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問題的問題》:哪些細節只有在老舍的原著中才能體現

2021-02-08 澎湃新聞

看完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又去讀了老舍的小說。小說中的細節描寫解釋了電影情節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同時,看完小說才能知道編劇做了哪些改動,比如添加了佟老闆、許先生、三太太和佟小姐等人物,多了佟小姐和秦妙齋戀愛又分手等戲份。電影把小說中一帶而過的情節用更加具象的細節來表現,比如開場丁務源到許太太家打麻將的橋段,表現秦妙齋「藝術無能」的畫展等等。總之,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各有可圈可點之處。

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海報

下文將借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的小說文本,來談談電影中難以展現的細節。

樹華農場到底為何會虧錢?

「農場虧損」這條線索推動著電影和小說的情節發展。在電影中,可以看出農場虧錢大致因為丁務源只注重「外聯」,完全不在意「生產活動」,具體表現在農產品被丁務源送禮、被工人私自銷售、被大伙兒一起享用,丁務源還要用農場的錢為股東做紅白事的場子。

如果排除丁務源的因素,樹華農場是否就不虧錢了。電影對此事沒有明說,但小說在一開始就交代清楚了:按道理說,農場是賺錢的。

由實際上說,樹華農場的用水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江就在它的腳底下。出品的運出也沒有問題。它離重慶市不過三十多裡路,江中可以走船,江邊上也有小路。它的設備是相當完美的:有鴨鵝池,有兔籠,有花畦,有菜圃,有牛羊圈,有果園。鴨蛋、鮮花、青菜、水果、牛羊乳……都正是像重慶那樣的都市所必需的東西。況且,它的創辦正在抗戰的那一年;重慶的人口,在抗戰後,一天比一天多;所以需要的東西,像青菜與其他樹華農場所產生的東西,自然地也一天比一天多。賺錢是沒有問題的。

同時,電影中並沒有講丁務源上任後,為了安插自己的遠方親戚,辭退一些有經驗工人的前因。

當他剛一得到農場主任的職務的時候,他便被姑姑老姨舅爺,與舅爺的舅爺包圍起來,他馬上變成了這群人的救主。沒辦法,只好一一敷衍。於是一部分有經驗的職員與工人馬上被他「歡送」出去,而舅爺與舅爺的舅爺都成了護法的天使,佔據了地上的樂園。沒被辭退的職員與園丁,本都想辭職。

而關於農產品被私自銷售和食用,電影裡用幾處對話、衝突和細節表現,例如佟老闆向許老闆告「豬菜」之狀、工人偷雞蛋被尤大興撞到以及丁務源官復原職後大伙兒大吃大喝。

電影中的樹華農場

不過小說裡描寫得更加詳細,並用了黃鼠狼的隱喻,將半夜在農場偷偷摸摸的工人比喻為黃鼠狼。

這些事,丁務源似乎知道,可沒有任何表示,當夜裡鬧黃鼠狼子的時候,即使他正醒著,聽得明明白白,他也不會失去身份地出來看看。及至次晨有人來報告,他會順口答應地聲明:「我也聽見了,我睡覺最警醒不過!」假若他高興,他會繼續說上許多關於黃鼬和他夜間怎樣警覺的故事,當被黃鼬拉去而變成紅燒的或清燉的雞鴨,擺在他的面前,他就絕對不再再提黃鼬,而只談些烹飪上的問題與經驗,一邊說著,一邊把最肥的一塊鴨夾起來送給別人:「這麼肥的鴨子,非掛爐燒烤不夠味;清燉不相宜,不過,湯還看得!」他極大方地嘗了兩口湯。

看到「當被黃鼬拉去而變成紅燒的或清燉的雞鴨,擺在他的面前,他就絕對不再再提黃鼬,而只談些烹飪上的問題與經驗」這句時,讀者很難不笑出聲來,心領神會老舍的幽默感。而此種文字上的隱喻很難在電影中「直譯」,由此也可看出兩種藝術表現形式之不同。

電影開場,丁務源被三太太留下來打麻將,期間說起農場的鴨蛋很難買到,要託丁務源幫忙才行。這樣的情節設置給人留下「鴨蛋著實緊缺」的印象,但從小說中可得知這是鴨蛋都被工人偷偷賣掉的緣故。

