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2021-01-09 文史天下觀

文:一方一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獎項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味道,就拿諾貝爾獎來說吧,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實的人,也會讓人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沒有了什麼存在的意義,它的頒發看的是大國的臉色。

10月份又是諾貝爾獎重新開啟的一年,人們對於這個結果也沒有抱太大的希望,應該在情理之中,不出人們意外,這些獎項分別頒發給了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可以說美國再次成為收割諾獎的老大哥,因為七項諾獎都花落美國,英德法其他三個國家則共同分享三大自然科學領域的獎項。每年美國都作為大國領獎,人們似乎也不感到意外了,因為在人們的眼中,只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才是為數不多實實在在的獎項,其餘的已經沒有了什麼重要意義。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

1、萬年不變的美國第一

1901年第一次頒發的諾獎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了。

在一百多年的諾獎頒發歷程中,不到1000人被授予這個獎項。然後這些獲獎者大多數都來自於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其次便是英國,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人對於諾獎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因為他象徵著中國各領域在國際舞臺上的進步。不過自中國發展以來,獲得該獎的人數是少之又少,中國只有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屠呦呦獲得了醫學獎,莫言獲得了文學獎。除此之外,便沒有了。

分析這背後存在的因素毫無疑問,那就是經濟的發展對於科技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它擁有著一流的經濟,同時也擁有著一流的科技,在自由寬鬆的科研氛圍下,持續收割著全世界範圍內的高水平人才,正是有這些人才的研究,才確定了美國的諾獎大國地位;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排在他後面的歐洲各國,這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因素,也有經濟的不斷支持。對於科學家而言,充足的經費,寬鬆的氛圍是他們最喜愛的,在這種環境下,自然也能研究出更多的東西,那麼獲獎也無可厚非了。

所有的科研光環都給了歐美等國家,那麼處在亞洲地區的國家呢?日本給了人們震撼,作為亞洲地區的國家,他卻衝到了其他歐美國家的前列,他們保持著平等的速度向諾獎靠近,這主要得益於21世紀初日本連續獲得十九次獲得諾獎,這也被人們認為日本科技的崛起。那麼為什麼日本會有如此奇蹟呢?

2、為什麼是日本

日本在2000年以來一共有19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種高密度式的爆發令世界所感到震驚,而這種也被稱為井噴式的現象。那麼這真的是21世紀初日本政府所提出來的那個讓日本未來50年出現三十個諾貝爾得主所發揮的作用嗎?

我想不是這樣的,政策只是一個導向,再說了,諾獎也不是那麼好拿的,尤其是在自然科學方面更是難上加難,這需要的是科學家潛心的研究以及發現的成果。

首先,日本的諾獎獲得者,他們生活在了一個特殊時期,也就是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時期。這時候,日本的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正在發生著一場深刻的改革,教育機構也在不斷地增多,大學擴招為國民科學素養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日本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改革卓有成效。與歐美國家諾獎獲得者相區別的是,日本的諾獎得主基本上都是在國內的高校完成所有的學習。可以說他們第二次教育改革獲得了極大的成果,國民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最後,思想的自由和解放。到戰後的日本雖然屬於戰敗國,但國內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科研者們也不會因為經費的問題而困擾,處於在一個相對寬鬆活躍的科研氛圍中,可以使他們據自身的興趣和理解走出一條獨到的科學之路。

總而言之,21世紀後,日本科研的快速發展來自國內教育環境的改變。

3、論文大國為什麼未受青睞?

看到這個小標題,人們就知道這說的便是中國了。近幾年,國內的科研比例在世界比例中佔得越來越多,論文發表,專利發表往往成為世界第一。

按理說,擁有如此多的專利,人們的思想也是百花齊放,學者群體更是接近世界水平,那麼為什麼在諾貝爾獎面前卻得的很少呢?根據以往的報導來看,除了美國的科學家一直處在國際領先地位,中國的比例正在不斷增長,到了2019年,已經超過曾經的英國,佔據第二位。看起來我國的所有指數鍍金呈現頂峰,諾貝爾也並非是高不可攀,但是為什麼卻始終很少有中國人一舉拿下諾獎呢?

