育入學率為99.5%,均居世界第一。

而且早在1911年,6年義務教育的就學率便達到98%;1947年,日本又將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不得不說,為了孩子的教育,日本人真的是太拼了。

日本專門設計的給孩子看的紀錄片

一提起紀錄片,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動物、人文、天體,語調平緩,適合催眠。就連大人,其實喜歡看的也只是在佔一小部分。

要知道,孩子的思維可比大人要跳脫的多了,覺得枯燥無聊的時候大人還忍一忍看完,而孩子基本上拔腿就跑了。

但是日本卻專門設計了好幾檔紀錄片讓孩子進行觀看。

日本兒童教育節目《啊!設計》在豆瓣評分高達9.4分;科學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豆瓣評分9.3;還有《大科學實驗》、《獻給未來的科學家》等實驗類紀錄片都是好評如潮,受到廣大家長好評。

《啊!設計》的畫風是這樣的:

點擊播放 GIF 1.8M

點擊播放 GIF 2.1M

詼諧有趣,將靜態的物品拍攝出了擬人的效果。

《像烏鴉一樣思考》的畫風則是這樣的:

點擊播放 GIF 0.7M

點擊播放 GIF 2.3M

好笑、風趣、好玩,其實都是讓孩子愛上這些部紀錄片的一個「甜蜜誘惑」,當孩子開始被這些萌趣的紀錄片吸引了之後,從中獲得的思考方式、探索精神才是孩子通過這些部紀錄片真正要掌握的。

通過紀錄片,讓孩子燃起一顆勇於嘗試、探索的心,這正是日本教育給孩子最好的一個禮物。

點擊播放 GIF 0.8M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和醫學獎獲得者大隅良典也曾經回憶自己兒時的探索經歷說:

「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採竹子、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

點擊播放 GIF 0.5M

我們該如何借鑑這種教育模式?

1、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不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其實培養孩子探索精神這件事情,不僅僅只有日本,德國、芬蘭等發達國家也都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記者周軼君就跟隨芬蘭的老師一起感受芬蘭「課堂」的氛圍。這是一節自然課,在上課途中,周軼君看到了一棵斜倒在地的樹幹邊,於是問老師,如果你問孩子「這是一棵什麼樹,你會希望孩子如何作答?」

老師說:「不要求孩子們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可以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來回答,任何答案都行。」

其實,家長們不難發現,孩子總是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並且有無窮無盡的好奇心,那麼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積極回應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

