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屋紅牆青石橋,小橋流水有人家
田園松陽散落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古村落
就像一卷被歷史遺忘在角落裡的畫卷
用木石磚瓦鐫刻下一個個美麗的故事
今天小布你走進麗水古村落、古建築、古樹
第一站:小槎村
從縣城市政廣場出發往麗水方向行駛30公裡左右到達裕溪鄉小槎村,大約需要40分鐘。
小槎村位於松陽縣城東南方向,村域面積4.5平方公裡,下轄石坑口,隔溪兩個自然村。小槎村古時亦稱「槎川」,槎:即鑿木成舟。川:泛指小槎。
大約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開國功臣劉基的後代子孫劉廷爵與麗水市青田縣南田武陽(今文成)遷居槎川,至今已傳29代,村中劉姓為第一大姓,其次為程,葉,王,楊,周等姓。
小槎村整個村莊臨溪而居,地貌呈「左青龍,右白虎」狀,整個村莊猶如一把太師椅,小槎村端座其間,村邊河溪交匯,是松陽十佳水美鄉村,溪水潺潺如九寨溝般,環境極佳!
小槎村歷經近500年滄桑,傳統村落至今仍保存良好,鄉土韻味很足。現存最早建築建於清朝,傳統建築群集中修建於清末民初,清代建築18幢,民國時修建8幢,現存傳統建築群連片集中在小槎溪北部,北靠山南臨水,與周邊環境協調,風貌古樸,敦實安靜,宜居實用。
如今的小槎村是一個複合型的村落,新樓亮麗整潔,老屋古樸寧靜,古建築「黃牆粉黛」整體和諧,系完整古村落。期間積澱的文化元素眾多。如:劉伯溫祭祀文化、戲曲、鼓詞、北調、道教 、油茶、農耕、水運 、印刷、鍥約文書典藏等等門類繁多。村民以發展香菇,筍竹和種植油茶為主,村莊四周大多為毛竹林、杉樹林。
第二站:木岱坑村
出小槎村沿公路繼續行駛6公裡左右就到了木岱坑村,大約需要10分鐘。
木岱坑村位於松陽縣東南面,裕溪鄉政府西南面,距縣城40公裡,距鄉政府10公裡,整個村落坐北朝南,從村口望去,整村呈布袋型,水資源豐富,由茶園坑、石水坑、營盤坑、值坑、釵坑五水匯聚至木岱坑(原名為布袋坑),五條水坑就象一隻手的五個手指,匯聚到布袋型手掌,所以命名為布袋坑村。村民祈盼財源廣進,世代幸福,「布袋」和「木岱」方言音極其相似,傳著傳著變為「木岱坑村」。
木岱坑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由福建上杭縣岐灘村富公名下十二世生榮、生贈在此開基創業。
直到今天,他們仍然遵循著客家習俗,仍然講客家話(汀州話),保留了閩地文化韻味,有著獨特的文化氣息與生活氣息。家中設有神龕、供奉祖先牌位,四時八節均要上香祭祀。除夕當天,木岱坑村村民敲鑼打鼓、鳴放鞭炮,抬著供品到宗祠祭祖,在香火堂中祭祀共同的祖先。此外,採茶燈舞、放水燈、花鼓燈、迎神、舞龍、舞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明清流傳至今。
木岱坑村歷經350餘年滄桑,傳統村落至今仍保存良好,鄉土韻味很足。現存最早建築建於清朝,傳統建築群集中修建於民國,清代建築有40餘幢,民國時修建60餘幢。所有民房均為土木建築,榫卯結構,同屬松古盆地主流建築群體,建築工藝保留浙南山區地域特色。多數為三間兩客軒,五間、直頭三間為主,也有天井兩邊單客軒、雙客軒。
木岱坑村主要以黃、張、葉等姓氏為主。村民以發展香菇、油茶、筍竹兩用林和種植香榧為主,村莊四周大多為毛竹林,一溪繞村,晨昏炊煙嫋嫋,村莊活態性高。
第三站:鳳弄源村
從木岱坑村原路返回到222省道往麗水方向行駛9公裡左右,右轉繼續行駛4公裡左右到達鳳弄源村。
鳳弄源村坐落在四面環山的谷地之中,曾稱下弄源村,距離裕溪鄉政府駐地東約6公裡,松陽縣城50餘公裡。鳳弄源村以源得名。明國14版《松陽縣誌》卷一稱鳳弄源,相傳此處有鳳凰出沒,取名鳳弄源。
鳳弄源村始建於清康熙26年,整個村落坐北朝南,房前屋後有良田相伴,有著濃鬱的農耕文化,充分顯示出古人生活狀態:日出而耕,日落而歸,有著典型的地域特色。村莊周邊環境保存完好,與村落和諧共生,清晰的體現原有選址農耕文化的理念。
鳳弄源村以許、朱、王姓為主,其中以許姓最多,據《許氏宗譜》記載,清康熙26年,許氏先祖許志猛攜眾人從福建壽寧躲避戰亂遷徙至此,在此開基創業,村中建有許姓宗祠。
▲廊橋
▲五穀廟
第四站:章山村
從鳳弄源村原路返回再繞山行駛約14公裡到達章山村,途中會遇到一處落差50米的白鷺河瀑布,雨後非常壯觀!
