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姆庫爾在熟練地安裝布穀鳥鐘。
本報記者鄭紅攝
「咕咕,咕咕」,整點時分,從點綴著田園裝飾的小木屋窗口內,一隻布穀鳥探出頭來報時,這就是德國黑森林地區著名的布穀鳥鐘。製作正宗的黑森林布穀鳥鐘有嚴格的標準:木刻使用的主要材料必須是來自黑森林地區的椴樹,表芯必須是機械的,且鐘錶的裝配必須在黑森林進行。近日,記者來到朔納赫小鎮,拜訪了當地有名的布穀鳥鐘製造者哈斯夫婦。
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幅忙碌的景象:電話鈴聲不斷,夫婦二人邊接電話邊在紙上忙著記錄,看來是有了新訂單。作為成功的布穀鳥鐘製作者,哈斯夫婦接受媒體採訪已成家常便飯。「平均每兩周就有記者來採訪我們。」哈斯放下筆來招呼記者。
英格爾夫·哈斯是這座古老作坊的第四代傳人,從事布穀鳥鐘製作已經近30年。雖然是家族傳統,但鐘錶製作技術仍須進入專業學校學習。「我19歲就去了附近的城市福特萬根學習鐘錶製作,學了3年。」
哈斯家的工作室並不大,前廳是他們的商店、辦公室兼妻子柯尼·哈斯的畫室,第二間屋子用來包裝和存放貨品,最裡面一間則是工作室的核心,也就是布穀鳥鐘安裝和調試的地方。記者到時,59歲的工人雷姆庫爾正在給幾十座布穀鳥鐘安裝錶盤外框和表芯。「1、2、3……10」,10秒鐘內,小巧的布穀鳥、錶針和表芯就被組裝在一起並經過簡單的調試。「從1988年起我就開始製作鐘錶,以前也做過手錶,但還是喜歡製作複雜的布穀鳥鐘。」雷姆庫爾說,「要從頭到尾看完整個布穀鳥鐘的製作,得在車間待上幾天。」
布穀鳥鐘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黑森林地區的木鐘製作傳統可以追溯到1720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朔納赫鎮上幾乎一半當地人都在從事與布穀鳥鐘有關的工作,年產量最高時達100萬座。但到了70年代,電子表的發明衝擊了鐘錶市場,布穀鳥鐘也失去了價格優勢。很多黑森林布穀鳥鐘製作家庭被迫轉行,時至今日,在當地從事布穀鳥鐘製作的人已不多。
哈斯家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並將布穀鳥鐘的製作發展得更好。「幾個月前我們買下旁邊的房子,打算擴大生產規模。」2005年,哈斯夫婦共同設計了「第三代布穀鳥鐘」,將傳統的布穀鳥鐘與現代設計結合起來,「現在我們製作的布穀鳥鐘中,有50%具有現代風格」。記者看到,即將發貨的布穀鳥鐘顏色鮮豔,設計突破傳統,簡約靈動。「這是賣得最好的一種。」哈斯驕傲地對記者說,「在對鐘錶融入現代風格設計之前,我和妻子覺得生意越來越難做,風格有所突破後銷量增加不少。」
在前廳,記者看見哈斯夫人正聚精會神地給一座布穀鳥鐘描繪彩色花卉圖案。完成一座布穀鳥鐘的繪畫十分辛苦,大約需要15至20小時。「柯尼從前在郵政局工作,繪畫和設計完全是自學。我常跟人說,我娶她就是因為她畫得一手好畫。」哈斯打趣道,「柯尼的藝術天賦,或許是布穀鳥鐘絕處逢生的秘訣。」
「通過製作和銷售具有現代設計感的布穀鳥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喜歡傳統布穀鳥鐘。我覺得生意會越來越好。」哈斯對布穀鳥鐘的未來充滿希望,「中國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2010年,我們受邀參加上海世博會,柯尼在現場表演了布穀鳥鐘的繪畫,中國觀眾十分熱情友好。從那以後,來自中國的訂單多起來了。」
(本報柏林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