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武俠劇:沒有了俠氣武俠劇還能稱之為武俠嗎?

2020-12-23 老張愛寫文

從七十年代起,武俠劇也算在兩岸三地風行了四十多年,如今現狀,實在令人惋惜。有人說武俠劇的沒落,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照理說,拍攝技術和設備都在不斷更新,計算機特效技術國內也越來越成熟,投資方的資金也斷沒有九十年代港劇拍攝窘境,但現在拍出的成品質量太「辣眼睛」。老張作為九零後對武俠劇情有獨鍾,有時一個四五十集電視劇老張也能翻來覆去看上幾遍。當初聽到張一山出演韋小寶,《鹿鼎記》又被翻拍,也心心念念了一陣。現在《鹿鼎記》早已更完,老張卻連完整的兩集都沒看完,老張不評論好壞,畢竟沒看,但看的時候實在是老出戲。

黃日華版天龍八部

武俠劇的沒落,老張簡單分析幾個原因:

一是武俠劇觀眾群體小,市場小。武俠文化其蘊含浪漫主義色彩和人文主義精神,而現在多地是現實主義題材的劇。或許那動蕩的年代已經過去,人民生活水平趨於滿足且穩定,不再寄託和嚮往浪漫主義和人文主義。市場小,收益小,牽一髮而動全身,投資減少甚至投資人減少。

二浮躁。優秀的武俠劇不止對導演、編劇有較高要求,對動作的設計、造型的打造和音樂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追逐名利的大環境下,大多想投入更少的資金、時間、精力,儘快地進行市場變現。很少再有沉下心去精心鑽研如何打造一部好劇的執行人和「話事人」人了,一個選角,一個鏡頭,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道具,一個劇情轉折,為了追求完美,反覆校對,這種情況相對從前也變得少了。

對「上」負責,對觀眾就敷衍了,作品製作出來就失去質量,粗糙不堪了。相對來說,對於這種弊端,美劇的製作模式卻是有一定的好處,以觀眾的好惡來決定是否繼續拍下去。但老張認為國內環境並不是以為得那麼簡單,凡事都會有利弊,所謂十事九不全。

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

三缺少對武俠劇獨有情懷或經驗豐富的「執牛耳」人。獨有情懷的人,自然心中就有一份武俠天地,對場景的選擇、動作的設計等都有獨特的理解,知道想要出什麼效果,是「較真」的人。「執牛耳」就是「沒人脈幹啥都不行」。八、九十年代港劇武俠爆火,1983年的《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1984年的《天蠶變》,1986的《陸小鳳之鳳舞九天》,1997年的《天龍八部》等等,七零後、八零後,甚至於九零後都會稱之為經典。那時香港拍武俠劇經驗已相當豐富,可以說他們以其精彩的武打動作、演員精湛的表演及背景音樂能自成一體。

老張是個九零後,偏愛2000年初拍攝的武俠劇,黃健中、元彬執導的李亞鵬版的《笑傲江湖》,鞠覺亮、于敏執導的李亞鵬版的《射鵰英雄傳》,周曉文、鞠覺亮執導的胡軍版的《天龍八部》 ,張紀中、趙箭、黃祖權執導的竇智孔版的《碧血劍》。當然論經典的話,還是港劇,但老張對視覺有點偏愛。不論是港劇,還是2000年初的大陸武俠劇,他們有一樣的地方,俠氣塑造的很好。劇中人物個性鮮明,武打動作雖兩地不一,但各有各的特點,還有音樂,雖不及港劇《鐵骨丹心》、《換到千般恨》、《留下我美夢》等經典,但《天地都在我心中》、《江湖笑》、《笑傲江湖》也都和劇中相得益彰,為劇添彩或是錦上添花,雖說不是膾炙人口,也是記憶深刻。

說到俠氣,以老張觀點並不是單一的鋤強扶弱或擊敗反派陰謀就具有了俠氣。俠氣是整部劇精心營造出的意境,從人物個性鮮明,無論主角、配角還是群演,甚至是短短出場幾分鐘的龍套也能讓觀眾記憶深刻,再者門派、武功明顯的風格差異,我一直認為武俠劇的武打動作設計並不都是刀劍對砍,還有音樂。

