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裡19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日本做好了這四點,完成科學變現

2020-12-22 不二書

20年前日本提出了一個「50年30個諾獎計劃」,當時提出來的時候遭到了吃瓜群眾的好一頓嘲笑!

這種嘲笑是有理由的,因為從2000年往前數一百年,日本百年的時間裡日本只獲得了9個諾獎!

但是截止今年,日本自提出諾獎計劃後已經連續19年獲得了19個諾獎,由於2020年的諾獎還沒有出來,所以不算今年,日本連續十九年每年都獲得了諾獎!

這相當於狠狠打了吃瓜群眾的臉!

但是當我們看到日本在諾獎舞臺上成為常客的時候,我們不禁在思考,日本到底為何能在如此短期內,獲得如此多的諾獎呢?

其實啊,我們仔細觀察了日本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總結出了四個原因!

第一個:八九十年代的投入變現

眾所周知,日本八九十年代是經濟爆發的時期,長達二十年的經濟增長,使日本對科學科技領域做出了巨大的投入,這種投入使得那一代日本青年接受了極為優質的教育!

不管是在教育投入上,還是在建造科學科技設備上,日本都是大刀闊斧的投入。

我們經常說,科學發展是要花錢的,花錢是起點,有了起點才能賽跑不是!

所以當今天我們看日本的諾獎獲得者,他們所取得的成果幾乎都是在八九十年代所取得的,而諾獎自然科學獎本身就非常嚴謹,所以產生了一個眾所周知的20年滯後期。

這也就成為了日本八九十年代努力到現在變現的說法!

第二個:對自然科學的崇敬心理

去過日本旅遊的,或者是見過日元的親們應該都知道,日本鈔票上印的人像,基本上都是文學家、思想家亦或者自然科學家!

日本政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貨幣是存在於每個國民的日常生活中的,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日本讓這些為日本的崛起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刻印在國民的日常活動中,給國民一種時刻表達懷念和崇敬的方式!

我們經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偉大的科學家存在,這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因為這些科學家們才是真正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強大的原因所在!

而只要存在著偉大的科學家,那麼向這些科學家們表達最高的崇敬,就是在鼓勵國民們認同科學!

我們要知道一件事,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國民,他們做明星、做網紅的夢想多過於成為科學家,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第三:日本獨特的民族性格

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段子,日本的職員大多數一輩子只呆在一個公司。

這個不是段子,這是真實的!

日本民族獨特的個性讓他們認為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並不是什麼難事!

比如諾獎獲得者大隅良典,他在長達二十五年的學術長跑中,過得一度非常艱難,但他依舊沒有想過要放棄自己的研究,他曾經在自己的小實驗室裡一幹就是九年,期間一度經費都沒有著落!

也正是有這種堅持,他終於取得了研究成果,而後又等了二十年,他獲得了諾獎!

你說,這樣的事情有意義嗎?

大隅良典會告訴你有意義,他的努力不是要得什麼獎,而是年少建立起來的夢想,他的熱情驅動著他必須完成他要完成的夢。

而這個夢,不在乎是二十年還是三十年,因為當他建立了這個夢想的時候,他認為這就是他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來幹的事兒!

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民族個性,讓日本國民保持了很大做事熱情、探索精神與社會責任感。能不能獲得諾獎這是後話,他們所做的一切在於是在尊重知識、尊重文化!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民族性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而最關鍵也最亟需改變的,也許是每個個體本身。

對所做事情的熱愛、個人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社會責任感不僅是科研的源動力,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最終原因。發自心底的尊重我們這個社會的學者、尊重知識,是比獲得諾貝爾獎要更重要的事。

第四:全民讀書的風氣

之前網上有一句話說當我們的孩子都在玩手機的時候,日本的孩子都在看書,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日本的閱讀風氣的形成和其國內的大知識分子的引導是分割不開的!

