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醫療、教育組團式幫扶,助山裡百姓「看好病」、孩子「走出去」

2021-01-18 瀟湘晨報

信息時報訊(記者 崔小遠 通訊員 南宣) 「感謝來自廣州的醫生,讓我在家門口就能手術,縮短了手術時間,現在腿不麻了、有力氣了,不用擔心癱瘓了。」11月13日,在貴州市黔南州貴定縣人民醫院,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馮康正在逐步恢復中。來自廣州市南沙區的骨科專家何軼健率領當地醫療團隊在7天前為馮康做了手術,並在當地首次實現了同類手術「零輸血」,手術時間比之前縮短一半。廣州醫生「走進大山」,為當地鍛造帶不走的醫療隊,讓病患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高質量醫療服務,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同一天,黔南州惠水中學八年八班的楊本佳正在為心中夢想努力:「我要考到廣州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來自廣州的支教老師為孩子種下理想和信念的種子,讓他們將目光從大山深處轉向更廣闊的天地,助推孩子走出大山。

隨著東西部幫扶工作不斷地深入,廣州市南沙區選派優秀醫療骨幹、教育骨幹,到貴州省黔南州開展「組團式」幫扶。數字顯示,過去三年,南沙區教育和醫療方面通過「一對一」結對和「一對多」服務的方式,與黔南州三縣71家醫院、237所學校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助力當地百姓「看好病」、「讀好書」。

大病不出縣 ,「廣州專家坐診,我們放心!」

基本醫療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崇山峻岭包圍中的貴州省黔南州,解決看病難曾是這裡老百姓的共同期盼。

醫院大廳門庭若市,專家窗口絡繹不絕……這是貴州省黔南州龍裡縣婦幼保健院的日常。這一切都得益於廣州市南沙區的幫扶成果。

「廣州專家坐診,我們放心!」一名準爸爸說,妻子剛懷孕,一開始打算去貴陽進行產檢,但周圍的朋友都說龍裡婦保院有廣州的專家在院內坐診,就第一時間趕來詢問具體事項。

廣州市南沙區第一人民醫院創建辦主任李梅2019年7月3日來到龍裡縣婦幼保健院,掛職副院長。她認為,醫療幫扶要完成「從輸血式」的幫扶向「造血式」幫扶的徹底轉變,要實現「扶智、扶志、扶技」。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李梅協助龍裡婦幼保健院新增設臨床醫技科室8個,該院輸血科、愛滋病初篩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已通過驗收,2020年5月份取得產前篩查資質,成為龍裡縣唯一一家擁有產篩資質的醫療機構。開展新技術項目20餘項,其中4項技術填補當地空白。為了協助龍裡婦幼保健院創建二級甲等醫院,李梅今年7月主動請纓提出延續幫扶,從一年延至一年半,「只有協助醫院成功通過評級,我才能安心的返回廣州。」

「過去三年,在南沙區幫扶下,我們醫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龍裡縣婦幼保健院副院長石秀麗見證了這座醫院在南沙區幫扶下一點一滴的蛻變。2017年11月1日,該院整體搬遷,從破舊不堪的樓房搬遷至擁有電梯配置的高樓;從只有單一的兒科擴展為婦女保健部、兒童保健部、孕產保健部、計劃生育服務部……

煥然一新的不僅是辦公環境,還有醫務人員。通過幫帶傳,龍裡縣婦幼保健院有了自己的「專家」,「專家」有了自己「粉絲」。 傳幫帶留下了帶不走的醫療隊。

「最初,兒科只有我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就診者寥寥無幾。如今在南沙區幫助下,新生兒科開展起來了,醫師隊伍擴大到20多人,老百姓慢慢習慣了就近就診,『大病不出縣』。」龍裡縣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夏雲說,通過在廣州進修學習,將頂尖的技術、高科技理念、完善的機制、優秀的管理模式帶回科室,提高了診療水平,吸引了當地病患前來就醫。

幫扶以來,成效便顯現:2018年,該院門診人次、出院人次和總業務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51.21%、2991.67%和175.61%,2019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8.06%、126.95%和62.67%。

「小病不出村」, 村衛生室建在家門口

11月11日,在貴州黔南州龍裡縣灣灘河鎮擺省村衛生室裡,王阿婆正帶著外孫來看感冒,「到這裡來很方便,我們以前看病去舊的衛生院要走好久。」醫生柏濤永給小朋友進行了檢查,並開了藥,「藥費通過新農合報銷後只有幾塊錢。」擺省村的新衛生室一個月前剛啟用,由南沙區提供55萬元資金幫扶建設。「衛生室提供全科醫療服務,一般常見的感冒發燒、常見多發病還有清創手術等可以治療。」柏濤永醫生說。

