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起,國家衛健委在每日疫情通報中增加了無症狀感染者的報告、轉歸和管理情況。以前覺得無症狀感染者還離我們很「遙遠」,但開始通報以來,這個詞語出現越來越頻繁,加上海外疫情的發展以及境外輸入病例的增加,很多人開始對無症狀感染者感到「莫名恐慌」,會不會自己已中招?會不會身邊的人其實就是那個「沉默的警告者」?周圍那麼多人,到底該「防」誰?甚至有人開始出現焦慮情緒……
其實,能認識疫情防控還不能鬆懈是件好事,但是過度的焦慮緊張只會適得其反,科學了解了相關的疫情防控要點,一定能緩解緊張情緒,做好正確的自我防護。
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者?通過什麼途徑發現的?
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是指無相關臨床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但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者。無症狀感染者可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經過14天潛伏期的觀察,均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始終為無症狀感染狀態;二是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採樣時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但隨後出現某種臨床表現,即處於潛伏期的「無症狀感染」狀態。
目前我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主動發現無症狀感染者:一是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開展醫學觀察期間的主動檢測;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調查中開展的主動檢測;三是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主動檢測;四是對部分有境內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員開展主動檢測。
無症狀感染者有否有傳染性?強度如何?
無症狀感染者也被稱作「沉默的警告者」或「隱性感染者」——他們看似沒有症狀,沉寂安靜,卻是病毒存在的重要提示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無症狀感染者仍有向外界散布病毒而成為傳染源的可能,重視潛在或長期無症狀的病毒攜帶者,對控制傳染病至關重要。
無症狀感染者存在著一定的傳播風險。一是傳播的隱匿性。由於無症狀感染者無任何明顯的症狀與體徵,其在人群中難以被發現,其導致的傳播也難以預防。二是症狀的主觀性。症狀輕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認為自己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不主動去醫療機構就診,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難以被發現。三是發現的局限性。由於存在檢測窗口期,採用核酸檢測和血清學檢測方法難以發現全部無症狀感染者,現有的無症狀感染者主要是通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主動篩查、感染來源調查、聚集性疫情調查和對高風險地區人員的主動檢測發現的,尚有部分無症狀感染者難以被發現。
無症狀感染者由於沒有咳嗽、打噴嚏等呼吸道症狀,排毒量相對於有症狀的病人而言應當較低。不管有無症狀,感染者都是急性,不會持續攜帶病毒。
公眾應該如何看待、怎樣防護?
針對部分對無症狀感染者的恐慌情緒,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表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是無症狀感染者最主要的來源,沒有接觸過新冠肺炎病人的人,一般不會被傳染,沒有必要恐慌。
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主任李群說:「公眾要有防範感染風險的意識,卻也無需過度擔憂,在無法辨別周圍有沒有無症狀感染者的情況下,更重要的是做好個人防護。」
專家普遍認為,沒有症狀和可疑接觸史的普通人,沒必要去做核酸排查。對普通人群的大規模篩查既不可行,也無必要。公眾要做的就是做好個人防護,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增加營養、休息好,提高自身免疫力。
規範的防護也很重要,「我們可能還會有一些下意識的動作,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沒注意到,比如用手觸摸口罩表面後再去揉眼睛。」李群說,公眾一方面要有意識做好個人防護,一方面要知道怎樣規範防護。
「希望疫情過後,大家能養成一些好的衛生習慣,這不僅對防範新冠肺炎疫情有利,對其他傳染病防控也有利。」多位專家說,口罩衛生、洗手衛生、保持社交距離等好的衛生習慣應該保持下去。
還是覺得有點「打腦殼」?直接上視頻上圖吧,相信能很好地解答你的疑惑!
【視頻】關於無症狀感染者 你關心的都在這裡:(請猛戳)
(綜合自四川新聞網、新華網、光明網)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