樹華農場的肥鵝大鴨與油雞忽然都罷了工,不再下蛋,這也許近乎污衊這一群有良心的動物,但是農場的帳簿上千真萬確看不見那筆蛋的收入了。外間自然還看得見樹華的有名的鴨蛋——為孵小鴨用的——可是價錢高了三倍。找好鴨種的人們都交頭接耳地嘀咕:「樹華的填鴨鴨蛋得託人情才弄得到手呢。」在這句話裡,老張、老謝、老李都成了被懇託的要人。

「人情代表」丁務源

關於電影和小說中最核心的人物丁務源,文字塑造的形象和視覺形象大致是一樣的。

電影中的丁務源一直穿長袍,領口和袖口都非常白淨,但只有看了小說才知道這樣設計的緣由。

範偉飾演的丁務源

他的長袍,不管是綢的還是布的,不管是單的還是棉的,永遠是半新半舊的,使人一看就感到舒服;永遠是比他的身材稍微寬大一些,於是他垂著手也好,揣著手也好,掉背著手更好,老有一些從容不迫的氣度。他的小褂的領子與袖口,永遠是潔白如雪;這樣,即使大褂上有一小塊油漬,或大襟上微微有點褶皺,可是他的雪白的內衣的領與袖會使人相信他是最愛清潔的人。

從「即使大褂上有一小塊油漬,或大襟上微微有點褶皺,可是他的雪白的內衣的領與袖會使人相信他是最愛清潔的人」可以想到,老舍的言外之意大致為,縱使丁務源的確有很多做得不對的地方,甚至直接造成了農場的虧損,但大家似乎並不能否定他是一個好人。

電影同小說相比,增加了丁務源落水的情節。電影中,撿回一條命的丁務源對秦妙齋說,自己覺得當不當這個主任已經不重要了。編劇和導演大概認為丁務源太想做主任這個位置了,所以才有這樣一系列行為,進而讓他經歷生死,參透人生。

但或許丁務源只是一個虛構的角色而已,在現實中很難找到如此極端的性格,我們也無需把自己的反思強加在他身上。在老舍的筆下,他就是一個無根無源、無目的性的存在。

丁務源是哪裡的人?沒有人知道。他是一切人——中外無別——的鄉親。他的言語也正配得上他的籍貫,他會把他所到過的地方的最簡單易學的話,例如四川的「啥子」與「要得」,上海的「唔啥」,北平的「媽啦巴子」……都美好地聯結到一處,變成一種獨創的「國語」;有時候也還加上一半個「孤得」,或「夜司」,增加一點異國情味。他吃得好,穿得舒服,睡得香甜,永遠不會發愁。他絕對沒有任何理想,所以想發愁也無從發起。他看不出社會上彼此敷衍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他只知道敷衍能解決一切,至少能使他無憂無慮,臉上胖而且亮。

如果把農場看作職場,丁務源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情」,這不僅體現在他懂得用農場的東西賄賂大家,還表現在他懂得打情感牌。他剛來農場時,因為安插親戚的事情,有些工人想辭職,來看看小說裡的丁務源是如何處理的。

丁務源同三太太、佟小姐聊天

可是,丁務源不給他們開口的機會。他們由書面上通知他,他連看也不看。於是,大家想不辭而別。但是,趕到真要走出農場時,大家的意見已經不甚一致。新主任到職以後,什麼也沒過問,而在兩天之中把大家的姓名記得飛熟,並且知道了他們的籍貫。 「老張!」丁務源最富情感的眼,像有兩條紫外光似的射到老張的心裡,「你是廣元人呀?鄉親!硬是要得!」丁務源解除了老張的武裝。 「老謝!」丁務源的有肉而滾熱的手拍著老謝的肩膀,「嘔,恩施?好地方!鄉親!要得麼!」於是,老謝也繳了械。

「在兩天之中把大家的姓名記得飛熟,並且知道了他們的籍貫」以及 「最富情感的眼,像有兩條紫外光似的射到老張的心裡」,這些情感牌都是丁務源的職場核心競爭力。而這些,後來出場的新主任尤大興都不具備。

「理智代表」尤大興

看電影時,大概觀眾和筆者的想法是一致的,尤大興這人在現今看來就是一個正常幹事的人,他的行為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但在老舍的小說中,尤大興同丁務源一樣,也是一個「極端」的人物,兩者的性格幾乎是完全對立的。

想幹成一番事業的尤大興(左)

可以說,在老舍的描寫中,尤大興完全展現了西方工具理性的特點,渾身上下沒有一點中國人情社會的味道。他將自己、妻子明霞和農場工人都看做「工具」,完全忽略了人的感情特質。

