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齡33歲!他們是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

2020-12-19 廈門網

  中國探月·情懷與擔當

  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夜色沉凝。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明亮如晝。穿著藍色防靜電大褂的科研人員,緊張地忙碌在電腦「叢林」中。

  千裡之外,朔風凜冽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搜救隊員嚴陣以待,等候迎接「嫦娥」回家。

  嫦娥五號任務北京總調度劉建剛穩坐指控大廳。3天後即將迎來31歲生日的他,對著面前的麥克風喊出最後一道關鍵口令。

  指控大廳裡,隨處可見洋溢著自信的青春面孔。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

  時光倒回10年前,嫦娥二號順利抵達環月軌道直播現場,看著許多年輕人歡欣雀躍的身影,時年57歲的總設計師吳偉仁潸然淚下。在他們身後,時年82歲的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靜靜注視著這一切。

  82歲、57歲,再到今天的33歲。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躍升。

  翻開塵封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末,寒風瑟瑟的酒泉基地,鬢髮已斑的基地領導翹首以待。當前來援助的蘇聯火箭專家走下飛機時,這些曾馳騁疆場、戰功赫赫的將軍們不禁吃了一驚:「這麼年輕?」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時間,洗禮著一代代航天人,悄然將皚皚華發偷換成青春容顏。

  偉大的時代選擇了年輕的一代,偉大的事業造就了年輕的一代。

  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用無可比擬的青春力量,在託舉「嫦娥」的漫漫長路上,寫下嶄新的中國探月故事。

  那時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與一份遙遠而偉大的事業纏繞在一起

  時隔多年,一張舊報紙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

  泛著灰白的新聞紙上,油墨印製的方塊字佔據著小小的角落。那年的《解放軍報》上,刊登著一篇報導,介紹了中國擬定的「繞、落、回」探月三步走計劃——

  「我國從今年起將正式啟動探月工程,計劃於2007年前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也就是繞月衛星。爭取2010年發射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2020年實現月面巡視勘察與取樣返回。」

  網友們在手機屏幕上閱讀著這篇「舊聞」,忍不住讚嘆「中國精準完成了計劃中的每一步」。

  那一年,是2004年。

  那一年,嫦娥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64歲,嫦娥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75歲,首任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69歲。

  那一年,坐落於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還是一片荒蕪;長徵二號丙火箭載著納星一號躍入天穹;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進入開局之年。

  那一年,如今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年輕的指揮員周承鈺,還是一位未滿10歲的小女孩;如今運載「嫦娥」升空的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支持系統型號主管孫振蓮,才剛剛踏進北京理工大學的校園……

  作為今日嫦娥五號任務中堅力量的「80後」「90後」航天人,那時還坐在天南海北的不同課堂裡。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將會與一份遙遠而偉大的事業纏繞在一起。

  11月24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伴著火箭尾焰灼穿夜幕,長徵五號搭載著嫦娥五號順利躍入長空。在航天人那深淺不一的藍色身影間,周承鈺青春的面龐引起了網友的注意。

  許多人忍不住化身「檸檬精」:「看看別人的24歲,我『酸』了!」

  這位1996年出生的貴州土家族女孩,是嫦娥五號探月任務連接器系統的指揮員。不過24歲的年紀,她已經坐進了肅穆的指控大廳,作為發射場上不可或缺的一環,護送嫦娥五號探測器登空攬月。

  在龐大的航天工程系統中,周承鈺無疑是年輕的。但大家早已對這種年輕見慣不驚。

  11月30日凌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各號注意,我是北京。」26歲的高健緊緊盯著電子屏幕上的數據反饋。

  「探測器組合體分離正常。」他的聲音順著無線電波傳遞到測控系統各個點位。話音落地,這名進入調度崗位不過兩年的年輕人,才覺察到自己滿手是汗,後背也有些溼溼的。

  調度崗位是雙人雙崗。此前大多數時間裡,高健都是作為備份和副手,輔助主調度。

  今天,是高健第一次在重大航天任務中獨立完成一道「大口令」。適度的亢奮對他來說,很有必要:「為了這一句正常,必須要清楚背後所有『不正常』的狀態。」

  看似平靜地坐在座位上,他們的大腦要時刻保持高速運轉。作為整個飛控系統的「發動機」,調度員必須清楚「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為什麼此時此刻要做這件事」。

