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海外生存堪憂:進口需求超越本土出口

2021-01-08 騰訊網

  「我們的電影人不能只去海外走紅毯,走紅毯不能讓中國電影紅起來。」說起中國電影在海外的生存狀況,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毫不掩飾自己的憂慮:「不是不很好,而是很不好。」

  在中國電影國內票房年年攀升的時候,很少有人注意到2011年中國電影海外收入只有20.24億元,相比2010年大幅下降近43%,幾乎退回到5年前的水平。近日,由黃會林牽頭在京發布的《銀皮書:2011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研究年度報告》(以下稱「銀皮書」)提示的這一現狀,無疑給票房日新月異的中國電影潑了一瓢冷水。

  「銀皮書」的統計數據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的學術小組完成。通過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9個國家、18個語種的1400名海外觀眾的問卷和訪談,分析了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的接觸途徑、偏好、文化價值認知等問題。

  調研發現,中國電影在國外影院的「能見度」較低,進入海外商業院線的中國電影數量十分有限。區區20.24億元,扣除DVD等產品的收入,實際電影票房只有10.42億元。55.1%的海外觀眾通過錄像帶、DVD觀看中國電影,成為首選,選擇進電影院的人只有32.2%。

  就在全世界人民都越來越享受充斥著「Made in China」的商品的生活的同時,中國電影卻成了這個出口大國的一塊「短板」。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上瘋狂吸金。2010年,美國國內票房總收入106億美元,幾乎全部來自美國電影;而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為15億美元,44%來自美國電影。2011年共有17部引進片票房過億,全年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獲得超過38億元的收入,佔據中國國內票房總數的29.06%。今年上半年,僅一部炒冷飯的3D版《鐵達尼號》就輕鬆從中國內地影市捲走了10億元人民幣,中國市場正在逐漸取代日本成為好萊塢的全球第一大海外市場。

  被中國電影人踏破門檻的歐洲幾大電影節,一樣不能給中國電影帶來產業上的自信,「片子越來越難賣了」成了很多製片方共同的感受。從今年柏林電影節的現場情況來看,除了《金陵十三釵》 、《龍門飛甲》 等幾部大片以外,絕大部分國產電影展臺都乏人問津。而在坎城,今年真正能有機會在坎城展映的國產片只有7部,除了《十二生肖》和《畫皮2》因為製片方在海外的長期關係而在部分歐洲和亞洲國家售出,其他電影並沒傳來什麼明確的好消息。在一些參加坎城電影節的中國電影人看來,其實中國電影在外面的真正受歡迎程度遠不及我們「擺攤」的聲勢大,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市場正在萎縮。

  而中國買家為引進片開出的價碼卻高得嚇人。自從2010年《敢死隊》在中國大賺近兩億元人民幣後,進口片的價錢就翻了兩三倍,今年一個三四流的美國片普遍都能炒到200萬美元,一部還沒上映的《敢死隊2》市場預售價更被中國人炒到了600萬美元。中影海推總經理周鐵東打趣稱:「中國人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便宜。」

  貿易逆差,是「銀皮書」裡一個很刺眼的關鍵詞。加入WTO以後,中國電影票房的貿易逆差出現在2010年,這一年,電影出口收入開始低於電影進口支出, 說明國內對進口電影的需求開始超越本土電影的出口;2011年,貿易逆差更是擴大到40.6億元人民幣,其中表現最為嚴重的是中美電影貿易逆差。

  10年前,張藝謀的《英雄》在北美獲得5800萬美元票房,成為繼《臥虎藏龍》(北美票房1.2億美元)之後海外票房第二高的中國電影,曾被評價為「中國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而華語電影在北美的銷售和票房連年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幾年前《頭文字D》能在海外賣幾百萬美元,後來《投名狀》賣100萬美元都困難,而《刀見笑》更以5萬美元創下華語電影北美發行的票房新低。