俠氣,快意恩仇、行俠仗義。

俠味,匹馬踏青山,孤劍掛腰間。

好的武俠劇,能讓觀眾觀劇帶心,劇中的悲歡離合也牽動觀眾的心弦。而近些年的武俠劇,老張提不起胃口,除了背景好了些,美容多了些,其他的進步想不到。不說演員選擇的怎麼樣,演員塑造的角色怎麼樣,造型怎麼樣,武打設計怎麼樣,音樂怎麼樣,單從整體上說,其營造的氛圍和「俠氣」兩個字沾邊嗎,更別提俠味了,感覺就是一個個場景拍完加一起湊成了一部劇,這還能稱之為武俠劇嗎?

武俠夢

武俠劇的輝煌不再,其沒落有些斷崖式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現實主義題材和玄幻,或許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國內武俠一直在翻拍,這應該感謝金庸、古龍等打下的好底子,近幾年無論是武俠影視還是小說,市場都不吃香,沒人能扛起金庸、古龍的大旗,或許這也是武俠劇沒落的一個原因。再者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流行文化,武俠文化的沒落或也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現在的玄幻主義或許也是更年輕一代的代表。但老張相信,沒落的武俠文化仍舊有一席之地,期待有人再次將更優秀的武俠劇呈現到觀眾面前。

