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香港《中評社》評論指出,「罷韓」鬧劇終於落幕。無論韓國瑜及其支持者有多麼不甘、無論綠營打韓手段有多麼不堪,短短兩年內,「韓流」以一種驚奇的方式登場,又以另一種驚奇的方式退場,本身就是近年來島內政治生態被民粹綁架的縮影,值得各界認真思考。
高雄市長韓國瑜和臺北市長柯文哲
各方動作和訊息顯示,韓國瑜被罷免後,綠營已經「磨刀霍霍向柯P」。事實上,柯韓二人最初都是民粹政治的受益者,而「韓流」某種程度上得益於「柯文哲現象」的擴散。即便最後綠營沒有如法炮製「罷柯」戲碼,但「韓流」的潮起潮退,對柯文哲的政治生涯帶來衝擊,是不爭的事實。
回顧近年來的臺灣民粹政治,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生型民粹」,另一類是「加工型民粹」。前者十分常見,主要訴求就是「反建制」,目標對準舊體制和既得利益集團。後者在不同脈絡下有不同表現形式,是經由後天加工塑造的民粹思潮,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後真相」時代,民粹的再加工、再生產和再包裝,易如反掌。
柯文哲、韓國瑜的崛起,主要得益於「原生型民粹」。柯粉是一群中上階層的都會區精英群體,他們在經濟上屬於「既得利益者」,但政治上在藍綠對立格局下抑鬱已久,長期缺少強而有力的代表人物,柯文哲的出現為其「超越藍綠」、「第三勢力」等主張提供了實踐路徑。因此,柯粉的「反建制」是意在顛覆藍綠二元政治結構,只不過最初被民進黨順勢用來打擊國民黨,一旦柯文哲自組政黨、展現獨立的政治訴求,白綠「敵我矛盾」就迅速突顯出來。
韓粉的訴求比柯粉更接近「原生型民粹」,因為韓粉的兩大支持基礎退休軍公教和中南部「庶民」階層,都是近年來的「失落者」。前者是因為當局年金改革導致該群體喪失「既得利益者」地位,再加上其政治價值觀與韓國瑜親近,變為「鋼鐵韓粉」主力;後者則是島內長期低薪環境下對現實生活不滿的「沉默大多數」,在網絡社交媒體影響下,迅速被韓「賣菜郎」、「發大財」與「CEO市長」等形象牌吸引,找到了寄託。
可見,柯粉、韓粉本身並不矛盾,亦無重疊,但因為2018年「韓流」崛起產生西瓜效應,再加上以網絡社交媒體為載體的「網紅政治」同質性太強,導致「韓流」淹沒柯粉,讓原本意圖向南、向下拓展政治版圖的「白色力量」吃了一記悶虧。與此同時,柯文哲、韓國瑜都對大陸持友善態度,給了民進黨將其捆綁操作的理由,而這也成為民進黨過去一年創造出「加工型民粹」的著力點。
「加工型民粹」的本質特徵有二:一是靠仇恨、恐懼等極端情緒動員,二是虛實結合、由虛轉實。原本民進黨當局在首個任期內執政聲望跌到谷底,把軍公教、中小企業、勞工、知識分子、宗教團體、深綠得罪了個遍,已經到了無牌可打的地步,2018年縣市長選舉前生硬的「反介入」主張,如同拳頭打在棉花上。轉折點就在去年上半年,民進黨利用內外環境,炮製出所謂「反中」民粹。
從宏觀上看,民進黨吸納了柯、韓等「網紅政治」的一切手段,以執政資源和無限公共開支為後盾,將原有支持者在網絡空間「激活」為全民皆兵狀態,已經屬於典型的認知作戰範疇。從微觀上看,民進黨對柯、韓各個擊破,對柯文哲,民進黨通過香港牌、「芒果乾」對當初支持柯的「天然獨」世代進行「二次啟蒙」,打掉柯在青年板塊的基礎;對韓國瑜,民進黨通過「黑韓」一石二鳥,既讓基本盤保持高亢反韓熱情,又誘導「知識藍」從內部瓦解國民黨團結,最終導致2020國民黨的大敗。
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陳時中 (左)
勝選後,民進黨一手主導的「加工型民粹」並未收手,此次「罷韓」是之前「黑韓」的延續,而「順時中效應」則是2.0版模式的產生。可以說,陳時中的崛起,是民進黨在進入「一黨獨大」階段後,將「原生型民粹」和「加工型民粹」相結合的一次新實驗。
陳時中並無明顯派系色彩,這為其橫空出世營造了較為有利的黨內氛圍,否則以傳統民進黨派系文化,某一派系人物的走紅,必然會帶來其他派系的白眼和暗箭。故「順時中效應」因疫情而崛起,是偶然也是必然。民進黨內各派不僅樂觀其成,也積極「蹭熱點」。在過去一個月島內涉疫話題明顯減少、疫情關注度顯著降低的情況下,陳時中通過下鄉「走透透」行銷觀光的方式,維持了輿論熱度,又展現了基層高人氣。
首先,「順時中效應」的出現,迎合了「原生型民粹」對島內現有制度的不信任感,為民進黨轉移執政能力不足的矛盾提供了「出氣口」。眾所周知,面對執政問題,綠營向來有一套「甩鍋」說辭,推給「黨政體制」就是一大藉口,前不久「紓困之亂」便是典型操作。陳時中在防疫期間,正是以直言不諱、打破官式風格而受到關注,這一特質剛好給民進黨宣傳其執政能力塑造了樣板。綠營抓住大眾喜新厭舊的本能,大力渲染陳時中「直率真誠」的形象,也意在抹去民眾對因相似特質走紅的柯、韓的記憶。
其次,「順時中效應」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兩岸主張完全符合綠營「政治正確」。疫情爆發以來,陳時中作為島內防疫最高指揮官,盡心盡責做好防疫是本職,但其頻頻發表反大陸政治言論,配合民進黨「以疫謀獨」策略,起到了很不光彩的作用。從疫情之初質疑大陸防疫成效,到借「小明事件」煽動統獨認同對立,再到後來不斷在世衛議題上誤導公眾,通過陳時中的一言一行,民進黨將原本只是對疫情不安、有疑慮的島內普通民眾,轉化為加深對大陸偏見、恐懼和敵意的不健康民意。
隨著島內疫情趨緩,陳時中被綠營支持者拱為下一屆臺北市長參選人的呼聲漸漲。藍消綠長的大勢下,民進黨覬覦這塊大餅已久,從臺北市黨部主委選舉風波中,就能充分感受到各股力量的野心。然而,臺北市的特殊地位及選民結構,決定著民進黨即便派出傳統政治人物中的「強棒」,也未必十拿九穩,更何況派系卡位戰已經鬧得不可開交,而陳時中的無派系背景和高人氣現狀,似乎又給其出戰臺北,增加幾分可能性。
然而,面對「韓流」的潮起潮落、「柯粉」的固化停滯,陳時中是否意識到,在上一代「政治網紅」面前,自己只不過是一款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