  每一句口令背後,都是龐雜繁瑣的資料數據,是夜以繼日的推敲籌劃。做這份工作,全力以赴更要全心以赴,盡心盡力才能盡善盡美。

  幾尺見方的工作檯,方方正正的電腦屏幕,線路錯落的通信設備……這就是「高健們」的「戰場」;他們喊出的一句句口令就是重如泰山的命令;操作的要求,就是零失誤。

  另一側調度崗位上,總調度劉建剛宛如一根定海神針。1989年出生的他今年剛做了父親;1980年出生的嫦娥五號發射任務01號指揮員胡旭東,已經是文昌發射場指控大廳裡的「大齡人士」;長徵五號火箭總控系統指揮徐文曉不過26歲……

  在嫦娥五號背後的各系統團隊中,無數年輕的航天人早已接過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接力棒,將中國航天的未來扛在肩上。

  2004年,「嫦娥工程」啟動當晚,首任總指揮欒恩傑落筆寫下這樣一首詩:「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

  我們仍感念,16年前兩鬢斑白卻要託舉「嫦娥」飛向月宮的航天前輩們;我們更自豪,今時今日,中國航天人才已成為最具年輕活力的「宇航之鷹」。

  這是一個「不浪漫」的航天人,對航天事業最浪漫的回應

  航天這一詞彙,往往與壯美瑰麗的想像相連。

  就像一位中國航天人所說:「不斷加速的太空飛行器逐漸擺脫地球引力,邁入無比廣闊又陌生未知的太空去探索。太空飛行器好像風箏,不管飛出多遠,絲線還牢牢掌握在我們手上。」

  在漫漫星辰大海間穿梭,求解宇宙謎底——聽上去如此神秘奧妙。選擇進入航天領域前,高健也是這樣想的:「從一個星球探索下一個星球,是多麼浪漫的事情。」

  然而實際上,仰望星空的同時更需要腳踏實地。日復一日與航天人相伴的,通常是無窮無盡的數字代碼和方案圖紙。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千米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嫦娥五號探測器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紀錄。

  這些紀錄的背後,是充滿浪漫精神的想像力,也是無數航天人為之孜孜不倦付出的辛勤汗水。

  從總體設計、軌道控制到上行控制,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嫦娥五號任務確實是近年來最複雜、最困難的任務之一!」擔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總體設計職責的潤冬由衷感慨。

  總體設計,猶如居中協調的神經中樞,承擔著溝通內外各系統協同工作的責任。每一處微小的調整變化,都意味著一系列的設計要推翻重來。

  坐在指控大廳裡,潤冬和同事們守在座位上接收信息、分析資料、反覆接打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電話,向各系統通知或詢問太空飛行器的最新狀態。

  從近月制動到交會對接的那7天,飛控中心各崗位要執行一連串關鍵控制。這個星期,是大家公認的「魔鬼周」。

  埋首在數據海洋裡,兼顧方案調整計算,每一輪24小時值班,接打幾十通電話……潤冬每天只休息幾個小時,便又一頭扎回指控大廳。

  軌道室全員在位,工作人員緊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數據反饋,全身心地沉浸在數字與代碼的流轉切換中,不停計算著控制參數。擔任著軌道控制工作的副主管設計師曹鵬飛一秒都不敢放鬆心神:「軌道是最基本的,要是路走偏了,後續的一系列操作都會受到影響。」

  從探測器發射到落地,23天時間裡,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深空探測飛行控制室共發出近萬條控制指令。雖然已經工作3年,嫦娥五號上行主管設計師李曉宇在最後點擊發送指令按鍵時,手指仍會微微發顫。

  「這是控制的最後一環,如果我們出錯,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李曉宇的話語中透出幾分豪氣,「我們團隊從2017年組建,到現在完成嫦娥五號任務,沒有發錯過一條指令。」

  12月6日,進行嫦娥五號任務交會對接當天凌晨,一切操作完畢,曹鵬飛仍緊張地注視著電子屏幕上反饋的曲線。

  近了,更近了……入軌正常!軌道團隊的同事們興奮得拍紅了手掌。

  一切順利,沒有發生任何預想中的故障。上行控制崗位的操作手扔掉了手中最後一疊故障預案卡。

  航天人最愛聽到的兩個字就是「正常」。一串串數據依照著既定的軌跡注入到遙遠的探測器上,將地面上科研人員的意願傳達給太空中的「嫦娥」——請帶著月亮的禮物,平安重返人間。

