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很多時間條列敬鵬大火我想釐清的問題,因為「沒有甚麼比事實更容易解釋問題」(Nothing can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但是我看到很多人靠想像,就開始講答案,甚至帶風向,實在不客觀,也無助於未來的改善。
我想大家都很想知道答案,我也很想知道答案,但我真的不願意在真相不清楚前,就妄下斷言。就像剛剛有一位記者打電話問我:「媒體報導因為大型機具壓住水線,導致無法沿著水帶撤出,你的看法。」
「我不願意評論,不要問我,因為有太多問題沒有釐清,直接就認定逃不出來跟水帶阻斷有關,不是我的風格,我很好奇這個信息從哪裡來?」
「今天平面媒體都報導,消防隊表示。」
「消防隊誰表示?這個表示的人了解所有火災的情況嗎?
最起碼我聽到這訊息,馬上聯想到幾個問題需要釐清,這個阻斷髮生在甚麼時候?如果是22時36分之前(因為22時36分發現失聯),那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影響?如果是22時36分之後呢?總共阻斷幾條水線?當時水線總共有幾條?這些殉職同仁所攜帶的又是哪一條水線?現場除了沿水線撤退外,沒有其它方式嗎?現場撤退時,還有那些危機?把異常危險且千變萬化的火場殉職原因單純就推給機具阻斷水線,我實在無法認同,也無法在有限的信息下做評論。」
「那我再請教一下,是不是救災人員危機意識不夠?」
「對不起,這個問題我更無法說明,甚麼叫危機意識不夠?火場有多少危機,你知道嗎?就算有危機意義,真的能因應所有的火災變化嗎?如果消防人在殉職之後,大家就去檢討消防人是不是危機意識不足,公平嗎?合理嗎?這個火場一定要好好檢討,但不是這種民粹式、灑狗血的論述。
我認為消防人救災的思維,有討論的空間,就像我每次講授火場安全的課程時,我都會問消防夥伴:今天你當班,突然發燒,頭痛欲裂,昏昏欲睡,剛好有一趟火災勤務,你會不會出勤?
多數人告訴我的答案是:會,即便發燒,還是會出勤。
這不是危機意識不夠,這是消防人的熱血,因為沒有人能替代消防人的工作。當然這種生病還要出勤的思維,可以討論。
這也不單純是消防人的熱血而已,背後還有很多制度面的問題,如人力不足,今天一個消防夥伴不出勤,可能很多任務就無法執行,所以大家基於同事愛,很常把自己的生病置於度外。不好意思,我不願回答這個問題,也不會回答這個問題。」
走筆至此,我希望大家不要再留言去責怪那位記者,我覺得這是他的工作,但最起碼他願意來問我,而不是去道聽塗說。
敬鵬這場大火,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千萬不要在真相還未釐清之前,急著要跟大家交代,因為急就章交代的答案真的不可靠。當很多人談沿水線撤退,我很好奇他們受過相關訓練嗎?知道沿水線撤退的方法嗎?知道三條水線的距離,在訓練撤退要耗時多久嗎?知道水帶沒有滿水時怎麼辦嗎?知道撤退時,碰到水線交錯重迭時,該怎麼辦嗎?…
好好組一個團隊,好好把現場徹底檢查,好好重建及模擬火災,好好了解救災過程,好好檢視過去教育,好好檢視消防裝備…,好好的釐清真相,不要讓想像模糊了真相。
從優撫恤、深表痛心之後,我們還能做甚麼?
(註:殉職消防員,會以最高金額處理,撫恤金額最高約為新臺幣2200萬元。)
2015年在香港舉辦的Fire Asia,很榮幸獲邀演講,我對著來自全球的消防學者專家講述高雄氣爆,破題我就說:「這是臺灣從來沒有遭遇過的災害,我覺得當時現場救災人員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處理了,他們已經處理得很好了,但是防救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天我就是要跟大家分享在高雄氣爆我們學到的經驗及教訓,不談對錯,只談未來怎麼做。」
從高雄氣爆、新屋保齡球大火到這次桃園敬鵬的不幸事件,我們失去了19位消防夥伴,在災害發生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風起雲湧的檢討,也看到各級官員出來說明,深表痛心,信誓旦旦一定要檢討改善。
我相信這些長官都有心,也做了很多的改變,但我更在意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每次大火過後,總是很多人主張要增加消防人的個人安全設備,但有幾個人真正去了解過現在有那些最新保護消防人的科技。
在今年年初,一個美國研究消防人安全裝備的團隊來找我,她說美國NIST舉辦一個比賽,他們團隊已經通過初賽,她希望更了解火場的真實危險因子,才能設計出真正有用的設備。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我告訴她今天我提供的信息,如果協助你們贏得比賽,我希望你們務必把這些開發成果回饋給我們,讓我們的消防人救災時安全也能跟美國消防人一樣,更有保障。
消防人進火場時,最需要就是掌握火場的變化,你們目前的設計是在面罩內裝一個AR眼鏡。在火場掌握上,我希望這個AR眼鏡能夠顯示火場的溫度、煙的濃度、流速、能見度、行進路線上有無障礙物及會掉落之坑洞等。
在人員的安全上,我希望它能監控救災人員的身體狀況、位置、行進路線、氣瓶壓力、突發狀況。
在緊急救援上,我希望它必須考慮人員動彈不得,無法呼叫無線電時,可以透過其它方式傳達呼救訊息。
今年3月初,這個團隊也開發出了一些當初討論的功能,包括用眼睛盯著AR眼鏡上某一個定點,就可發出求救訊號,人如果昏迷,眼睛閉上一段時間,也可發出求救訊號,人有異常迅速移動,如突然跌倒、掉落,也可發出求救訊號,這些設計也協助他們進入今年6月即將舉行的決賽。
這是我想講的第一件事,當我們想要改善時,真的知道要如何改善,如果不知道好東西在哪裡,很多改善的建議,往往都只是紙上談兵,無疾而終。
知道好東西,願意買嗎?買得起嗎?這是我想講的第二件事。
當大家希望改善消防人的救災裝備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去研究各縣市消防局在裝備的預算是逐年遞減,還是逐年增加?政府的前瞻計劃八千八百億有多少挹助在改善消防裝備上?如果消防預算是逐年遞減,有再好的東西,也只能幹瞪眼,流口水,身為消防的一份子,我不要口惠而實不至的痛心、難過,我要的是給我多一點錢,讓我真的能買到好東西。
第三件事,真的檢討到重點嗎?
