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醫生捐獻角膜,光明繼續留在人間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2021-01-10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讓我最後一次救病人吧。」8月4日23點08分,宿遷市沭陽縣協和醫院原副院長陳德權停止了呼吸,享年52歲。離世時,這位生前救過無數病人的醫生選擇捐獻出自己的眼角膜,幫助兩位患者重見光明。

  8月8日上午,在沭陽縣殯儀館,陳德權生前的同事、他的病人以及自發趕來的市民200多人參加了告別儀式,帶著對陳醫生離去的無盡哀思為他送行。

  說起陳德權捐角膜一事,妻子江雪說:「我們感到很欣慰,他也沒有遺憾了,在人間傳播了大愛。」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安瑩

  他走了,留下一雙眼睛看世界

  2017年8月4日,在宿遷市沭陽縣協和醫院的重症病房裡,曾經為無數人做過手術的陳德權躺在病床上,他面容憔悴,每一次呼吸都很艱難,生命只能靠呼吸機和藥物維持。晚上11點08分,隨著警報聲,心電圖機顯示出一條直線,在旁守候的醫護人員悲痛不已……

  根據陳德權的遺願,值班醫生聯繫了沭陽縣紅十字會,將眼角膜捐贈出來,把光明繼續留在人間。

  陳德權從事骨科專業30多年,先後開展了全髖關節置換及翻修、全膝關節置換、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等多項骨科大手術數千例。醫術高明過硬,使得陳德權在當地有很高的威望。」

  化療8次,還堅持上門診和手術

  2016年7月,陳德權不幸被確診為胰腺癌晚期。患病期間,陳德權做了8次化療,身體極度虛弱,整個人瘦了20公斤,腰都直不起來了。就是在這樣的病痛折磨下,陳德權還是放不下病人,在治療間隙,堅持工作在醫療一線。每天,上門診、查房、為病人制訂手術方案……

  劉繼文是陳德權20多年的老同事,他告訴記者,「我們都勸他,老陳,你好好養病,工作不要太累了。可是他總是跟我們說,我是個醫生,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真的到那一天就不能再看病了。」

  2017年4月份,有一位病人慕名找到陳德權,要求能為其做髖關節置換手術。那時的陳德權剛剛做完一期化療,看著病人殷切的目光,他又咬牙堅持了下來,親自主刀並順利完成手術。

  陳德權的同事說,作為一名醫生,他在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始終將醫德放在第一位,每一位經他診治的病人,他都要反覆權衡、論證,給予最佳的治療方案。

  據劉繼文回憶,陳德權在一次查房時,發現一位年長的病人正要下床,他立即蹲下身子為老人穿上鞋子,這個細節不僅讓老人感動,也給在場的年輕醫生做出了榜樣。

  媽媽,讓我最後一次救病人吧

  2017年7月份,陳德權的病情惡化,癌細胞侵犯到肝臟。

  作為一名醫生,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於是提出捐獻眼角膜的想法。「不行,太遭罪了,你生病已經受了太多折磨,怎麼死後再…….」家屬得知後,陳德權年近80歲的老母親首先反對。家人不同意,陳德權急了。他把老母親叫到病房:「媽,我是醫生,就讓我最後一次救病人吧,不要讓兒子帶有遺憾離開這個世界。」在陳德權的堅持下,家人和親友含淚同意他的決定。

  7月27日,陳德權在病榻前與沭陽縣紅十字會籤署了《捐獻遺體眼球志願書》。

  解讀

  角膜移植是角膜病患者

  重獲光明的唯一希望

  南醫大附屬眼科醫院副院長薛勁松介紹,角膜疾病是當今世界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在我國目前有400多萬的「角膜盲」的病人,接受角膜移植手術是角膜病患者重獲光明的唯一希望。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服務部負責人劉文華介紹,2001年,南京成立紅十字眼庫,截至今年已經捐獻角膜700片左右,佔到江蘇捐獻量一半左右。

  一個小小的角膜有時能讓多個患者重見光明,但因捐贈量相對較少,很多患者無法及時接受角膜移植手術。「我們的眼庫也常常面臨『有庫無膜』的尷尬現狀。」劉文華坦言,南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有一萬多人,他們在黑暗中苦苦掙扎。而每年的捐獻量只有100片左右,有機會實施手術的患者只有1%。

  劉文華介紹,角膜不需要解決配型的問題,只要角膜質量好,沒有傳染病等疾病的問題,在死亡後的6小時以內都可以進行移植。「很多人對捐獻角膜還有誤解,認為是要摘取整個眼球,其實不是,醫生只是摘除薄薄的一層角膜。」