那麼霍思燕的教育方式就是很值得各位家長借鑑的。霍思燕會在給嗯哼讀很多的科普書,嗯哼才4歲,還沒有上幼兒園,但是卻知道了很同齡小朋友都不知道的知識。

例如知道蕨菜在恐龍時期就有了;太陽不是紅色的而是是黃色,因為黃色的才能發光;知道飛機可以在天上飛,是因為它有噴射引擎,用力旋轉就可以飛了。

相關焦點

  • 日本20年拿了19個諾獎!日本人給孩子這樣的硬核教育值得學習
    2018 年第一份諾獎——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而獲得此獎獲得該獎項。至今,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 日本憑什麼連續20年每年獲得一個諾獎?看看大隅良典的傳奇人生
    比如在自然科學領域,這個領域的強大是經濟、教育水平發達的象徵。2001年的時候,日本啟動了一個諾獎計劃,要在50年內獲得30個諾獎,而從2000年開始至現在2020年,在20年的時間裡他們獲得了20個諾獎,平均每年一個。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日本關於諾貝爾獎的事,其實是在21世紀初的時候,也就是說在2000年開始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做好了這項規劃,原來的規劃是說要在未來50年至少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這近20年來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麼獎。
  • 十九年裡19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日本做好了這四點,完成科學變現
    20年前日本提出了一個「50年30個諾獎計劃」,當時提出來的時候遭到了吃瓜群眾的好一頓嘲笑!這種嘲笑是有理由的,因為從2000年往前數一百年,日本百年的時間裡日本只獲得了9個諾獎!但是截止今年,日本自提出諾獎計劃後已經連續19年獲得了19個諾獎,由於2020年的諾獎還沒有出來,所以不算今年,日本連續十九年每年都獲得了諾獎!這相當於狠狠打了吃瓜群眾的臉!
  • 專家「批判」接送孩子現象,希望向日本教育機制看齊,被家長怒懟
    不論多辛苦多累,為了孩子家長都願意付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在孩子身上,父母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精力,只想讓孩子長大之後有出息,能給家庭爭臉面。為了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從孩子出生之後,有的家長就會為孩子報名幼兒園,就怕去晚了沒有名額。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天才少年湯川秀樹——日本諾獎第一人
    日本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是在1949年,太平洋戰爭戰敗後的第四年。當時,很多城市都在美軍的空襲中化為廢墟,百姓食不果腹,為了生存拼盡全力。
  • 一女老師和男家長入住賓館被抓,網友:為了孩子真拼啊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老師這樣的職業在我們常人看來是一個特別神聖的職業,因為如果沒有老師存在我們根本難以保證孩子在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可以學到知識和得到良好的教育。大多數從事老師這個工作和這個職業的人都值得大家去尊重,因為很多老師在工作中都會盡心盡力,為了孩子可以健康成長和學到更多的知識他們都會不盡餘力地去幫助孩子。但我們也知道,個別老師為了可以獲得其他收入就私下開辦補習班,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得收入,但他們做出這些明令禁止的行為最終一定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和制裁。
  • 2019年諾貝爾獎落幕:從諾獎得主看教育
    人天生有求知慾,並被理想所驅動,沒有一個孩子是生來不愛學習的。只是,如何去挖掘孩子的興趣,讓他愛上學習,才是我們的課題。諾貝爾化學獎:沒有他們,你的手機就是個點燃的炸藥包在30歲之前,據說他只上過兩門化學課,還是本科時期為了湊學分。研究了30多年固體物理、內存材料物理後,54歲又轉向電池材料化學。他的英文名字寫作Goodenough(足夠好),可他自己始終覺得還不夠好。我們平時做事總有一種心裡傾向,想要為孩子選擇一條最適合、最順利的道路走下去。其實,哪有一條路是完美的呢?所有最適合的路,都是在不斷嘗試中試出來的。
  • 為了孩子學中文,紐西蘭華人家長太拼了!
    選擇趣味中文在線學習,孩子和自己都有了充足的時間,家長也可以旁聽,第一時間了解到學習反饋,而且足不出戶,完全不受疫情影響。並且DC趣味中文的老師太專業了,試聽課準備的很充分,對中文知識掌握得也很牢固,關鍵是很懂兒童心理學,全程都和孩子互動。在講課過程中,她還安排了一次中文水平測試,生成了一份專業的水平測試報告,可以全面了解孩子當前的中文水平,家長隨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進度,感到非常安心滿意。
  • 日本爺爺研究兒童心理50年養育11個孩子:怎樣教育5歲以下的孩子
    女孩父母的養育方式不得而知,從孩子被打當日仍穿紙尿褲的細節分析得出,夫妻二人在育兒方面明顯存在問題,對孩子的養育也是完全失敗的。但是,採取簡單粗暴的虐打方式教育孩子是完全錯誤的,無論何種原因。我們試著追根溯源,孩子30個月時,就完全可以學會並且養成良好的入廁習慣,甚至於學習入廁這個環節可以提前到更早的12到18個月期間。
  • 日本「8050」破百萬,為何壯年的孩子不工作?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在日本有一種尼特族叫「8050」,意思就是80歲的父母要照顧50歲的子女。日本總務省調查,目前日本35-59歲的尼特族有123萬人!而15-34歲的尼特族也已經衝破61萬。為什麼日本會出現那麼多的「尼特族」呢?因為日本沒有面臨老齡化這方面的問題,年輕人不用承擔家裡老人的經濟壓力,然而,日本的老人還要承擔家裡孩子的撫養能力。
  • 專家指責接送孩子是「溺愛」,希望向日本家長學習,被家長怒懟
    不論多辛苦多累,為了孩子家長都願意付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在孩子身上,父母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精力,只想讓孩子長大之後有出息,能給家庭爭臉面。為了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從孩子出生之後,有的家長就會為孩子報名幼兒園,就怕去晚了沒有名額。
  •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家長重視「美德教育」,可提升孩子修養
    原本安小姐就是一個比較在乎面子的人,孩子大喊大叫,引來了周圍很多人的圍觀,這讓安小姐馬上不自在了起來,為了不打擾到周圍的人,安小姐只能馬上帶孩子離開商場。相信很多家長帶孩子在公共場合時,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也許很多家長都認為,只不過是孩子比較任性,但其實這和家長平日裡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聯。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又是日本人,第23位生於日本的諾獎得主!  2016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項,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得這一殊榮,獲獎理由是表彰他在自噬反應(autophagy)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
  • 威雅家長學苑 | 28年跟拍13個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卻成為了普通人
    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家庭、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纖毫畢現,太過震撼,太過真實,令人唏噓。繼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之後,日本拍了自己國家的版本。
  • 日本男孩寫給妹妹的一封信:為什麼在教育上,日本人從不手軟?
    「心軟」和「狠心」的區別中國的家長屬於「兒行千裡母擔憂」,恨不得一輩子都做孩子的守護者,所以現在都還有很多家庭裡的孩子已經30-40歲了還不工作當啃老族,家長也不忍心他到外面吃苦,有的家長還為孩子買好了養老保險,他們希望以後哪怕自己不在了,孩子領著養老金也能繼續活下去。
  • 日本小學的「奇葩」課程,家長全程「沒眼看」,還要讓孩子去學
    日本的教育方式和中國的教育方式十分不同,在日本,他們的小學會設置很多「奇葩」課程,父母們雖然也覺得這些課程很奇葩,但還是會讓孩子去學習,因為這些課程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十分有好處。日本一直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很出名,因為日本的教育方式真的很值得各個國家學習和借鑑。
  • 日本「50年30個」計劃,真要做到了!中國基礎研究誓要追上
    曾經要震驚世界的人,似乎一夜之間被別人「嚇尿了」。我們開始認識到,實用主義盛行的中國在科技領域其實並不是像我們想像那種地步。日本「50年30個」計劃,真要做到了!   20年前,日本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在當時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笑話,畢竟歐美強國都無法保證能夠按照計劃獲得諾貝獎。一個小小的日本,怎麼可能做到?
  • 本庶佑:為了求知樂趣而研究的諾獎得主
    新藥的研製成功和榮獲諾獎經過一番周折之後,本庶佑與製藥公司合作開發出的新藥於2006年在美國率先進行臨床試驗,於2009年在日本也開始臨床試驗。結果令人鼓舞。據201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份報告顯示,在296名參加臨床實驗的癌症晚期患者,包括非小細胞型肺癌、黑色素瘤以及腎癌患者中,療效高達20%-30%。
  • 日本人又得諾獎了,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為什麼這麼厲害?
    日本人對知識淵博的人表達最大敬仰。不算今年,早在2016年,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大半。上至國家、下至國民,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耐心看完,相信你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