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宅家」時間長,不少青少年都出現了視力下降的情況。疫情形勢好轉後,各大眼科醫院視光門診量迎來就診小高峰。很多帶著孩子前來就診的家長也覺得十分疑惑,明明已經注意了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為什麼還是會出現近視度數增加的情況呢?一份來自學生的雲夾監測報告,或許可以解決家長們的疑問。
10歲女童近視300多度,雲夾報告揭示真正原因
據愛爾眼科重慶南坪醫院視光部楊和平主任介紹,青少年近視患者,建議3-6個月進行一次眼健康檢查。今年由於疫情原因,青少年宅在家時間更長,視力下降情況尤為突出。
「家長們認為只要拒絕或者減少電子產品使用,就可以保護視力,但並不是這樣。」楊和平主任說。
以10歲的辰辰為例。今年1月21日,辰辰媽媽帶著她來到了醫院。辰辰左眼近視300度,右眼近視350度,青少年近視度數平均每年增長100度左右,如果不進行科學合理地幹預和管控,很有可能日後發展成為高度近視,讓辰辰媽媽十分擔心。
為了更精準地了解辰辰的近視原因,進而制定個性化的近視防控方案,視光部楊和平主任決定對辰辰「用眼習慣監測」。
愛爾眼科研製的「雲夾」是一款近視眼行為客觀監測與幹預的智能可穿戴設備。辰辰只需戴上「雲夾」,就能對其用眼距離、用眼時長、用眼姿勢、環境光照和有效戶外暴露時間這5個維度進行全面監測,並進行自動分析,這樣即可明確她的近視病因,進而提供精準的診療方案。
因為疫情的原因,原定為一周的監測測時間一直延續到3月21日。
雲夾智能監測報告顯示,辰辰平均每天用眼(視近)時長為463分鐘,約等於7.72個小時,是推薦值120分鐘的4倍有餘。
「疫情期間,學生用眼有兩大特點:一個是戶外活動時間減少,第二個就是近距離用眼負荷大幅增加。」楊和平主任認為,辰辰的情況很符合這兩個特點。楊主任介紹說,科學用眼應該遵循「3個20原則」,每視近20分鐘,就休息20秒,休息期間注視20英尺(6米)來放鬆雙眼。但是辰辰單次連續用眼(視近)最長時間有127分鐘,遠超20分鐘的標準。
另外,辰辰的平均用眼(視近)光照強度,白天為113Lux,晚上僅50Lux,而在良好的光照環境中,這一數值應該是在125Lux及以上。此外,平均用眼距離、平均每天有效戶外暴露時長、平均每天有效戶外次數均不足。
看到這個結果,辰辰的媽媽十分驚訝。除了上網課,辰辰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已經很少,多數近距離用眼時間是在做作業和學習,再加上近視後,已經在糾正了很多用眼壞習慣,但沒想到仍然存在著這麼多問題。
此外,取走雲夾報告的當天,辰辰還取走了定製的角膜塑形鏡。3月27日,再次來複查時,辰辰很開心,她說,只需要晚上配戴角膜塑形鏡後,白天就可以擁有清晰的裸眼視力,讓脫離了框架眼鏡的她格外自在。
「角膜塑形術,是目前被公認為控制青少年近視增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楊和平主任強調說,角膜塑形鏡屬國家管控級別最嚴的醫療器械,即三類醫療器械,所以,它的驗配必須要到正規醫療機構,在專業眼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鏡片配戴安全、有效。
個性化科學近視防控,護航青少年眼健康
「導致近視的原因非常複雜,不是避免用電子產品就能防止近視的,」楊和平主任說,如果發現孩子出現視力下降的情況,應該及時到眼科醫院進行醫學檢查。「通過一系列醫學檢查,再通過『雲夾』監測,可以確定每個孩子近視度數增長的主因,從而制定個性化近視防控方案。」
多名專家表示,青少年近視防控需要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除了配戴度數精準的眼鏡,還需要採取科學手段預防近視的發生和增長。通過科學檢查後進行準確判斷,針對不同的近視成因採取合適的方式矯正,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近視是長期不良用眼行為造成的後果,近視防控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單單靠醫生。」楊和平主任指出,青少年近視要「治」更要「防」,即早預防、早檢查、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該院從預防、矯治、控制三個方面,成功打造「三位一體」的青少年近視防控體系。即預防——遠視儲備檢查、雲夾座;矯治——雙眼視功能檢查、全面醫學矯治;控制——角膜塑形鏡驗配技術、智能「雲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