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是獲得了「諾貝爾獎」,大家都會朝他豎起大拇指,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1938年,一位美國女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領獎時,她說了一番關於中國的預言,不久後就應驗了,她是誰?她說了什麼?
珀爾·巴克(Pearl S. Buck),出生於1892年,美國作家、人權和女權活動家,說這個名字大家會有些陌生,其實她還有一個中文名,叫「賽珍珠」,當年她憑藉長篇小說《大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大地》就是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長篇小說。
那麼一位美國作家為什麼會憑著寫中國農民的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呢?原來賽珍珠在出生4個月後就被傳教士父母帶來了中國,在我國鎮江度過了18年,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跟其他中國孩子沒什麼兩樣。
所以她一直稱鎮江就是她的「中國故鄉」,漢語是她的「第一語言」,甚至在她學會了漢語以後,母親才漸漸開始教她英語,原本一家人以為一輩子都會在中國度過,但是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讓他們回到了美國。
1902年,局勢稍微好點了,賽珍珠一家立馬又回到了鎮江,對於她來說,這才算真正回家了。25歲那年,她認識了美國青年農學家約翰·洛辛·布克,兩個人都非常喜歡中國,相談甚歡,沒多久,他們就結婚了,婚後遷居安徽宿州。
1921年,夫妻二人來到了南京,受聘於美國教會所辦的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丈夫布克親手創辦了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並擔任系主任,妻子賽珍珠在金陵大學外語系任教,還經常參與社會工作,夫妻二人日子過得忙碌而充實。
1922年,賽珍珠開始嘗試著寫作,她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了自己的處女座《也在中國》,2年後又寫了《一個中國女子的話》,可以說她一生的創作都和中國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她對中國的情早就融入血肉。
因為寫作,她結識了中國不少名作家,比如徐志摩、胡適、林語堂、老舍等人,都是她家的座上客,他們也絲毫沒有把賽珍珠當成美國人,就中國各方面的話題侃侃而談。
這樣充實的生活一直延續到了1927年,這一年的春天南京被攻克,對於所有在這裡的外國人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他們成了「洋難民」,賽珍珠只能離開這裡,但是愛上寫作的她仍然沒有停下筆桿子,又一本書新鮮出爐了,她為它取名為《王龍》。
賽珍珠把《王龍》寄到了紐約,希望朋友可以幫她出版,出版社的沃爾什一看到內容,就連連稱讚,但他覺得《王龍》這個名字不太好讓人理解和接受,於是結合文章內容,將其改名為《大地》,誰也沒料到,這本書會獲得了不起的諾貝爾文學獎。
1931年,《大地(theGoodEarth)》出版,馬上火遍了美國,1932年加印,連續2年成為美國最暢銷的書,更不得了的是,各國人民都想要看看這本書,很快,德文、法文、瑞典文、丹麥文等等譯本都出來了,出版《大地》的莊臺公司原本負債纍纍,隨時會倒閉,如今竟然成為紐約最著名的出版公司。
他們立馬和賽珍珠籤下協議——你賽珍珠寫什麼,我們就出版什麼,絕不說二話。所以後來賽珍珠又寫了關於中國的兩本書,《兒子們》和《分家》,合稱為《大地三部曲》。
我們來簡單說說《大地》這本書,作者賽珍珠以非常同情的筆觸和白描的手法,塑造出了一系列勤勞樸實的中國農民形象。那麼賽珍珠為什麼描寫他們呢?原來,她看過的美國文學作品中,總是把中國人描寫成「拖髮辮、掛鼻涕、佝僂其形,卑汙其貌」的形象。
賽珍珠非常憤怒,從小生在中國的她覺得美國人的描繪簡直不可理喻,她迫切地想要告訴大家中國人真正的樣子,所以賽珍珠的作品主題都離不開中國。
當年諾貝爾獎頒獎委員會是這樣評價她的:「對中國農民生活進行了豐富與真實的史詩般描述,且在傳記方面有傑出作品。」因為賽珍珠的作品,美國很多人開始重新了解中國。
賽珍珠領獎的時候是這樣說的:「今天,當整個中國正在從事人類最偉大的爭取自由的鬥爭的時候,我們更能夠看清楚這一點。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更加敬佩中國。現在,中國人民正團結在一起反擊威脅她的自由的敵人。有了這種對自由的決心(這決心深深地紮根於她的本性之中),我知道,她是不可戰勝的。」
1938年,一個特殊的時間,那時候是抗戰全面爆發的時期,在這個時候,賽珍珠作為一名美國人,能在如此大的場合為中國發聲,堅定地相信中國是不可戰勝的,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我國取得抗戰勝利,應了賽珍珠的話。
1942年,賽珍珠夫婦創辦了「東西方聯合會」,致力於亞洲和西方的文化理解與交流,1949年在美國創辦「歡迎之家」,收養那些具有亞洲血統的美國棄兒,1973年,賽珍珠在美國逝世。她的一生都在幫助美國人民了解和熱愛中國人民,真是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