  「銀皮書」中的一項調研數據顯示,三分之一以上的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一點也不了解」,32.3%的英語觀眾「完全沒有看過中國電影」,選擇中國電影作為了解中國文化主要渠道的外國觀眾比例僅為25.9%。讓很多電影人擔憂的是,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不少人對中國電影仍停留在「功夫片」的印象中,除了李小龍、成龍、李安、張藝謀外,中國演員和導演在海外認知度不高。

  「『功夫』只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小方面,但在海外觀眾眼中卻代表了中國。」黃會林說,功夫片在海外市場多年來長盛不衰,恰恰從側面顯示出中國電影在國際傳播上的弱勢,在很大程度上,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意識不強,投入不夠,缺乏成熟的海外營銷網絡。

  就中國電影「走出去」而言,「銀皮書」指出,2011年共有295部次影片參加了28個國家和地區的82個電影節,55部次影片在18個電影節上獲得82個獎項。雖然獲獎眾多,但帶來的實際效應卻很有限。

  「中國電影影響力保持上升趨勢。但宣傳不是參加幾個電影節這麼簡單,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宣傳計劃。」華夏電影發行公司董事長谷國慶說,中國電影的產業化正處於起步與摸索階段,在國際化宣傳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美國片商的三分之一經費用於宣傳發行,而國內現在通常只有二十分之一,在宣傳觀念上相去甚遠。

  十幾年過去,儘管中國電影人已經在海外揚眉吐氣,而相當數量的國產影片到海外舉辦的推廣活動面對的仍然是國內媒體,之所以要在海外造出點聲音,完全是為了提高國內宣傳的傳播力度。沒有考慮到國際傳播,又如何讓影片獲得海外買家的關注呢?

  「近日美國大片進口配額的增加引起了社會關注,在更多外國電影走進來的同時,對中國電影海外生存的思考十分迫切。」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表示。

  對此,黃會林也感到時間緊迫。在她看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電影在世界文化市場上僅佔4%的份額,經濟奇蹟與文化貧瘠形成非對稱性困局。中國電影要破解這一困局,一方面電影藝術工作者要從中國文化中吸取營養,另一方面要加強包裝、宣傳與營銷的跨區域合作。

  這次調查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外國觀眾沒有看中國電影的原因中,選擇「沒機會看」的最多。在所有受訪者中,63.7%的人認為中國電影在「宣傳發行」上需要改進,其次是「敘事方式」的改進。

  近年來,雖然通過網際網路等途徑可以觀看到中國電影,但由於發行宣傳等問題,很多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比較陌生,或許,擁有了自己的全球發行網絡,佔領海外市場才不是奢談。

  而眼下更重要的,當然還是影片的質量。有學者認為,中國電影這幾年特色的漸次下降與海外輸出的漸次下降恰好形成一組平行線,中國電影特色越來越不明顯,而平庸的模仿之作充斥著市場。欲開疆,先守土,中國電影要想實現「走出去」,最為關鍵的,或許是先收回拳頭,做強自我。

