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最為難女性,這是我一直以來都能感覺到,卻不太理解的;這和「最包容男性的,還是男性」一樣,充滿了諷刺與不合理。
1
最早的時候,我在想電視劇裡最愛刁難媳婦的婆婆,當初不也是從媳婦過來的嗎?為什麼熬成了婆的媳婦就成為了自己曾經討厭的人呢?
前段時間《安家》熱播,房似錦也是一個被女性為難的女性,她被自己母親一而再,再而三地壓榨,將她的一切都剝奪給弟弟,似乎她不是母親的女兒,似乎她的母親也未曾當過女兒。
2
林有有這個角色在《三十而已》並不討好,在觀眾看來恨不得生撕。作為一個女性,為什麼要一心一意去破壞別人的家庭,為難另一個女人呢?難道她不擔心自己拼命誘惑得來的男人,最終也會被更有心機的女性用同樣的方式帶走嗎?
林有有這個角色在劇中是為難女性的女性,而飾演林有有的演員張月卻成為了被女性為難的女性。一個角色因為在劇中的定位過於可惡,而被觀眾厭惡,這可以理解,但我無法理解有人將心中惡意連帶到了演員身上,好像這演員做了劇中角色的壞事。
我沒有統計,但看過張月微博底下充滿惡意的評論,除去一些營銷號,不少是來自作為同胞的女性。
我不是說對角色的惡意應該帶到演員身上,但劇中同樣可惡的許幻山,角色被謾罵的不少,但連帶演員的幾乎沒有。
似乎在娛樂圈中,觀眾對於女演員的要求往往過於苛責,而對於男演員的態度卻顯得寬容得多。這可能跟關注娛樂圈的,還是女粉絲居多有關。
如果說觀眾是盲目的,那同為演員應該能理解角色是角色、演員是演員,然而我沒想到是同為女性的張萌居然說,自己雖然演過不少壞女人,但像林有有這樣角色還是不願意接,怕壞了自己名聲。
當她說這話的時候,張月正在經歷一場奇怪的網絡暴力——沒有為同為演員、同為女性發出聲援也就罷了,反倒是成了落井下石的一員,也許有玩笑的意味,但傷害也是少不了的。
3
我說「最為難女性的,還是女性」這句話,可能會有些武斷,但我看到的生活大多數,確實是這樣上演。
還記得papi醬孩子隨父姓被罵?這麼匪夷所思事情真的發生了——「作為獨立女性,為什麼還要讓孩子跟丈夫姓?」這話不是來自男性對於獨立女性的諷刺,而是來自女性對於獨立女的苛責。
有人說,罵,不算是太大的惡意,來自男性的打打殺殺才是對女性的惡意。實際上,現實生活中打打殺殺才是少數,而惡語相向才是生活最多的惡意。對於言語的傷害,被傷害的人容易耿耿於懷,而出口的人卻容易遺忘,甚至再一次指責施害者的時候,忘記了自己就是雪花中的一片。又或者,用這種遺忘,來掩蓋自己的罪行。
最近殺妻案、殺女友案頻繁上熱搜,很多女性「日常恐男」,而很多男性也不知道該說什麼,畢竟壞人就是壞人,並不分性別。
4
人都是雙標的,只不過有時候雙標的地方不太對,不針對女性,我們也常常對最親近的人有更多的傷害,就像許幻山覺得顧佳對家裡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對於她對自己關心視而不見,但對於林有有的「理解」卻心生嚮往。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因為覺得父母總是管教自己,是不愛自己,所以離家出走。但是一個孩子流落街頭,大概率的結果是饑寒交迫,對於陌生人的一碗熱面就感恩戴德,卻想不起父母每天對他的關心與保護,也想不到父母在他離家出走後的著急。
最近討論最多的,還有TikTok,也是一個大型雙標現場,網友們一邊指責美國用政治幹預經濟,一邊又在謾罵自己國家的企業在經濟上政治不正確。
雙標難以避免,但至少不要雙標到「親者痛,仇者快」吧。
5
我總是覺得覺得奇怪,人們對於不了解的事情總是喜歡用自己感覺來代替內行的事情,但想來自己也是這樣,也有些理解了。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關於企業與員工關係的文章在幾個自媒體平臺收穫了不少閱讀,得到不少人的共鳴,還出了一個10W+,但也有人評論我邏輯有問題,了解不全面,得出的結論就是瞎扯淡。我尋思著自己也不是寫論文,既沒有實際調查,也沒有針對具體某個人,就是寫寫自己感受,說說自己的看法,怎麼還給我扣上這麼大的帽子?
很多同行也說到,自己在社交平臺上說一些話總是容易被追著槓,特別是涉及一些容易對立的問題,一不小心就成了別人對立面,需要被討伐。受不了的同行就刪掉相關言論,哪怕氣鼓鼓地委屈,也要先落一個清閒。我也沒少被追著槓,但只要沒有造謠,沒有侮辱謾罵,為什麼要刪呢?要是有人惡意謾罵我,那我就舉報拉黑,也算是為淨網行動貢獻一份力吧。
說著又像是跑題了,其實也不是跑題。「最為難女性,還是女性」這種現象不過是雙標的一種表現,或者說,一種錯誤的雙標。類似的還有「最為難員工的,還是員工」,都是沒有擺正自己立場,沒有對自己同胞有足夠的理解,說得極端一點,跟漢奸對國人最殘忍一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