由南沙區對口幫扶建設的龍裡縣擺省村衛生室實現了「小病不出村」。通訊員 謝子亮 攝 助力實現「小病不出村」,精準幫扶覆蓋到了鄉村,村衛生室建到了家門口。自2018年以來,廣州市南沙區共投入1600多萬元,在龍裡鎮建設了30多個村級衛生室,有效解決了當地群眾看病難、看病遠難題,預防了「因病返貧」問題。

廣州南沙醫生團隊還定期赴對口幫扶各鄉鎮衛生院開展「醫療精準扶貧」下鄉送醫送溫暖義診等活動。以南沙區對口幫扶梅州市平遠縣、蕉嶺縣為例,2020年8月至9月,南沙區衛生健康局組織區屬醫院內科、急診、外科、婦產、兒科等專家分批赴當地鄉鎮開展醫療衛生支援工作,為群眾送上最珍貴的健康扶貧福音。

自2016年12月以來,南沙區與黔南州3縣共計71家縣級醫院及鄉鎮衛生院籤訂對口幫扶協議。南沙區通過在當地建設農村衛生室,解決村民就近就醫難題;通過引進新技術、培養人才等保障醫療條件持續性發展,真正做到「人走了,技術要留下」的諾言,實現「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縣」,不僅幫助解決看病難、看病遠難題,還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我要考到廣州去」 ,教育幫扶讓更多山裡孩子「走出去」

「扶貧先扶智」。過去三年,南沙區開展一對一組團式教育幫扶,與黔南州三縣237所學校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南沙的優秀教師們通過向對口幫扶地區輸送南沙先進教育理念、培訓農村中青年教師、推廣教改等組團式教育幫扶等方式推進教育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用智慧參與惠水的教育,用真心興旺惠水的教育」,這是南沙赴惠水開展牽手組團式教育幫扶「惠興團隊」的真實寫照。

來自南沙區的老師在惠水縣四中支教。通訊員 劉偉 攝 2019年1月,來自南沙區橫瀝中學的鄒文化等三位老師來到惠水縣四中支教,在今年1月幫扶周期結束時,鄒文化選擇繼續留下來:「因為我想看到來自廣州的教育理念在這裡開花結果,想看到大山孩子的改變。」來自貧困地區的孩子有很多地方跟廣州的孩子不一樣:「留守兒童、隔代教育是最大問題,不少孩子沒有學習目標、沒有夢想,甚至不想讀書,想像父母一樣早點畢業好出去打工,陷入惡性循環。」鄒文化說。

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理想和信念缺失的問題,他專門為學生上了一堂題為《現實與理想》的道德講堂課,又利用周末時間自掏腰包帶著文具到學生家中走訪,讓家長和學生明白知識改變命運,幫助有輟學傾向的孩子重回學堂。「讓家長、孩子們明確,未來不止打工種田,還有詩與遠方。」「越是大山裡的孩子,越需要教育,他們更需要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來自南沙區大崗中學的劉世烽掛職惠水縣教育局副局長。據介紹,通過深入調研,惠興團隊先後組織開展了兩次覆蓋所有鄉鎮中學的全年級的「同課異構」教研交流活動;開展以惠水四中,二中和縣直為核心的初級中學的連片教研活動,以縣內較好的學校帶動較弱學校協同發展。

他認為,要想實現廣州教育理念在惠水落地,要從教師團隊入手。2020年10月在惠水舉辦了第一屆「班主任技能大賽」,用廣州地區先進的辦學經驗,結合當地現狀「對症下藥」,充分發揮「組團式」幫扶引領輻射作用。惠興團隊計劃趁熱打鐵,籌備兩個「班主任工作室」,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優秀班主任隊伍。

潤物細無聲,惠興團隊支教老師為孩子打開了夢想大門。惠水四中八年八班的楊本佳本來沒有目標沒有動力,如今想考上暨南大學,到廣州走一走看一看:「很嚮往廣州的學習、生活。」九年八班的學生劉永超本來成績平平,現在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惠興團隊的老師們帶來不一樣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學生們很喜歡上他們的課。而且幫助我們很多老師開闊了視野和更新了教學理念。」惠水四中校長梁澤樺說。