(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不用本土設備,從中國進口原因?一文帶你了解冷水機出口
    先帶給大家一組數據,來自馬來西亞統計局:2019年馬來西亞貨物進出口額為4432.0億美元,進口的貨物中,20.7% 來自中國,其中機電產品的進口,佔馬來西亞自中國進口總額的48.7%。馬來西亞選擇進口的中國機電產品,一方面來自於馬方進口政策的引導,一方面則是出於對中國製造甚至中國創造的認可。下面本文,側重於從一個冷機產品案例來說明,中國品牌產品在解決實際應用方面的分析。
  • 韓國電影在本土完勝進口片 古代題材受歡迎
    韓國電影在本土完勝進口片 古代題材受歡迎 2014-08-20 16:01:52來源:法制晚報作者:責任編輯:耿慶源   《阿凡達》在韓國上映時曾創下1300多萬人次的觀影紀錄,長期以來成為韓國影市無法超越的一個數字。
  • 貨櫃「一箱難求」背後:中國出口需求暴漲,班輪公司三季度賺翻
    中國貨櫃行業協會會長、中集集團副總裁黃田化近日接受央視採訪時提到,貨櫃緊缺有多重原因,除了疫情導致歐美國家對遠東製造業的需求增加、聖誕備貨需求,還有歐美澳港口塞港,貨櫃流通效率降低,大量貨櫃滯留在海外,短時間內難以回到國內。
  • 中國文化強國論壇舉行 於冬談中國電影海外出口
    來源:新浪娛樂中國文化強國論壇在澳門舉行12月27日,由中國電影研究院、澳淶塢電影工作者總會、澳淶塢文化創意產業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化強國論壇在澳門舉行,王海歌、於冬、劉燕銘、高滿堂、康洪雷、蔡安安、吳在權、張光北、廉潔、魏君子、董萌、李自松、韓浩月等多位中國影視文化界大咖分成三組
  • 海外訂單大量回巢,中國出口逆勢火爆,就連82年的貨櫃都用上了
    一場大變之下,中國製造業正在醞釀"牆內牆外兩頭香"的大局。近日,商務部公布了最新的外貿進出口數據。整個11月份裡,中國外貿出口1.8萬億元,增長14.9%,延續了此前長達十個月的外貿復甦態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分析道。一方面,出口大幅上漲說明國內的產能已經恢復,能按時向海外地區完成交付;但另一方面,突然暴漲的國際市場需求,也讓不少外貿企業陷入了一點小"麻煩"。
  • 美國豬肉上周出口創年度新高 中國為最大進口國
    此前有分析師預計中國豬肉進口量將最多下降30%。 美國農業部(USDA)最新數據顯示,在上一周,中國預訂了2020年底前發貨的11600噸豬肉、2021年1月1日後發貨的26100噸,是美國最大的豬肉進口國,並帶動美國豬肉的出口總銷量從此前一周的33200噸大幅上漲至84200噸,環比增長了154%,是一年多以來美國豬肉出口的最高值。
  • 中信證券:2021年中國出口能否"乘勝逐北"?
    海內外疫情時間差和內地產業鏈優勢是出口高增的主要因素。從出口結構上來看,中國對大部分發達國家出口份額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替代,然而並未完全替代新興市場國家出口。除防疫物資和機電產品以外,耐用消費品出口份額也較高,與海外發達經濟體需求強於生產有關。今年外需恢復和供給替代是決定外貿形勢的關鍵因素。我們認為隨著海外政策和疫苗普及,海外經濟將逐步回升,但中國供給替代仍將持續。
  • 正在消失的中華本土豬
    而80年代以後,豬肉的需求快速爆發,國產種豬生長慢、出肉率低等特點完全滿足不了居民需求。從國外引進種豬緩慢開啟,本土豬與進口豬的博弈正式拉開。英國的大白豬、丹麥的長白豬和美國的杜洛克豬組成的「杜長大」,以料肉比高、廋肉比高、養殖周期短等特點,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中國。
  • 11月中國出口超預期 2021年能否延續?
    四是中國出口日本的同比增速為5.6%,連續兩個月保持正增長。進入2020年二季度以來,中國對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和自日本進口同比增速均有所上升,中國對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回升尤其明顯且出現正增長。在產品方面,三大支柱形成了對11月出口高景氣的支撐:第一支柱是防疫相關的醫療物資出口增速出現反彈。
  • 韓國進口泡菜99%來自中國 日本、美國跟隨其後
    海外網10月9日電 韓國人喜食泡菜,並自詡「泡菜宗主國」,然而最近的一則新聞,卻讓不少韓國人心理有些失衡。   據《亞洲經濟》7日報導,官方資料顯示,韓國2019年進口泡菜30.65萬噸,是出口量(5.8316萬噸)的近6倍,其中99%來自中國。一年的貿易逆差,高達450億韓元,約合2.6億元人民幣。
  • 【國科快資訊】中國糧食進口需求「震撼全球市場」
    中國的巨大需求震撼著全球市場。 中國和韓國不斷增長的需求也給玉米的供需平衡錶帶來了壓力。美國農業部將美國玉米出口預期上調3.25億蒲式耳,至26.5億蒲式耳。 美國農業部將2020/21年度中國玉米進口量預期從此前的700萬噸上調至1,300萬噸。
