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回憶中,2020年,是科幻片裡的重要時間節點,是被cue過N次的「未來」。
這一年,拳擊運動已經被《鐵甲鋼拳》高科技的機器人互搏取代;
《火星救援》開始在一顆無人星球上種植土豆;
人類打造的機器人《終結者》甚至開始統治世界...
在科幻世界裡,我們也早已能夠輕鬆地上天入地、遨遊太空,享受著高度的科技文明。
那麼在其它的科幻電影中,2020年都發生了什麼,它們會成為現實嗎?
毫無疑問,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是科幻史乃至整個電影史上裡程碑式的經典。
如果你是科幻迷,那你一定看過也知道它的故事開始在2019年底的洛杉磯。但它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名字——《公元2020》,正是今年。
雖然這部電影上映於1982年,但它的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可是出版於1968年。電影裡出現的許多場景,在今天也已經得到了驗證。
芭姐印象最深的,就是足足佔據整棟摩天大廈的巨型LED燈箱。
雖然霓虹燈招牌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初,但迫於經濟、技術局限,它們往往小而密集。
1930年上海南京路的霓虹燈招牌
因此,《銀翼殺手》中LED燈箱組成了巨幅的動態廣告,無間斷在高樓上輪播,確實是觀眾們少見的視覺奇觀。
不過,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巨型LED燈箱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它不僅為廣告投放提供了便利,還成為明星應援的必爭之地。
紐約時代廣場大屏
科技的發展速度遠超我們所料。《銀翼殺手》中戴克和瑞秋進行一次視頻通話,花了1.25美元(約8.67元人民幣),讓觀眾耳目一新。
誰能想到僅僅過了20多年,視頻通話就已經完全普及且免費,成為我們常用的聯繫方式了呢~
同樣,1987年科幻片《機器戰警》中的未來,也設定在了2020年。
平凡無奇的警察墨菲,執行任務時被歹徒傷害。他被科學家改造成了半人半機器人的「鐵甲威龍」,從此打遍天下無敵手。
沒想到這個遙不可及的設定,居然在去年得以實現。
61歲的彼得·斯科特·摩根是一位著名的機器人科學家,2016年末他患上漸凍人症。為了延續生命,他決定將自己改造成半機器人,並稱其為彼得2.0。
去年10月10日,他進行了喉切除手術,完成了半機器人的改造。還建立了基金會,試圖把該技術推廣給漸凍患者群體。他的故事也將拍成紀錄片,計劃今年在BBC電視臺播出。
彼得·斯科特·摩根博士捧著黑武士的頭像
而說起科幻片中的「神預言」,芭姐最佩服的是1988年的神作《阿基拉》。
大友克洋導演在《阿基拉》中大膽預測了日本的未來圖景,圈出了戰後重建、精神廢墟等關鍵詞。
不過最神的一點還是他成功預言了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這可是30多年前的片子啊,你說嚇不嚇人?!
距離東京奧運會開幕還剩147天的2019年場景
而另一部「賽博朋克」名著,1995年日本科幻作品《攻殼機動隊》同樣被眾多科幻迷奉為經典。
在攻殼機動隊的故事中,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除了大腦之外,人體的各個部分都可以由功能更多更強的機器取代,更有人願意將自己的大腦改裝為具有網際網路功能的電子腦。
在這部科幻作品中,作者展示了一個人體與機器完美結合的想像世界。
而除了機器越來越強大,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被打造出來外
20世紀科幻作家的另一個共識就是——進入到2020時代後,人類將不受限於地球,積極探索太空,登陸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
1965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史前行星之旅》時間場景正是設置在2020年,屆時人類已經在月球上建立了永久基地。
隨後一組人類太空人旅行了數千萬公裡登陸金星探險,並且在金星的表面發現了眾多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包括已經在地球上滅絕的恐龍。
55年了,1965年人類對2020年的奇妙設想,即使不能實現,芭姐覺得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2000年的《火星任務》則展望了20年後航空技術的新發展,電影中的故事發生於2020年,世界空間站正在策劃著載人飛船火星登陸計劃。
這部電影是導演帕爾瑪在NASA宇航專家的指導下拍攝的,體現了人類對火星探索的急切盼望。
美國航天局「好奇號」探測器就曾拍到疑似火星外星人的照片,此時關於外星人的種種話題,也總能引起我們的興趣。
像「外星人威脅論」就存在於一些影視作品中
短片《拉卡》描繪的2020年,就是地球被外星人侵略的未來景象。
地球被外星生物「蜥蜴人」侵略,它們以更加先進的外星文明奪取了人類的文化和歷史,對人類進行奴役或滅絕。
雖然兩個文明差距甚遠,人類深知反抗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但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機率成功,他們也願意為了全人類奮戰到底。
當頻道調回現在,我們幸運的站在2020年的開端,展望著科幻片鍾愛的2020年代。
雖然世界並沒有變得像科幻作品裡一樣,車還是不能在空中行駛,AI不能代替愛人,「世界末日」沒有出現,也沒法隨便買張票去火星......
但始終保持大幅度前進的我們,確確實實走向了更美好的今天。
科技在持續進步,而科幻片會一直承載著人們的期望,不斷描摹著未來的幻象。
或許,就像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所說:
「在科學技術的力量到達之前,我們已經到達了那些世界。」
因為那個遙遠的、充滿期待和未知的未來,本就掌握在我們手中。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 / 5yan
助理 / 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