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與武則天,算得上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達到權力頂峰的女性。在這兩位婦女去世之後,他們的家庭遭遇到了不同的情況。對呂后的家庭進行了徹底的清算,所有呂姓人都被處死,甚至呂后的兒子劉盈的後代,也都在其中。
但武則天卻不同。在武則天死後,武姓並未被消滅。儘管武三思已經被處死,但他並非出於武則天,而是在李顯掌權之後,他參與了對權力的爭奪。即便如此,其他武姓人也不受影響。而武媚娘,也同樣是武姓子孫,還被李隆基寵幸。
說起來,這兩位強悍的女子情況差不多,為什麼她們娘家的差別如此之大?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權力的佔有。最初呂后掌權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想要把所有的權力都奪過來。當時,她只是想報復。項羽在世時,她受了太多的委屈。項羽死後,天下大亂,她不得不復仇。那時她報復的對象不多,只有戚夫人一人。她以極其殘忍的方式對待戚夫人,一臉坦然地揚眉吐氣。
戚夫人被處決後,事情並沒有結束,因為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還活著。儘管當時劉如意還很小,但也做不了什麼。但劉如意是會長大的,呂后很怕劉如意長大之後,會再次報復她,所以她想了很多辦法要殺劉如意。
劉如意死於呂后之後,引起了劉家皇族的不滿。而且呂后認為這些人不滿意,一定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同樣是出於恐懼,她才一個接一個處死了劉邦的其他兒子。
儘管她幾乎把劉邦的兩個兒子都處死了,但是這樣,她更擔心了。原來,不僅是劉家子孫對他不滿,朝中大臣也對他不滿。只是那些大臣們保持沉默,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態度。只要他死了,那沉默的雷,一定會震得搖搖欲墜。因此,當呂后到了晚年,她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奪取了一切權力。
這一點,張良和陳平兒子都很清楚。劉盈死後,呂后雖在哭,但眼中無淚。為什麼她要那樣做?張良與陳平之子認為,這是因為她害怕,因為軍隊不在她手中。隨後,等呂后將南北兩軍都控制在呂家人手中時,她再也不害怕了,因此真正哭了起來。
雖然呂后企圖奪權,但出於恐懼。但她實際上已經奪去了所有的權力,並將其置於自己的娘家人手中。這樣,朝中大臣就成了一盤散沙,而劉邦的那些兒孫也是一帆風順。他們怎麼能忍受這樣的情形呢?就這樣,呂后死了。朝臣和劉邦的兒孫們就聯合起來對付呂氏家族了。
而武則天則不同。儘管武則天要復闢王位,但還是重用了她的娘家。提升她的娘家人,把他們安排到重要崗位上。可是,武則天當上皇帝後,漸漸地,她對娘家的重視越來越少。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在於,在武則天的一連串行動之後,她的權力得到了極大地鞏固。許多大臣,包括狄仁傑在內,都積極擁護他。大家都想討好她,她再也不用通過娘家人來鞏固王位了。與此同時,在她登基之後,她並沒有刻意去打擊李治的其它兒孫。而他自己的兒子,卻在竭力反抗。所以對她的怨恨也就不那麼強烈了。在她的內心深處,沒有一絲恐懼。
當上皇帝後,武則天一直在考慮將來江山傳給誰。這是遺傳給兒子的嗎?抑或是留給侄兒們?這問題使她難以回答。一個兒子,就是她的親兒子,傳給了兒子,自然是他願意做的事。但這樣,江山又回到了李姓人的手中。這位侄兒繼承了這位侄兒,但離得更遠了。總而言之,這是她的難題。
儘管如此,武則天經過再三考慮,最終還是決定將王位傳給兒子。由於決定將王位傳給兒子,她當然不會將更多的權力交給她的娘家人。這樣的話,她的娘家人將再次對她的兒子構成威脅。
總而言之,由於武則天沒有賦予娘家人太多的權力,所以朝中大臣和李姓皇室都不必從娘家人手中搶權。武姓人的存在,對他們並不構成威脅,所以即使武則天死了,他們也沒有必要去攻擊武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