當然,這也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脫離不開關係。高水平,創新型是科研創新成果發芽的根源,有具備了這些才能打造出一支優秀的隊伍,有了這支隊伍的支撐,才能支持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從美國的諾獎得主來看便是如此,在一位的強者的背後,往往都是有數個團隊對其進行打造。可以說,諾貝爾獎不僅代表著個人,更是代表著某一個群體在某一領域所得到的成果和做出的貢獻。但是,目前的中國卻缺少著這樣的科研環境,對於科研技術人員的尊重和支持更是不到位,在某一領域有貢獻的,大多都是孤軍奮戰。這方面的影響造成了中國雖然是論文發表數量最多,專利獲得者最多的國家,卻始終沒有受到諾貝爾獎青睞的原因。

天下的學者誰不想以一己之力在某個領域得到極高的成就?然而在挑戰前沿領域,我國還有長一段路要走,如何打牢基礎?這是我們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各種獎項,其實都是浮在海平面上的冰山,誰也不知道看不見的地方有多深,只有打好基礎才能讓冰山凸顯出來,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那麼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始終是成不了大器的。

那麼這時候就有人發出疑問了,說了這麼多中國距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對於世界性的獎項,中國人的執著是刻在骨子裡的,他渴望佔到世界最高的舞臺得到世人的認可,讓世人稱讚這個國家的優秀,可是羅馬並不是一日就可以建成的,諾獎成果也不是一日就可以得到的。這個過程中也許要經歷10年,20年甚至更多年的心酸和無奈,也許在前進的路上看不到光。