  指控大廳正前方的大屏幕上,嫦娥五號探測器沿著標定的曲線平穩行進。

  燈火通明的大廳裡,除了大屏幕的月球地圖上標定了「紫微」「太微」「天市」等幾個頗具古韻的撞擊坑名字,再找不到哪一處蘊含著奔月綺夢的美感。

  正如33歲的航天人孫振蓮所說,航天是一個沒有「逗趣」,也無法迎合世俗潮流的工作。這裡只有一群「沒有浪漫天賦」的理工科研人員,守在純粹理性的數據之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那裡又是一個特別平靜的地方。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痕跡,可以在那片荒蕪寂靜之地留存一萬年。」曹鵬飛說,「想像一下吧,一萬年後的人們,仍然能從月球上感受到今天的『中國力量』。」

  這,或許就是一個「不浪漫」的航天人,對航天事業最浪漫的回應。

  為了偉大夢想,致敬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回顧自己工作,嫦娥五號遙控軟體設計師劉辛認真地說:「其實,我就是個程式設計師。」

  說著,劉辛不自覺摸了摸長發的發尾,微微笑著調侃自己:「雖然還沒像其他男同事一樣髮際線告急。」

  劉辛沒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有多特殊,不過就是每天泡在機房敲鍵盤、寫代碼、找「bug」,反覆更新、反覆測試。

  「就是普通程式設計師的生活,特別枯燥。」機房沒有窗戶,劉辛常常從早上8點多坐進去,一坐就不知白天黑夜。

  去年夏天機房沒裝空調的時候,他們擺了幾臺電風扇。熱得坐不住,大家就全都站在電腦前寫代碼。

  時不時碰上靈感枯竭,劉辛就去跑步機上跑步,出一身汗,放空一下大腦,靈感也許就冒出來了。

  有時候大學同學聊天,說起劉辛正在忙的「長徵」「嫦娥」「天舟」「天問」,都覺得特別「高大上」。

  「不過都是普通的崗位、普通的人。」劉辛對此置之一笑。

  在劉辛身邊,有這樣一位年屆五旬的航天人——高級工程師張祖麗。她守著最後一崗,堅持要等到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圓滿成功才肯放心退休。

  30歲的劉辛有些嚮往:「我挺想像她一樣,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

  這份外人看起來頗有些神秘的工作,其實平淡而枯燥,隨著發射任務的增多日益繁忙。劉辛已經習慣了這份忙碌,以及忙碌後收穫的成就與自豪。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返回地球。負責月面遙操作的副主管設計師何錫明和團隊成員終於鬆了一口氣。

  指控大廳的屏幕已經「飄紅」。何錫明和同事們滿面笑容地站在「任務圓滿成功」幾個火紅碩大的字前合影留念。

  此時此刻,不論是冰封雪裹的四子王旗著陸場,還是夜色闌珊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或是坐落在大江南北的航天測控站,中國航天人正分立於不同的地理坐標上,共同分享這一瞬間的喜悅。

