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下午,廣州第104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拾光的力量」廣州大劇院十周年院慶專場)在廣州大劇院舉辦,現場推介10小時「雲聚薈」網絡直播活動,回顧廣州大劇院的十年曆程。
10小時馬拉松式直播
上午10點,國樂大師方錦龍父子舞臺首秀戰「疫」新曲——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出品的《照亮》,為整場直播拉開序幕。
「雖然最近一直宅家裡,但是很『飄』,因為都在『雲』上。」方錦龍打趣說,今天在直播中演奏的五弦琵琶,和廣州一樣擁有2000多年歷史,希望用這琵琶撥動觀眾們的心弦。
這場持續10小時的直播分為「拾光機·聲」「拾光機·曲」「拾光機·戲」「拾光機·舞」「拾光機·擁抱未來」五大版塊,從歌劇、音樂會、戲劇、舞蹈以及神秘的連線活動擁抱未來等藝術門類出發,由來自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近150位藝術家逐一亮相,藝術家們參與的形式各異,現場演出、錄製「宅家」表演視頻、問候祝福。
全球名家「捧場」,因為他們大多曾在這裡留下自己舞臺的高光時刻。廣州大劇院總經理何鷹介紹,至今已有1300多個中外藝術團體和近32000多名藝術家先後在廣州大劇院登臺,義大利斯卡拉劇院、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法國巴黎歌劇院等著名劇院,以及柏林愛樂樂團、德勒斯登愛樂樂團等頂級樂團紛至沓來,廣州大劇院成為了廣州演藝文化「新高地」。
廣州大劇院還紮根本土,服務本土的「大舞臺」,不僅首演了廣州歌舞劇院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廣東粵劇院粵劇《南海一號》,還上演了廣東歌舞劇院大型原創舞劇《沙灣往事》、廣州話劇藝術中心《邯鄲記》、廣東現代舞團《九大簋》、廣州芭蕾舞團《布蘭詩歌》、廣州雜技藝術劇院雜技劇《笑傲江湖》、廣東音樂曲藝團大型情景器樂劇《揚帆大灣夢》、廣州粵劇院粵劇《花箋記》、廣州紅豆粵劇團粵劇《嶺南人家》、廣東粵劇院青年團《花蕊夫人》、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的原創木偶劇《哪吒》和《垃圾大戰》等大批優秀佳作,300多場嶺南文藝精品在廣州大劇院的舞臺上大放光彩。
「優秀的劇目需要優秀的劇場。」廣州歌舞劇院董事長史前進回憶,2018年《醒·獅》正是在廣州大劇院首演後,和中演院線籤署全國巡演計劃,開始了全國10多個城市的巡演,意外受到眾多年輕觀眾的喜愛,「我曾經碰到一位12刷的粉絲,追了12個城市看這部劇,很感動。」
何鷹表示,未來廣州大劇院在繼續引進國內國際一流劇目的同時,也將更多關注本地的院團,為本地院團提供平臺,繁榮廣州本土劇目。
現場發布十周年紀念畫冊《拾·載》
發布會上,廣州大劇院發布了記錄著廣州大劇院十年曆程的電子紀念畫冊《拾·載》。何鷹介紹,畫冊不僅收錄了10年間眾多演出的精彩瞬間、藝術家籤名、留言、手模,更記載了這座新時代下、廣州亞運年誕生的城市文化地標,從無到有的建設歷程。
「廣州大劇院見證了廣州日新月異的10年。」廣州交響樂團團長陳擎談到,以前很多國際巡演來中國,都會繞開廣州只去北京、上海,但現在我們看到,廣州幾乎成為所有大熱劇目必來的一站。「好的劇院需要成熟的市場體系,廣州大劇院有靈活的經營方式,可以適應不同類型演出,真正為廣州增添了不少文化幸福感。」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一級調研員朱紅兵表示,廣州大劇院10年來探索了「零編制」「零補貼」的市場化運營模式,如今得到認可,同時也發揮了廣州大劇院的國際品牌效應,加快了廣州文藝院團走出去的步伐。未來廣州大劇院也將繼續講好廣州故事、中國故事,向「生產型」劇院邁進,向世界展示「廣州原創」的藝術魅力。
數讀:廣州大劇院10年
◎共迎來藝術家32000多人,年齡最大90歲、最小5歲
◎共舉辦演出4038場、1900多場藝術活動,累計500萬市民走進劇院
◎演出中佔比最高是音樂類演出,達22%
◎2019年的劇場最為繁忙,歌劇廳使用率達到90%
◎藝術家最愛的能量補給是咖啡,十年共飲用7.3 萬包
◎10年票房出票總數253萬張,將所有票紙連接起來長度相當於856個廣州塔高度
◎位居廣州大劇院最受歡迎十大演出前3的是:韋伯經典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廣州大劇院2017年度歌劇威爾第《阿依達》、西蒙·拉特爾與柏林愛樂樂團交響音樂會
◎廣州大劇院藝術教育中心累計培養10322名未來藝術家,創立8大課程,3大演出團體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