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最後一次救病人吧。」8月4日23點08分,宿遷市沭陽縣協和醫院原副院長陳德權停止了呼吸,享年52歲。離世時,這位生前救過無數病人的醫生選擇捐獻出自己的眼角膜,幫助兩位患者重見光明。
8月8日上午,在沭陽縣殯儀館,陳德權生前的同事、他的病人以及自發趕來的市民200多人參加了告別儀式,帶著對陳醫生離去的無盡哀思為他送行。
說起陳德權捐角膜一事,妻子江雪說:「我們感到很欣慰,他也沒有遺憾了,在人間傳播了大愛。」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安瑩
他走了,留下一雙眼睛看世界
2017年8月4日,在宿遷市沭陽縣協和醫院的重症病房裡,曾經為無數人做過手術的陳德權躺在病床上,他面容憔悴,每一次呼吸都很艱難,生命只能靠呼吸機和藥物維持。晚上11點08分,隨著警報聲,心電圖機顯示出一條直線,在旁守候的醫護人員悲痛不已……
根據陳德權的遺願,值班醫生聯繫了沭陽縣紅十字會,將眼角膜捐贈出來,把光明繼續留在人間。
陳德權從事骨科專業30多年,先後開展了全髖關節置換及翻修、全膝關節置換、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等多項骨科大手術數千例。醫術高明過硬,使得陳德權在當地有很高的威望。」
化療8次,還堅持上門診和手術
2016年7月,陳德權不幸被確診為胰腺癌晚期。患病期間,陳德權做了8次化療,身體極度虛弱,整個人瘦了20公斤,腰都直不起來了。就是在這樣的病痛折磨下,陳德權還是放不下病人,在治療間隙,堅持工作在醫療一線。每天,上門診、查房、為病人制訂手術方案……
劉繼文是陳德權20多年的老同事,他告訴記者,「我們都勸他,老陳,你好好養病,工作不要太累了。可是他總是跟我們說,我是個醫生,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真的到那一天就不能再看病了。」
2017年4月份,有一位病人慕名找到陳德權,要求能為其做髖關節置換手術。那時的陳德權剛剛做完一期化療,看著病人殷切的目光,他又咬牙堅持了下來,親自主刀並順利完成手術。
陳德權的同事說,作為一名醫生,他在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始終將醫德放在第一位,每一位經他診治的病人,他都要反覆權衡、論證,給予最佳的治療方案。
據劉繼文回憶,陳德權在一次查房時,發現一位年長的病人正要下床,他立即蹲下身子為老人穿上鞋子,這個細節不僅讓老人感動,也給在場的年輕醫生做出了榜樣。
媽媽,讓我最後一次救病人吧
2017年7月份,陳德權的病情惡化,癌細胞侵犯到肝臟。
作為一名醫生,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於是提出捐獻眼角膜的想法。「不行,太遭罪了,你生病已經受了太多折磨,怎麼死後再…….」家屬得知後,陳德權年近80歲的老母親首先反對。家人不同意,陳德權急了。他把老母親叫到病房:「媽,我是醫生,就讓我最後一次救病人吧,不要讓兒子帶有遺憾離開這個世界。」在陳德權的堅持下,家人和親友含淚同意他的決定。
7月27日,陳德權在病榻前與沭陽縣紅十字會籤署了《捐獻遺體眼球志願書》。
解讀
角膜移植是角膜病患者
重獲光明的唯一希望
南醫大附屬眼科醫院副院長薛勁松介紹,角膜疾病是當今世界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在我國目前有400多萬的「角膜盲」的病人,接受角膜移植手術是角膜病患者重獲光明的唯一希望。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服務部負責人劉文華介紹,2001年,南京成立紅十字眼庫,截至今年已經捐獻角膜700片左右,佔到江蘇捐獻量一半左右。
一個小小的角膜有時能讓多個患者重見光明,但因捐贈量相對較少,很多患者無法及時接受角膜移植手術。「我們的眼庫也常常面臨『有庫無膜』的尷尬現狀。」劉文華坦言,南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有一萬多人,他們在黑暗中苦苦掙扎。而每年的捐獻量只有100片左右,有機會實施手術的患者只有1%。
劉文華介紹,角膜不需要解決配型的問題,只要角膜質量好,沒有傳染病等疾病的問題,在死亡後的6小時以內都可以進行移植。「很多人對捐獻角膜還有誤解,認為是要摘取整個眼球,其實不是,醫生只是摘除薄薄的一層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