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過半!新研究表明,厄爾尼諾現象重創了亞馬遜雨林的昆蟲種群

2020-12-27 寰宇科學新觀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更熱、更乾燥的厄爾尼諾現象,正在對亞馬遜雨林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令人擔憂的影響,並進一步加劇令人不安的全球昆蟲崩潰。最近的一項新研究首次揭示,上一次厄爾尼諾氣候現象期間的強烈乾旱和野火,加上人類活動的幹擾,導致亞馬遜雨林的甲蟲數量下降了一半以上,影響至少持續兩年。

儘管2015-2016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比2019年的毀林火災引起的關注要少,但它帶來了一場非常嚴重的乾旱,再加上毀林造田等人類活動,促成了特大野火,燒毀了300多萬公頃亞馬遜森林。

科學家對乾旱和野火對亞馬遜河流域樹木的影響的研究已經長達幾十年,但研究人員對動物種群的影響,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功能中的作用還不太清楚。因此最近的這項研究把更多的重心放到了亞馬遜動物種群的研究上。

在亞馬遜生態系統中,糞甲蟲(屎殼郎)這個物種是傳播養分和種子的關鍵,也是衡量生態系統整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昆蟲。來自英國、巴西和紐西蘭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通過2010年至2017年間進行的幾次調查,統計了亞馬遜地區巴西帕拉州30個森林地帶98個物種的14000多隻糞甲蟲。他們還監測了有多少糞便被甲蟲清除,有多少種子被糞甲蟲傳播。

研究人員在2010年監測了一個地區其中大約8000隻糞甲蟲。然而,2016年,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這批昆蟲數量驟降至3700隻左右,2017年,他們只發現2600隻糞甲蟲。

人類通過砍伐森林等活動造成的幹擾,大大增加了森林的可燃性,因為亞馬遜地區不會自然發生森林火災。所有被調查的森林都出現了甲蟲數量的下降,儘管調查結果也顯示,與剛剛經歷乾旱的地區相比,被燒毀的森林甲蟲數量更少。

來自蘭開斯特大學蘭開斯特環境中心的首席研究員菲利佩·弗朗薩博士(Dr. Filipe Frana)說:「我們的調查為人類活動和極端氣候如何共同作用並影響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他還說,「這些辛勤工作的甲蟲的消失可能意味著一個更廣泛的問題,許多生活在森林中的哺乳動物可能也已經屈服於乾旱和火災。糞甲蟲依靠哺乳動物的糞便築巢和取食,因此甲蟲數量的下降可能與厄爾尼諾乾旱和火災造成的哺乳動物死亡有關。」

先前的研究也表明,哺乳動物的存在對糞甲蟲有很大的影響。甲蟲的消失可能預示著其他動物的消失,這也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即在極端乾旱和火災事件之後,森林的再生將受到負面影響。

巴西西帕拉聯邦大學的羅德裡戈·法迪尼教授(Professor Rodrigo Fadini)解釋說:「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後,我們發現的糞甲蟲要少得多,倖存下來的糞甲蟲正在努力在已經受到乾旱影響的森林中傳播養分和種子。」

總之,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活動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與極端氣候相互作用,無論這些幹擾是否結合起來,都可能威脅包括昆蟲在內的熱帶森林動物群的微妙平衡及其對生態系統過程的關鍵貢獻。

全球熱帶森林越來越受到人為氣候變化、當地人為幹擾以及更頻繁和更惡劣天氣極端的威脅。如果我們想保持森林生物多樣性及其對子孫後代的貢獻,我們就需要採取行動來緩解目前的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