如今,南沙區通過「派出去」「引進來」搭建起了教育幫扶長效機制。2018年至2020年,南沙區通過「一對多」方式率先落實全區57所學校、幼兒園與黔南州三縣237所學校、幼兒園、教學點的結對幫扶,實現對三縣教育幫扶100%全覆蓋。

在「派出去」的同時,南沙接收了黔南州三縣選派的65名各級各類人員來南沙跟崗學習,他們在回當地後繼續做好「二次」延伸培訓,實現「培訓一個,成長一個,帶動一片」。南沙還組織部分優秀學生,利用暑假時間到廣州市開展研學活動。

數字顯示,2018至2020年,南沙對黔南州三縣共提供教育款物支援超2806.65萬元,用於幫助提升三縣的「軟硬」實力。其中,南沙和惠水兩地通過黨政聯席會議議定幫扶資金260萬元,將惠水縣8個鎮辦13所閒置小學進行改造成鄉村幼兒園,推動惠水縣鄉村公辦幼兒園實現全覆蓋,鄉村兒童告別散養歷史,實現就近入園。

【來源:信息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組團式」教育幫扶④丨東西部協作:助力貴州教育均衡高質量發展
    編者按:實施教育組團式幫扶,是貴州搶抓國家大力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支持服務薄弱學校質量提升,推進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一項具體行動,也是實現人才流動,推動人力資源開放共享的重要途徑。目前,貴州全面推廣「組團式」幫扶模式取得明顯成效,促進了先進理念植入、先進管理經驗落地、先進教育教學制度生根,有力推動了貴州教育品質提升和「內涵式」有特色發展。
  • 「組團」模式助力新疆醫療 改變著新疆醫療衛生狀況
    12月15日,在國家衛健委就「十三五」期間組團支援與對口幫扶工作進展成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李大川說。從硬體到軟體,各地把醫療衛生援疆工作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團結工程來抓,著力在人才、智力和技術援助上下功夫,改變著新疆的醫療衛生狀況。
  • 廣州白雲區組團幫扶平塘極貧鄉鎮:從缺醫少藥到醫防結合
    2019年9月,在東西部扶貧協助的號角中,廣州市白雲區衛健局與白雲區第三人民醫院組織牽頭,開始組團幫扶平塘縣大塘鎮中心衛生院。廣州醫療專家的陸續到來,讓當地百姓終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缺醫缺藥是我對當地的第一印象。」
  • 我院上海援藏專家赴定日縣扎西宗鄉衛生院 開展醫療幫扶工作
    近期,日喀則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領隊、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萬興旺同志,帶隊赴定日縣扎西宗鄉衛生院開展醫療幫扶工作,上海市「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員、醫院各科室援藏專家隨同前往。
  • 廣州南沙加快集聚教育醫療資源
    「十三五」期間,廣州南沙區對標「三區一中心」的發展定位,在支持廣州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等區域龍頭醫院發展的基礎上,又陸續引進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南沙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南沙院區等6所國家省市三甲醫院落戶,搭建區域智慧醫療中心。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五、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會師
    7月31日下午,帶著領導、親友、同事們的叮嚀囑託,經過數小時的飛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專家終於抵達雪域高原西藏,與第五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勝利會師。合影「西藏人民感謝你們做出的奉獻!西藏歡迎你們!」
  • 授之以漁 鄭大一附院「駐紮式幫扶、組團式輪訓」活動走進正陽縣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閆良生  近日,鄭大一附院專家教授故鄉行駐紮式幫扶·正陽站啟動儀式在正陽縣人民醫院舉行,鄭大一附院總會計師張冬青、醫務處處長王守俊,正陽縣政協主席李迎春、縣政府黨組成員楊萌等領導出席,鄭大一附院口腔科教授、正陽縣人民醫院名譽院長趙紅宇及鄭大一附院多位知名專家教授參加了啟動儀式
  • 北醫三院舉行第六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療隊歡送會
    會議現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第六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由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梁瀛、神經內科王麗平、運動醫學科程序、急診科李燕、耳鼻喉科李濤、風溼免疫科魏慧組成。北醫三院在山西大寧、甘肅環縣對口支援、援藏援疆支邊等方面發揮了國家級醫院的作用,得到了當地政府、醫院和百姓的肯定。2015年至今,已派出5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進藏支援,為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發展、西藏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 託起瑤鄉百姓健康夢!省第二人民醫院幫扶乳源紀實
    廣州日報記者今天從韶關市乳源縣了解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二院」)第二批幫扶團隊近日結束了在乳源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乳源人民醫院」)為期一年的幫扶工作,踏上返程。