▲白鷺河瀑布
章山村建於清康熙年間,村落布局精心講究,村莊坐北朝南,紅牆黛瓦,四周群山環抱,房屋沿山谷地勢而建,前低後高,階梯分布,整體村落儼如盛開的蓮花,構成了一副美麗的詩詞畫卷。具有典型的江南山區村落特色,被稱為「陽光居住的村莊」。據記載,章山村的呂姓子孫是秦始皇國相呂不韋的後代。
章山村是漢族與畲族共同和諧居住的原始古村落,是個畲漢多元文化的交融地,畲族文化、油茶文化、耕讀文化、古村落文化……它們憑著自身優勢,分別綻放著絢麗的光彩。
章山村每年舉行的榨油節,節目精彩紛呈,金黃色的茶油在一道道古老的榨油工序裡緩緩的流出,被各路遊客搶購一空。章山村的板慄燒、油豆腐、梅乾菜、筍乾、苦野菜、香菇等原生態食材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古老的鄉村泥房、嫋嫋炊煙、幽靜的景色,吸引著喜愛油畫的藝術家和學生前來寫生。
第五站:潘山村
章山村原路返回往松陽方向行駛4公裡,右轉繼續行駛8公裡到達潘山村。潘山村位於松陽麗水兩縣交界處,距松陽縣城35公裡,離麗水碧湖鎮20公裡,這裡海拔596米,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休閒養生的好地方。
村莊呈狹長型排列在山坳裡,幾十幢傳統建築點綴在或橫、或斜的梯田中間,這些建築清一色土牆青瓦,硬山頂、人字架,大都建造於清中後期,也有建設於民國和解放後。
村莊四面環山,村前坑水長流不斷,村落山口古樹參天,百鳥爭鳴,村莊左右各有一口水井,幽幽井眼,冬暖夏涼,天生甘泉,永不枯竭,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村落。
潘山村主要出產樹木、毛竹和油茶。尤其是茶油,色清可口,曾經馳名麗水、金華等地。
乾隆13年(公元1748年),定武公入潘祭產聚族,入潘山後,向村民江大女當租屋一幢,松樹山、茶將山各一塊為建基立業之本。定武公勤以補拙,儉以生財,謙以睦鄰,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置田百餘畝,建起了一座佔地面積1080平方米,兩層共55間房屋的走馬樓。房屋建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由此奠定了潘山村主要的建築形態。
光緒末年,一個名叫金馬芳的人出生一戶榨油世家,從小住在走馬樓裡,看著上輩種植油茶和榨油販油。成年後,金馬芳主持種植油茶達到了三四千畝,後來逐漸過渡到一二萬畝,成為了當地名副其實的「油王」。
如今,在金馬芳住過的走馬樓裡,仍能在房間裡找到巨大的千斤油缸,可見當時的油品之豐盛。據傳,每到農曆九月,這裡漫山遍野的油茶花盛開,金黃色的茶果纍纍,油香長久地瀰漫在山村裡,這裡,乃當之無愧的油茶之鄉。
▲「油王」故居
第六站:徒步
木岱坑—瀑布—康養大道,全程4.4公裡,用時約3.5小時。
自駕遊覽了幾個古村落後,徒步一段山路,穿梭在樸素而緩慢的煙火裡,聽風飛過高山,任由掌心輕輕滑過被無名花香凝住了的時光,任山間清新脫俗的景致放飛心情,享受徒步後六脈通賅的舒爽。
木岱坑康養大道已有百餘年歷史,曾經是通往臨縣雲和縣的交通要道,古道基本保存完好,厚厚的枯葉鋪滿泥地,這樣的路況最是養腳,山風吹來,帶著絲絲涼意,吹散了徒步的辛勞,深吸一口這飽含負氧離子的空氣,肺腑間頓覺輕鬆通透,身心感覺愉悅欣然。
途中那一道瀑布似銀簾一般傾瀉而下,水珠大的如珍珠,晶瑩透亮,歡蹦跳躍;小的細如煙塵,瀰漫於空氣之中,成了蒙蒙水霧。微風一吹,一陣陳透心的涼氣迎面撲來,驅走了身上的熱汗和疲勞,換來了一身涼爽。
山行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閉上眼,觸摸歲月,不因為時光清遠,不因為地域阻隔。
多少年如一日,鎖住了每一個踏入的腳步,驚豔著每一位匆匆的過客。
沿途民宿/餐飲
1、裕溪村隔溪山莊農家樂民宿
地址:松陽縣裕溪鄉裕溪村
2、雲上平田—雲裡章山
地址:松陽縣裕溪鄉章山村21號
文章來源:松陽文旅
責任編輯:孫蓓蓓 編輯:施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