相關焦點

  • 推拿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張博介紹說,大部分盲人推拿師都會經過三年到五年的系統培訓,雖然被身體狀況限制而無法進入醫院工作,但一直都在以「醫生」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張博和《推拿》劇組有著共同的使命感,就是希望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盲人世界,這裡也有夢想、有快樂、有希望。過去很多人對於盲人推拿的印象,就是在陰暗逼仄的房間裡擺著張破舊的小床,哪怕身體被推拿舒服了,心裡還是壓抑的。
  • 永留大愛在人間
    永留大愛在人間 2020-10-29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心懷大愛!國慶節這天,東營一家祖孫三代七口人登記捐獻角膜
    而東營崔博一家七口人卻用登記捐獻眼角膜的方式度過了一個意義非凡的節日。上至71歲的老人,下到14歲的孩子,10月1日下午,吃完團圓飯,崔博、崔博的父母、妻子、兒子、叔叔、舅媽一家七口人鄭重地在捐獻角膜申請書上籤下自己的名字。上門做登記服務的東營區紅十字會副會長張惠感動地說,「如此有愛,有大愛的一家人,真是少見!太讓我們感動了!」。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3月25日,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座談會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南京市醫保局與市財政局、衛健委三部門聯手,在國內率先出臺《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探索按中醫特色病種付費、對中醫類醫療機構實行醫保結算傾斜……這一系列利好政策不僅方便群眾享受到質優價廉的中醫藥服務,還將促進中醫類醫療機構的發展
  • 花甲之歲大愛捐獻遺體和角膜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7日訊11月14日下午15點45分,周新善妻子鄒花香給東營區紅十字會來電,電話裡的她非常傷心和沉重:「小張,就在剛才,老周走了……你們準備來接受角膜和遺體吧。」同時,為家屬發放捐獻榮譽證書和紀念碑。19點55分,山東省眼科醫院趕到濱海醫院,對家屬表示慰問後,向家屬解釋角膜摘取方式和下一步如何使用,雙方籤字辦理了捐獻和接受手續,順利摘取了眼角膜。20點40分,濱州醫學院煙臺校區趕到濱海醫院,負責接受遺體的醫護人員向家屬表達了深深的謝意和敬意。隨後,與家屬辦理了遺體捐獻和接受手續。
  • 39歲攝影師捐獻「最珍貴鏡頭」,幫助20歲大學生重獲光明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何金玲 見習記者 柴軍虎)11 月 16 日上午 11 點 29 分,年僅 39 歲的蘇州攝影師邵蘇峰不幸因病去世。遵循他的遺願,家人決定捐獻其遺體和眼角膜。11 月 18 日,在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醫學樓遺體告別廳,邵蘇峰的親人和朋友一一與他告別。
  • 安徽衛視主持人王小川在公益慈善之夜為角膜捐獻志願者呼籲
    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再次讓我們對王小川刮目相看:    2015年11月27日,在2015年合肥普瑞眼科公益慈善之夜的晚會上,王小川通過VCR現場宣布:自己已經是一名角膜捐獻志願者,並呼籲希望更多人加入,用愛傳遞更多光明!    「我只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經禪和的張博醫生為樂樂制定了針對性的推拿,配合耳壓療法的調理方案,當天推拿後,到晚上樂樂就開始出汗。第二天早上體溫就回落到37℃,後又經推拿調理2次體溫恢復正常。  推開經禪和畫滿長頸鹿、小獅子等童趣十足的小兒推拿房門,可愛的童童一邊伸出左手被推拿,一邊右手撥弄著PAD正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片,「她一不舒服就催姥姥給這打電話。」
  • 六旬老人去世捐獻角膜 兩院助力照亮兩個人生
    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訊 「疫無情愛無盡,老黨員捐獻角膜『光明』留人間」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讓很多人感動不已。家住宜春的六旬老人孫永(化名)因故去世,在宜春市紅十字會和宜春愛爾眼科醫院的協助下捐獻了自己的遺體和眼角膜。3月2日,兩臺角膜移植手術已先後在南昌愛爾眼科醫院十樓手術室展開,孫老捐獻的珍貴眼角膜,使兩位正飽受失明折磨的角膜盲症患者重見光明。
  • 堅強母親抗癌半生,捐獻角膜留下光明
    堅強母親抗癌半生,捐獻角膜留下光明 2020-11-27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領到「紅本本」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現代快報記者獲悉,南京市多個婚姻登記處特意加班半天,為新人辦理登記。截至昨天上午11點,全市共有140對新人登記結婚。  8點半不到,小盧和小許就來到玄武區婚姻登記處門口等待。1997年出生的小盧是南京人,兩年前,他在玩遊戲時認識了湖北姑娘小許。「我倆算是網戀吧,一個月後見了面,覺得非常投緣,有很多共同話題。」為了能和小許朝夕相處,小盧辭掉南京的工作去了湖北。