  數不清的困苦與煎熬,最後都定格為屏幕上一張張滿足的笑臉。

  對年輕的航天人而言,這段為嫦娥五號而日夜奮戰的歲月,也許最珍貴的記憶就是平淡,他們不需要太多波瀾。

  合影慶祝過後,何錫明和其他許許多多航天人就要從託舉「嫦娥」的歡慶中抽身,無縫切換到下一項任務中去。

  到月球南極採樣返回、探測火星、建設空間站……為了把中國人的目光和足跡帶到更遙遠璀璨的深空,中國航天人馬不停蹄。

  伴著「繞、落、回」三步走計劃圓滿成功,中國航天將再次開啟新的徵程,踏著青春的節拍,以嶄新的「中國速度」繼續前行。

  解放軍報記者楊 悅安普忠

  特約記者張 未通訊員宋星光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 平均年齡33歲
    中國探月·情懷與擔當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解放軍報記者 楊 悅 安普忠 特約記者 張 未 通訊員千裡之外,朔風凜冽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搜救隊員嚴陣以待,等候迎接「嫦娥」回家。嫦娥五號任務北京總調度劉建剛穩坐指控大廳。3天後即將迎來31歲生日的他,對著面前的麥克風喊出最後一道關鍵口令。指控大廳裡,隨處可見洋溢著自信的青春面孔。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
  • 成功託舉「嫦娥五號」飛天的江蘇力量
    交匯點訊 11月24日,嫦娥五號在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23天後,返回器成功回收。在這成功的背後,有一群江蘇人,他們拼搏在「嫦娥飛天」的最前線,為探月工程奉獻青春熱血,為我國航天事業再立新功,一步一腳印地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
  • RunningMan成員的年齡排名,平均年齡竟然39歲
    鼻子叔1966年生,今年已經52歲,但是還依舊在做RM,感謝鼻子叔的堅持。其實鼻子叔年輕的時候挺帥的。大神劉在石排行老二,1972年生,今年46歲。大神是韓國的國民MC,主持能力很強,我也很喜歡。但是這裡說一嘴,我感覺大神長的越來越可愛了。老虎金鐘國排行老三,1976年生,今年42歲。老虎雖然平時對弟弟們很嚴格,但是一看到女嘉賓就變溫柔了。雖然平時有點嘮叨,但是能力強。
  • 沈騰等王牌家族平均年齡33歲,卻新加入個16歲少年,啥來頭?
    他們經常會請一些經典的劇組或者組合重聚,比如上一季的《天龍八部》劇組、第一屆超級女聲組合等等。不知道像這樣的場合一個16歲的少年能不能插上話。另外沈騰今年41歲了,比宋亞軒大了25歲。實際上王牌家族的平均年齡都已經33歲,他們和一個16歲的「小朋友」真能玩到一塊?不禁讓人好奇節目組是怎麼想的,又或者16歲的宋亞軒有什麼來頭?
  • 國足集訓球員平均年齡29.48歲 下一個武磊在哪裡
    今年最新一期的國足名單本周公布,入選的27名國腳的平均年齡達到29.48歲,97後只有張玉寧一人入選。相比於日韓年輕球員的冒頭,中國足球新老更替之路顯然任重道遠。
  • TVB藝人老齡化嚴重:今年的劇集主演平均年齡最年輕的也是40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年來的TVB演員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就拿一線男藝人來說,王浩信37歲,陳豪49歲,馬國明46歲,黎耀祥56歲,陳展鵬43歲,蕭正楠43歲,張振朗33歲……別說30歲以下的一線藝人了,就像找40歲以下的都很少了。
  • 看「平均年齡20多歲的企業年收入排行榜」
    這次以上市企業為對象,統計出「平均年齡20多歲的企業年收入排行榜」2019版。「平均年齡20多歲的企業年收入排行榜」2019版1.ネクステージ(零售業)平均年收入539.1萬日元(約34萬人民幣),員工平均年齡29.6歲。二手車銷售巨頭。8.
  • THE NINE成員平均年齡24歲,惹來網友吐槽,圈內「最老」的女團?
    排除月份因素簡單計算一下就不難得出結果,THE NINE成員平均年齡竟然高達24歲。(精確數據大概是23.9歲左右)可能很多朋友對於女團的平均年齡沒有概念,會覺得24歲也算老嗎?實際上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國內其他女團的成團平均年紀,挑選兩個最典型的例子。
  • 平均球齡50年,平均年齡近70歲!濟南元老籃球隊用運動書寫不老傳奇
    在「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的精神鼓舞下,這支平均50年球齡,主要是退休人員的「元老籃球隊」,在充滿青春活力的球場上,用運動書寫著不老的傳奇。元老籃球隊建隊8年,全國賽3次奪冠70歲的王慎訓是濟南元老籃球隊的副隊長,每周三的一早,王慎訓都會準時和元老籃球隊的隊友們,相聚在濟南制錦市的大樹籃球館室內球場。
  • 廣州平均結婚年齡公布!你拖後腿了嗎?