每年日本的學者們都會進入到校園裡,給中小學生上公開課,文學大師給孩子們講國文,數學家給孩子們講解數學的思維,科學家們給孩子們講自然科學有趣的地方!

比如亞洲第一位諾獎化學獎的獲得者福井謙一就在《直言教育》中說過:在我讀書的時候,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各種科學科普類著作,這些科普書籍讓我建立了一個很好的興趣,對我的人生起到了極大重要的作用!

而諾獎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也說過:我的小學班主任當時經常送我自然科學的圖書,因為這些科普書籍讓我對科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讓我最終走上了物理學這條道路!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日本的小學教育裡,看課外科普書籍的比重非常大,因為好的科普書籍真的能建立孩子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科學這門學科是非常容易被忽視的,但是,這門學科卻非常重要。小學科學學得好不好,關係到初中高中的理科學科,因為小學的科學實際上就是在為後面的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打下基礎!

很多孩子上了初高中物理、化學等理科學不好,其實就是小學科學沒有學好,因為這是基礎啊!根基沒有打好,樓房自然建不上去!

那麼小孩子如何學好科學呢?

第一個前提就是要建立興趣,這個興趣如何建立?可以通過多看自然科學的科普書籍,因為實際上科普書籍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好奇心最強的時期,通過故事化閱讀將這些基礎知識灌輸到孩子的腦海裡,形成一個求知慾的轉化,進而將好奇心過渡成為興趣和熱情!

但想必大家也發現,很多家長朋友們去書店,特別會給自己的孩子買教輔試卷、買一些兒童文學作品,但對於科普書籍則不太懂!

所以在這裡不二給各位家長們推薦這套《自然科學兒童科普五書》,這套書引進於歐美,是愛因斯坦大講堂系列叢書之一!這套書是由133位歐美頂尖大學教授撰寫而成的。

一套五冊:

《這才是真正的宇宙》:孩子想要了解的宇宙知識都在這裡,不管是黑洞還是行星的秘密,一本書讓孩子打開宇宙的秘密!

《海洋捲走的世界》:海洋知識大寶庫,各種我們所不知的海洋生物,圖文並茂展示海底世界的真相!

《我們為什麼會恐懼》:科學史上的42個未解之謎,裡面不止有UFO揭秘,還有外星來客痕跡!

《恐龍星球》:一本書讓孩子了解恐龍世界,不管是三疊紀還是侏羅紀或者是白堊紀,孩子想知道的恐龍知識都在這裡!

《神奇動物在這裡》:一本野生動物大百科,貓科動物有多少種?犬科動物都有哪些?這些問題這本書裡全都有!

這套《自然科學兒童科普五書》不止內容嚴謹有趣,全是科普大牛彙編的,最重要的是,每一本書裡都有超過300張高清照片或插圖,內容很美,圖片也非常美!隨著這這些精美的照片讓孩子可以了解一個個自然科學的知識!

內容很美不用說,關鍵是價格也非常美,為了讓所有孩子都擁有一套這樣的科學科普類寶藏書,我們特地和出版社商量,給到最好的折扣給各位朋友!

這套書原價300元,現在只需要128元,大16K全彩印刷,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閱讀還是拿來送禮都特別合適!