  • 日本電影——被中國超越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的數據,中國電影票房在2012年增長了36%,達27億美元。電影市場的增長與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形勢緊密相關。其實,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也曾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交椅上座了42年之久,加之日本電影工業基礎並不差,且日本的文化產業一直全球領先,應該說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去培育電影市場,但為何被中國一舉超越呢?探究這背後的原因,應該從兩方面來看。
  • 中國文化強國論壇在澳門舉行,於冬:中國電影海外出口分三步實現
    12月27日,由中國電影研究院、澳淶塢電影工作者總會、澳淶塢文化創意產業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化強國論壇在澳門美獅美高梅舉行,王海歌、於冬、劉燕銘、高滿堂、康洪雷、蔡安安、吳在權、張光北、廉潔、魏君子、董萌、李自松、韓浩月等多位中國影視文化界大咖分成三組,圍繞著「中國影視產業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制度性話語權建設與建設文化強國」「文化強國戰略下的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三大議題各抒己見
  • 省事又健康,韓國方便麵泡菜連續4個月出口2位數增長
    按出口地來看,今年1-5月對中國出口規模最大,同比增加50.9%。對美國(36.5%)、日本(52.9%)、泰國(51.9%)的出口增勢也明顯。受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影響,很多國家出現生活必需品搶購囤積、物流運輸不暢的現象,這帶動消費者對方便麵的需求猛增。
  • 2021年,歐盟禁止出口塑料廢物,韓國計劃全面禁止進口塑料廢棄物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從2021年1月1日起,歐盟禁止其成員國向其他非經合組織國家出口塑料垃圾了。歐盟向經合組織國家出口廢料需要提前通知對方國,並徵得對方國的同意;而在歐盟內部的廢物進出口也將受到更嚴格的控制。
  • 中國市場對海外電影深度開放 有望成為世界第一
    中國市場躍居全球前列曾經翹首以望的國外電影如今能夠在中國同步上映,不僅有國家政策開放的因素,最重要的還是中國電影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不斷吸引國外電影登陸中國。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對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娛樂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 正泰新能源黃海燕分析疫情對海外光伏市場需求...
    疫情對海外光伏市場需求影響  美國市場  據Wood Mackenzie預測,2020年美國光伏新增裝機將達到18.5GW.美國是全球第三大裝機量市場,隨著投資稅收抵免政策到期,正在爆發出巨大裝機潛:力。
  • 中國暫停進口澳洲牛肉,其35億出口或落空?俄牛肉首次獲準入華
    來源:金十數據根據我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對牛肉的需求越來越高。2019年,我國進口牛肉總規模高達165.9萬噸,同比大漲59.7%。;進口貿易額達82.2億美元,同比增幅達71.4%。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使得世界牛肉出口國們競爭日趨激烈。然而,去年位列中國第三大牛肉進口國的澳洲牛肉,日前卻被傳出「在華市場份額將大減」的消息。據《澳洲人報》近日報導稱,5月11日晚,儘管暫時未被除名,但可能由於技術性原因,至少將有4家澳洲肉廠被暫停對華出口的業務。
  • 越南的大米出口已超過泰國,成為全球第二,但為何也進口大米呢?
    實際上,在國際貿易領域一個國家對某種商品經常是「出口的同時在進口,或是進口的同時也在大量出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比如,美國一方面在出口石油,另一方面也在大量進口石油;咱們中國在進口大米的同時,也在出口大米。
  • 浙江二手平版印刷機進口報關流程【進口機械組裝】
    她認為,這是因為打斷了傳統的貿易流程,比如,在機械行業,海外客戶都需要到現場看設備才能下單,今年客戶過不來,訂單自然滑坡。「生活日用品等產品不需要現場看貨,很多只需要一個樣品,甚至在線上就能完成交易。也加速了中國外貿向線上遷移。之下,中國連續兩屆廣交會都在線上舉行,而無論是B2B、還是B2C,多個跨境電商平臺都出現了翻番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