    ……類似問題的背後也說明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晚結婚長輩都替你急替你慌到處去給你徵婚▼平均初婚年齡發布,你拖後腿了嗎?▼有數據顯示▼現在初婚初育的年齡大幅提高!年輕人結婚越來越晚已成趨勢單身狗終於可以理直氣壯了 ?而在廣州初婚年齡也一直在推遲...
  • 國內年齡最小女團出道!平均13歲
    閃電少女的五位成員分別來自不同城市,擁有不同個性以及各自擅長的領域,她們平均年齡13歲,是國內目前為止平均年齡最小的新型女團。其中,蔣沐函來自遼寧瀋陽,唱跳俱佳擔任隊長,舞臺經驗最為豐富;徐子雨來自山東濟南,年僅12歲身高172cm,是組合中的顏值擔當;麥琬妮來自福建漳州,可鹽可甜酷範兒十足;屈禹含來自吉林長春,擁有8年的民族舞學習經歷,舞蹈功底深厚;作為新鮮血液加入的邵一芯來自河南鄭州,外表甜美,氣質絕佳。
  •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他們是最美的青春力量!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活躍著一個個青年集體,他們積極響應團組織號召,踴躍投身在抗擊疫情的各個戰線、各個角落。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真誠奉獻是他們靚麗的青春底色。他們無懼危險、逆向疾行,他們迎風鬥雪、堅守崗位,他們知難而上、勇於擔當,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最美的青春力量!
  • 日本「奶奶天團」KBG48爆紅 平均年齡84歲
    據了解,加入該組合的條件為年齡在80歲以上,70歲以下吸收為練習生。在小浜島的文化中,「八十才算獨當一面」,七十歲可能還在摸爬滾打呢!目前,33名團員平均年齡都已84歲,不僅推出第一張專輯,還完成了日本巡迴演出,人氣超高,每場都爆滿。該組合的第一首原創歌曲題為《Come and Dance小濱島》。她們以參加紅白歌合戰(類似中國春晚)為目標進行活動。
  • 17天,平均年齡19歲,他們為5109名師生配送12219份餐食
    狂風、大雪,一車貨、一群人,跌倒、爬起……17天、平均年齡19歲、5109名師生、12219份餐食……再平凡不過的漢字和數字,卻組成了一股不凡的抗疫力量。1月6日下午,一段視頻在網上迅速被轉發。十幾個人推著一輛滿載貨物的三輪車在漫天飛雪中前行,隊尾的幾個人滑倒了,又艱難爬起,身上的防護服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
  • 《C9特工》全劇主演演員平均年齡高達44歲,數她最年輕
    新劇《C9特工》中,一班主演演員,平均年齡竟高達44歲,雖然未算很多,因為年頭的《法證先鋒IV》中,20位的女演員便達到47歲。不過其實年齡並不限制演員,因為演員通常很懂得保養,其實很難看出真實年齡,而最重要的是,演員看演技更重要!
  • 平均年齡90歲
    近日,有一群老爺爺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在央視網絡春晚的舞臺上有一個平均年齡74歲的藝術團感動了無數觀眾👇而這邊廂「乘風破浪的奶奶」出道啦~2月8日,記者從楊浦區社會福利院獲悉福利院的9位奶奶宣布成團出道跳起了舞蹈
  • 《嫦娥之月亮傳說》首演:一方舞池、一輪明月,舞出一曲「人間絕戀」
    一方舞池中,8米直徑的月亮「頂天立地」,幾番輪轉,晝夜交替間,是嫦娥與後裔長達千年的悲歡離合。9月11日晚,《嫦娥之月亮傳說》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正式首演,在光與影的照襯下,舞者們「述說」著一曲感人心肺的「千年戀曲」,傳遞一份人類亙古不變所渴望著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美好情愫。
  • 全國人口平均勞動力年齡38.4歲,哪些城市需要「抗初老」?
    近日,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1985-2018年間,全國勞動力人口(包括學生)的平均年齡從32.2歲上升到了38.4歲。三十年間,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上升超過6歲。哪些省市老齡化最嚴重,城市「抗初老」迫在眉睫,什麼樣的方法行之有效?
  • 平均年齡74.5歲,這些「清華」學霸刷屏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誰也沒想到,在群星薈萃的2021央視網絡春晚上,最受歡迎的竟然是這個「年紀最大」的節目——由平均年齡74.5歲的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團員們帶來的《同一首歌》《少年》歌曲串燒。
  • 《踩過界2》演員平均年齡40.5歲,網友:看TVB只看演技
    TVB演員斷層問題依舊嚴峻,早前小編曾更新一篇題為《TVB演員斷層問題嚴峻,《木棘證人》主角平均年齡達43歲 》的文章,《木》劇演員平均年齡達43歲,因此也有不少網友批評TVB是老人臺,依舊是熟面孔霸佔熒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