親們可以點擊下方橫條購買,給孩子一份特別的科學禮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為什麼很少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從1901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獎已經走過了119年的歲月,截止至2019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而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科學家也有380多位,但是真正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僅有屠呦呦一人,而丁肇中、楊振寧等人在獲獎之時都是華裔,那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這麼少呢?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又是日本人,第23位生於日本的諾獎得主!  2016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項,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得這一殊榮,獲獎理由是表彰他在自噬反應(autophagy)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
  • 學閥意識」阻礙日本學者獲諾獎
    在過去的30年間,諾貝爾自然科學類三大獎中,日本拿過7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又拿到7次諾貝爾化學獎。但是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呢,距離上次的利根川進獲獎,實則闊別了25年。是日本獨獨在醫學生理學領域 「落後」嗎?其實不然,更多的是日本人的「學閥意識」在拖後腿。   事實上,日本曾出現過多名獲諾貝爾獎提名的研究者,比如因發現梅毒病原體而9度被提名諾貝爾醫學獎的野口英世。
  • 日本皇室都是科學迷:見證博士的誕生,怪不得日本科學領域如此強
    之前有網友問:日本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多強?答案是很強!光從諾獎上看,日本已經連續十九年獲得了自然科學諾獎,這個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說起日本對於自然科學的重視,不二覺得來看一個小點就知道了!所以日本到底多重視科學,我們看日本皇室有多麼熱愛科學就知道了!首先提到日本的皇室,那麼我們肯定會最先想到兩個人,一個是明治天皇,一個是裕仁天皇!我們知道明治天皇是因為有個歷史事件叫做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直接讓日本從貧窮落後走向了富強之路!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斯特羅姆教授訪華交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斯特羅姆教授訪華交流 應我協作機構「環境治理和可持續性科學研究所」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中山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單位的邀請,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教授(Elinor Ostrom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九)——馬可尼和布勞恩
    開無線電技術研究先河的兩位科學家同時獲得19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無線電技術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廣播、電視、手機、網際網路、雷達、導航等都有它的身影。無線電是指在空氣或真空裡傳播的電磁波,無線電技術則是指用電波傳播信號的技術,是電磁學的最重要應用。從發現電磁力到無線電的廣泛運用這一百多年裡,許多物理學家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 僅僅20年,日本就獲19個諾貝爾獎!這個兒童顯微鏡也許能帶來啟發
    很多人嘲笑日本「失去的20年」,可是從進入21世紀開始,20年裡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算下來,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這已經遠遠將德國、英國和法國這樣的諾貝爾獎強國甩在身後。而我們的歷史文化比日本更悠久長遠,為什麼獲諾貝爾獎的人卻屈指可數呢?
  • 50年30個諾獎?日本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太拼了,家長可借鑑
    日本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如今不到20年時間,諾獎目標已完成一半(這還是按獎項來算,如果按人數算,已完成一大半了)。但是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在發達國家中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少的,在60年代日本嘗試提案立法推動科學發展但失敗。70年代日本主要靠歐美技術入口加以改良,本身缺乏科學基礎研究,被西方譏日本為「抄襲者」。
  • 剛剛,2018諾貝爾頒出第一獎!日本人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
    日本科學家再一次摘下科學桂冠,讓大洋對岸的國人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滋味。更讓人感到壓力的是,自進入新世紀以來,截至目前,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今年保不齊其他獎還有。當初日本提出這個計劃的時候,還被部分國人嘲笑,說日本小國這是痴心妄想。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芭蕾舞者變成探索宇宙奧秘的先鋒!