這就需要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能夠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坐得住冷板凳,沉下心來將自己選擇的方向堅持到底,;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用在科研工作者的身上是極為不妥的,科學成果的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風險投資者的態度來對待科學研究,給予科學工作者寬鬆的科研環境和氛圍,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個重大的成果就被研究了出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衰落的日本再獲諾貝爾獎,復興的中國何時迎來井噴?
    說來也邪乎,自打2001年日本立下了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日本的諾貝爾獎便開始井噴,竟然在19年裡拿下了19個。 這說明,日本的確是個科技強國,有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但是蛋總不能容忍的是,日吹再次藉此活躍了起來,說日本根本沒有衰落云云。狂吹日本不說,還貶低自己。
  • 霍金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他曾經三次訪問中國,他的《時間簡史》是許多中國天體物理學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啟蒙讀物,鼓舞了幾代中國人投身到科學研究中去。 霍金的傳奇人生沒有什麼遺憾,但人們也沒有忘記一個事實,他的成就並沒有被諾貝爾物理學獎承認。每年諾獎名單公布的時候,我們聽到的名字都很陌生。好像一個人研究貢獻大小如何,和他的名望高低沒有必然的關係。
  • 中國諾貝爾獎何時趕超美國...
    可以說,每一位中國科研工作者內心深處總會有一種「諾獎情節」,缺少諾獎也是科研人內心深處的白玫瑰、明月光。但是最近,學術圈爆出的大新聞都是各種瓜,還有小學生研究基因這種「學閥」橫空出世,刷新了廣大吃瓜網友對「科研」認知的下限,中國的高等教育也要被拉出來鞭屍。
  • 日本的諾貝爾獎神話
    日本的諾獎獲得者無一例外出自國立大學,集中於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名校。圖為東京大學校園一景。資料圖新世紀以來,已有19名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類獎項,其中以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居多,令日本成為歐美國家之外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
  • 中國電影離下個全球第一還有多遠?
    2020年最後一天,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200億大關。雖然這一數字與去年642.66億的成績相比,下跌了68.2%。但在經歷了春節檔撤檔、停工178天後,這張成績單依然足以鼓舞人心。尤其是在積極防疫措施下,中國成為全球恢復最快的電影市場,首次超過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抬頭,我們離美國科幻還有多遠?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美國人拯救世界。當中國軍人劉培強被夾在兩條路中時,他始終選擇相信自己的故土,最後的犧牲可以說是中國人特有的感性衝動,這也是只有在中國科幻故事中才能看到的。中國科幻距離美國科幻還有多遠最近都在說《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院長作為一個科幻迷客觀地來講,《流浪地球》趁著春節檔成為了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科幻大作,觀眾的科幻熱情被激發起來了,可如何朝著下一個方向去走才是真正的問題。
  • 豐田全力投入的氫能源汽車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
    這項號稱將為人類未來社會中「取代化石能源」的技術,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1/ 氫能源汽車是什麼?比純電動汽車厲害嗎?作為已知最清潔的能源技術之一,氫燃料電池汽車(FCEV)的原理是將氫氣在陽極通過催化劑作用分離成為氫離子和電子,氫離子通過質子交換膜後與氧結合,釋放出的電子經過外在電路到達陰極,從而產生電能驅動車輛行駛,因此其供能「燃燒」反應之後的產物只有水。
  • 日本首相的使命:看準時機背後插刀!離它給美國插一刀還有多遠?
    中華帝國是朝貢體系的集大成者,日本的第一代老師,後被殖民體系摧毀。大英帝國是殖民體系的集大成者,日本的第二代老師,後被條約體系取代。美國則是條約體系的集大成者,也是日本的第三代老師。這三大國際關係體系,容納了人類文明史的大部分內容。
  • 剛剛,2018諾貝爾頒出第一獎!日本人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
    每一年,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都要任性地在十一黃金周期間頒發。2018諾貝爾獎資料圖日本科學家再一次摘下科學桂冠,讓大洋對岸的國人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滋味。更讓人感到壓力的是,自進入新世紀以來,截至目前,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今年保不齊其他獎還有。
  • 盤點日本百年間的諾貝爾獎得主
    「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諾貝爾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迄2020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日本人為何能頻頻獲得諾貝爾獎?除了科學家善於自我反省和勤奮工作之外,日本的科研環境、評價機制以及經費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沒。日本政府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可見日本十分重視教育科研。
  • 81年前,美國諾貝爾獎得主說了一番關於中國的預言,如今全部應驗
    誰要是獲得了「諾貝爾獎」,大家都會朝他豎起大拇指,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1938年,一位美國女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領獎時,她說了一番關於中國的預言,不久後就應驗了,她是誰?她說了什麼?珀爾·巴克(Pearl S.
  • 《新聞1+1》: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到目前為止,我們也只了解了一點點,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目前,病毒在中國仍未發現有重大突變  周琪稱,病毒要存活下來,變異是必然的。現在全球有很多文章在描述病毒發生變異的情況。  但從中國來看,病毒變異並不顯著。
  • 100萬億GDP之後,中國距離美國還有多遠?
    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相當於美國2011年的水平,也達到了美國現在的74%,這個比重超過了日本在1995年創下的71%,當時很多人認為日本只要再過十年就可以超過美國,儘管這個針對日本的預測落空,但中國人口規模比日本大一個數量級,未來的上限也高得多。
  • 中國合唱離世界合唱還有多遠?如何改變?
    三年前聽過中國排名很靠前的一位著名女指揮吳靈芬老師的一個講座,她好像剛去日本當了評委回來,她說中國的合唱和日本的差太遠了,中國最好的團比不過日本最差的團還有王軍指揮說,中國的合唱比歐洲的合唱差了五十年。當然也有人不會同意這種說法,他們可以把廣州實驗中學合唱團搬出來比,實驗中學這次在第八屆世界合唱節拿了四個金獎、一個是金獎第一,升了國旗。但是誰都知道,一個水桶的盛水量是以最短的那塊板為準的,如果不在彼此相當的水平上,僅有一塊板再長也沒有用。中國合唱和世界合唱到底差了多少?
  • 【諾貝爾獎】主題板塊投資日曆2020-12-25
    * 【2020諾貝爾獎頒獎晚宴因疫情取消】諾貝爾基金會執行長拉爾斯·海肯斯滕21日表示,今年10月將照常宣布諾貝爾獎各獎項名單,但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辦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晚宴。(新華視點)---基準日:2020-07-22 * 【新華社財經觀察:美國經濟離衰退多遠?
  • 美國諾貝爾獎得主「臣妾做不到啊」投影片震驚中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蝌蚪五線譜專家委員會委員苟利軍在微信朋友圈裡如此評價這張照片,稱這是「中國名句走向世界!」而打出這張幻燈片的george smoot並不是一般的小人物,他是諾貝爾獎得主。如果您對他不了解,稍微百度一下就會知道如下信息:喬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1945年2月20日-),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喬治·斯穆特和約翰·馬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而分享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國產保險套品牌離杜蕾斯還有多遠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作者 |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史凱 「超薄」「更薄」「致薄」…在人們的印象裡,如此標榜自己的商品除了蘋果電腦以外,還有保險套。記者在屈臣氏、7-11、家樂福超市等店走訪時注意到,目前聚氨酯保險套有日本進口的相模(Sagami)、岡本(Okamoto)以及科天健康的「中川」系列。在「中川」產品沒有上市以前,聚氨酯保險套領域是被這兩個日本進口品牌所壟斷,科天健康此前聲稱要力爭打破國外品牌在聚氨酯保險套市場的壟斷地位。
  • 諾貝爾獎已經揭曉了,搞笑諾貝爾獎
    這些獎項可不是那個,在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而是由美國《不可思議研究年鑑》所欽點的「搞笑諾貝爾獎」。▲2018年搞笑諾貝爾獎,營養學獎得主3D列印腎臟模型坐20趟雲霄飛車美國兩位退休泌尿科醫師米契爾與瓦廷格,進行一項驚心動魄的實驗:前往佛羅裡達州奧蘭多的迪士尼世界
  • 中國電影分級制度有多遠?答:有多遠,滾多遠
    >,即美國電影協會負責評級審查。正如現在私心選擇了這部日本電影《千年女優》,該片講述了風靡一時的日本女星藤原千代子當紅之際突然隱退。·日本日本電影由映畫倫理管理委員會進行評級審查,採用四級制:一般:不限年齡PG-12:12歲未滿建議成人伴隨觀賞R-15
  • 報紙大面積破產,中國4000多家電視臺離倒閉還有多遠?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報紙蓬勃發展,報導著國家建設成就的方方面面,書寫著民生民意,報社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但是隨著新媒體、智慧型手機以及網絡直播的出現。報紙大面積破產,中國4000多家電視臺離倒閉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