敬鵬大火,大家又開始回憶起新屋保齡球館大火,時至今日,大家知道桃園新屋大火到底是怎麼燒的嗎?知道這場火災從起火燃燒,到發生爆燃或閃燃,需要多少時間嗎?知道起火多久以後,消防人就會被濃煙遮住視線,變成盲人嗎?有人重新模擬過這場火警嗎?太多的不知道,就會導致檢討只是隔靴搔癢,無法對症下藥。
同樣敬鵬這場火災,政府願意花個幾百萬,紮實模擬火災的過程嗎?如果不願意,再多的檢討對消防人的幫助也是有限。
我覺得面對這麼多消防人殉職的不幸事件,真的想避免悲劇再發生,是不是可以改變思維,不需要急著要跟大家交代,我好希望有人願意出錢,組成一個團隊扎紮實實討論,重新模擬火場,了解這個火場的所有變化,當從外觀看不出狀況,是不是就代表沒有危險?
外觀已經有狀況,是不是就代表不應進入?甚麼狀況可以進入,甚麼狀況就不應進入?消防人應從哪裡進入,才是最安全的路徑?
當我們談指揮調度是否還有改進空間,該不該先把這些問題釐清?單純的談沒有人受困,消防人就不要進入,或明明知道很危險,就算有人受困,也不應該叫消防人進入,這些都是情緒性的說法,我們要的是科學的論述,找出答案,再來規劃對應策略,應該是更有幫助的做法,才是對消防人安全真正的保障。
敬鵬大火之後,有一個現職消防夥伴很無奈的告訴我,這不會是最後一次,組長我們期待你帶著我們走出困境,聽了好難過,但我也不得不承認他講的是實話。
這也是我整夜睡不著的原因,我一直很希望這些悲劇不要再發生,好想能多做一些事來改變,但很不幸我在網絡上還找得到的是大部分殉職夥伴,當年風光大葬的影片及部分媒體對他們生平的報導,也有消防人員殉職之後可以領千萬撫恤金的說明。
我認為這些信息根本無助於悲劇發生,但也找不到有用的信息,因為找不到深入檢討的文獻及報導,在這種現象下,沒有人敢確保消防人未來在火場殉職的機率會降低。
我認為所有的檢討都應該對症下藥,我會盡最大能力來找答案,更期待在位的長官,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決心要降低傷亡,提出事前預防及教育強化之外,更應實質且長久的預算支持,做仿真要錢、買裝備要錢、教育訓練要錢、增加人力更需要錢,也希望各級民意代表能夠大力支持,把錢花在生前所需,不是死後撫恤,讓每個消防人都能活著來照顧家庭,才是真正該努力的目標。
林金宏系列:
消防實驗:溼毛巾在火災中到底有沒有用?
消防評論:三個火災案例告訴你發生火災是否需要溼毛巾
火災不會事先彩排,做對才能活著離開
震,你真知道了嗎?(視頻版)
消防評論:倫敦大火,我們該學到什麼?(對親自訪問Naomi小姐整理)
火場求生:火災逃生方向是往下,往上還是視情況?
火場求生:門外發現有濃煙?是待在房間?還是捂溼毛巾逃生?
火場求生:很多火災現場根本不需跑!
火場求生:破解火場逃生的三個錯誤觀念!
消防求生:錯誤逃生導致喪生!外面有濃煙,一定要關門!
消防求生:發生火警一定要滅火嗎?
消防求生:不懂火就不要滅火!(並八仙案例分析)
尋求諮詢相關事宜,掃描以下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