在小說中,尤大興知道自己的性格並不適合中國社會,但他還是抱著報效祖國的心情從美國回來了。

他聰明,強健,肯吃苦。做起「試驗」來,他的大手就像繡花的姑娘那麼輕巧、準確、敏捷。做起用力的工作來,他又像一頭牛那樣強壯、耐勞。他喜歡在美國,因為他不善應酬,辦事認真,準知道回到祖國必被他所痛恨的虛偽與無聊給毀了。但是,抗戰的喊聲震動了全世界;他回了國。他知道農業的重要,和中國農業的急應改善。他想在一座農場裡,或一間實驗室中,把他的血汗獻給國家。

尤大興娶妻成家的想法也完全來自理性的規劃,沒有什麼情感上的因素。

回到國內,他想結婚。結婚,在他心中,是一件必然的、合理的事。結了婚,他可以安心地工作,身體好,心裡也清靜。他把戀愛視成一種精力的浪費。結婚就是結婚,結婚可以省去許多麻煩,別的事都是多餘,用不著去操心。於是,有人把明霞介紹給他,他便和她結了婚。

殷桃飾演的明霞

同時,他將自己的妻子也看作「工具」,娶妻是為了幫助自己。他不能體察妻子的情感需求,對待妻子的方式也沒有任何情感而言。

有時候,他也在她發脾氣的時候,偷偷彈去自己的一顆淚,但是她看得出,這只是怨恨她不幫助他工作,而不是因為愛她,或同情她。只有在她病了的時候,他才真像個有愛心的丈夫,他能像做試驗時那麼細心來看護她。他甚至於坐在床邊,拉著她的手,給她說故事。但是,他的故事永遠是關於科學的。她不愛聽,也就不感激他。及至醫生說,她的病已不要緊了,他便馬上去工作。醫生是科學家,醫生的話絕對不能有錯誤。他絲毫沒想到病人在沒有完全好了的時候還需要安慰與溫存。

尤大興看待工人更是用「工具理性」的眼光,和丁務源完全相反,並不照顧工人的情緒和情感。這一點在電影中雖然有側面的體現,但很難直接感覺到。因為觀眾會覺得,尤大興的做法並沒有錯,但文字的表達帶給讀者的感受會更明顯。

開門見山地,他分配了工作,他記不清大家的姓名,但是他的眼睛會看,誰是有經驗的工人,誰是混飯吃的。對混飯吃的,他打算一律撤換,但在沒有撤換之前,他也給他們活兒做——「今天,你不能白吃農場的飯。」他心裡說。

在情感與理智中搖擺的工人

電影中,對於工人心境變化的表現並不直接,但在小說中,工人們也不是完全討厭新來的主任尤大興的,他們自身也非常矛盾,一方面漸漸認同尤大興的做法,對一種應當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認同感;但另一方面,之前閒散日子的記憶不斷浮現出來,又讓他們覺得尤大興不近人情。

過了幾天,農場裡一切差不多都上了軌道。工人們因為有點知識,到底容易感化。他們一方面恨尤主任,一方面又敬佩他。及至大家的生活有了條理,他們不由得減少了恨惡,而增加了敬佩。他們曉得他們應當這樣工作,這樣生活。漸漸地,他們由工作和學習上得到些愉快,一種與牌酒場中不同的,健康的愉快。 尤主任答應下,三個月後,一律可以加薪,假若大家老按著現在這樣去努力。他也聲明:大家能努力,他就可以多做些研究工作,這種工作是有益於民族國家的。大家聽到民族國家的字樣,不期然而然都受了感動。他們也願意多學習一點技術,尤主任答應下給他們每星期開兩次晚會,由他主講園藝的問題。他也開始給大家籌備一間園藝室,使大家得到些正當的娛樂。大家的心中,像院中的花草似的,漸漸發出一點有生氣的香味。

尤大興指導工人科學生產

但是小說和電影的結局一樣,理性並沒有戰勝情感,勤勞也沒有戰勝懶惰。就像老舍在小說中講到的:「不過,向上的路是極難走的。理智的崇高的決定,往往被一點點浮淺的,低卑的感情所破壞。情感是極容易發酒瘋的東西。」

小說最後的結尾並不是電影中明霞的憂愁背影,但同樣意味深長:

到了夏天,葡萄與各種果樹全比上年多結了三倍的果實,仿佛只有它們還記得尤大興的培植與愛護似的。 果子結得越多,農場也不知怎麼越賠錢。

相關焦點

  • 老舍逝世50年,《不成問題的問題》在東京電影節獲獎
    這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給我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細細翻閱老舍全集,從1943年的《貧血集》中翻檢出來,很少人知道這部短篇小說出自老舍之手。老捨身後總為人所稱道的,多是《駱駝祥子》、《茶館》這些以北平為背景,關注底層民生的經典作品。他抗戰時期的嘗試,多被後來人忽略。導演梅峰說,他這個「小眾」的選擇不但是為了紀念老舍逝世五十周年,也是因為這部作品給人預留的解讀空間。
  • 《不成問題的問題》:有範偉在,一切不成問題
    舉報   這次的主題是:東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臺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的華語影片《不成問題的問題
  • 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曝"人情事"海報
    獲得第53屆金馬影展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第2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藝術貢獻獎等多個電影獎項的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梅峰執導,範偉、殷桃、張超、史依弘、王瀚邦範偉飾演的樹華農場舊主任丁務源作為「會做人」的典範,在各種人際關係裡遊刃有餘,不僅能打點上頭,更能安撫下屬,實屬「和稀泥」高手,將中式「中庸」體現得淋漓盡致。王瀚邦飾演的是樹華農場的新主任尤大興,一個留學英國歸來的實幹派,進到農場後立即三把火開始進行改造和改革,卻發現困難重重,殷桃則飾演的是尤大興的太太明霞,一個亂世中只能夫唱婦隨的小女子,懂得些人情世故,卻又不知道怎麼為丈夫解憂,為自己爭取。
  • 《不成問題的問題》王梓桐演繹民國版「佟黛玉」
    網易娛樂11月21日報導 11月21日,金馬佳作《不成問題的問題》在全國正式公映。《不成問題的問題》斬獲第2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藝術貢獻獎、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雙獎: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主角,以及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也獲得了不少殊榮。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是基於老舍原作,由梅峰擔任編劇、導演,由範偉、殷桃、張超、王梓桐等主演。
  • 範偉拿金馬影帝的《不成問題的問題》,我替你們看了!
    在剛過去的金馬獎上,範偉憑藉《不成問題的問題》中丁務源一角,拿下金馬影帝,此外這部梅峰導演的處女作長片還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金馬獎之前,本片也入圍了今年的東京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了最佳藝術貢獻獎。 幾次重量級獲獎,讓不少觀眾對這部改編自老舍小說的文藝片期待不已。
  • 《不成問題的問題》:衣裝裡的人情世故
    文 | 李婧圖片來源 | 官方劇照獨自看了期待已久的《不成問題的問題》,很享受,在微博上胡亂發了一通感想。今天想正兒八經寫點什麼,但從何寫起?想想自己做服裝也寫點故事,就從電影裡的人物造型說去吧。這部電影改編自老舍1943年的短篇小說,故事背景設在1940年代,抗戰中的重慶。雖在那個年代,但到了影片中的主場「樹華農場」,卻有脫離塵世之感,如陶淵明所述世外桃源,與時代無關。因此如把影片中的置景、服裝造型和人物口音拋卻——這個「樹華農場」即使放到現在,某個建設中的新農村,抑或某個城市中的創業公司,想來故事都是成立的。
  • 老舍眼裡的職場潛規則---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簡介
    ★在40年代的重慶有一個出了名的農場,這個農場盛產的雞鴨蛋,要託人情才能買到。來過農場的人都認為:股東肯定是賺了不少的錢,但實際上農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職場的丁主任是一個職場的老油條。
  • 老舍使我們哭,使我們笑,但從不譴責誰,也絕不庇護誰
    2016 年,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先後斬獲東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和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演員範偉更憑藉此片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這部影片就脫胎於老舍先生的原著——《不成問題的問題》。《不成問題的問題》收錄《不成問題的問題》《微神》《斷魂槍》《月牙兒》《我這一輩子》五篇小說,老舍使我們哭,使我們笑,但他從不譴責誰,也絕不庇護誰。不單單是作品裡,生活裡老舍也是如此。是什麼讓老舍形成了這樣的性格呢?話還要從頭說起。