相關焦點

  • 厄爾尼諾現象2020年會重現?或促使亞馬遜地區的昆蟲「崩潰」
    並且是已經出現了,根據蘭卡斯特大學最新科學研究報告指出,厄爾尼諾現象促使亞馬遜地區的昆蟲「崩潰」,所以對生物產生了致命的影響,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它的「致命點」。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厄爾尼諾現象讓氣候變得更加的熱和乾燥,對亞馬遜雨林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令人震驚的影響,並進一步加劇了令人不安的「全球昆蟲崩潰」。
  • 亞馬遜雨林為何燃燒
    2013-2019 年亞馬遜的火災數量 數據來源:INPE巴西的國家太空研究機構(INPE)從 2013 年起開始追蹤亞馬遜的火災情況,在他們發表的數據中,今年的森林火災超過 72843 起,2013 年以來最高的數據,比去年同期上漲 83%
  • 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全球:北極38度高溫,接下來還會更熱
    學過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厄爾尼諾現象是指發生在太平洋上的厄爾尼諾暖流。這股不應該出現的暖流將會讓太平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進而引發全球範圍內的氣候異常。2019年就是一個典型的厄爾尼諾年,這一年印度高溫歷史罕見,巴西亞馬遜雨林出現大火,而我們的南方則經歷了長達數月的陰雨天氣。
  • 亞馬遜雨林是地球之肺,作為綠色天堂卻是人類禁區,到底有多恐怖?
    亞馬遜雨林有著地球之肺的美譽,它的面積高達550萬平方千米,橫跨8個國家!亞馬遜雨林佔了全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2017年9月,巴西,英國,哥倫比亞和西班牙的研究團隊發布的亞馬遜物種記錄中包含了14003種植物,而動物則超過十萬種,是歐洲和北美同樣面積森林的15倍以上!這裡簡直就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 亞馬遜物種資源豐富,那裡的居民卻吃不飽,其中原因讓科學家擔憂
    沒錯,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森林覆蓋率佔了全世界的20%,佔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且物種最多的的雨林。那裡的生物種類多達上百萬種,聚集了75000種樹木,250萬種昆蟲,2000多種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多樣化相當出色。
  • 亞馬遜雨林可能在50年內消失!超1億人生存面臨威脅!
    亞馬遜雨林覆蓋南美洲9個國家,佔地面積550萬平方公裡,是全世界最大和物種資源最豐富的熱帶雨林。亞馬遜雨林號稱「地球之肺」,產生的氧氣佔全球氧氣的20%,此外還通過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維持大氣層溫室氣體平衡。
  • 亞馬遜雨林真正的恐怖之處是什麼?
    亞馬遜雨林在國人眼中是危機四伏的恐怖秘境,事實也的確如此,但網友恐懼的對象卻出現了偏差,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亞馬遜真正恐怖的東西是什麼。亞馬遜雨林的最恐怖的事物有以下幾點。2、熱帶疾病潮溼的空氣是滋養病毒的溫床,豐富的昆蟲是傳播疾病的橋梁,當年歐洲人初入南美洲時差點被瘧疾搞得全軍覆沒,靠著金雞納樹才得以在美洲立足。直到現在,亞馬遜雨林裡依舊潛伏著眾多已知和未知的病毒,被蚊蟲叮咬之後就可能感染,在交通不便的雨林裡很難得到救治。
  • 2020年真的是厄爾尼諾年嗎?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具有不確定性
    厄爾尼諾現象最初是指南美洲秘魯西側沿海太平洋海域的異常升溫現象,該海域受秘魯寒流影響,水溫通常較低,而有些年份在聖誕節前後會出現異常的水溫盛行現象,導致海洋魚類的大量死亡,所以命名為厄爾尼諾(聖嬰)現象。
  • 地球之肺亞馬遜雨林,綠色的天堂卻是人類禁區,到底有多恐怖?
    亞馬遜雨林有著地球之肺的美譽,它的面積高達550萬平方千米,橫跨8個國家!亞馬遜雨林佔了全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2017年9月,巴西,英國,哥倫比亞和西班牙的研究團隊發布的亞馬遜物種記錄中包含了14003種植物,而動物則超過十萬種,是歐洲和北美同樣面積森林的15倍以上!這裡簡直就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 開爾文波:厄爾尼諾發生的前兆?
    大氣及大洋的赤道開爾文波均會將西邊界中的擾動傳至東太平洋,這種作用在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動力條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一般來說,判斷厄爾尼諾現象是否出現,主要看是否有很強的西風產生與爆發,而連續的西風爆發事件會激發一系列開爾文波,使暖水異常向東移動,形成中東太平洋的暖海溫。因此,西邊界暖水異常及開爾文波被視作厄爾尼諾發生的前兆。