  • 「組團式」支援!新疆這些醫院「升級」!
    「組團式」支援!新疆這些醫院「升級」!、小病不出縣」。12月15日國家衛健委就「十三五」期間組團支援與對口幫扶工作進展成效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李大川介紹經過五年多努力現在西藏、新疆兩地人均平均期望壽命分別提高到70.6歲、74.4歲
  • 北京大學醫學部第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員歡送會舉行
    北京大學醫學部第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員歡送會日前在京舉行。北大醫學部副主任劉曉光從醫療、教學、科研、管理、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對醫學部援藏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過去五年中,在醫學部援藏醫療隊全體隊員以及醫院相關科室的多方努力下,醫學部支援的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20個臨床學科、3個管理部門醫療水平和內涵建設均得到了飛躍的提升,在醫療、教學、科研、管理、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果。幫助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北大醫學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致力於推進高原醫學相關領域的研究,同時開展新技術、新項目,填補了多項西藏乃至國際空白。
  • 跨越山海情相連 傾力幫扶心相印——東西部協作助桐梓教育發展行穩...
    這個小學的改變只是普陀區對桐梓縣教育項目資金幫扶的一個縮影。  近五年來,上海普陀區共援助桐梓教育實施項目7個,投入資金1085.4萬元,幫助桐梓升級完善教學條件。教育發展人才是關鍵。桐梓縣依託東西部協作資源,加強支部建設,通過「組團式」培訓,增強教師隊伍素質,使教學質量實現快速提升。「通過組織學生和教師到普陀區去學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助推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桐梓縣思源實驗學校校長婁成林感觸頗深。2017年以來,該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逐步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水平大提升。
  • 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陝西全力推進健康扶貧工作紀實
    該村支部書記徐潤奎帶領他的團隊堅持「防治結合」,將健康知識傳播給轄區內所有群眾,切實為百姓構築起了一道健康的「防火牆」。據悉,陝西紮實開展地方病防治三年專項行動以來,落實改水改廁、補碘等綜合防治措施,大力救治患者並提供隨訪管理服務。截至目前,累計救治各類患者6.32萬例,納入慢病管理7.6萬例。
  • 【組團幫扶】醫者仁心獻大愛,不遠千裡赴「獨」傾情幫扶
    從技術援助到理念更新、從醫院坐診到下鄉義診,蘇達永在醫療領域對獨山進行了多層次的幫扶,為獨山醫療事業源源不斷地注入新動力,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段段杏林佳話。在蘇達永等廣州開發區醫院醫療幫扶獨山縣人民醫院工作隊醫療專家的指導下,獨山縣醫院得到了「漁」,將會去捕獲更多的「魚」!
  • 滬滇幫扶見成效 雲南劍川縣居民家門口享受先進醫療
    在雲南「三江併流」的自然保護區南端,海拔2200米的劍川縣受各種條件影響,人才匱乏,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一直以來都受到制約。&nbsp&nbsp&nbsp&nbsp近日,記者走進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發現經過上海市幾年的幫扶下來,縣醫院的硬體設備、病房建設完善了許多。
  • 組建聯盟夯實組團式支援,開展「一校為主,多校對一」結對幫扶——
    四大職教聯盟組團式支援,架起了東西協作的新通道。高職、高校、企業也在源源不斷地加入,「一校為主,多校對一」的精準幫扶正在託起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的「騰飛夢」。  學成一人帶動一片  返鄉的前一天,楊鎖揚再次來到外灘,這是他當初立志的地方。楊鎖揚是滬東中華造船集團高級技工學校學生,也是首批建檔立卡來滬就讀的滇西學生。
  • 時間砥礪信仰 歲月見證初心——北京大學醫學部第六批「組團式...
    7月17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第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員歡送會在逸夫樓209報告廳舉行。授旗儀式張宗久代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詹啟敏、劉玉村代表北京大學醫學部向第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授旗。接過這個接力棒,隊員們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在雪域高原上續寫北大醫學的「厚道」精神。
  • 廣州市教育幫扶點亮貴州納雍孩子的希望
    人民網納雍9月17日電 「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老百姓心裡最普通的訴求。廣州市對口幫扶貴州畢節的工作中十分重視教育扶貧,通過發揮教育優勢助力當地脫貧攻堅。「我是廣州市交流到貴州納雍天河實驗學校的第一位心裡輔導教師,輪換期為1個月,今年9月底即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