    其基礎由愛因斯坦於1915年完成,1916年正式發表。這一理論首次把引力場解釋成時空的彎曲。其中包括七大預言:光線偏折;水星近日點進動;引力鍾慢;引力紅移;黑洞;引力拖拽效應;引力波。蓋茨的母親並沒有認為她是異想天開,而是支持她堅持自己的夢想並鼓勵她學習科學。如果說母親是蓋茨夢想的守護神,那麼她的高中化學老師就是她最初前進的標杆。這位女化學老師嚴謹的邏輯以及理性的思維讓蓋茨看到從事科學的女性的魅力所在,並讓她對自然科學產生濃厚興趣。
  • 日本科學家發現生物界時空逆轉,走出人類長生不老第一步
    簡單來說就是這四個因子可以把細胞逆轉為多能幹細胞!這個特別牛,牛到什麼地步?牛到如果說人類有一天真的能獲得長生不老,那麼山中伸彌獲得的這四個因子,就是打開了通往長生不老之路的大門!以前長生不老存在於傳說中,山中伸彌無疑為將這個傳說拉到了現實裡,並且還打開了大門!
  • 平視 | 諾貝爾主辦方試圖在蛋糕裡摻入大便,餵給中國.幸虧醜聞突然被揭,今年停擺!
    諾貝爾自然科學和醫學類的獎項的,都的確是含金量很高的蛋糕,但其文學獎和和平獎,卻是夾在這層蛋糕裡面的大便。如果不仔細分辨,就會囫圇吞下,然後深受其害。長久以來很多國人熱衷於追捧外國獎項,仿佛得了外國人的獎牌才是實至名歸,似乎有了洋大人的認可才能成賢成聖。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10月份又是諾貝爾獎重新開啟的一年,人們對於這個結果也沒有抱太大的希望,應該在情理之中,不出人們意外,這些獎項分別頒發給了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可以說美國再次成為收割諾獎的老大哥,因為七項諾獎都花落美國,英德法其他三個國家則共同分享三大自然科學領域的獎項。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據諾貝爾官網介紹,羅傑·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他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而獲獎。
  • 諾貝爾,為什麼不設數學獎?
    諾貝爾獎歷經百年的發展,1895年創立至今,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諾貝爾獎依舊被視為各個領域最重要的榮譽之一,自上周起,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經濟學獎等獎項陸續揭曉。
  • 偉大的諾貝爾,偉大的諾貝爾獎,諾貝爾和平獎又是怎麼回事?
    唯獨對諾貝爾和平獎一項,我則十分不理解。雖然諾貝爾先生設立和平獎的初衷肯定也是好的,是感謝那些為人類和平安寧做出貢獻的人。只是我看了許多和平獎的得主,各國的政要居多,便十分不喜。 我不否認各國政要的才智與地位,以及他們的決定會影響到區域甚至世界的安全與穩定,然而,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他們處於的位置要求的就是他們幹這個事情。 相反,我看許多普通人在做著微小卻又重要的和平事情。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謝耳朵」讓我們重新認識「在宇宙中的位置」
    四個多月前,講述四位科學家故事的知名美劇《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大爆炸)》最後一集宣布正式殺青。在同一期的《天體物理雜誌》上,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迪克(現已離世)和皮布爾斯也詳盡地討論了這一信號的宇宙學意義:這個信號可能來自宇宙大爆炸。這項工作解釋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本質,開啟了一個宇宙學研究的新時代,使其真正成為一門嚴肅的自然科學學科。有意思的是,這兩位工程師彭奇亞斯和威爾遜,於1978年獲得諾貝爾獎。而皮布爾斯的諾獎,於41年後,姍姍來遲。
  • 2014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揭曉
    據媒體此前報導,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共有278個候選人及團體獲得推薦,創下有史以來最多。  此前日本媒體曾預測,鑑於一直守護著倡導放棄戰爭的日本《和平憲法》第九條,日本國民被預測為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本次諾貝爾和平獎的其他熱門候選人——羅馬教皇方濟各、揭露美國政府搜集個人信息的美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斯諾登,今年暫無緣獎項。
  • 為什麼諾貝爾不設立音樂獎?
    相比於音樂,他可能更愛文學,諾貝爾對文學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受英國詩人雪萊的影響,並因此做過想當詩人的「雪萊夢」,這很有可能也是為什麼諾貝爾設立文學獎,不設立音樂獎的原因。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說:音樂主觀性強,文學主觀性就不強了嗎?音樂重在反映現實生活情感,而情感是極具有主觀性的。
  • 2019"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而日本團隊今井真、漆畑直樹等人獲得該年度搞笑諾貝爾化學獎的原因,便是他們用芥末來作為警報器的發明。芥末報警器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芥末的刺激性,吃過日料的都知道,如果突然一口吃了很多芥末,眼淚馬上就流出來了。這一發明主要針對那些聽力障礙人士,還有那些睡著了怎麼也叫不醒的人。根據實驗,14個被試者中有13個人在2分鐘內被叫醒,而且其中有一個僅僅10秒鐘就被叫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