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十年代起,武俠劇也算在兩岸三地風行了四十多年,如今現狀,實在令人惋惜。有人說武俠劇的沒落,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照理說,拍攝技術和設備都在不斷更新,計算機特效技術國內也越來越成熟,投資方的資金也斷沒有九十年代港劇拍攝窘境,但現在拍出的成品質量太「辣眼睛」。老張作為九零後對武俠劇情有獨鍾,有時一個四五十集電視劇老張也能翻來覆去看上幾遍。當初聽到張一山出演韋小寶,《鹿鼎記》又被翻拍,也心心念念了一陣。現在《鹿鼎記》早已更完,老張卻連完整的兩集都沒看完,老張不評論好壞,畢竟沒看,但看的時候實在是老出戲。
武俠劇的沒落,老張簡單分析幾個原因:
一是武俠劇觀眾群體小,市場小。武俠文化其蘊含浪漫主義色彩和人文主義精神,而現在多地是現實主義題材的劇。或許那動蕩的年代已經過去,人民生活水平趨於滿足且穩定,不再寄託和嚮往浪漫主義和人文主義。市場小,收益小,牽一髮而動全身,投資減少甚至投資人減少。
二浮躁。優秀的武俠劇不止對導演、編劇有較高要求,對動作的設計、造型的打造和音樂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追逐名利的大環境下,大多想投入更少的資金、時間、精力,儘快地進行市場變現。很少再有沉下心去精心鑽研如何打造一部好劇的執行人和「話事人」人了,一個選角,一個鏡頭,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道具,一個劇情轉折,為了追求完美,反覆校對,這種情況相對從前也變得少了。
對「上」負責,對觀眾就敷衍了,作品製作出來就失去質量,粗糙不堪了。相對來說,對於這種弊端,美劇的製作模式卻是有一定的好處,以觀眾的好惡來決定是否繼續拍下去。但老張認為國內環境並不是以為得那麼簡單,凡事都會有利弊,所謂十事九不全。
三缺少對武俠劇獨有情懷或經驗豐富的「執牛耳」人。獨有情懷的人,自然心中就有一份武俠天地,對場景的選擇、動作的設計等都有獨特的理解,知道想要出什麼效果,是「較真」的人。「執牛耳」就是「沒人脈幹啥都不行」。八、九十年代港劇武俠爆火,1983年的《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1984年的《天蠶變》,1986的《陸小鳳之鳳舞九天》,1997年的《天龍八部》等等,七零後、八零後,甚至於九零後都會稱之為經典。那時香港拍武俠劇經驗已相當豐富,可以說他們以其精彩的武打動作、演員精湛的表演及背景音樂能自成一體。
老張是個九零後,偏愛2000年初拍攝的武俠劇,黃健中、元彬執導的李亞鵬版的《笑傲江湖》,鞠覺亮、于敏執導的李亞鵬版的《射鵰英雄傳》,周曉文、鞠覺亮執導的胡軍版的《天龍八部》 ,張紀中、趙箭、黃祖權執導的竇智孔版的《碧血劍》。當然論經典的話,還是港劇,但老張對視覺有點偏愛。不論是港劇,還是2000年初的大陸武俠劇,他們有一樣的地方,俠氣塑造的很好。劇中人物個性鮮明,武打動作雖兩地不一,但各有各的特點,還有音樂,雖不及港劇《鐵骨丹心》、《換到千般恨》、《留下我美夢》等經典,但《天地都在我心中》、《江湖笑》、《笑傲江湖》也都和劇中相得益彰,為劇添彩或是錦上添花,雖說不是膾炙人口,也是記憶深刻。
說到俠氣,以老張觀點並不是單一的鋤強扶弱或擊敗反派陰謀就具有了俠氣。俠氣是整部劇精心營造出的意境,從人物個性鮮明,無論主角、配角還是群演,甚至是短短出場幾分鐘的龍套也能讓觀眾記憶深刻,再者門派、武功明顯的風格差異,我一直認為武俠劇的武打動作設計並不都是刀劍對砍,還有音樂。
俠氣,快意恩仇、行俠仗義。
俠味,匹馬踏青山,孤劍掛腰間。
好的武俠劇,能讓觀眾觀劇帶心,劇中的悲歡離合也牽動觀眾的心弦。而近些年的武俠劇,老張提不起胃口,除了背景好了些,美容多了些,其他的進步想不到。不說演員選擇的怎麼樣,演員塑造的角色怎麼樣,造型怎麼樣,武打設計怎麼樣,音樂怎麼樣,單從整體上說,其營造的氛圍和「俠氣」兩個字沾邊嗎,更別提俠味了,感覺就是一個個場景拍完加一起湊成了一部劇,這還能稱之為武俠劇嗎?
武俠劇的輝煌不再,其沒落有些斷崖式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現實主義題材和玄幻,或許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國內武俠一直在翻拍,這應該感謝金庸、古龍等打下的好底子,近幾年無論是武俠影視還是小說,市場都不吃香,沒人能扛起金庸、古龍的大旗,或許這也是武俠劇沒落的一個原因。再者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流行文化,武俠文化的沒落或也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現在的玄幻主義或許也是更年輕一代的代表。但老張相信,沒落的武俠文化仍舊有一席之地,期待有人再次將更優秀的武俠劇呈現到觀眾面前。
關注我,我是老張愛寫文,一個認真「娛樂」的老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