關注我,我是老張愛寫文,一個認真「娛樂」的老張,謝謝。

相關焦點

  • 武俠劇的消失,從沒有「俠氣」開始
    ,其中尤以武俠劇最盛,如今被多次提及的武俠劇都出於這個時間段。 這兩部劇可謂是國產武俠劇裡顏值的天花板,每個有臺詞的角色幾乎都是美貌的化身。 2004年的《水月洞天》。 此劇是周易影視完全原創的劇本,整部劇從頭到尾沒有明顯的漏洞,邏輯清楚,世界觀宏大。 而且全劇幾乎沒有一場吻戲,卻成了許多人童年裡縈繞至今的意難平。
  • 為什麼武俠劇越來越不好看了?|有料的文史
    新笑傲江湖》,或者是在武俠題材基礎上延伸出的仙俠劇、玄幻劇,都稱不上好看。從90年代輝煌到2000年初的武俠劇好像越來越沒落了。為什麼劇組越來越有錢了,技術越來越進步了,武俠劇反而越拍越難看了?無非是因為它們失去了武俠劇本該有的味道。江湖氣武俠劇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江湖氣,或者說俠氣。何為俠氣?豪爽、守諾、見義忘利。
  • 以前的武俠劇的可圈可點之處,難怪我們總是懷念
    有沒有人像我一樣,總是很懷念以前的武俠劇,而對當下的一點興趣都提不起來,甚至會經常重溫曾經陪伴過自己成長的那些經典劇集,或許是自己的審美已經落伍了吧,總之,真的欣賞不來現在拍出來的所謂的武俠片。它們和二三十年前的武俠劇區別真的不是一點兩點,下面我簡單來盤點一下以前武俠劇的一些特點。
  • 從《天下第一》看國產武俠劇,原來如今武俠劇落沒的原因在這兒
    直到2005年的《天下第一》和《仙劍奇俠傳》更是將武俠玩出了新花樣,這也是許多人認為《天下第一》和《仙劍奇俠傳》是武俠與仙俠開端的原因之一。可萬萬沒想到,在這兩部劇之後,國產武俠劇並沒有持續探索出更優秀的新版武俠作品,反而越走越偏。
  • 【Mirror頭條】《新倚天屠龍記》楊逍出圈背後,隱藏著武俠劇式微的真正原因
    一直以來,武俠都定位為給成年人看的童話。一把挫強扶弱的劍、一股浩蕩凌然之氣,便是一個快意恩仇、熱血沸騰的江湖。那些俠氣,能從竹山林海中比武的玉嬌龍和李慕白身上看到,能從吹笛少女凌雁秋的一葉孤舟中看到,甚至從趙敏的一個回眸中窺見一二。「以前的武俠劇雖然道具很簡陋,可是那種原始天然的『俠』的感覺會讓人熱血沸騰」。
  • 這個時代,還能有真正的武俠劇嗎?
    但豆子發出的疑問是,現在號稱自己是武俠劇的,真的都是武俠劇嗎?或者,我們的武俠劇還能起來嗎?武俠劇還能起來嗎?港真,這個小標題豆子也不能回答。在等價交換的思想體系裡面生活太久,我們早就明白到並沒有什麼單槍匹馬仗劍天涯的大俠,更沒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超級英雄,更沒有生死不明苦守十六年的愛情。
  • 中國武俠劇早已沒落_電影號圖文_電影網_1905.com
    ,其中尤以武俠劇最盛,如今被多次提及的武俠劇都出於這個時間段。《連城訣》更像是一部有感而發的社會問題劇,「武俠」不過是其包裝和外殼。這部劇與金庸其他武俠劇有不一樣的「氣質」,人物的善與惡、貪婪與節儉、刻毒與寬容、狡詐與質樸均能在現實生活中一一找到對應 。
  • 經典香港武俠劇僅有TVB拍的嗎?亞視的這幾部另類武俠劇不能忽視
    現在的劇集是仙俠、玄幻的世界,而在這之前,是武俠劇的天下!那個年代的武俠劇,說的是家國情懷、愛恨情仇,格局比起架空歷史的仙俠劇大得多了!而武俠劇來說,香港拍得最為經典,以其劇情緊湊、人物性格鮮明著稱。古天樂版《神鵰俠侶》、黃日華版《天龍八部》、呂頌賢版《笑傲江湖》等等,這些TVB拍出來的武俠劇部部經典!而香港武俠劇就只有TVB嗎?不止,當時其競爭對手亞洲電視臺ATV(簡稱亞視),也拍了不少武俠劇,對比起TVB的傳統武俠劇,ATV拍出來的有些另類,但也是不容忽視的經典!
  • 「武俠劇」真的攪不動江湖了?
    文_ 郭小蟈近日,一部改編自網文大神丁墨同名小說的劇集《明月曾照江東寒》,憑藉反套路設定,「沈浪、朱七七」20年後再同框等話題點
  • 沒有強主角光環、沒有無腦劇情的武俠劇有多好看?
    我們不禁要問陷入怪圈的武俠劇真的風光難再了嗎?倒也未必。這不,在最近扎堆的武俠劇中,芭姐打開了一上線就瞬間點燃網友熱情的《暮白首》。劇裡不僅人物角色「黑白」切換、正邪交融,而且畫面不是網劇濾鏡,實景拍攝和打戲都有加分。沒有強加濾鏡,畫風看起來真實自然,後期也沒有瘋狂使用模糊背景的做法,看得出是真金白銀的實景拍攝;而且服化道上確實也比較符合江湖氣,尤其是有早期看武俠劇的那種感覺,沒有仙氣滿滿,只有粗布麻衣的「江湖氣」。
  • 有了李現的「上頭力」加碼,能否讓傳統武俠劇回歸正統?