  • 《不成問題的問題》王梓桐:從百合到佟逸芳,文藝電影中走出的演技派演員
    剛在東京國際電影節拿下「最佳藝術貢獻獎」的《不成問題的問題》,成了今年華語電影最後,也是最大的驚喜。除了在東京國際電影節有所斬獲之外,還獲得金馬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這部根據老舍小說改編的影片似乎敘述了一個永不過時的人間寓言。青年演員王梓桐在劇中飾演佟逸芳,一個自由灑脫的民國大小姐,花痴、追求自由戀愛,與那個時代有著格格不入的新觀念,然而卻看人不準、遇人不淑。
  • 王梓桐聊不成問題的問題:秦妙齋就是個騙子,範偉很萌很處女座
    說《不成問題的問題》是2017年最值得一看的電影,應該很少有人會提出質疑。作為梅峰導演的電影處女作,《不成問題的問題》一路走來,在東京國際電影節、臺灣電影金馬獎、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不少殊榮,也讓觀眾對這部電影充滿了期待。今天,《不成問題的問題》終於在院線上映了。
  • 人民藝術家+金馬影帝,這部年度最佳只有中國人能拍出來
    編劇: 梅峰 / 黃石 / 老舍(原著)主演: 範偉 / 殷桃 / 張超 / 史依弘 / 王一鳴  等133分鐘帶你熟讀中國社會職場教科書。老舍小說改編,不比小說遜色的電影。金馬影帝,範偉當之無愧。年度TOP10列表之一。只有中國人能拍出來的電影,來了。就是這部《不成問題的問題》。
  • 他是夏至未至「蘇炸」青田 他是「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的羅季 如今憑藉《不成問題的問題》獲「最佳男配角」
    沒 被 星 扒 客 寫 過 的 明 星 都 不 算 紅 ▲在今年剛剛落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張超憑藉口碑好片《不成問題的問題 《不成問題的問題》是中國文壇巨匠老舍先生於1943年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由導演梅峰拍攝,範偉、殷桃、張超主演,電影影像用一種極簡古典狀態、黑白湖面類似中國水墨畫般的獨特美感去演繹,極盡表達那個時代的興衰故事。
  • 周末活動| 老舍+魯迅+林真理子+東野圭吾
    《不成問題的問題:從老舍小說到梅峰電影》新書沙龍時間:2017年12月1日(周五)19:00-21:00
  • 《西遊記》原著中有哪些細節讓你感到細思極恐?
    所謂的陌生,就是因為在快節奏和碎片化閱讀的當代社會,有耐心讀完《西遊記》原著的人其實並不多。因此,很多人把《西遊記》的原著和電視劇混淆在了一起。圖片:沙和尚與身邊的骷髏頭劇照一、關於細節的差異幾乎每一部文學名著或者小說,在改編成電視劇的時候,都會多多少少和原著出現不一致的情況,這種改編,要分很多種原因。
  • 《不成問題的問題》——中國文學改編電影絕佳案例
    老舍的同名作品改編,範偉老師拿了去年的金馬影帝,在東京電影節上也有斬獲,梅峰編劇兼導演,一個民國時期重慶後方的黑白畫卷……《不成問題的問題》頭上的光環實在太多了。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人情世故」。由此看來,更覺得片名非常精妙絕倫:啥問題都可以不是問題,但換個時候,再小的問題都能成為大問題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40年代,發生在沒有硝煙的抗戰大後方。整部影片中,從黑白畫面的斑駁到字幕字體的復古,你都不會出離這種民國年代的即視感。而可嘆的是,即便大幾十年過去了,人性裡的涼薄和世故,好像從來沒有變過。
  • 老舍原著改編,範偉金馬獲獎,這電影把社會上三種人剖析透了
    前言2017年上映的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根據老舍先生1943年同名小說改編,講的是1940年代抗戰大後方重慶,物產豐富的樹華農場卻一直賠錢,老闆任命英國留學博士尤大興擔任新主任,與舊主任丁務源、騙子秦妙齋之間上演的一系列明爭暗鬥故事。
  • 《不成問題的問題》:將職場規則擺到明面上,這電影太敢演了
    今天講的即是人情社會的故事,由「範德彪」範偉主演的黑白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丁主任知道後默默地抽菸,也只有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他才會卸下偽裝露出脆弱的一面。《不成問題的問題》改編自老舍先生同名短篇小說,改編劇本榮獲金馬最佳劇本獎
  • 胡金銓談老舍:欲研究老舍,先練喝豆汁兒
    2019年2月3日是老舍誕辰120周年。老舍的一生, 大概可用幾個片段草草概括:沒落貴族,苦讀成名,文藝鬥士,入廟堂,投湖自盡。新中國建立以來,老舍被尊為大師級的現代作家。在通行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教科書中,他與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通稱為「魯、郭、茅、巴、老、曹」,很早就取得了文化秩序中的「經典」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