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圈裡的爆款無疑是管虎導演的影片《八佰》。影片延期一年後公映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作為消除新冠病毒疫情影響的一劑解藥,給備受打擊的電影界提振了信心。但是,圍繞電影《八佰》的話題不斷,爭論更加激烈,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
在多元化、特性化、個性化的今天,對一部影片,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這對電影藝術乃至文化發展是好事。我認為,在評價電影《八佰》時,需要首先達成兩個方面的共識。
首先,從歷史史實維度來說,影片以真實事件為藍本,但並不呈現歷史原貌。它是從中華民族8年抗戰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截取了1937年上海淞滬會戰這一小段當中的一個小片段,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再創作,這部影片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既有歷史事件大背景下的寫實,更有故事細節表現所需的人物與表現形式的想像性架構。因此,看這部影片,需要了解「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來龍去脈,但是最好不要在具體的人物和戰爭過程細節上與歷史的本來面目過於苛刻地對照。畢竟,藝術作品並不是歷史本身。
其次,從作品主題維度來講,影片謳歌軍人的英勇頑強,高揚愛國主義精神。它是以今天的視角,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上,摒棄黨派紛爭和其他利益因素,用視覺和聽覺的藝術震撼,對國民黨88師524團的423名號稱為八佰壯士的官兵80多年前的英勇行為給予的高度褒獎。影片弘揚的是中華民族在面對危難時的不屈精神和家國情懷。壯士們的行為可歌可泣,精神氣貫長虹。這是尚待完成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中國人,在新的歷史下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應有評價,而不應該以淞滬會戰國民黨軍隊的整體潰敗以及四行倉庫保衛戰軍事上的無意義而加以否定。
在上述共識的基礎上,從藝術角度審視這部影片,無疑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欣賞這部影片。
《八佰》成功復盤並讓人體驗了戰爭場景。戰爭影片帶給觀眾最主要的感官刺激是什麼?混亂、殘酷、血腥、英勇、悲壯,可能這是幾個不容忽視的關鍵詞。影片開頭的鏡頭頻繁切換,場景、人物的閃回令人目不暇接。老鼠的出現並窺視,是非常傳神的,凸顯了斷壁殘垣、生靈塗炭的混亂與殘酷。勇士們堅守四行倉庫4天4夜,槍炮聲不斷,硝煙瀰漫,有由遠而近的火力強攻,更有近身肉搏,充滿了嗜血的場面。從這個角度來說,影片無疑成功復盤了宏大的戰爭場面與過程,讓今天的我們能夠直觀、立體地、浸入式體驗戰爭的震撼性、破壞性和悲壯性。從這一角度來說,影片是成功的。
《八佰》是放大局部成就宏大敘事的影片。就全局而言,四行倉庫保衛戰構不成宏大敘事。但是,與管虎導演同樣表現抗日戰爭的影片《鬥牛》以及懸疑影片《殺生》等不同,本部影片採用大場景描寫,影片中蘇州河北岸的廢墟和南岸的燈紅酒綠產生強烈的對比;河對岸圍觀的民眾,租界人員的觀望,空中的西方國家觀察團飛行物等,已經在精神世界裡超越了四行倉庫這一小小建築物所能承載的象徵意義。因此,局部放大後具有了宏大敘事的基礎。在抗戰歷史上,淞滬會戰國民黨總體敗局下的這場保衛戰的勝敗並不具備根本性的軍事意義,而更在於藉此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限制日本軍事侵略行動的政治與外交意義,但也僅僅是象徵性的。
《八佰》是群像性、主角並不突出的影片。影片在推進故事情節方面,主要採取了三條線:一是謝晉元為代表的國民黨正規軍的留守人員的頑強堅守,他們成為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中堅力量。二是端午、「羊拐」、「老鐵」、「老算盤」以及「小湖北」等為代表的各地保安團增援力量以及國軍被打散的散兵遊勇以及逃兵等在四行倉庫保衛張中經受的肉體與精神的蛻變。三是絕大多數平民及租界內的各色人等如賭場老闆及保鏢、唱戲的班主,大學教授等對四行倉庫守軍的態度:觀望、同情、精神與道義支持等。
但是,影片扁平化的人物設置,挑選不出一個類似於《老炮》中的六爺以及管虎導演其他影片中的「牛結實」、「牛二」等靈魂人物。無論是524團的團副謝晉元、還是戲份頗重也相對完整的「端午」以及「羊拐」、「老鐵」、「老算盤」以及「班長」、「山東兵」、「小湖北」等,很難讓人們感覺到他們有主角的光環,成為串起整個故事的關鍵。作為主角,他們在形象的刻畫上和戲份上都有些蒼白。
《八佰》是催淚指數頗高打動觀眾的影片。前面談到了,影片中,端午這一角色相對而言故事比較完整。端午對戰爭由開始的懼怕、想逃跑到後來的主動融入殺敵,再到最終護旗英勇犧牲,充分顯示了大多數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的原生態到新生態的轉變過程。他犧牲一段的特寫鏡頭無疑是催淚指數頗高的。有一個情節,壯士們為了堅守陣地,身上綁著手榴彈調向攻入倉庫的敵人與敵人同歸於盡的鏡頭,也是讓觀眾震撼的催淚彈。蘇州河南岸賭場保鏢為了給堅守部隊送電話線,不畏槍林彈雨過橋,最終英勇赴死;女童軍楊慧敏渡河送旗幟振奮軍心和士氣,一眾士兵集體護旗全部陣亡,還有小湖北在哥哥端午犧牲後毅然留下來抗敵並與牽著白馬與謝晉元一道與日本人談判等等,這些人物的壯舉猶如一束束陽光碟機散沉淪的陰霾,讓觀眾熱血沸騰,產生強烈的保家衛國的精神動力。
《八佰》是一部很多細節值得商榷的影片。影片在寫實基礎上,對戰爭的描寫有藝術上的創新。通過一匹白馬的引入,對影片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性架構。一方面,馬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借趙雲七進七出曹營的經典形象,來烘託壯士們堅守陣地的英勇氣概。儘管在一個儲存著各類物資的倉庫有一匹靈動的馬出現顯得非常突兀,但是,這種創新的嘗試非常好。值得商榷的是:這一創新性的嘗試,對於突出人物特質以及推動故事演化作用有限,甚至讓觀眾感到有些牽強。
在架構人物和故事方面,本部影片還有上升空間。不是說群象性的人物設置不可以,但是,就戰爭影片而言,有一個英雄人物作為主心骨,更有助於深化影片的主題,也有利於故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人們需要透視戰爭的殘酷性,更需要靈魂性人物的平凡成就的偉大中獲得精神上的升華。
也可能與影片的剪輯有關,影片總有一定程度的支離破碎感。比如:賭場女老闆(劉曉慶扮演)的戲份,何香凝(姚晨扮演)、大學教授(侯勇扮演)及其夫人(梁靜扮演)在影片中的鏡頭,想傳遞給觀眾的信息並不特別明確,方記者(辛柏青扮演)輾轉於敵我之間的作用何在?等等。
此外,影片開始的畫面,一直在顯示主要演職人員的相關字幕,一直到20分鐘處才顯示出片名《八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眾的整體觀感和欣賞的完整性。
然而不管怎樣,瑕不掩瑜,《八佰》絕對是一部爆款影片。