  • 五一誓當 美食家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現代快報記者 昂潔  ■饕客:於學榮 身份:江蘇省餐飲協會秘書長  推薦店鋪①:綠野香蹤  地點:御道街正陽大廈  推薦理由:於秘書長認為,現在人缺的不是營養而是營養均衡。大魚大肉吃多了,吃些素食可以讓身體內部酸鹼平衡。蛋糕裡面沒有蛋,冰激凌也沒有蛋和奶,提拉米蘇是豆腐做的,牛排也是素的,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以假亂真,太神奇了。
  • 無錫人的App來了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靈錫」是面向無錫市民以政務和民生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一站式」城市服務新平臺,也是今年的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從老百姓的個性化需求出發,採用統一身份、統一支付、統一入口的設計,實現「一機在手走遍無錫,一碼通行無阻」,使用唯一的二維碼實現「人、證、碼」合一,在辦事、生活各類應用場景使用,建立起公民個人數據錢包,在網絡空間為市民打造屬於自己的數字家園,讓人民群眾切實感知和體驗到「有文化、有溫度
  • 27樓的「動物園」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但是它一點也不在乎,還是我行我素,繼續耍著它的猴拳,扮著它的鬼臉。  貓頭鷹是動物園裡的特殊分子,白天幾乎看不到它的身影,因為它不是在這個角落呼呼大睡,就是在那個角落鼾聲如雷。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動物園的其他動物都進入夢鄉了,這隻貓頭鷹就出動了,窸窸窣窣、咔咔嚓嚓,東翻翻西找找,一會吃薯片、一會喝可樂,一會嗑瓜子、一會喝果汁,十分逍遙自在。真是個名副其實的「夜貓子」!
  • 76歲「抗癌明星」病逝 捐角膜留下光明在人間
    人民網武漢12月21日電 20日上午10時,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綜合手術室內,一片珍貴的眼角膜被移植給一名31歲男性患者,這片角膜來自曾經的「抗癌明星」陳紅。幾天前,76歲的陳紅因乳腺癌病逝,家人遵照她的心願,捐出了老人的遺體和角膜。
  • 天使「戰袍」裡的高科技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跟隨江蘇醫療隊的隊員,為你「解鎖」全套高科技防護裝備。    現代快報+/ZAKER南京特派記者 王衛  記者 安瑩        高科技防護裝備  為插管敢死隊「護體」     江蘇省人民醫院麻醉手術科主任醫師潘寅兵到湖北後,一直在武漢市第一醫院的重症監護病區工作。
  •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四胞胎父親周群說,孩子的乳名是醫生給起的,分別叫綻綻、伊伊、欣欣、莘莘,諧音是「戰疫新生」。孩子的大名叫:祖伊、果兒、嘉珊、佑思,意思為「祖國加油」,合起來就是「戰疫新生,祖國加油」。  醫生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四寶莘莘早於三個姐姐於2月24日出院,最早回到父母懷抱。28日出院的是四胞胎中的綻綻、伊伊、欣欣,她們的體重都長到了兩公斤左右。
  • 特立獨行的婦科名醫鄭丞傑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醫生、科普作者、節目嘉賓、主持人,不同的場所,他扮演不同的角色,但這所有的身份都只圍繞一個中心展開——健康。2011年8月,這位特立獨行的醫生出任南京明基醫院醫療副院長,雖然在南京的時間並不長,但他的風趣幽默卻給每個接觸他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藏身於板橋荒山中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丁進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兩座碉堡均為長方體構築物,長約5米,寬約2米,它們的構築特點和數百米外已經公布為文物的江寧炮臺山碉堡基本相同。  「板橋墩子坑碉堡群應該是保護京蕪路(今寧蕪公路)的,它們見證了第八十八師在南京保衛戰中的外圍戰鬥。」丁進在查閱相關史料後,初步判斷。
  • 今年廣東角膜捐獻量已達1200片,920名患者重見光明
    但從全年整體情況來看,角膜捐獻量和移植手術量並未受太大影響,與去年相比,數量均有所增加。冀建平介紹道:「截至目前,今年眼庫已獲得1200片捐獻角膜,排除部分不能使用的,這些角膜共給900位病人做了移植手術。而去年角膜捐獻量為1045片,手術量約870臺,今年情況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