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方一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獎項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味道,就拿諾貝爾獎來說吧,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實的人,也會讓人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沒有了什麼存在的意義,它的頒發看的是大國的臉色。
10月份又是諾貝爾獎重新開啟的一年,人們對於這個結果也沒有抱太大的希望,應該在情理之中,不出人們意外,這些獎項分別頒發給了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可以說美國再次成為收割諾獎的老大哥,因為七項諾獎都花落美國,英德法其他三個國家則共同分享三大自然科學領域的獎項。每年美國都作為大國領獎,人們似乎也不感到意外了,因為在人們的眼中,只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才是為數不多實實在在的獎項,其餘的已經沒有了什麼重要意義。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
1、萬年不變的美國第一
1901年第一次頒發的諾獎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了。
在一百多年的諾獎頒發歷程中,不到1000人被授予這個獎項。然後這些獲獎者大多數都來自於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其次便是英國,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人對於諾獎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因為他象徵著中國各領域在國際舞臺上的進步。不過自中國發展以來,獲得該獎的人數是少之又少,中國只有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屠呦呦獲得了醫學獎,莫言獲得了文學獎。除此之外,便沒有了。
分析這背後存在的因素毫無疑問,那就是經濟的發展對於科技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它擁有著一流的經濟,同時也擁有著一流的科技,在自由寬鬆的科研氛圍下,持續收割著全世界範圍內的高水平人才,正是有這些人才的研究,才確定了美國的諾獎大國地位;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排在他後面的歐洲各國,這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因素,也有經濟的不斷支持。對於科學家而言,充足的經費,寬鬆的氛圍是他們最喜愛的,在這種環境下,自然也能研究出更多的東西,那麼獲獎也無可厚非了。
所有的科研光環都給了歐美等國家,那麼處在亞洲地區的國家呢?日本給了人們震撼,作為亞洲地區的國家,他卻衝到了其他歐美國家的前列,他們保持著平等的速度向諾獎靠近,這主要得益於21世紀初日本連續獲得十九次獲得諾獎,這也被人們認為日本科技的崛起。那麼為什麼日本會有如此奇蹟呢?
2、為什麼是日本
日本在2000年以來一共有19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種高密度式的爆發令世界所感到震驚,而這種也被稱為井噴式的現象。那麼這真的是21世紀初日本政府所提出來的那個讓日本未來50年出現三十個諾貝爾得主所發揮的作用嗎?
我想不是這樣的,政策只是一個導向,再說了,諾獎也不是那麼好拿的,尤其是在自然科學方面更是難上加難,這需要的是科學家潛心的研究以及發現的成果。
首先,日本的諾獎獲得者,他們生活在了一個特殊時期,也就是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時期。這時候,日本的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正在發生著一場深刻的改革,教育機構也在不斷地增多,大學擴招為國民科學素養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日本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改革卓有成效。與歐美國家諾獎獲得者相區別的是,日本的諾獎得主基本上都是在國內的高校完成所有的學習。可以說他們第二次教育改革獲得了極大的成果,國民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最後,思想的自由和解放。到戰後的日本雖然屬於戰敗國,但國內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科研者們也不會因為經費的問題而困擾,處於在一個相對寬鬆活躍的科研氛圍中,可以使他們據自身的興趣和理解走出一條獨到的科學之路。
總而言之,21世紀後,日本科研的快速發展來自國內教育環境的改變。
3、論文大國為什麼未受青睞?
看到這個小標題,人們就知道這說的便是中國了。近幾年,國內的科研比例在世界比例中佔得越來越多,論文發表,專利發表往往成為世界第一。
按理說,擁有如此多的專利,人們的思想也是百花齊放,學者群體更是接近世界水平,那麼為什麼在諾貝爾獎面前卻得的很少呢?根據以往的報導來看,除了美國的科學家一直處在國際領先地位,中國的比例正在不斷增長,到了2019年,已經超過曾經的英國,佔據第二位。看起來我國的所有指數鍍金呈現頂峰,諾貝爾也並非是高不可攀,但是為什麼卻始終很少有中國人一舉拿下諾獎呢?
當然,這也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脫離不開關係。高水平,創新型是科研創新成果發芽的根源,有具備了這些才能打造出一支優秀的隊伍,有了這支隊伍的支撐,才能支持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從美國的諾獎得主來看便是如此,在一位的強者的背後,往往都是有數個團隊對其進行打造。可以說,諾貝爾獎不僅代表著個人,更是代表著某一個群體在某一領域所得到的成果和做出的貢獻。但是,目前的中國卻缺少著這樣的科研環境,對於科研技術人員的尊重和支持更是不到位,在某一領域有貢獻的,大多都是孤軍奮戰。這方面的影響造成了中國雖然是論文發表數量最多,專利獲得者最多的國家,卻始終沒有受到諾貝爾獎青睞的原因。
天下的學者誰不想以一己之力在某個領域得到極高的成就?然而在挑戰前沿領域,我國還有長一段路要走,如何打牢基礎?這是我們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各種獎項,其實都是浮在海平面上的冰山,誰也不知道看不見的地方有多深,只有打好基礎才能讓冰山凸顯出來,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那麼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始終是成不了大器的。
那麼這時候就有人發出疑問了,說了這麼多中國距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對於世界性的獎項,中國人的執著是刻在骨子裡的,他渴望佔到世界最高的舞臺得到世人的認可,讓世人稱讚這個國家的優秀,可是羅馬並不是一日就可以建成的,諾獎成果也不是一日就可以得到的。這個過程中也許要經歷10年,20年甚至更多年的心酸和無奈,也許在前進的路上看不到光。
這就需要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能夠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坐得住冷板凳,沉下心來將自己選擇的方向堅持到底,;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用在科研工作者的身上是極為不妥的,科學成果的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風險投資者的態度來對待科學研究,給予科學工作者寬鬆的科研環境和氛圍,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個重大的成果就被研究了出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