  • 恐怖的亞馬遜雨林
    獵殺凱門鱷的亞馬遜森蚺潮溼悶熱多雨的氣候中,亞馬遜雨林裡蘊藏著世界上最豐富動植物資源,已發現物種就達到700萬種,其中99%科學沒有記載,沒人去研究,也沒辦法研究。除了我們通過電影和新聞傳媒知道了食人樹以外,雨林裡還長著很多奇怪可怕植物,有的劇毒性植物甚至劃破傷口就會致人死亡。還有一種你想不到的危險,比如亞馬遜雨林裡生活著一種''自爆樹'',聽名字就很炫吧?這種樹的果實成熟後不是掉到地上,而是在空中就會進行自曝,威力強大,最遠可射出150米,近距離挨一下,子彈擊中一樣。
  • 亞馬遜熱帶雨林是一個奇蹟,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
    亞馬遜雨林是一個豐富多彩,豐富多彩的植物王國。這個王國的每一個分子,不論是參天大樹,還是一個嫩芽,都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毫無疑問,並非所有的植物可以成功地生長到開花結果,枝繁葉茂,但每一個生命已經頑強地爭取這個目的。有些植物的生命是短暫的,有的只能是短暫的,但他們一直生活在亞馬遜,我們一直致力於給亞馬遜。
  • 亞馬遜雨林中的王者,動物王國的頂端,一種比一種致命!
    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面積50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它被稱為"世界動植物王國"。有數以百萬計的昆蟲、植物、鳥類和其他物種。亞馬遜雨林曾經被認為是"人類禁區",因為有許多致命的生物,其中3種佔據動植物王國的頂端,一種比一種致命。黑凱門鱷是一種大型鱷魚,也是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之一。
  • 亞馬遜雨林看起來是綠色天堂,實則是人類禁區,到底有多恐怖?
    亞馬遜雨林位於南美洲佔地面積520萬平方公裡,橫跨過9個國家和地區,佔據全球森林總面積的20%,是地球上熱帶雨林面積的50%,在亞馬遜雨林幾乎每年都有新物種被發現,這裡完全就是動物的家園。但是對於人類文明來說並不友好,可以看一下幾個典型的動物。凱門鱷和森蚺,這兩種動物就像是一對兒冤家一樣,相互之間是宿敵。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五章 厄尓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事件是科學界公認的迄今為主發現的最強的年際氣候信號,厄爾尼諾一旦發生將給全球大氣環流和氣候造成異常變化,導致天災連連,使人們生命財產受到損失,也給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帶來影響。因此,對厄爾尼諾事件必須正確認識,積極面對。最大限度地減免厄爾尼諾事件可能造成損失。
  • 厄爾尼諾現象與地球自轉速度有什麼關係?
    ○厄爾尼諾現象與地球自轉速度有什麼關係? 答: 地球自轉速度變化導致地球表層物質東西漂移。 受離心力與慣性力的影響,地球自轉速度變快,地球表層向西漂移;地球自轉速度變慢,地球表層向東漂移。
  • 當白糖、棕櫚油、天然橡膠遭遇厄爾尼諾(下)
    ,高強度的厄爾尼諾現象恰好在3月左右減弱。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視覺化實驗室馬特-瑞海姆(MattRehme)製作過97/98年和15/16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的視頻的對比,其數據信息來自於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 12公裡長史前巖畫帶驚現亞馬遜雨林,繪有冰河時代動物
    英國和哥倫比亞聯合考古隊在亞馬遜雨林(Amazon rainforest)發現一堵長達8英裡(約12.8公裡)的史前巖畫牆,上面描繪了數千幅冰河時期巨型生物和人類的圖案,創作時間最早可追溯至12600年前。
  • 行影不離|亞馬遜雨林的神秘儀式
    《蛇之擁抱》,根據一本亞馬遜流域探險日記改編而成。向我們展現了南美大陸的雨林輓歌,也是導演對這片土地的致敬。亞馬遜雨林不為人知的傳說太多了,即便我們知道了,也只是冰山一角。
  • 2019年氣溫比平均水平高1.1℃,亞馬遜雨林或在50年內消失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這段時間,相信大家也看到一些關於亞馬遜的消息,發布在《自然》雜誌的科學報告指出,亞馬遜雨林吸收碳能力正在下降,其碳匯能力可能在未來15年內降至0。也就是說,在未來15年內,亞馬遜雨林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二氧化碳的量可能會達到一個臨界值,可能會出現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當的情況,亞馬遜雨林甚至可能會出現碳源的情況,即吸收的二氧化碳含量比釋放二氧化碳的量要少。這裡有點類似「盈虧」的原理。相信大家也知道,這些雨林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是地球之「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