    武俠劇當屬國劇市場重要的一脈,過去不少根據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市場反饋。《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小李飛刀》等多部武俠劇紅遍了全國,萬人空巷。另外由於女性觀眾在市場中的佔比較大,為迎合女性化受眾,新武俠劇開始加重感情戲,大多數武俠作品的內核轉變為「愛恨糾葛終成眷屬的絕美仙俠故事」其中以《香蜜沉沉燼如霜》、《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為代表。於是傳統武俠劇逐漸淡出市場,而那些偶爾出現在觀眾視野的「男頻俠劇」題材也相繼遭遇收視或口碑問題。武俠劇如何讓曾經風光無限的武俠故事「復活」,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 離了金庸、古龍後,不知道張哲瀚的武俠劇《天涯客》還能走多遠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近兩年來武俠劇突然就像消失了一樣,被徹底地淹沒在玄幻劇的洪流之中,無聲無息的,唯一能在武俠劇上有點隻言片語的,也只有金庸,古龍的那些已經翻拍到爛的不能再爛的劇。而除了「炒剩飯」之外,武俠劇給人的感覺就是窮途末路的既視感。
  • 沒有強主角光環、沒有無腦劇情的武俠劇有多好看?
    少年俠氣,鮮衣怒馬,這是對於古龍武俠世界最熱血的詮釋。相信跟芭姐一樣「抱著電視機長大」的人應該多少都有幾分「武俠情結」,一邊是俠肝義膽,快意恩仇;一邊是兒女情長,紅豆青絲,兩廂碰撞交融構成了每個人心中的武俠世界。
  • 宮鬥遇冷,武俠劇回春?
    武俠劇能夠回歸,自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其一,武俠劇「通吃」。武俠作品敘述的都是縱橫江湖的故事,有兒女情長、兄弟情義,也有家國天下,能滿足女性觀眾的需要,也能符合男性觀眾的審美。 其二,性價比可觀。因為式微上不去黃金檔,武俠劇的售價與宮鬥類、玄幻類古裝劇相比要低很多,因而,近些年的武俠劇普遍採取「輕」製作,以年輕演員為主打。
  • 讓人念念不忘的10部武俠劇,最後一部至今無人翻拍
    我們小時候都有一個武俠夢,都希望去過仗劍走天涯的生活。所以武俠片就成了我們的最愛。今天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讓觀眾念念不忘的10部武俠劇吧。
  • 「武俠劇」真的攪不動江湖了?丨鮮見
    這一次,國產武俠劇依舊沒有攪動江湖,甚至漣漪都可以忽略不計。俗語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用在武俠劇發展上再合適不過。 作為中國特有的題材,武俠劇曾經紅極一時,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之一。然而近10年,武俠劇市場風光不再,從2010年左右開始,國內影視市場上武俠劇逐漸走向沒落。
  • 《聽雪樓》:武俠劇的邊緣崛起
    2013年前後,影視公司嗅到奇幻仙俠題材的市場潛力和掘金實力,扎堆進行此類題材的開發和拍攝,武俠日漸式微。縱使金古梁溫四大家小說不斷被「翻拍救市」,其遭遇的市場冷遇有目共睹:悄無聲息播出完畢難見水花,更有甚者乾脆無緣上星衛視,僅在視頻網站潦草收場。當「經典」都無力拯救武俠劇的時候,這一類型自然被市場打上「不合時宜」的標籤。
  • 淺析合拍武俠劇的發展及前景
    以兩地的《笑傲江湖》為例,TVB曾拍過84、96兩版笑傲江湖,96呂頌賢版的對於觀眾較為熟悉,這一版的笑傲江湖沒有花大精力在主題的表現上,而關於原著中「正邪對立「的思想以及對當時有關文革的政治影射的情節上,該劇的編劇也沒有過多著墨。「全劇集唯見一個「情」字。
  • 絕地反擊,看趙麗穎的武俠劇逆流而起!
    武俠劇的多元化發展有翡即將上映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前幾天,不少仙霞劇和武俠劇又重新登上銀幕,仙霞劇和武俠劇也重新登上舞臺。他們的新武俠劇能否重獲古裝市場份額?隨著影視劇題材的多元化發展,武俠劇是否還在影視界能爭得一塊蛋糕?武俠劇不僅有男性喜歡的熱血青春,還有女人喜歡的浪漫元素,這或許是市場上武俠劇頻繁翻拍的必要原因之一。
  • 曾經叫人們念念不忘的,幾部經典武俠劇,就最後一部很是悽涼
    文/小欣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想必武俠劇應該是不少的人們所喜歡的題材了,但是隨著仙俠劇的熱播。武俠劇也是隨之逐步跌落神壇,現如今的武俠片不是被拍成愛情片就是被拍成偶像派,雖然是說真的是非常的懷念當初的武俠劇。但是說實話呢,有一些的武俠劇的難度比仙俠也大不了多少。都是一些實打實的招式,如今現在的偶像誰能吃的了這種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